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连日来,黑龙江晨报关注并推出了哈市民办初中学费上涨、推出小班额计划、校园开放日现场、小升初网上报名首日火爆等一系列报道。

从民办校门前长长的队伍到网报首日仅三所学校就已破万可以看到,政策调控、学费上涨并没放缓家长追逐的脚步。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如何理性看待择校?

如何在求学路上更好帮到孩子?

怎样做才是更科学合理的选择?

针对这些家长关切又挠头的问题,黑龙江晨报记者采访了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市民办教育协会相关负责人、哈市重点中学负责人等业内人士,希望家长能从他们的分析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求学成长的方向。

不偏信 科学看待升学率

“你看人家民办校高分多多,升学率多高。”采访中,绝大多数家长最关切的是民办校极力宣传的高分率和升学率。哈市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表示,升学率是生源、师资、管理等几大因素综合体现的结果。“高分离不开好的生源基础。”这位资深人士认为,仅从学习成绩而言,手拿入学时的一大把好学苗,几年后理应交出漂亮的答卷。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这位人士分析说,生源毕竟是民办校出成绩的根本。多数民办校办学水平其实往往和公办校差不多,只不过近些年民办校的“精英计划”运作较为成功。

他举例说:“有的民办校办学之初利用资源招牌、重金聘请退休名校长,再‘掐尖’吸引一批好学苗,几年后中考出了几个高分考生后再积极宣传,出了名也就具有了吸引力,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对民办校自身办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营销范例。”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他强调:横向对比,近几年哈市几所知名民办校招生时是在“好苗”里挑着选生源,而公办校生源就是片区内自然状况,这与“民办校掐尖效应”不具备可比性。纵向自身比较来看,细心的家长会发现,随着每年生源状况波动,民办校自己的升学率也有起伏。对于想让孩子挤进民办校的家长,让孩子搭上提分快车道是最大期望。他提醒:“不要过度沉迷‘名校’效应,再好的学校也有落榜生。”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位教研员表示,现在国家提倡考核办学水平不只看文化课成绩这一块,片面宣传升学率只能误导家长,耽误孩子。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不跟风 理智对待名师资源

哈市各大民办校的名师示范课、名校长讲堂吸引了家长极大关注:“我家孩子以后就这么天天跟着名师、名校长了,多好啊。”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记者调查了解到,哈市民办校的名师、名校长资源多是从公办校里出来的,还有一部分外地来哈应聘的。

自己儿子曾就读于民办校的一位家长说,“哈尔滨一所民办校公布了今年从初四下来到新初一的教师团队,真正名师加在一起也就个位数,而该校新初一计划招收1000多名学生。”很多孩子曾在民办校读书的家长表示:“真正名师在民办校本身就属于稀缺资源,孩子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摊上。”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采访中还有一位家长说,孩子小升初那年择校了,就是相中了可以直接从民办校初中部升入高中部,“哪料想这期间学校换了校长,一些管理中层,包括一些老师都流失了。”

不攀比 择校因人而异

不菲的学费,超出家庭教育预算的开销,有些家长“算账”后,还是愿意“赌上一把”。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家长心声:

对于择校,一位家长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你看民办校软硬件条件,咱有这个经济能力,为什么不让孩子试一把。

”还有家长流露出这样的心态:“民办校严,大家都学习,我家孩子也能跟着学。”

多方观点:

哈市民办教育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一些家长想给孩子选选所谓的‘学生堆’,但民办校也许真的不适合你的孩子,效果未必如己所愿。”这位负责人认为,为孩子择校不能光看学校名气和硬件,更要看底蕴和教育理念,同时更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哈市某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都有择校后想“回头”的学生,小学阶段很优秀,可到了民办校后,身心都不堪重负,“个别学校要求学生早早到校,晚上甚至八九点钟才离校,有孩子明显不适应民办校的强度和竞争。而且业余时间极少,孩子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放松和缓冲一下都没时间。”

哈市某重点高中一位校长也表示:“民办校高强度训练、延长学习时间,学生的神经会长时间保持一种紧张状态。”家长应理性看待,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张扬个性、愉快健康成长。学生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是最重要的。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不盲从 是否择校要慎重

针对不少家长放弃对口优质公办初中而去择校,专家建议要审慎而行。

小升初择校热的冷思考→专家建议:选择适合孩子的

哈市教研院一位数学教研员表示:只要认真听讲跟住老师,不管在公办校、民办校都一样有出息,“有家长认为花了钱、投入了精力就算尽力了,实际未必。家长更多反思的,应是在教育孩子上是否真正为孩子着想了,是否真的做到与孩子良好沟通了,是否真的做到了家校配合默契。”

教育界业内人士表示:关于择校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沟通好,“放弃对口优质初中去择校,上学路远了,孩子折腾不说,三四年时间里,目标设定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专家建议,不论上公办还是上民办,首先要看是否适合孩子,不要盲目跟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