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末期的御医最后都去哪里了,中医技术都流传下来了吗?

爱看那一霎那的繁华


在皇宫当御医,那是脑袋别在裤腰的事,皇帝滑精你能乱讲吗?寡居的太后怀孕你能说吗?给妃子看病你敢乱摸吗?

有时候皇帝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轻则丢官,重则就会丢了性命。因此很多御医根本出等不到出皇宫那一天,出了宫的更懂得珍惜生活,大多悬壶济世。

悬丝诊脉神秘精深

能进皇宫的医生,除了医术精湛外,大多掌握特殊的技能,比如悬丝诊脉。

皇后、嫔妃生了病如何诊断,当然不能上手又按肚子又拉手,这就需要一种特殊技能——悬丝诊脉。乱悬丝诊脉在5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并不是所有的御医都掌握了这种精深的技能,因此能进后宫给太后、嫔妃看病的御医并不多。

清朝御医黄元御就是其中翘楚。黄元御在民间名气很大,被乾隆皇帝召入宫中。乾隆身体不舒服,但对这位新人不放心,就想试一试他的医术高低,于是安排妃子躺在床帐里冒充乾隆, 让黄元御悬丝诊脉。黄元御用一根细长的丝线,一端缠在“皇帝”的手腕上,他持另一端静心号脉,诊毕,黄元御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一语不发,太监不知其意,再三询问,黄元御请皇帝赎罪后才说:"皇上龙体凤脉,无药可医。”乾隆闻言心悦诚服,赐以五品顶戴。

皇上久病成医难伺候

光绪皇帝自幼体质羸弱,加之被慈禧太后压制,抑郁成疾,又由于小时候纵欲过度,长期机能失调,时常出现潮热、盗汗、心悸、头晕、健忘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患有严重的滑精病,成年后无法正常过性生活。身边御医下药,为他精心治疗。光绪皇帝久病成医,经常自己瞎琢磨,觉得御医水平太差,经常动以声色,严辞申斥,有时还惩罚。光绪三十三年,光绪皇帝感觉每次用药少,反而身体的疼痛感减轻了,便认为是“服药日久,脏腑不能胜药力也”,于是要求御医减少中药品种和剂量。御医明明知道这样得不到最佳治疗效果,会延误治疗时机,但不能违背圣意,只能照办。结果没有多久光绪病情加重,一听到锣鼓声即刻遗洩,最终精尽力竭,不治身亡。 光绪帝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等,均以“未能力图保护,厥咎甚重”之类的罪名,受到“即行革职,带罪当差”等处分。 

不会讲话被砍头

有民间传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时内忧外患精神疲惫,经常召男宠消除寂寞。一天感到茶不思饭不想,于是就找来了太医诊病。第一个御医好拍马屁,把脉后立刻恭喜太后:“您有喜了!”寡居的太后怀孕,这是大丑闻。这个御医肯定是属猪的,说话不带脑子,慈禧二话不说,直接拉出去砍了。

第二个御医把脉后,吃了一惊,一进没了主意,跪在地说:“臣看不出是什么病症。”慈禧请御医是为了解决问题,听他说看不出来,大怒道:“你个庸医,怎么混进太医院的,拉出去乱棍打死。”

第三名太医是个老江湖,把脉后立刻知道前两名御医为什么没回去,他灵机一动,轻描淡写地对太后说:“太后您只是消化不良,我给您开副草药,拉出肚子里的东西就好了。”太后听出话里有话,于是准奏用这名御医的方子,重赏了这名太医。这名御医知道发现太后的秘密没有好果子吃,于是当夜就逃跑了。

御医回到民间悬壶济世

前面提到的黄元御由于医术精湛,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后来到民间开医馆,成为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还有一位御医叫陈莲舫, 回到民间后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光绪二十九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创办上海医务总会,研究中西医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

爱新觉罗·鹦烈鹏可以算得上民国最后一各御医,一般情况下溥仪有什么不舒服的,都叫鹦烈鹏过去看。日本的投降后,伪满政府散了摊子,溥仪叫来鹦烈鹏说:“送你一件礼物,隋朝流传下来能治百病的‘御用苍龙丹’”。

东北解放后,因为鹦烈鹏的伪满工作经历,他被关到了抚顺战犯监狱,万万没想到在监狱再次与溥仪会面。1959年溥仪被特赦,而鹦烈鹏1979年才被释放出来。出狱后鹦烈一心研究医术,全身心研究中医中药,还将所有的药方无偿的捐献给了国家。


聋王异史


导语: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御医?

御医,也称太医,是专门为帝王将相、宫廷要员以及达官显贵服务的医生。御医基本由名医组成,基本来自代传或者举荐。宋代后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来培养医学人才,成绩好的可升为太医。

清朝末期御医去了哪里?

辛亥革命之后,清朝倒台,清朝的体制和机构大都被瓦解。太医也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由只为上层服务,逐步走入民间。也就是说御医离开了官办的机构,基本自己开铺子成立相应的医馆。继续从事他们治病救人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从事其他行当的。不过,多数从事的是和医药有关的。

中医技术是否流传下来?

中医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中医技术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清末很多皇家专用的方剂开始流落民间,也让一些普通人很难见到的中医技能走入是寻常百姓。中医技术,并没有因为一个朝代的结束而结束,相反随着更多的御医走入民间,让中医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再加上西医的大量使用,给中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所以,清末之后,中医技术并没有没落。直到今天,中医学依然在蓬勃发展。


拓跋飞翼


您所称的御医我想是不是指的是“太医”?想要了解清朝末期的御医去哪里了,我认为需要先了解一下太医这个职业。

太医,在古时泛指给人看病的医生,后来专指为封建社会时皇家及官员们服务的医生。

据史料记载在秦代时皇家就有太医令这一职位;明确具有官方背景的官职是在汉代;唐、宋时期开始在太常寺设立太医署或太医局;到金朝改为太医院仍旧隶属于太常寺;元代时太医院开始成为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医疗和制作药物(定制,专门给皇家使用的);到了明朝太医院各相关东西已经开始完善有了各个分科,例如现如今的内科、外科、烧伤科等等;


清代太医院首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架构基本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太医院,做为一个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太医院的太医们首先是为皇家及各个官员们看病、制药服务的。

所以,我认为清代太医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家族类传承。

这类太医基本都是世代相传,家事医学渊博,特别是一些太医的祖祖辈辈具是太医,往前不追溯至少满清入关后原来明朝时的太医转入清太医院的应该不少。

这类太医有个优势,那就是历史经验丰富,手法老道,医学渊博。为什么?你想啊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各项疑难杂症的问答、解决办法肯定都有流传下来,不论是手稿也罢、口口相传也罢,这都是经验,这些经验那是浩瀚无边犹如医药大辞典;他们家族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太医院,太医院就犹如他们的家,家传万代子嗣绵延。

二、余外请来的名医

正所谓高手出于民间,这类太医未必是家族世代从医,也许是半路出家、也许是某个药堂的坐堂先生,他们有些可能手中有医药秘方,有些可能是杏林圣手,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实战经验丰富,能够对症下药,敢下药,敢尝试。

这些人为什么愿意到太医院就职呢?其一、医学浩瀚,修一辈子的都修不完,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太医院是最好的进修之所,那时的太医院犹如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也是那时唯一的一所大学,里面有着数不尽的医学宝藏(手稿、藏书、历代药方等等),这些都是从事医生工作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其二、为名为利,做为医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生活,也需要培养后代、弟子,也希望自己的医学成就能够延续,名扬万代,太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舞台。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身,清末这些太医都去哪了?

很简单,他们之中有些人或回家乡或在京城,开医馆行医济世的有之、卖药材做药剂经商的有之、回家养老没落的有之,不一而同。

当然有些人本身的家族就从事医馆药堂,例如《大宅门》中白家老号的原型——北京同仁堂。我们就拿它来做个例子回答另一个问题:中医技术都流传下来了吗?

这个问题的“都”字其实可以去掉,因为中医这门学问博大精深,这个“都”字蕴含的含义实在太大,我们不知道完全的中医技术都有些什么,就如华佗的医术我们现在也只能在一些古籍中找到支言片语,所以流传下来到如今的医术有是肯定的,但是“都”么那就未必了。

以上是其一,其二,中医技术是否有流传下来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北京同仁堂,有许多药剂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只这一家就有许多医术传承下来,更不用说一直以来中医四宝“望、闻、问、切”了,所以现如今还是有很多的药单、药方、整疗技术等等中医技术流传下来,更不提一些土方、秘方等,只不过现今这些医术再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国家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或提升或改进,在新时代下焕发出别样风采。

说句题外话,中医做为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发展体系,为人类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说现今中医不如西医我们就要去摈弃中医,我认为西医和中医一样重要,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Gurunding


宫廷御医在最后都借助宫廷高帽去挂羊头卖狗肉了! 怎么说呢?

在宫廷里皇帝有病要求御医下药都得吃了就好,不好也要有见效,不然杀头!弄不好满门抄斩,御医可谓是头系腰间、提心吊胆. 宫廷最多用药都是秘方,不可见人. 那么何为秘方?皇帝 贵族吃了就呢立竿见效,这么神?

明哥告诉你,这些都是虎狼之药,即为罂粟、大补之药、吃后很精神,其实就是透支身体最后健康之法!而中医讲究“天”何谓“天”?就是病者的信心,有信心就会病好一半,剩余一半讲究调理五行(对应五脏六腑,阴虚温补,阳虚刚补,拿药耗里之间可达四两拨千斤之效,手段不外乎 望 闻 问 切. 此乃正道!)可是正道只会被皇帝说不见效果,要么杀头要么赶出宫!

现在大家知道宫廷最后御医去路了吧、或杀身或出宫成街道小医或借势框人有违医道!



戴眼镜的明哥


最后的御医鹦烈鹏服务于溥仪,最后受他的影响,坐牢28年,出狱后开药铺医病救人,因为技术精湛,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很快成为一代名医。他把自己精心研制的宫廷秘方无偿奉献给国家。

其余的应该都隐藏于民间,除一部分服务于袁世凯政府的除外。

因为御医怕受牵连,隐于民间传业授道,传承中国中医精髓。因为他们的职业性中医的精髓应该传承下来了(经过儒家浸染的中医思想也是秉持了很多的儒家理念)。现在的很多中医大家都是间接的受惠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授。


竹林品茗


每一个中医生都在创他们的奇迹,而御医多为庸医,终天战战競競,范围又小,他们根本接触不了奇,疑,难,杂症候。告诉你“高手在民间”,他们才是中医的脊梁。


双千童叟对不起条友们


御医在清帝国灭亡后 一部分跟随溥仪去了东北 一部分流落民间继续进行医疗事业。这些御医大多为当时权贵问诊。日军侵华后中国大量古方流失 无法复原。 但也有很大部分中医技术得以口授流传


小谈讲历史


御医水平很差,基本上只能照方子开药,不敢有任何突破。民国开个药店,坐个堂还是行的,反正弄不死就成,看面子纳得下不。清末至民国,对中医的批判比现在还狠,甚至国家差点全盘否定,这里面有些故事。现在一般的想法是存药废医。现在学医还在看本草甚至看黄帝内经,本身就不科学,中医难道不发展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