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嘉木樣 · 圖布丹仁波切

嘉木樣 · 圖布丹仁波切​幼結佛緣,立志弘法


藏傳佛教於13世紀後期傳入內蒙古,從17世紀中期起發展到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對蒙古民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蒙古民族的哲學、文學、繪畫、醫藥、雕刻、音樂、建築等各方面均留下藏傳佛教深深的烙印。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蜿蜒流轉,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彎,宛如一張巨大的彎弓,而庫布其沙漠橫亙東西,猶如一道長長的弓弦。“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1925年1月17日,嘉木揚·圖布丹出生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一戶貧苦牧民之家。父親名薩哈賴,母親叫阿拉坦其其格。他出生時祖父正好60歲,為紀念其壽,乳名喚作吉仁太,意為祖父年屆六十而有其孫。吉仁太週歲時,親戚朋友都來道賀。家人把糖果、布帛、銀錢等禮物和經書等堆放在一個大盤上,母親將孩子抱到跟前,讓他從中抓取。剛滿週歲的吉仁太抓起的是經書。在場的人們無不稱快,認為這是註定的佛緣,孩子以後必成佛家弟子。


1931年,吉仁太長到七歲,父母選了良辰吉日,備了禮物,把他送到菩提濟度寺的領經僧人羅布桑普力傑座前,長跪禮拜,結為師徒。上師為他取法名嘉木揚·圖布丹,從此脫離凡塵,皈依佛門。


生逢亂世,青海求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杭錦旗表面的平靜迅速被打破。1940年春,日寇飛機多次轟炸杭錦旗,並向菩提濟度寺投擲炸彈,寺院頓成火海,寺內僧人傷亡嚴重,現場慘不忍睹。嘉木揚·圖布丹的恩師也被炸傷,醫治無效,不幸遇難。


1942年9月14日,嘉木揚·圖布丹與師兄弟們一行七人一連走了七十三天,來到了思慕已久的青海塔爾寺,開始了更加艱苦的佛法修行。


在嘉木揚·圖布丹的佛門生涯裡,袞其格嘛嘛對他的引導極為重要。這位虔誠的長者以身作則,對嘉木揚·圖布丹心靈潛移默化,影響頗大,使得他養成了堅忍不拔、不畏苦難的性格。在日後的漫長人生經歷中,他一直嚴格限制自己的物質需求,保持僧人過午不食的傳統。


川流成海,德智雙圓


藏傳佛教經院式教育的特點在於背誦經文和辯論經義。學僧每天的早晚時間主要用來獨自背誦,上下午時間主要用來集體聽講和辯論。背誦是學僧的基礎功課,要求對戒律、俱舍、因明、中觀和般若五部大論逐句逐字背誦,通過背誦在增強記憶力的同時,又為辯論時的引經據典打好基礎。


辯經,是藏傳佛教傳統的學習方式和考試方式,有立宗答辯和對辯兩種形式。立宗答辯是就佛經方面的內容出題進行問答式的辯論。由一人就某一學說或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立宗),說明觀點成立的依據,並舉例說明其合理性;然後由另一人提出各種針對性的質疑,讓立宗者給予答辯,答辯人應當對答如流或闡釋深入淺出。辯論雙方通過反覆辯論、互相提問詰難,使學僧加深理解,達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義理的目的。對辯是一人立宗、眾僧質疑,就佛經的內容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相互辯論。


嘉木揚·圖布丹先後從阿拉格拉呼仁布傑大師受具足戒,接受了十世班禪時輪、金剛灌頂的儀軌(禮法),成為精通蒙、藏、梵文的飽學之士。在塔爾寺生涯中,嘉木揚·圖布丹以他的天資與勤奮,系統鑽研佛教五大經典,對《佔頌》32部、十大《金剛經》不僅熟讀,而且領悟頗深。從1955年開始,他有幸聆聽了米諾格大活佛對全部一百多卷大藏經的傳授。第二年,他又聆聽了大活佛對宗喀巴全部42部經典的傳授,嘉木揚·圖布丹對經卷往往聽一遍就能窮盡其旨,而且常常有獨到的領悟,使那些博學的高僧都深感佩服。


塔爾寺有十三個佛學學級,嘉木揚·圖布丹先後順利通過了十二個學級,達到“格西”(博士)學位。格西,藏語“格維西年”的簡稱,意譯為“善知識”,為指引取捨正道的良師益友,是藏傳佛教界學位(學銜)的泛稱。它是在僧眾中通過立論答辯佛教經典考取的學位名號,獲得這一學位後可以擔任塔爾寺各學經部門的法臺(負責人),也可以自己收徒公開講學。


光陰如箭,經過多年苦學,嘉木揚·圖布丹已經成為佛教界公認的高僧,他的下一個心願是考取塔爾寺的最高學位,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到1958年,他為期十五年的塔爾寺修行生涯突然被迫中斷,最高學級之事最終功虧一簣。


動亂生涯,歷劫不驚


1958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是中國當代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時期,也是嘉木揚·圖布丹一段奇特的人生經歷,經歷了不同於青燈黃卷修煉生活的另一番“修煉”。


嘉木揚·圖布丹在基層勞動的這段日子,也是全國宗教事業所面臨的特殊時期,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拆毀,宗教活動被禁止,很多僧人被迫還俗。但嘉木揚·圖布丹從未有此念頭,依然保持對信仰的虔誠,不為外部任何打擊和誘惑所壓倒。


長期的堅守,等到了雲開日出的時刻。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以後,許多寺院都恢復了傳統的寺院教育。1981年初,閉門多年的北京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在籌備恢復宗教活動和重新開放,時年已五十七歲的嘉木揚·圖布丹,應烏蘭活佛的邀請,來到雍和宮擔任經師,從此,嘉木揚·圖布丹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和敬業精神開始教育新一代學僧,使佛教事業薪火相傳,又回到了人生的夙願之路。他曾經說過“國家的改革開放和宗教政策的落實,使我獲得了新生,也是我嘉木揚·圖布丹的‘涅槃’。”


在整個清朝,雍和宮是連接清廷與蒙古、西藏地區的紐帶和橋樑,以其特殊的地位和途徑解決了不少重大的政治宗教難題。雍和宮各扎倉的住持一直由西藏地區從三大寺格西中挑選,並經駐藏大臣奏準後任命,在政治上作為西藏駐京代表。直到民國年間,雍和宮仍作為中央政府與蒙藏緊密聯繫的紐帶發揮作用。該寺同時也是藏傳佛教的學術中心,培養了眾多精通藏傳佛教經典、教理的僧人。學員都是來自蒙藏地區天資聰穎的年輕人,一些學業有成的畢業生被分配到內外蒙古和西藏的寺院擔任住持。


紹隆佛種,續佛慧命


1987年9月1日,在班禪大師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倡導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在北京德勝門外西黃寺正式開學。該院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發揚藏傳佛教”為辦院方針,從蒙藏地區各大寺聘請德高望重的活佛、高僧為學員傳授顯密經論,學員大多數是蒙藏地區各大小寺院的轉世活佛和少數青年學僧。十世班禪大師親自擔任院長,講授學院第一課《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被聘請為高級顧問。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成立,在我國藏傳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尤其將活佛組織在一起學習宗教、政治、科學文化知識,更是藏傳佛教在培養高級人才方面的一個歷史性改革,標誌著藏傳佛教培養活佛的教育由經院式教學改變為現代化教學,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


當時高級佛學院內藏文老師較多,而蒙古文老師只有嘉木揚·圖布丹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的高僧夏仲活佛,他們都感到自己肩負使命的重大。嘉木揚·圖布丹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和敬業精神教育新一代學僧,要求他們適應時代,以戒為師,他常說:“國家鼎盛,宗教才能興盛”,並引用宗喀巴大師的名言“不跟隨時代就不是我的好徒弟”來鼓勵學員積極向上,認真學習。


嘉木揚·圖布丹在擔任教育學僧和參加佛事活動的同時,堅持孜孜不倦研習佛經,與人合作校注出版了《智慧之源》、校對出版了佛學《四部醫典》,編著了《菩薩門經》等多部著作。


不忘眾生,慈悲有情


佛教主張悲憫眾生,提倡布恩施惠。認為供養眾生的功德大於敬佛的功德,佛典中慈悲助人、護生救苦的教義與事例比比皆是。如佛陀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為徹底解決眾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證道,弘化十方;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藥師佛為眾生除病消災;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地藏菩薩教化地獄等等。


作為高僧大德,嘉木揚·圖布丹信仰堅定,始終慈悲為懷,不忘眾生。教學之外,每天要接待各方來賓,參加外事活動,參加各種會議,而且他自己還要抽空學習經文,終日十分辛勞。平日裡,許多人慕名登門求教或是求摸頂賜福,只要有空,嘉木揚·圖布丹都會熱情接待。從不分來者貧賤、相識與否,他均以一顆平等慈悲之心,應時、應機地進行開示,摸頂祝福。每天晚上都會有一些信眾和僧人在他那裡學經,學得很晚。有時去外地主持法事,下車伊始,當地善男信女就蜂擁而至,求他摸頂誦經,他總是不顧舟車勞頓,儘量滿足他們的願望。


嘉木揚·圖布丹以戒為師,學修一體,為人師表,令僧眾個個心悅誠服。他經常外出參加宗教活動,即使出訪住在酒店裡,每天也都堅持早起唸經,做功課,毫不懈怠。


2007年8月的一天,時年83歲的嘉木揚·圖布丹回到故鄉杭錦旗做法事,帶領他的弟子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神光響沙景區誦經。誦經聲剛起,奇蹟發生了:從來滴雨貴如油的沙漠上普降大雨,嘉木揚·圖布丹盤膝打坐在雨中,冒雨誦經做法事近三個多小時,任憑風雨吹打仍自巋然不動,將一本經書唸到底。誦經完畢本應該休息了,但他不僅給前來朝拜的人一一摸頂,而且和前來參與的牧民無論老少合影留念。在風雨聲和誦經聲中沐浴的人們,無不為一代大師的精神所感動。


在個人生活方面,嘉木揚·圖布丹一直非常儉樸,不計物質享受。他開始來雍和宮吃食堂,大家吃什麼他吃什麼。年高以後,為了照顧他的起居生活,開始為他另起爐灶,但生活標準與普通老百姓無異,每天早晨、上午、下午三壺茶,一頓麵條而已,晚上不吃飯。


佛教大乘經典提倡“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莊嚴國土就是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自然條件極其美好、政治清明,沒有戰爭、文明富強、美麗莊嚴的樂園。在佛陀看來,這樣的國家才是理想的國家,這樣的社會才是合理的社會,佛經有時稱之為“佛國”或“淨土”。佛陀經常勸勉菩薩們以建立人間淨土,實現莊嚴國土為己任。莊嚴國土既是佛教菩薩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的具體展現,也是佛陀及其無數弟子們的最終理想和目標。嘉木揚·圖布丹作為一個佛教徒時刻以“慈悲做人,智慧做事”的精神,用圓滿的智慧去啟迪人心、淨化社會,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不懈努力著。


嘉木揚·圖布丹已經習慣了簡樸生活,但他慈願宏廣,悲心博大,將每月的收入積攢起來,以出世之身,做入世之事,支持各種公益事業。每當國家和地方有難,貧困受災地區需要捐助和支援的時候,嘉木揚·圖布丹總是發動寺內僧眾積極捐助,而每次他的捐助數額總是最高的。他說:“出家人不需要攢錢,應該十方來十方去。”


建寺弘法,故里圓夢


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眾的大慈大悲之心,不能放棄苦海眾生。為度化苦海眾生,需要以實際行動與眾生同甘共苦,拯救眾生,直至一切眾生脫離苦海。


嘉木揚·圖布丹自幼出家,在外多年,但他內心對故土的情感依然深厚,多年來一直身體力行,不懈推動杭錦旗和內蒙古地區的佛教事業發展,為故鄉的宗教與社會事業貢獻力量。


1986年,嘉木揚·圖布丹回到家鄉,杭錦旗黨政領導出面接待,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出家人以來世為求,了無牽掛。只是我出家一生,有些經卷、佛像,想捐給家鄉,建一座寺院。也表達我對已故師父的懷念之情。”


經過多年努力,2006年,菩提濟度寺正式竣工,總佔地面積110多畝,計有天王殿、東西配殿各三間,漢藏合璧的大雄寶殿42間,僧舍20間,還有堪布行宮和活佛行宮16間。寺內修有氣勢恢弘的巴拉登巴日貢大塔、白塔、蘇格慶大殿、甘珠爾殿、護法殿、四大天王殿等,殿內金碧輝煌,神像、金佛、經書分層錯落有序,陳設古樸凝重。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嘉木揚·圖布丹為故鄉捐資重建菩提濟度寺,是為了使佛法在故鄉得到弘揚。同時也是為了回報國家和社會對宗教事業的重視。自此他每年會到此居住一段時間,主持法會,講經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