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照片:关押在日本的德军战俘,一战青岛战役


1914年9月2日,日军已调动了以第十八师团为主力的陆军4.5万人,配备了数百门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内的火炮和多架飞机,于山东龙口强行登陆。日军先是在15天内先后侵占了黄县、掖县、平度、即墨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城镇,最终屯兵李村向青岛逼进。

当时德军在青岛构筑了两条防线,外围防线是浮山、烟墩山、四方山等制高点,驱逐中国劳工修筑了临时炮台,并挖掘壕沟工事、运送物资等,备战态度还算是积极。但当时驻青的德军总兵力不足5000人,几乎是日军进攻兵力的十分之一。

处于外围防线之外的仰口湾,只有少量德军的轻骑兵负责警戒。登陆日军没耗费多少弹药,就击退了德军的警戒部队,并向李村挺进,与一路南下的日军主力会合。当时日本海军已出动了60余艘军舰,对胶州湾进行封锁并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由于德军在胶州湾内布下水雷,因此青岛东侧登陆成了日军唯一的选择。


11月7日早6时,俾斯麦南炮台失陷。6时30分,俾斯麦北炮台亦告失守。至此,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全线崩溃。7时,德军在观象山悬挂白旗投降。此役,德军战死150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德军在投降前夕,将炮台火炮自行炸毁,军舰、浮船坞自沉海中。

就在日军主力出发的同一时间,日本国内各地已开始修建多处战俘营。1914年11月中旬,德军战俘陆续被送往日本12个战俘营收押。据日本1915年4月1日《俘虏职业调查表》统计,关押在日本德军战俘中,现役军人及军属共3322人,剩余1100余人是战时留在青岛的德国官吏、适合服兵役的平民等。

到1920年,前后共有16个战俘营投入使用。关押初期,战俘除每天早晚两次报到、每周一次体检外,并无特别的劳役要求,部分战俘营亦允许战俘到营外活动。此外,日本还根据海牙公约的陆战规则第17条规定,按照本国军官薪俸每月给战俘中的敌国军官发饷。


中校183日元、少校129日元、上尉75日元、中尉46日元、少尉42日元,比原先的规格略低。士兵战俘的月俸比军官低得多,但列兵和一等兵每月也能拿到10日元左右。从1916年起,各战俘营陆续要求战俘定期服劳役,其收入亦有所增加。

士兵也可为军官打杂赚取小费,或参加各类劳动换取零花钱,例如在战俘营食堂担任伙夫,到日本企业打工等等。再加上日本当局允许德国本土的战俘亲属以及上海、神户和横滨等地德侨社会向战俘汇款捐物,德军战俘竟成了日本各地消费群体的主力。

德军战俘在日本的业余生活也是相当丰富多彩。德军战俘经常日本本土球队进行的足球赛。1920年4月1日,随着最后5个战俘营的关闭,在青岛战役中被俘的德军官兵结束了近6年的俘虏生活,陆续踏上了归国的道路,约200名战俘选择暂时留在日本。---【德国战俘在日本,1914年。资料:Asa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