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古代,员外是什么样的官?有哪些权利?

花生油384


员外,通俗的说就是编外的官员。员外官制在北魏末年已露端倪,但其成熟定型及全面活跃.却是在唐代前期(从高宗初年到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建立后,形成了以职事官为主体的严密的官制体系。职事官的基本特征是“职有常守”、“位有常员”。因此,这些职事官又被称为“正员官”、“正员”或“正官”。

除了正官外,唐代还存在这样一些特殊的职事官:他们虽有职事官之名,却不在该官职的编制员额之内。这些“超编”的职事官,就是“编外职事官”或“编外官”,即员外。这些员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了解:

一是员外官在形式上的分类。员外官在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不附加“同正(员)”字样的员外官和附加“同正(员)”字样的员外官。这两类员外官中,带“同正(员)”者,经济待遇更优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二是员外官的物质待遇。第一,员外官享有俸禄,其物质待遇参照其正员官的标准,但低于其正员官;员外官都没有职分田。第二,员外官中,“员外同正”者优厚于不带“同正”者。第三,员外官物质待遇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俸禄。京员外官的俸禄,由国家单独供给。州县员外官的俸禄,在天宝以前,与正员官一同依赖他们所在官署。

三是员外官职的部门分布。员外官职在各部门的分布,虽然广泛,但有限制。主要分布在以下部门和职位:第一,中央各寺、监、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的长官和部分属官职位。第二,诸卫、军、折冲府的长官和部分属官职位。员外官在这些领域中有广泛的分布。第三,东宫和王府的一些职位。第四,州县僚佐职位,如别驾、司马、长史、诸曹参军等。

四是员外官制所接纳的人员。员外官制所接纳的人员,有别于正员官制,他们通常是各种具有特殊身份、不便于为正员官队伍吸收的人。如皇亲、名列要籍的人员、立过军功的边防军官等。

五是员外官在实质上的分类。从员外官制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员外官并不是一个性质单一、政治功能相同的整体,不能简单地视为正员官的对应者和辅助者。在员外官中,存在着性质上径渭分明的四种类型:事务型、奖赏型、安抚型和贬逐型。


与书居


在明清的小说还有元曲里面经常会出现员外,比如黄员外,或者李员外,那员外到底是什么呢?员外的全称叫员外郎,我们来看看明清官制里面,这个员外郎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呢?

我们知道,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户部,我们就以吏部为例来说明,吏部的主官叫做吏部尚书,从一品,尚书的副手叫侍郎,有左右侍郎两位,从二品。

吏部下面有四司,各司的主官叫做郎中,正五品,郎中的副手就是员外郎了,从五品。员外就是正员之外的官员,最早出现于魏晋的员外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一般是皇帝的顾问,皇帝外出的时候骑马跟从,所以叫散骑常侍。

后来因为需要加增加了员额,新增加的人就叫做后来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就跟散骑常侍来轮班,一起被叫做通直散骑常侍。员外郎最开始出现于隋文帝时期,当时在尚书省的二十四司各增加了一个员外郎,做为各司郎中的副手。

虽然员外郎叫员外,但其实已是定员。我们知道科举制度之后,读书人要入仕就得经过科举,考取功名,后面也出现了一些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捐官成为员外郎,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雍正王朝》里面的李卫。

他也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虑,而是捐了一个员外郎,后来就任兵部员外郎,再之后就成为了户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太子少傅,当然李卫这样的例子也是比较少见的。

更多的情况就是捐了个员外郎,并没有真正的去担任,只是相当于捐了个功名,所以这样的人被叫做王员外之类的,但其实,员外这个词最后变成了富豪人家的代名词了,他也不一定有捐员外郎,只是大家都这样称呼,当然这种称呼现在也没有了。


历史简单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问题回答起来很没意思,因为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听不懂。

萨沙就尽量说的通俗一些。

员外就是员外郎,是一个古代的官职。

早在东汉的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员外散骑常侍,简称员外。

由此,一直到清朝都是有这个官职的。

不过,不同朝代,员外是不同的。

晋朝的员外散骑侍郎,是皇帝的侍从官,地位不高。

隋朝时代,员外升官了,变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副司长,第二把手。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员外大体就是副司长的职位。

明代,员外开始细分。

当时六部是主要的国家政策执行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

六部的每一部 分为4个属部,每属部设员外郎1人,也就是一共24人。

明朝中后期有所增加,但大体是42人。

到了清代,员外制度却有所变化。

明代的员外是执行官员,是有一定实权的。然而,清代的员外为从5品,并不算低,却多为闲职,在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做做办公室而已。

大家看过红楼梦,就会记得,贾政最初就是员外郎,皇上还命令他入部学习。

其实,等于皇上赏赐了贾政1个从5品的官职,但知道他没有做官的能力,让他做员外这种闲职。

由于员外的官职不低,又不用做事,所以称为买官的大热门。

但从5品官员的价码并不低,很多时候高达8000两。

所以,能够买得起员外官职的,都是地方的大富豪、大地主。

于是,员外逐步成为民间一种对有钱人的尊称。

其实,购买员外官职的风气,早在明代就有了。

水浒是明代作者写的说,里面其实主要是明代的社会。

大家注意,晁盖、卢俊义都是员外,但他们显然都没有官职,只是地方的有钱人罢了。


萨沙


  

  中国的许多称呼都非常有意思。一些原本高高在上,凡人不可用的称呼,在朝代更迭之后,渐渐落下凡尘,走入寻常百姓家。

  比如“员外”一词,在唐朝就是百姓高不可攀的称呼。所谓“员外”乃“员外郎”的简称。

  在唐朝,尚书省总览全国政务,尚书省之下设立二十四个司,每个司正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

  唐朝的员外郎一般是从五品官衔。别看只是从五品,唐朝的宰相才是三品官哦,宰相也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嘛。

  宋元时期依然还有员外郎这个职务,明朝时期就取消了。正因为取消了,“员外郎”“员外”这个称呼也就从高高在上的权贵阶层,走入寻常百姓家。一些有钱人也自称为某员外。

  在明清古典小说中,张员外,李员外一大堆。他们本身不一定是官身,也许只是乡间财主,只要有钱有地,就可以自称某员外。

  类似的称呼在古代很多。比如“相公”一词。在唐宋时期,一般人绝不能够叫相公。只有当朝宰相,才有资格称“相公”。相,是辅佐之意;公,是对他人的尊称。

  在唐宋史料中,能被称为“相公”,都是当朝宰辅。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宰相被废除了,即便是那些上书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等等,人们也不叫相公,改叫相爷了。

  相公遂走入民间,成为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太太”也是如此。在宋明时期,唯有三品以上高官的夫人才能叫太太。像《红楼梦》中,王夫人乃是荣国府的当家人,家中有封爵在身,丈夫又是朝廷官员,才能被人尊称一声“太太”。

  到了民国,随便是谁都可以叫“太太”了。


叶之秋


“员外”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常有这个词的出现,这是一个官职,但似乎又不需要上班,因为加了一个“外”字,就成了官员编制以外的一种虚职。实际上最初的员外并不是这样的。

员外在秦汉甚至之前并不存在,直到曹魏末期才出现了这样一个官职,本来当时只有散骑常侍,后来在官员正额之外又加上了员外散骑常侍,可有可无,作为散骑常侍的补充,也是其副职。到了晋朝,员外郎就专门指员外散骑常侍,不过后来很多别的官职也有了员外郎。

隋唐时期员外郎的名额更多,隋唐时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下还有二十四司,隋文帝就在每个司中都设置了员外郎一职,郎中和员外郎构成了各司的正副长官。

以唐朝为例,各司郎中是从五品上(唐高祖时期:吏部郎中正四品上,各司郎中正五品上);各司员外郎是从六品上(唐高祖时期: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郎中和员外郎之下的属官还有主事、令史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员外郎官职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权力也并不小,是各司的副长官。唐朝初期,吏部掌管文官的考试、任免和调动等事物,吏部的考功员外郎还一度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不过后来唐玄宗觉得这个官职太小,于是让正四品上的礼部侍郎来主持科举考试。以显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从此科举考试有礼部来主持。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在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后的764年做过短暂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就辞职。而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曾做过员外郎,唐顺宗时期有过一个短暂的“永贞革新”,目的就是改革内政,打击宦官势力以及削藩,其核心成员正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二王刘柳”,当时刘禹锡与王叔文关系比较好,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不过这场改革却阻力重重,连支持改革的唐顺宗也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刘禹锡和柳宗元都被贬,柳宗元还为刘禹锡写过一首诗叫做《三赠刘员外》。

唐朝之后的朝代,员外郎仍旧是六部各司的副长官,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却又衍生出另一种员外郎,并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也就是真正的员外郎官职反而不怎么设置了,而只是虚职的员外郎大行其道。

卖官一事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大新闻,汉朝、唐朝都有过朝廷卖官的举动。明清时期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很多乡绅、地主家里比较富裕,就想让自己的身份看起来高贵一些,于是就捐出一些钱来买官,朝廷通常就让这部分人做员外郎,即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员外。

这个时候的“员外”只能算是一个挂名的闲职,有的需要上班,有的干脆不用上班,但是身份毕竟比从前强,也算是半个官场的人,所以,这个时期很多的有钱人都摇身一变成为员外,社会地位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尚宫女史


员外又称员外郎,古代指正额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说的“编制外”。

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员外这一称呼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

唐朝前,员外是作为官名存在。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

南北朝时,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在官名上加员外。如散骑侍郎为员外郎,“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好象是皇帝顾问,还是个比较高贵的官儿。

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副职。

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列为六品。

宋朝前期,六部官职中,各有员外郎一名,正七品。后来卖官帽子,卖出去上千个正员之外的“员外郎”,员外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对富人的俗称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浒传》:她“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有钱人互相见面称员外,老百姓见了有钱人叫员外,天下到处都是员外郎。

明朝以后,员外郎就成为一种虚职或闲职,不再与科举有关,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造成了员外等同于富人的错觉。

清代六部中下设不同职能的清吏司,各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从五品。

到了现代社会,员外这一称呼退出历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迹,而又说不清。如顾问、调研员、文史馆员、参事之类闲职。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我们常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看到员外这个称呼,其含义是当地乡绅、大户或者是告老还乡的退休官员,类似于今天的离退休干部。譬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有《莽儿郎惊散新莺燕 扶梅香认合玉蟾蜍》一篇,文中这样写道:“ 话说杭州府有一个秀才,姓凤名来仪,字梧宾,少年高才。只因父母双亡,家贫未娶。有个母舅金三员外,看得他是个不凡之器,是件照管周济他。”文中这个“金三员外”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员外。

员外之称源于员外郎,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员职务,在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非常常见。当时中央政府设兵、吏、礼、工、户、刑等六部处理政务,部中设司,司官以郎中、员外郎和主事为主。其中郎中相当于今天的司长,员外郎是副司长,主事类似于处长。长篇小说《红楼梦》中荣国府主人贾代善临终时,皇帝让其长子贾赦袭了世职,次长贾政赐了工部主事之职,后来升了员外郎。用现在的话说,贾政就是建设部的副司长,虽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职务并不是很高。 《红楼梦》中的贾政就曾当过员外郎

明代特别是清朝以后,员外郎这个职务成为部门闲职,一般为正五品或者从五品。当时国家财政紧张,允许民间富户商人捐钱获得官职,科举出身的官员称为科班,花钱买官的称为捐班。由于员外郎这个职务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对外出售的比较多,久而久之,员外便成为民间大户的别称。另外,员外还有编制外官员的意思,所以一般退休致仕官员也被称为员外。

戏曲中的员外服


民国年间那些事


员外不就是土豪吗?其实不然员外是个官儿!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和人员职位划分,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换时期。

“员外”,这个称呼,追溯到过去,它确实是对官职的一种称呼,准确的说应该叫员外郎。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员外,即“官员之外”,也就是说这样的官员是在正式官员编制之外的,是非正式的。既然有正式和非正式,那么,这样的官员是不在编的,是和正规的正官员有着区别的。

员外是古代候补官员制度的产物:因为在政府机构繁杂,人员的进补退休不能完全稳定,当人数过多,人员臃肿的时候,一些没有被分配到正式职位上的人,就成了候补的官员,这也就是员外的前身。正式的官员在薪水等方面的待遇要比员外人员高,但总体来说,员外在初期的时候,是有着一定的权力的。

最初的员外郎不是宗室子弟,就是达官贵族,虽然官为不高,但由于是近侍官,地位十分显赫。后来到了隋朝,隋文帝在二十四司各设置一名员外郎,相当于各司副官,官位可是不小,而且说是“员外”,但实际上却是正职。

它的职位差不多就五品或者六品这样子,比当时的县令从职位上来说,要高很多,应该说,那个时候的员外这个官职级别还是很高的。

随着历代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明清之后,这样的闲差慢慢地就发生了改变,成了一个空头衔。虽然没有了权力,但是挂名的官职还在,称呼还在,以后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清朝,只要钱足够,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清朝名臣李卫就是花钱捐的兵部员外郎。

当然李卫算是这里面少有的好官,大部分的有钱人捐官是为了笼络一些当地的官员,与他们相互利用,进行权钱交易,或者说去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光宗耀祖,所以员外在民间也开始很普遍。因此,员外也逐渐成了土豪劣绅的代名词,或者是对一些地财主的敬称。

由于老百姓们分不清楚这些财主到底捐官没捐官,久而久之,都以“员外”代称了!


白话历史君



说来话长了。中国古代官员,也有正职和副职之分。正职一般都有各自的名称,如:司空、尚书、纳言、内史等。副职则可以统称为郎官。郎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员外郎,一种是郎中。员外,也叫员外郎,起初就是官职,后来逐渐没有了实权,衍伸出其他的意思。


1.员外的历史。

员外郎,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正员以外的官员。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散骑这一官职,就是皇帝的近侍随从。没有什么具体的职责,就是皇帝外出的时候,骑马跟随,以备顾问。但是,东汉时期皇帝身边还有一拨人,平时就在身边伺候,叫做中常侍。这两个职位很相似。后来,中常侍势力太大,引发了不少权斗。


到三国时期,魏国曹丕把散骑和中常侍合二为一,称为散骑常侍。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人手又不够。再说,伴君如伴虎,老当班不是累死,就是哪天皇上不高兴了给neng死。因此,就扩充了散骑常侍的编制,叫做员外散骑常侍。


隋文帝杨坚时期,参照《周礼》六官制度,进行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其中,尚书省最重要,六部都归尚书省。为了完成繁重的国事,在六部二十四司,各设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这时,就出现了员外郎一词,简称员外。员外,也就从一个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名词。


唐宋沿置,元朝曾废除,明清又沿置。与郎中统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三级司官,逐级晋升。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均设员外郎。


2.员外的没落。本来员外开始是皇帝身边的人,地位是十分显赫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员外的地位逐渐下降,从皇帝近侍下降到了六品官。再后来,真得慢慢变成“员额外”的人了。这主要是宋末,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官制的改革,员外逐渐成为一个闲职。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允许土豪富商花银子买官。买到官职以后,并没有实际到任,而是列为员外。员外和财富就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很多富商,人们也称之为员外。比如:玉麒麟卢俊义,河北首富,时人称为卢员外。

员外,从最初的显贵,变成了富人的身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的。一个名称,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无限轮回


在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员外确实是一个官职,而且官位还挺高。员外,官场上又叫“员外郎”。大概从隋朝开始有了员外郎这一称号。至隋朝创建三省六部制以来,尚书省设立二十四司。各司的次官便是员外郎,也就相当于各司的副主管位置,官级为从五品或六品。也就是说比县令的级别还要大,因此说那时候的员外郎权利和地位还是很高的。


那时候“员外郎”这个官职是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些被入取的科举生,由于人员太多,一些没有被分配到正式职位的,于是就给了个候补官员“员外郎”做。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不同官职也出现了变革。所以到了明朝以后员外逐渐成了一种闲职,员外一职也变成了正员以外的官员。不在于由科举产生,员外一职开始慢慢名存实亡。(例如现在的顾问,调研员这类的头衔),权利也逐渐被取缔。


后来员外这一称谓也渐渐与财富挂钩,在当时,只要有钱,肯花银子就可以买到一个员外郎。后来久而久之“员外”一词,也就成了土豪劣绅的代名词。也类似于“地主”这个称号。

比如说《水浒传》里的大财主赵员外,北京大名府的“玉麒麟”卢俊义卢员外等等。地主商人只要有钱有势,就可以花钱捐一个员外郎来当。


历史上大清朝,大家熟悉的名臣李卫当初第一个官职“员外郎”,就是花钱买来的。

所以说“员外”在古代一开始是官场上的一个职位,算是一个官。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对土豪劣绅的一种称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