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解讀各城市搶人大戰背後的心酸:中國生育率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2018年畢業季在即,大城市“人才爭奪戰”也愈演愈烈,送錢、送房、送戶口,吸引人才落戶的政策優惠力度空前。

有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認為,“搶人才”的背後,實則是“搶人口”。

解讀各城市搶人大戰背後的心酸:中國生育率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充足的勞動力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長期低生育率、老齡化加速等問題,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結構也發生了鉅變。

僅從勞動力的變化來看,勞動年齡人口在持續了相當長時期的增長後,在2012年開始進入下行拐點並延續至今,六年來累計減少勞動力超2300萬人。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攜程旅行網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通過研究認為,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人口成為影響創新力的根本因素,也就成為經濟發展動力的根本因素。

“未來大國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國之間人口政策的競爭。”梁建章說。

解讀各城市搶人大戰背後的心酸:中國生育率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人口結構承壓

“隨著兩孩政策全面放開,生育高峰本該出現卻沒有,說明實際上中國的生育率已經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梁建章坦言。

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我國於2013年底開始啟動自實施計劃生育以來的重大生育政策調整,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以應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問題。

但生育政策調整後,新出生人口並未達預期。2017年,我國新出生人口為1723萬,2016年則為1786萬人,實際出生人口較此前原國家衛計委的預測低了三四百萬。

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的悄然變化,加劇著人們對人口問題的擔憂。

今年以來,各地以落戶優惠為主導的“人才爭奪戰”備受關注,南京、武漢、西安等20多個城市接連出臺人才引進政策,送錢、送房、送戶口,甚至零門檻落戶,吸引人才力度前所未有。

在專家看來,這表面是搶人才,實際是搶人口。

另有消息稱,菲律賓和中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取消中國對菲律賓籍勞工的限制,30萬名菲律賓人將到中國就業,其中包括10萬名英語教師。

“上述三種情況實際上反映了我國人口形勢並不樂觀。”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認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寶認為,“人才爭奪戰”與人口形勢的變化關係密切。

普遍的共識是,我國正面臨超低生育率和嚴重老齡化問題。

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自2013年超過2億人以來,每年增加1000萬人,2017年60歲以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7.3%,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而1982年,這一數字僅為7.63%。

中國的老齡化是伴隨全球人口變老的大趨勢的,但速度更快一些。

美國人口老齡化調查報告指出,2015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大於60歲)佔世界總人口的8.5%;到2030年,預計這一數字將達到1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15%。2050年,日本和韓國將成為世界上最老的國家,國民的平均年齡為53歲;中國國民的平均年齡為46歲,比現在的平均年齡大9歲。

不僅如此,近30年來,我國一直居於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

目前,按照官方的說法,修正人口普查漏報等情況,我國總和生育率在1.5-1.6,遠低於更替水平。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18。

所謂更替生育率,是指為了讓一代人的規模大致相仿,需要達到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的生育率。

梁建章認為,隨著新出生人口的減少,意味著20-30年後中國的勞動者將大幅降低。目前我國總和生育率只有1.3-1.4,在接下來的20年裡,中國將出現人口的負增長和急速的老齡化。

也有學者對未來人口問題持更悲觀的態度。

人口學者黃文政認為,中國生育率已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七八年後,人口總量即將負增長;即便全面放開生育,生育率仍將低迷,中國將面臨人口坍塌風險。

解讀各城市搶人大戰背後的心酸:中國生育率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生育難題

隨著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在持續了相當長時期的增長後開始下行,中國的人口紅利和撫養比開始迅速逆轉。

官方數據顯示,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達到峰值,為9.25億人,2012年首次銳減345萬後逐年減少。到2017年底,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為9.02億人,累計比2011年減少超2300萬人。

很多人口學家也據此判斷,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

“未來我國育齡婦女會以每年百分之幾的速度減少,而更嚴峻的是,隨著生育成本居高不下,育齡婦女的生育慾望也會快速地減少。” 梁建章說,一些高收入國家以及中國的生育率水平低於1.5,這是一個超低的水平。1.5的生育率意味著每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減少25%。

解讀各城市搶人大戰背後的心酸:中國生育率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人口結構影響創新力

一邊是老齡化加速,一邊是生育率仍面臨提高難題,中國人口發展態勢正面臨潛在的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將最終傳導到經濟社會領域。

“對一個國家而言,假定製度與技術條件等不變,人口的規模和結構將成為決定經濟創新的關鍵因素。”梁建章認為,未來的國家競爭,將主要在激烈競爭的創新領域展開。相比而言,人口大國更易獲得規模龐大的市場和人才儲備,從而在創新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對此,梁建章進一步解釋稱:首先,人口具有規模效應,即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創新力越強,主要體現在製造業、服務業和創新產業上;其次是聚集效應,人口分佈越集中,人際交流就越密切、相互學習越方便,因此,城市越大,創新力越強;再次是年齡結構效應。人口日趨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短缺、經濟活力下降,從而抑制創新。

不僅如此,具體到企業層面,梁建章認為,老齡化導致企業創新活力下降,以及新的創業公司的減少。

研究發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有數量較多的新註冊企業,但是到了90年代,新註冊企業減少,創業活力下降。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二戰以後,日本的生育率快速下降,目前生育率為1.3、1.4,即每個婦女只生1.3、1.4個小孩,遠低於更替水平。

“如果不把人口因素考慮進來的話,那麼如此高的儲蓄率非常令人迷惑。”梁建章說,嬰兒潮的一代,基本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中國經濟在2040年以後受累於老齡化,屆時產生的收入不足以支撐嬰兒潮一代的養老需求。指望孩子來養老其實就是個偽命題,對此各位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千萬別客氣

解讀各城市搶人大戰背後的心酸:中國生育率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