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大多數戰鬥機減速時用減速傘,不用減速板?

自食其果


F-15、F/A-18、蘇-27系列、米格-29、颱風等戰鬥機降落的時候為了增加著陸時的阻力、降低著陸速度時都會用到機背的減速板。

減速板屬於符合飛機形狀的空氣制動器面板,飛機需要降低空速時由液壓控制的減速板向上打開以產生阻力,它和擾流板的區別之處在於幾乎不會對升力產生影響,而後者則會降低升阻比,且需要更高的迎角來保持升力,從而導致更高的失速速度。

減速板的缺陷是太大太重了,而且本身也擁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因此有些機型前期有,到了後期也就取消了,主要是出於不佔用過多的機體空間(容納更多燃油)以及減輕重量的考慮。例如,F/A-18E/F機身和機翼經過重新設計,取消了減速板改為在機翼前緣設置兩塊擾流板達到減速的目的;蘇-35出於同樣的考慮也取消了背部的大型減速板。不過,F-15E“攻擊鷹”依舊沿用了前作的機背減速板。實際上,我們看F/A-18“大黃蜂”機背的減速板,其面積已經非常可觀了。至於F-15、蘇-27系列上的大型減速板就更大更重了。如果採用機尾減速傘的話,則沒有這些缺陷,而且廉價使用,可重複多次使用,最多就是地勤人員比較辛苦一些,而且還省剎車片。

至於戰鬥機如果兩者皆有,當然可以實現最佳的減速效果了。比如說八一飛行表演隊殲-10表演機珠海降落時打開機身兩側的小型減速板以及機尾減速傘:

歐洲颱風戰鬥機機背減速板和機尾減速傘:


希弦


戰鬥機的特點是要求起飛距離短,降落距離也要短,起飛短可以在跑道被轟炸後進行緊急維修,提供一段幾百米的距離就可以起飛。降落也是一樣,但是降落過程不能使用發動機反推制動,因此就只能用剎車和減速裝置。戰鬥機上的減速裝置比較複雜,比如減速板,每種戰鬥機的減速板位置不同,而且作用的效果在飛行時比較明顯,但在降落時也不夠反作用。比較減速板依然是流線的,不是像反推發動機那樣完全相反著來。

大多數戰鬥機減速時用減速傘和減速板一起工作,這樣減速效果是最好的,同時加之剎車作用,目前也是戰鬥機減速過程中主要措施。戰鬥機的剎車和汽車相比,整體系統複雜性比較大,但是減速依然要依靠減速傘,這是戰鬥機減速的主要法寶。畢竟減速傘的作用面積非常大,效果明顯,接地速度超過200多公里每小時,這種情況下全部靠剎車,那完全是吃不消的。制動系統全部用於剎車,那麼費用很高,效果也不明顯,因此成本上考慮當然是減速傘最為經濟,而且效果最好。為題在於減速傘需要靠地勤人員去撿,然後重新裝,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如果是非常緊急的任務,需要連續起降,戰鬥機就用減速板工作,通過小半徑盤旋迅速降低速度,通過延長一些滑跑距離實現停止,也剛好滑到停機位,這就不需要地勤去撿減速傘再安裝了,可以實現迅速掛彈後起飛作戰。


兵器瞭望臺


首先,減速傘很明顯風阻比減速板更大,更利於短距離降落,而且技術難度不高,再是對剎車系統磨損較小。而減速板裝飛機上會增加不必要的配重,浪費飛機的有效載荷,但優點是維護簡單。至於戰機該如何選用減速方式,還要綜合考慮。像su系列,F系列都是使用減速板,可能是覺得咱飛機不差這點重量。反正我該放炸彈的地方都放炸彈了再塞不下了。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