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余八百


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到中国,那么也是输多赢少,成为一个万里送死的大笑话。

亚历山大死于公元前323年,如果亚历山大没有迷路,经过西域抵达秦国,那么他面对将是秦惠文王,此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没到最强盛的时候。不过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已经大增。

兵力秦军占据绝对优势

亚历山大的部队数量不同史书记载不一样,但是一般都认为是在32000人左右,假设他的部队在经过西域时没有损失,那么秦军需要面对的对手大约是3.2万左右。

而在差不多时间的修鱼之战中,秦军出动20万大军迎战魏、赵、韩三国联军,这还没有算留守秦国本土的部队,所以秦军至少能出动20万人。在兵力上秦军占据绝对优势。

战斗力上秦军也毫不逊色

亚历山大能横扫西亚依仗的,主要是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由四个方阵组成,每个方阵由4096名重步兵组成,此外有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1024名骑兵辅助。而重步兵的武器,就是长达15至18英尺的马其顿长矛。

训练有素的马其顿重步兵组成方阵以后平端长矛冲击时威力确实很大,然而它也有自身的缺点:

一是方阵对于地形要求比较高,如果地形高低不平,那么将大大影响方阵的冲击效果。

而很糟糕的就是秦国是在关中平原立国,除了咸阳附近是平原之外,其他地方都是高原和山区,并不适合马其顿方阵的使用。

二是马其顿骑兵和远程射手较少。

在3.2万马其顿军队中,仅有4千左右的射手和4千左右的骑兵。而秦国素来以养马出名,骑兵数量远超马其顿军队,骑兵战术也灵活多变。修鱼之战时秦军就是靠骑兵突袭联军后勤基地,一举扭转被动战局的。

而秦军的弩兵也是非常有名。在马其顿方阵施展不开,骑兵和弓箭手又少于对方的情况下,马其顿军的处境是很不利的。

而秦军因为军功爵位制作战骁勇,而统帅也善于指挥作战,战斗力并不亚于马其顿军队。

在修鱼之战时,韩魏赵联军兵力还比秦军多一些,而且此时义渠人偷袭秦国本土,秦军可以说局势非常不利,正常人可能直接撤军赶回去救援本国,但是容易遭到联军的追击。然而秦军统帅公子疾却反其道而行之,以骑兵突击联军后勤基地,迫使联军与之决战,先击败赵军,再猛扑魏军。

此时秦军采取军功爵位制,以斩首记功。大破赵军以后秦军毫不客气的把死者首级割下,带在身上继续作战。面对如此悍勇的部队韩军根本无力抗衡,也被一举击破。剩下魏军因为赵、韩两国先后撤兵,因此也不得不撤走。

此时秦军也伤亡7万多人,但是解除了联军威胁的公子疾却没有停留,立刻率军回国击败义渠人,解除了国内的威胁。

秦军在伤亡超过35%的情况下还能继续作战,其悍勇程度可见一斑,马其顿军队面对这样的对手,远不是他们以前的敌人所能相比。

秦军兵力占优势,战斗力也毫不逊色,此外还有本土作战的优势,亚历山大如果真的不迷路,那么他在史书上估计就会成为万里送死的一个大笑话。


不沉的经远


这个问题很有趣。假如亚历山大的部队向东顺利进入中国境内(忽略西域小国),那么他会被分分钟按在地上摩擦,因为他首先遇到对手是秦惠文王和变法之后的秦国。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最远打到了印度,前326年因疫情严重官兵厌战而撤军。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前311年,于前325年正式改元称王。假设前326年没有疫情亚历山大也没有撤军,而是继续往东进军,我们根据这个时间背景来设想一下。

公元前326年10月,亚历山大率军继续东进,经西域,可能会于前325年到达中国境内(不考虑气候因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过河西走廊,最先逼近秦国陇西之地。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此时亚历山大军队长途跋涉,补给困难,人困马乏,还不确定西域诸国是否会背后偷袭,而且对脚下的土地和人民一无所知,他们还不知自己将要面对的是铁板一样的秦国。
公元前337年嬴驷即位,继续遵循商鞅之法,之后平定复辟势力,巩固政权,秦国政局稳定。前329年秦国完全掌握河西之地,实力大增,且时常兵出河东侵扰魏国,魏国被逼迁都,秦国东边的压力大大减小,东边暂时安全。前325年,嬴驷正式称王,史称秦惠文王。此时秦国文臣有张仪,武将有樗里疾、司马错等名将,国内安定,士气高昂,秦军数量庞大训练有素随时能战。而且陇西是秦国祖先之地,是秦国发迹之地,秦国十分重视,边境守军一旦发现异样就会上报,秦国迅速反应,不出几日增援大军就会抵达陇西,与亚历山大军队碰面,秦军只需以逸待劳,无论是人数、装备、战法、补给、动员还是战场环境都完胜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

双方终于碰面了。变法之后,秦军战力强悍,天下呼之为“锐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横扫埃及,波斯和印度,实力也强大,两强相争究竟谁更强?结果可能比较搞笑,因为马其顿方阵根本不够秦军塞牙缝的。

马其顿方阵编制跟现代军队相似,通常64名重甲步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初级方阵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一个师的重装长矛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我们估算亚历山大到达中国境内的人数撑死了不超过5万(巴尔干半岛不适合大面积农耕,养不活太多的人口),对于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大军的战国七雄来讲,这点人数实在是有点寒酸啊。

那么其战力如何呢?马其顿方阵以重步兵为核心,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之间有较大间隔,长矛通常有3到4米长,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以坚固的密集矛阵跑步向前推进,十分凌厉,与骑兵配合更是威力巨大。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但是这种阵型有不少缺点,比如防御面太窄、不够灵活,步兵的武器太依赖那长得离谱的笨重的长矛,而近战武器只有短得可怜的青铜短剑,且无法迅速调转矛头防御侧面、后面,而两侧的轻装辅助步兵防御力根本不够,一旦前三排的士兵败下阵去,或者敌人从侧翼包抄,两翼根本就抵挡不住,敌人冲入阵中,那么阵中的主力重装长矛兵只能任凭敌军持剑砍杀;再比如,方阵配备的盾太小,无法有效防御密集箭阵的打击,所以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两翼的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再比如,方阵本就十分密集,过长的长矛不利于疏散,一旦遭遇混乱,群龙无首,就会发生拥挤踩踏造成大量伤亡。


那秦军遇上马其顿方阵会怎么处置呢?我觉得秦军会把亚历山大他们玩死。

如果打伏击战,秦军完全可以诱敌深入,凭借对战场环境的熟悉提前埋伏好,借助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守株待兔,把敌军分而化之、各个击破。马其顿方阵很难做到有序疏散的,密集的方阵一旦遭到集火打击,会更快地被消耗殆尽。

如果要打阵地战,秦军步兵有大规模步射集团,充分发挥强弓硬弩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秦国的箭镞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秦国关中产竹,箭矢供应充足),先来几阵密集箭雨远程消耗一波,秦国的箭雨一度令山东诸国胆寒,而马其顿方阵对此更加无解,只能一批一批地被射杀,锐气先就被打掉了,在惊慌失措中也会有大量士兵被拥挤踩踏致死。在步射集团远程消耗敌人兵力的时候,秦军的骑兵可以从侧翼包抄,先解决马其顿方阵侧翼的轻装骑兵和盾兵,几轮冲锋杀入阵中乱砍乱杀,秦军骑兵战术娴熟,秦剑如同开挂一般的修长,冷兵器时代一寸长一寸强。骑兵冲锋过后,步兵结阵稳步推进,推进的同时射手持续射杀敌军,秦军步兵大量配备青铜戈,长度、重量适中,可以刺、勾、啄灵活运用,攻击方式比马其顿长矛更加多样;也有少量的长矛兵,不过矛的长度应该比马其顿的更长(从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长达6.3米的长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几乎有7米长)。秦军的兵种配合是很到位的,不动则稳如泰山,发动则是狂风暴雨。


战争在中国是一门艺术,春秋战国征伐频繁,各国都把战争玩出了花儿来。把亚历山大的军事素养放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可能就是个青铜。他的那一套战术战法,放在他自己的世界可能还行得通,要是放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可能活不过一集,环境不同,形势不同而已,就好比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自然状态下狮子能否打得过老虎?但自然状态下两者根本不会相遇,关于答案我们也无从知晓。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不知道两军真的相遇会怎样,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相遇,我们做的只是假设。


大地瓜小地瓜一块钱买


既然大家都认为大秦必胜,那俺来说点大伙儿不爱听的[呲牙][呲牙][呲牙]。当时还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七国也不是什么民族国家。按照咱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向来是内斗大于外侮。别看七国平时打的不分伯仲,要是亚历山大来了,我猜是这样,三万大兵在秦西境叫嚣,吸引秦国主意。此时,六国定会借机伐秦,何况历史上六国攻秦便是在惠文王时期。然后秦军主力来函谷关御敌,赳赳老秦面临中外夹击[捂脸][捂脸][捂脸]。我们设想以下两种场景。1,老秦人无瑕顾西境,导致亚历山大破城占领河西,届时,无数人投降作伪军……2,秦人与亚历山大割地和谈,亚历山大答应与秦人共同在函谷关御敌……

综上,都是俺在瞎扯淡,毕竟大家还是希望看见团结的中国人,俺也就是结合一下国人的尿性瞎说两句,各位看个乐呵,哈哈哈


剪子理


这么说吧!欧洲所谓的大帝到中土来充其量不过是个参将的兵力!不说装备,光人数就不值一提!欧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战斗,千人以上都叫大战了。亚历山大为什么叫大帝?因为他有三万步骑。中土一个小小的赵国快灭国时都能组织起40万兵力,欧洲人过来根本不够看的。假设现在还是冷兵器时代,抛开补给的问题,种花家可以统一蓝星,而且没有之一!比之现在的鹰酱强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紫微天帝


亚历山大在统一希腊全境后很快发起东征,时间在公元前334-324年左右。先后荡平波斯帝国和两河流域,最终打到印度,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世界地理认知非常有限,加之横亘在期间的喜马拉雅山和广袤的隔壁大漠,所以东征到了印度戛然而止,他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就在不远的旁边,还有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文明中的另一个中心。若是亚历山大东征打到我国会如何?我觉得答案很显然,必输无疑。

亚历山大作为西方的一个时期统治者,一位英勇善战之辈,算得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在马其顿王朝几年的整顿之后就开始出征波斯并且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虽说他在征战的过程中不免有点困难,但是也将波斯王朝征服了。其实他也东征过,甚至将印度整个国家给征服了。

亚历山大东征时间是公元前334到公元前324年,此时我国正处于战国时期,而从西边来的亚历山大,最有可能碰到的国家就是秦国。

因为亚历山大打到印度的时候,是公元前326年,这个时候我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如果亚历山大继续东征到中国,那么亚历山大将会在陕西这个地方碰到秦国,当时的秦国早已完成了商鞅变法,统一了大后方,正是国力强盛之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恐怖的国家,可以动员的兵力高达50万。而据史料记载,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人数还不到5万人。

在中国战国时代,亚历山大同时期有很多中国的优秀战略家军事家。比方孙膑、孙武、韩非子、鬼谷子等等。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武术之士、秦国的铁骑也都能轻而易举剿灭亚历山大部份兵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部队交战时采用的是龟阵,就是用盾牌围住自己,然后步步推进。骑兵只有少量。

与秦国碰面的话,基本上一触即溃,秦军的部队规范化,层层级别的执行力,包括装备都优于马其顿。更别提人数碾压。

所以说,是必输无疑。






这是阿花啊


这个是没有发生,且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

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要靠作者的想象来给双方安排了。

这事我站中国,我认为亚历山大必败!

咱们不说什么走没走错路,亚历山大直接带着军队来了,冲进了战国时代的中国。咱们不论这几个国家会不会联合起来对付外来敌人。

单来说说首当其冲的秦国。

亚历山大肯定是会从西边杀过来,所以地处西边的秦国自然会是第一个迎接敌人的。就不说秦国还没有到秦始皇时代,就是嬴泗时代,亚历山大都不是其对手。

我认为亚历山大有三败

第一败:长途跋涉

亚历山大长途跋涉而来,军团作战,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问题,亚历山大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我们假设他没有这个问题,途径的地区都像他臣服。

但是即便这样,士兵的精神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长期远离家乡作战,思乡是一回事。另外每天看着自己的伙伴在自己的身边倒下,心理承受也会到达极限。

而且,长途作战,士兵损失却得不到补充,加上士兵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亚历山大的第一败。

第二败:万水千山的阻隔

要想到达中原国家地区,即便是地处西边的秦国也需要亚历山大翻越崇山峻岭才可以到达。

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脉或者是西藏高原,亦或者是新疆沙漠地区。

这对于外地人来说,又是大兵团作战来说,未等过去,已经牺牲一半左右的士兵。

恶略的天气,体力的透支,水土的不服,都是亚历山大兵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是亚历山大的第二败。


第三败:对手强大

即便这个时候,亚历山大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河西走廊,准备来一个俯冲,和秦军进行交战。

这个时候的秦国战斗力,虽然没有到达顶峰状态,但是也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

有敌人来犯,不管你是谁,刀剑早已准备好。秦军一个弓箭阵过去,亚历山大损失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剩下的再来一个集体冲锋,可以说基本必败无疑了。

我相信,在前两个因素的影响之下,亚历山大在秦军的铁骑之下,坚持不了五个回个。

所以,不管这个仗怎么打,亚历山大都是必败。


观复一鉴


这个问题恐怕很合蜜汁自信的欧洲人的胃口,但是事实可能会让他们绝望。

我无法肯定如果亚历山大真的来到七雄鏖战的中国是否还能延续他的神话,因为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想通过兵力兵器或是战略战术来寻求答案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

亚历山大之后不长的时间,中国历史进入大汉王朝。公元91年(好像是吧),大汉王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南匈奴俯首称臣,北匈奴仓皇逃命,并从此消失了近三百年。北匈奴再次出现就是在欧洲,同时出现的是欧洲人深入骨髓的恐惧和屈辱。这些匈奴人中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有着“上帝之鞭”之称的阿提拉(对,没错,就是《博物馆奇妙夜》中的那位老兄)。时至今日,“上帝之鞭”仍然活在欧洲人的心中,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崇敬,而是因为恐惧。因何恐惧?被干怕了呗!

那么,一个被中国人干怕了的种族(至少没见过他们再敢东顾了不是吗),又把欧洲人干怕了,可见欧洲人吹嘘的无上战力的成色如何了。再说直白点:冷兵器时代的欧洲人只能算是中国人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而已,真不知道欧洲人和慕洋犬们对亚历山大的自信从哪儿来的。


诗酒趁年华139929414


大家都回答的太多了,给你来个简单明了的,小亚想来中原唯一通道河西走廊,大家脑补一下汉武帝是怎么打通的河西走廊,是霍去病的小规模骑兵走的奇袭路线,为什么因为河西走廊就是个盆,其中必经扁都口这是一个咽喉,小丫的方阵就成了曹操的联营。往后再看小一千年隋炀帝杨广开世界第一次世博会带着西征大军过扁都口官员随直接冻死一半,所以中原的西边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再回顾一下当时亚欧的武器实力,小亚和七个葫芦娃比买就是过家家!所以小丫是祖上冒光了!


Andy46796311


我们最早的战国就用方阵,没有战争艺术水准,后来放弃了。欧洲后面也放弃了,方阵到中国会死的难看。没马登骑兵没那么大优秀,他们人数又少,真不够我们打的。

不信看来几百年后,被汉朝赶跑的匈奴人,横扫欧洲,这个时代战争比较,亚历山大不堪一击,真不是吹的。

商朝时期,几乎灭掉世界所有古文明的白种人,到中国地盘来,妇女女英雄击垮了他们,把俘虏抓来祭祀祖先,祭祀上天。

这时代来了就好,中国后面没那么多内战了,印度早属于我们中国。




蒋子兮3413


提问的人都不知道地形地貌,欧洲真的是一片平原,所以能摆下方阵。中国地形多山,哪那么多地给你摆方阵。退一万步讲,就算马其顿方阵正面无敌,随便一个三流将士都知道,诈败引蛇出洞,引到一线天之类的路从山上冲击而下,轻松打败。何况中国战术不可思议,火攻水淹,乱石火牛阵,什么马其顿来了直接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