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學生在課堂中的“發散思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引導?

身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在上1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練習課本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

“樹上有6只鳥,打死了一隻,樹上還剩幾隻鳥?”問題一出,全班頓時炸開了鍋似的,一學生問道:“老師,打死了那隻鳥後,其它鳥飛走嗎?”

“肯定飛走了!”一學生附和。

“老師,那把搶有子彈嗎?”小名疑惑地問著。

“老師,打死了一隻,另外的肯定都被嚇死了呢!”

“老師,還有8只鳥,一隻被打死了,那隻鳥的爸爸媽媽會飛過來救它的。”

......

學生在課堂中的“發散思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引導?


我傻眼了,課堂一下子成了討論會,熱鬧非凡,學生七嘴八舌,爭得面紅耳赤,我一下子亂了方寸......這道題是課本出得有爭議,還是學生過於聰明,想象力太豐富,思維發散得比較遠呢?無論是學生對我“走後”的“後事”的安排處理,還是對“槍打鳥後剩幾隻?”的問題的不解,無不反應了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逐漸多了起來,思維也會在跟著時代的發展走在了前列。可是,如果這樣的“發散思維”沒有遏制地走進我們的課堂,並不加以引導地在課堂上瘋狂起來,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境呢?


學生在課堂中的“發散思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引導?


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它在課堂以及課外得到充分的肯定併發揮起它應用的作用呢?

市場經濟的多元化、開放性和多樣性,必定對學生的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和人格的多重性影響深遠。從小的環境看,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物質相對豐富,他們可以從電視等多種媒體獲取自己所想學的知識,思維自然會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活躍起來。


學生在課堂中的“發散思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引導?


基於此,我們教師更應該對學生的思維給予充分的肯定,讓他們瞭解到老師對自己的認可,這樣老師可以在學生信任自己的前提下多跟學生溝通,達到自己所想要的預期效果。

由於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年齡特徵,他們對很多問題的理解僅僅從自己的主觀意念去理解,所以要求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體驗空間。比如,在活動課的時候叫學生一起到戶外觀察一草一木的生活習性等等。學生只有真正地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才不會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通過胡亂猜疑的行為回答。


學生在課堂中的“發散思維”,教師應如何有效地引導?


總之,對於學生的“發散思維”,老師不可一刀切,在充分學生思維的同時,加以引導和梳理,使學生的思維不光是在課堂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也可以在課外的時間發散出它自身的優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學會自己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