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走访“走心”群众方能“交心”

当下,新一轮“大走访”在全市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大走访”活动的深入开展,有些走访却“走了形”“变了味”。部分走访者来到群众家里,见了面寒暄上几句,问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临走时还不忘向受访者关照一句:“若上面回访,就说我们已来访过了”。有甚者干脆与受访者来个“留影合念”,留下“铁证”,以备“不时之需”。如此“大走访”,又怎能会让群众 “交心”?

“大走访”初衷是好的,它是党和政府服务与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欢迎。有些走访之所以“走了形”“变了味”,是走访者的“认识”和“心态”出现了问题。部分党员干部把“大走访”视为了上级压下来的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所以在走访时,就会“轻轻地我来了”,却“不带走一片云彩”,把“大走访”当做上级规定的“必答题”,把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措施却看成了“自我把握”的“选做题”,或者带着问题走了,却留下遥遥无期的“请听下回分解”。

“大走访”真正做到“走心”,群众才能更加“交心”。为此,我们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受访者坐到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群众才愿意跟你拉家常、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才能真正发现群众所想所需,才能把群众的意见或建议集中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为群众真办事、办实事。我们要力避“走”而不“访”、“访”而不“问”,相反“大走访”应多走访出一些“干货”、多挤出一些“水分”。

从另一方面来说,群众满怀热情地接待来访,肯定是奔着问题能得到解决,情况能得到反映,到头来却“只闻雷声、不见雨下”,自然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部门留下的,或许只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之嫌,实属有违初衷的不智之举。笔者在此次走访中,就听到有群众反映,去年“大走访”党员干部态度很诚恳,能认真倾听意见与呼声。但回去之后,很多杳无音信,需要排忧解难的问题依然如故。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既然叩开了群众家门,就要进一步叩开群众的心扉,要让每一次走访都能触摸到民情、民心,要把每一次走访都能视作对自身凝心聚力、集聚民意的作风锤炼,要让每一次走访都能化解群众心中的一个痛点、堵点。

民心一片磁针石,真假冷暖皆自知。在走访中,能否真切地为群众把准“脉搏”、开好“药方”、治愈“病根”,老百姓心里始终有一杆“实心秤”。(韵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