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浮沉于史


我们常在影视剧中见到某人被册封为大将军出战四方,威风凛凛,为国家扩展疆域,回来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可我们也在诗书中读到“一将功成万骨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场险恶,如果没有精细的作战准备,就会白白牺牲多少战士的性命。

所以作战安排尤为重要,《三国演义》里有一段讲到刘备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心高气傲的关羽不愿意接受任命,并认为黄忠是“老卒”,在被多次劝说下才接受了这个封号,当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的优秀事迹证明关羽确实非常有能力,那为什么对于被封为“前将军”如此厌恶?到底他的“前将军”和黄忠的“后将军”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在军中负责什么?

在历史上除了关羽还有李广担任过“前将军”,看来,担任“前将军”是个苦差事,不仅关羽为此而恼火,甚至李广也因此无奈自杀,原来李广请战的时候已经上了60岁,汉武帝认为他年老不如年轻力壮的卫青,便勉强答应,封他做了“前将军”,辅助被封为“大将军”的卫青,到了战场上,李广认为自己身为“前将军”就应该身先士卒,打头阵破敌营,可是卫青调派他绕道东路,以至于迷路后,战场瞬息万变,一步走错了就是万劫不复,后来他为自己的错失负责任而自尽了。当然,虽然前面两位因“前将军”运气不佳,但这个职位仍旧是军队里的高级官职。

“后将军”这个职务是春秋战国设立的,担任此职务的人有西汉时期的赵充国,以及三国时期的黄忠、姜维、曹洪、文聘、贺齐等人,

“左将军”在春秋战国时期掌管左路大军的官职,到秦汉时期延续下来成为高级武官,因每个时期作战方法不同,“左将军”职务负责的也不同,其担任此职务的有西汉公孙贺、三国刘备、马超、于禁等人。

“右将军”同“左将军”一样,在春秋战国时期任右路大军的人员官称,后来演变为高级武官,被封为“右将军”的有西汉苏建、三国张飞、徐晃等人。

而“偏将军”不同于“四方将军”,它是中下级武官,一般设置来辅佐大将军,但是战场没有时间和空间来询问偏将军,它作为一种附属官职,一般要么不设,一般只是作为称号,实际效用不大。

除了偏将军外的“四方将军”在战争四起的年代只是作为一种高级武官而存在,职责都是冲锋陷阵,开疆扩土,而将军称谓只是沿用以前的旧制称谓给予战士一定的权力和威望,有利于统帅三军,不严格区分职责,也不严格区分上下。在三国以后就鲜少使用“四方将军”等的称谓了,一般只给予拥有最高指挥权的人“大将军”的称谓。

这个问题就介绍到这里啦!有什么问题,在评论区留言哦!


无笔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合称“四将军”,该武将军职始于战国时期,终于三国后期。“四将军”加上“偏将军”,在三国时期非常的常见。我们就三国人物,来做一个简单说明。

1.前将军(代表人物:关羽)

“前将军”位列九卿之下,属于武官,其职责主要是守卫京师或者屯兵边境,在“四将军”当中,也算是最高一级了。刘备夺取汉中以后,关羽在公元219年被刘备任命为前将军,驻守荆州。由于大意被东吴偷袭,关羽失掉荆州,败走麦城被活捉。不久便被杀害,其首级被献给了曹操。

2.后将军(代表人物:黄忠)

“后将军”和“前将军”的职责差不多,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师的安全,或者屯兵边境,防止他国进攻。黄忠是蜀汉五虎将之一,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了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做“后将军”的次年病逝。

3.左将军(代表人物:马超)

“左将军”在军中负责保卫京师的安全,或者屯兵边境防止敌国进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时期的马超。马超为凉州军阀马腾之子,马腾听从张既的建议,入朝担任卫尉。后来被曹操所杀,马超接替其父,割据一方。后来又败于曹操,投靠了刘备。刘备称王,获封左将军,刘备称帝,拜马超为骠骑将军。次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4.右将军(代表人物:张飞)

右将军的职责其实,和前面三个一样,都是负责保卫京师安全的军职。公元219年刘备称王,便开始封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刘备称帝以后,张飞对蜀汉的贡献很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

5.偏将军(代表人物:徐晃)

偏将军属于将军的副职,也叫“偏将”,是一个为将军打下手的武将,在将军当中算是最低的了。且偏将不定额,随时听从将军调遣。公元200年,徐晃随曹操击败了徐牧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在此击杀文丑,被拜为偏将军。


谋士说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我是赵帅锅


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又称为四方将军,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属于品衔比较高的部队军职,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始于战国时期,到三国后期逐渐被废除。



前将军

前将军在秦汉时期是地位仅此于上卿的高级职位,一般主管京师防卫或者是屯兵边境,西汉名将李广、赵信曾担任过此职。而在三国时期更是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张辽、郭淮;东吴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是各政权的高级将领之一,主要掌管边疆军队作战防御等军事行动,今天来说的话应该属于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左将军

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应用而生,一般是掌管左路大军,秦汉时期沿袭下来,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也是掌管大军,负责边境作战防御。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于左将军逐渐不符合当时军队现状需求,逐渐被废弃。最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名将公孙贺、荀彘;三国枭雄刘备、蜀汉名将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



右将军

右将军同左将军一样,也是形成于战国时期,掌管右路大军,主要负责平时边境军队防御和战时军事行动。也是高级武官,比较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名将苏建、赵食其;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人。


后将军

后将军也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也是高级武官,只不过并不常置,一般只有战时设立。是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之末,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曾经担任此职,还有汉昭帝时期的赵充国,以及后来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偏将军

偏将军设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相对来说偏将军在将军中的地位比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属于常设固定军职。三国时代通设,官衔为五品,像名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属于中下级武官。



总的来说,四方将军属于是战时常备的高级武官,但不常设,品衔为二品左右。主要管理边疆军队防务和战时率军作战方面的事务,放在今天来说,就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是一个级别,属于国家政权中的高级将领。没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职责划分,基本上都是平级军职,时代不同,任务高低也会有变化。而偏将军相对来说级别比较低,属于是高级将领的从属,而且也是一职多人制度,并非像四方将军的一人一职制,中下级军职,负责战时参谋和指挥小股部队作战等任务。


聊水浒,侃三国,粗略的文笔,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学习!


凉州牧001


前后左右将军及偏将军都是军事官职,在军中皆是负责军事征伐等。从互相之间的差别来看,偏将军地位最低,从春秋时便有偏将军,由军中校尉等升迁,地位低于前后左右四将军。

而前后左右四将军自秦朝时便有,汉朝时不常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有记载“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

可知前后左右四将军低于大将军,而四者其中地位高低应当与特定时局及习惯认定,不过四者的官职地位应当是相当的。

并且,在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的内容上,应当并没有具体的职务分工,都为主要的军事武官。刘备夺得汉中之后,分别封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和后将军黄忠,这应该并无明确的地位高低和职责分别,都是具体军事行动中的具体出战武官。

必须要明确的是,虽然前后左右为方位词,但却并不是代表只负责各自一方的位置,单独的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只是自秦汉以来的官职沿袭惯例。在秦汉以来的将军官职当中,除了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之外,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互相之间是地位和品阶上的差别,不是负责方位上的差别。

而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以及偏将军,在古代将军官职体系当中地位的高低,应当是最高为大将军,其次依序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再之后才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四者之间并无地位高低的差距,在官职上是同级官职。而偏将军只是属于地位较低的各系将军的辅佐,与之上几个不同将军官职无法比较。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真正具有依据方位进行军事活动,应当是在其拥有了“征”、“镇”“平”“安”等代表军事举动的词汇,也就是前后左右四征将军、前后左右四镇将军、前后左右四平将军、前后左右四安将军。地位高低上,又有四征将军高于四镇将军,又高于四安将军,高于四平将军。

不过拥有了“征”“镇”等表示军事行动的将军冠号之后,四方将军也就拥有了依据方位,进行军事活动的主要军中活动。不过,前后左右将军向着四征、四镇等方位将军发展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

四征将军原本只是杂号将军,汉朝时便有,但地位更低。区别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这些秦汉以来沿袭下来地位尊显的将军称号。比如赵云的翊军将军便只是杂号将军,在符合正统官制的武官体系当中,地位要低于前后左右四将军。

而四征将军的地位真正得以提升是在曹魏时,四征将军在曹魏是各个方位的军事主官,曹休曾为征东将军,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拜征南将军,都是各个方位主要的军事活动主官,位高权重,甚至可比三公。

除了四征将军之外,汉末之后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也逐渐出现。

这时候这几种不同的方位将军,便拥有了根据具体方位而开展不同军事活动的军中内容,东西南北阐明官职的方位,征、镇、平、安则是说明在军中各负责什么内容。

根据四方将军的官职发展来看,大抵四征将军主要负责征伐各方,四镇将军主要负责戍卫防护各方,四安将军主要负责征讨或镇戍,四平将军主要负责平定和攻伐。

并且征、镇、平、安之间也存在地位上的差距,四镇将军比四征将军地位稍微低一些,但基本上不同时设立,即在相同的军事活动中,很少会同时设立四镇将军和四征将军,两者俸禄基本相当。

四安将军为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的辅佐,大多为虚加的封赏官职,可以与四征、四镇同时设置。四平将军到两晋南北朝时,基本成为有功大臣的虚加封号。

其中四平将军中的平东将军,大多拥有具体的方镇力量,地位又稍高一些,西晋时杜预就曾为平东将军,是晋灭吴时的军事指挥。


综上所述,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的事宜都为军事活动,并且并没有具体职务的差别,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是在秦汉以来的武官官职体系当中较为尊显的官职。其中前后左右并不是代表方位所设立的具体官职,四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地位上的差别。而

偏将军只是辅佐之职的官职,地位不高。

真正代表四个方位将军出现负责内容上的具体差别,是在东汉末期之后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出现之后。这时候的四方将军,会根据东西南北来确定主要所负责的军事活动方位,而征、镇、平、安则是区分开各自地位及主要负责的内容。


亭安读书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么几个词:犒赏三军、勇冠三军、三军可夺帅等,周朝时期,周天子设六军,而诸侯设三军,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军中的设置基本都是三军,譬如晋国、齐国、鲁国等的上、中、下三军,楚国的左、中、右三军,魏国的前、中、后三军。这三军的统帅都是卿,军中设将、佐,比如中军将、中军佐,一正一副。


而随着周天子式微,很多大的诸侯国国内不再局限于仅仅设三军,不仅三军的军队人数增加了很多,在三军之外,还会设置一些类似于杂牌军的军队,他们也有自己的统帅,这些统帅加上三军中的统帅卿都可以统称为将军,当时的将军只是这些统帅的一个统称,并不是真正的一个官职。前、后、左、右、中等军将都是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和中将军。

看过一篇文章有相关内容,引用如下"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征西”、“车骑”之制,可见《宋书·百官志》:“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



“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由“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可见这两个军号都高于“前后左右”将军,同时又位次三司,按汉魏惯例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 也就是说在魏国,由高到低排列应该是一、大将军,二、四征,三、骠骑,四、车骑,五、前后左右 就是说四征将军要高于骠骑和车骑 蜀国是四大将军,分别是: 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 而赵云是民间百姓和三国演义把他提上去的,凑成了五虎将。其实他一直是杂号将军。



而偏将军设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相对来说偏将军在将军中的地位比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属于常设固定军职。三国时代通设,官衔为五品,像名将张飞、赵云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属于中下级武官。


总的来说,四方将军属于是战时常备的高级武官,但不常设。主要管理边疆军队防务和战时率军作战方面的事务,放在今天来说,就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是一个级别,属于国家政权中的高级将领。没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职责划分,基本上都是平级军职,时代不同,任务高低也会有变化。而偏将军相对来说级别比较低,属于是高级将领的从属,而且也是一职多人制度,并非像四方将军的一人一职制,中下级军职,负责战时参谋和指挥小股部队作战等任务。


昊涛说史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都是汉代武将的官名,但两汉与三国时期大有不同。与汉代相比,三国时代的四将军甚至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在汉代,将军一般不是常设职务,而是“皆主征伐,事讫则罢”,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才授予一定将军职务,战后就自动撤销了。

而在汉末乱世,各地军阀为了奖励军功和笼络人才的需要,就把各色武将官号滥发给部下,由此造成了武将官号杂乱无章的现象。

比如说蜀汉的糜竺,读过三国或玩个三国游戏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官,跟披坚执锐、上阵冲杀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三国志·糜竺传》中却这样记载:

“益州既平,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

也就是说,在刘备平定益州以后,诸葛亮被封为了军师将军,而糜竺被封为安汉将军,虽然糜竺顶着“将军”的光环,但他却是“未尝有所统御”,也就是根本不带兵。刘备如此封官,纯粹是为了彰显对他的特殊恩宠。

然而,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这些官职被军阀们大量授予部下时,它们本来的职能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甚至单纯成为一种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所以说,在汉末三国,虽然“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等各色名号琳琅满目,但在这个时期说它们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只有上溯到两汉时代,才能搞懂他们在军中的具体职能是什么。

一、前、后、左、右将军

《汉书》就在,“前、后、左、右”四将军的名号起源于周代,汉代延用,但并非常设职务,只有在出征时临时设置: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缓。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那么,这四大将军到底在军中负责什么呢?我们可以在汉武帝出征北匈奴的一段史料中一见端倪:

“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即中将军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从定襄出击匈奴。”

也就是说,前、后、左、右四将军皆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而他们在军中分别负责统领前、后、左、右四方向的军队,同时受大将军节制。他们的名称,就已经表明了他们在军中的作用。

而后来,西汉对外战事逐渐减少,但前、后、左、右四将军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虽不出征,犹有其官,位在诸卿上”。

在《汉书》中,也有“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散骑、诸吏为中朝......位上卿,金印紫绶”的记载,说明了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当时是地位十分显赫的官职,都是内朝官员,也就是皇帝的身边人。

而在汉末三国时代,也基本延用了这样的做法,只不过仅仅保留了地位而非功能。

比如在蜀汉一方,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关羽被封为了前将军,黄中被封为了后将军,马超被封为了左将军,张飞被封为了右将军。

而在曹魏一方,张辽、夏侯惇、毋丘俭、郭淮、满宠等名将也做过前将军,其他将军不再赘述了。

总之,这个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就已经完全跟他们在军中负责什么没有太大关系了,完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二、偏将军

说完了前、后、左、右,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常见的官名——偏将军。

最早,协同主力部队作战的侧翼部队,被称为是“偏师”,而掌管偏师的统帅就是偏将军。

由此可见,虽然偏将军是独当一面的将军,但是相对于前、后、左、右四将军来说,他们的地位还是要低一些的,只负责策应包抄辅助。

在汉末三国时代,偏将军作为一种中低级军阶的象征,也经常被大量授予的官职,像前面说到的关羽、马超,还有像张郃、曹真、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等人,都曾在生涯早起做过偏将军。

综上所述,汉代前期的将军名号并不多,大多是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么几个,等到有战事时,为便于称呼,再加上前、后、左、右、偏将军等,以明确表示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

而到了汉末三国时代,许多将军名号则完全成为了武将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甚至还出现了如“奋威将军、扬武将军、荡寇将军”等以各种“美称和威名”冠名的将军。

这就已经与他们的原始职能完全相背离了,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深夜聊斋


从字面理解: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各自负责的则是己所部所在的行进位置。

打个比方说,前将军,在古代行军中,就是带队冲在前头;左、右将军则负责侧翼安全,至于后将军,顾名思义,当然是负责殿后。在现代美军特种部队中,其实也有类似的这么一个位置,术语叫“The last man”,只不过它不是某个特定职位,却是一个危险的任务。毕竟负责殿后的,无论是个人还是部队整体战斗素养,都得是超一流,不然的话,人还没撤完,自己就跟着瞎跑,动摇军心。


那偏将军又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部队中的副将,又称稗将。比如,马谡守街亭,马是主将,而王平则是偏将军。


实际这是在古代正式打仗时,皇帝委派自己的大将奔赴战场,所做的现场安排。比如汉武帝打匈奴,先是跟大臣们商量好了总体对敌政策,然后再指派谁去迎敌。比如武帝爱用卫青,封他为大将军,也就是这次征伐军的总帅。然后谁是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以及中将军...


只不过,这些称号。更多的时候,是代表封号,代表着职位的高低。跟他们具体该干什么完全没有关系。

在汉代以方位命名的将军,都是所谓的“名号将军”,是有实权的,比如关羽就被刘备封为前将军,张飞被封为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从他们所获得的封号,就知道谁的官职大。至于赵云,只捞得个“杂牌将军”的称号,被刘皇叔封为“偏将军”。


本草百晓生


中国古代的武将官名形成固定体系始于汉代。高级将领自上而下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右左后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偏将军和杂号将军。

大将军相当于元帅军衔的国防部长;

骠骑、车骑将军相当于大将军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和第二副部长;

卫将军相当于大将军衔参谋总长;

四征将军相当于上将军衔大军区司令;

四镇将军相当于上将军衔的大军区副司令;

四安将军相当于中将军衔的省军区司令;

四平将军相当于少将军衔的集团军军长;

偏将军相当于少将军衔的大将军助理;

其他杂号将军基本相当于少校到上校级别。


上策视觉


这几种将军的称号,先秦时期便已经有了,可以说是历史久远的将军职称。那下面就分开说一下这5位将军分别负责什么样的工作? 在秦朝以前,前将军是军中职位排行第二的人物,排第一的是大将军。接着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那个时候是只有7种将军,直到了西汉之后,又新增了不少的将军,如骠骑将军、卫将军这类职位。


前将军:这是一个高级将领的职位称号,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京师的训练以及边防。他们的地位很高,只比九卿要稍微低一点。但是到了三国时期,这个官职的品阶有了一些下降,成为了三品官员。 后将军,他负责的事情和前将军其实也差不多,也是负责京师兵卫,或者是去负责屯兵边境。所以很多时候设置了前将军,往往就会将后将军这一个职位空缺出来。这个职位的品阶和前将军是一样的。 左将军:汉朝、三国常常会用的军衔,也是比力卿要稍微低一些,吕布就曾经任职过这一个职位。他负责的事情和前、后将军负责的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前后左右这些将军称号多,而且负责的内容也差不多,因此这个名号也就渐渐的被废除了。 右将军:他是四方将军里面地位最低的了,虽然这四位将军的品阶等级都是一样的,但是从排位上面来看,他就是最低的。这位将军的职责也是和前面几位将军一样的,同样也是属于三品官位。其中比较出名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张飞了,他当年就是坐上过这个官位。
偏将军:这个职位的将军属于辅佐系列的将军,官位并不高,在军中的地位也偏低。而且只属于五品官员,这个官职的任命,不一定需要皇帝来亲自任命,大将军职位的人就可以授予别人这个官职。由此可见,这个官职并不是特别的重要,所以可以不经过皇帝就直接任命。他的职责就是辅佐比他高的将军们,自己手上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曾经当过偏将军的人还挺多的,比如关羽、赵云、马超这些人都在这个职位上任职。后来因为立下了战功,所以升级到了更高的将军位置。 看完了这些介绍之后,对于这五位将军的职权和他们的地位,想必大家心中应该都有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