05.18 你在教育上,是“窮人思維”嗎?

你在教育上,是“窮人思維”嗎?

ID:tongshuchubanmama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前幾天,我和朋友一直在討論著一個話題: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改變起來如此之難?

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

然後,就算他們知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感受到了教育未來的趨勢,也親眼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教育都在進行日新月異的改革。

但是,他們仍然信奉:中國現有的教育就算不是最好的,也是最適合的。

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完全不是。

我發現,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時代遠遠脫節了,就像我們的父母一代,對於飢餓和寒冷的記憶一樣。

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是,他們永遠會擔心我們吃得不夠多,穿得不夠暖。

我們對“精英的教育”“掐尖的制度”“應試的方式”……同樣也存在著盲目的信任。

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觀念,有著不可改變的“刻板印象”。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怎麼辦?我們為此很是頭疼,在我們和家長的交流中,在我們讀書會的討論中,在家庭營、獨立營的營地裡,在我們的寫作課堂……

我們總會遇到有些家長這樣的態度:你們說得很好,也挺對的,但是,我覺得不適合中國,不適合我們的孩子。

我很鬱悶:

☞ 他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很優秀的,不用和別人去比較;

☞ 他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體美勞都優秀,也能過得好;

☞ 他們為什麼不相信,孩子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的成績,並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 他們為什麼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買了一本經濟學的書籍,叫做《貧窮的本質》。

本來,這本書是我商業寫作的參考書,我自己還沒來得及仔細看,三川好奇就拿過去先看了。

看了之後,她很興奮地對我說:

“我找到答案了!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窮人的思維”這種模式。

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

而在教育上有這種思維,也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可能上了很多年學,卻沒有真正得到教育的好處。

他們拿到了知識上的文憑,卻還是教育上的文盲。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幸福。

我趕緊把這本書拿過來,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用了15年的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的研究得出的報告。

他們用專業的分析,總結出來: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體力,也有社會閱歷,也沒有很明顯的惡習,但是,他們的生活,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他們發現,無論這些人是在中國、印度、印尼、肯尼亞、烏干達……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也導致了他們總是在“貧窮的陷阱”中無法自拔。

也就是說,就是他們的生活一旦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他們往往就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踏入“貧窮”的泥沼,最後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我看完書之後,總結出了六條“窮人的思維”,我們驚奇地發現,有很多和中國教育中所遇到的思維模式極其類似。

所以,我們梳理和總結出來,供大家思考、交流。

太過於實用主義

研究者曾經在印度農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提供了一堆五顏六色的雜誌,讓家長從中剪出一些圖片,然後拼貼在一起,以表現他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夠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結果,家長們完成的拼貼畫大同小異: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黃金鑽石首飾,還有各種名車的模型。

來自貧窮家庭的家長們,似乎總將教育看成一種讓自己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

他們對於任何的東西,都要考慮“有沒有用”,而且,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有沒有用”。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至少提供了免費的六年義務教育。

但是,越是貧窮的地方,家長默許的、孩子主動輟學的情況越是嚴重。

在他們看來,教育就是用來找工作的一門技術,當這個技術不能夠用來找工作的話,就不用去學了。

但是,用這種實用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話,即便他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學到了技術,找到了工作。

往往也會因為“技術的過時和淘汰”(幾乎是必然的),而再次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貧困的局面。

於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業。

由於沒有繼續學習,斷層太多,重新學一門新的手藝,為時已晚。這個年齡去從事體力工作也沒有了可能。

就像那個在高速公路上當了十幾年收費員的大姐的哭訴:我什麼也幹不了了!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養兒防老”的思想境界,認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長大後會回報給他們多少錢。

他們經常用來逗孩子的話語,就是“我現在對你這麼好,你以後有錢了,要不要給我買房子呀,要不要給我錢花呀?”

一旦孩子順著他的話說,就會誇孩子“懂事,孝順”,否則的話,就會罵孩子“沒良心”。

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

但是,抱著這樣的窮人思維,往往都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所以,你會看到,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

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不相信簡單而美好的東西

“窮人常常拒絕我們為其想出的完美計劃,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計劃會有什麼效果”。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在非洲,因為瘧疾肆虐,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兒童。

有一種經過殺蟲劑處理的蚊帳,10美元一個,可以有效使用五年,但是,就算是免費發放給他們,真正的使用效率也並不高。

痢疾的治療,早就有了極其簡單而廉價的藥物,如用開水、糖和鹽混合的口服補液。

但是,在印度,根據聯合國兒基會的資料,在5歲以下的痢疾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服用了口服補液,印度每年還是有150萬兒童死於痢疾。

原因呢,就是大多數母親都不相信口服補液可以治病,他們想得到自己認為能夠治病的藥——抗生素和靜脈注射。

醫務工作者每年都會看到很多兒童因此而死亡,但他們無能為力。

就像印度和中國的很多農村,一旦發燒就要去醫院打抗生素、輸液一樣。

當醫生告訴他們,有很多症狀,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這時他們就堅決認為醫生是在欺騙他們。

於是,他們會打更多的針,吃更多的藥,買昂貴的保健品,會相信很多的偏方,而不願意相信:

很多能夠解決他們最迫切問題的途徑,其實是簡單而美好的。

同樣的,在教育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天價的學位房,十幾萬幾十萬一平米,他們趨之若鶩;

一節課幾百元的奧數培訓班,他們連夜去排隊報名;

一天學會書法的廣告,總是能夠吸引他們……

實際上,他們只要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書、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學位房培訓班有效得多的教育效果。

可是,他們卻寧願相信那些“摸得著、看得見、花了錢、費了事”的教育方式。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只注重眼前看得見的東西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

雖然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窮人的思維”模式上。

經濟學家加里·貝克說:擁有財富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

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地腐蝕人的耐心。

儲蓄太漫長,放棄;

教育太漫長,放棄;

健康太漫長了,放棄;

改變太漫長了,全部都放棄。

我們眼中窮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

我們會好奇,為什麼他們不把買菸草酒精垃圾食品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

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

而他們只關注當前,得過且過,不關心未來會發生什麼,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窮困的家庭,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因為預防這件事,太長遠了。

而且,更為奇特的是,當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選擇超出正常的昂貴的治療上,比如購買沒有治療效果的保健品上。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我想,在中國算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了吧。

每次,我看到家長對幼升小著急,孩子為小升初掉層皮,為高考丟掉半條命。

可以說,從孩子還在孃胎裡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把孩子的成長精確地劃分為每一個階段了。

然後呢,家長們就開始根據這個時間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計時”!為了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其他的都可以捨棄。

在這裡,我就不展開說了。

總之,我在任何場合,學校的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社區活動中,更不用說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上,還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時候……

都沒有見過幾個淡定從容的家長,大家都跟拼命似的爭奪每一個小小的目標。

對此,我有一個總的判斷標準:對長遠有好處的,不要怕短期內的壞成績。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愛畫畫,當然可以快一點出成績,但是,也可能會束縛孩子的藝術感覺,甚至,因為過於刻板和枯燥而喪失了畫畫的興趣。

那麼,還不如先放棄掉短期內的成績,看人家孩子畫得好也不要羨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還保持著畫畫的樂趣。

至於孩子以後是否主動要求學習更多的畫畫技藝,讓孩子自己來把握就好了。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反覆強調:

家長的眼光要放長遠,格局要大,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童年的種子決定的。

每個階段為了長得快,化肥施得太多,會出問題的。

多餘的錢買菸酒,多餘的時間看電視遊戲

看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的多餘的錢用在了哪裡,多餘的時間用在了哪裡。

無數調查顯示,越是窮人,越是會把錢用在“阻礙他們上升的地方”,比如,他們很少去購買書籍,獲取信息,觀看演出,學習技能……

令人驚異的是,就算是很多極其貧困的人群,一旦有點閒錢,也多用於購買糖、菸草、酒精上。

喬治·奧威爾在描述英國窮人的生活時說:

特別遺憾的一點,你手裡的錢越少,你就越不願意購買健康食品……

當你陷入失業狀態,你並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兒味道不錯的東西,總是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誘惑著你。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在世界各地,實際的貧窮救助工作中,出現被救助的人,把救助款和物資用來喝酒和賭博的情況比比皆是。

越是貧窮的人,看電視的時間越長,哪怕是在摩洛哥的一個偏遠山村裡。

他們一年只有70天的農活兒,30天的建築活兒,剩下的很多時間,他們的生活就是看電視。

他們的家裡連溫飽都還沒解決,家裡沒有水,但是他們卻整天在那裡看電視,家裡甚至還有專門的天線和DVD播放機。

這幾乎是他們貧窮的基因,伴隨著他們生活週而復始。

我其實並不知道中國家庭中,家長在家裡當著孩子面抽菸的有多少,也不知道家長回家後,每天坐在那裡看電視的時間有多少,或者,自己打遊戲的時間有多少。

但是,我更想說的是,當我們有了家庭,也奮鬥到了一定時候,得到了一些物質的條件之後。

最應該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不能再把自己當作單身漢每天抽菸喝酒應酬不回家,就算回家也不陪伴孩子和家人,我們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相信優勝劣汰的教育,是公平的

窮人的家庭,往往把教育當作一種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去上學,萬一學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會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當然,如果學得不夠好,沒有考上名校,那麼,也就認命了唄,就像是買彩票一樣,沒有中大獎,也怪不了誰。

所以呢,在窮人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不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

他們往往是孤注一擲,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確保這個孩子接受足夠的教育,而不是將教育的投資分攤給所有的孩子。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不僅家長們將希望寄託在某個聰明的孩子身上,可怕的是,很多的貧窮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個的教育體系也都包含著這種思想。

反而,往往是越富有、發達的西方國家,越是關注到每一個孩子,“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在貧窮的地區,教師們仍然認為自己的使命是為艱難的考試培養最優秀的學生。

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教師的作用就是保證學生順利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而不是在那麼幾次考試中脫穎而出。

於是,教師會忽略成績落後的孩子,家長也自認倒黴不再對孩子的教育感興趣。

他們就產生了一個本來可以避免的“貧窮陷阱”:他們對孩子的放棄,導致他們永遠也不會發現,這個孩子或許能夠取得成績。

相反,那些不願意放棄孩子的家庭,一般是富有的家庭,會給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

這其實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費。在那些中途退學,或者被學校和家長“過早放棄”的孩子,很多(或許大多數)都是某種錯誤評估的受害者。

可惜的是,作為受害者的家長,反而是受害者的推手。

問題是,沒有人去做最應該做的事情:給予每個孩子足夠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長處!

要想建立一個能夠向每一個孩子提供的學校體系,首要的一步或許就是:認識到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其現有的學生,而不是他們想要的學生。

想讓孩子受教育後當公務員

這一條太特別了,值得把它單獨作為一條。

研究者對全球窮人展開的調查中,問了一個問題:你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結果令人震驚。無論他們在哪裡提出這個問題,窮人最常見的夢想就是,他們的孩子能夠成為政府職員,窮人並不期望孩子成為企業家。

比如,在馬達加斯加,640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們曾經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70%的家長認為,一名中學畢業生會得到一份政府工作。

對“政府工作”的特別憧憬,表明窮人對於穩定的一種渴望,一位這類工作雖然不那麼激動人心,但一般都很穩定。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就是窮人往往自己沒有一個固定收入的工作,並因為這個原因吃了很多的苦頭。

所以,當他們對孩子的未來進行設想的時候,公務員就是他們對“好工作”最極致的想象了。

我有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的很多並不貧窮的家庭,也會要求孩子受教育之後去考公務員。

我猜測,這或許是他們認為公務員體面、工作不辛苦又穩定,或者是看到某些公務員得到了人生中不應得不合法的回報。

可是他們並沒有看到現實的環境,已經不會允許再出現那種情況了。

不過,按照應該出現的結果,是家境好一些的家庭,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才對。

而這,恰恰是現代教育最為追求的目標: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思维”吗?

如果說窮人家的孩子做不到,那麼,家境好的家庭應該讓孩子去嘗試。

不著急 慢慢來。

好了,我就寫到這裡吧——其實,還有很多的話想和大家說。

在這幾年的教育實踐中,我真的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比我們的那個時代更加的聰明,更加的漂亮,更加的有前途。

但是,我真的遇到很多來自家長的焦慮,他們的這些焦慮,總會著落在他們的孩子身上。

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會有些著急。有時候,我會跟家長聊聊,甚至給他寫一封長長的信,談論教育和他的孩子——當然,也會被撅回來,弄得我挺沮喪的。

後來,我漸漸釋然了,教育是關於人的工作,大家都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究竟會有多難,那基本跟登天一樣難以啊。

我想,能做多少是多少吧,不能著急,

不著急,教育的事情,是急不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