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董卓、李傕、呂布等三國開始之前就死掉的人會記載在《三國志》裡?

Right^岸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中國封建王朝2000多年曆史更替的規律。

每個王朝的結尾,必然伴隨著帝王的昏暈、國力的衰微,同時也伴隨著新勢力的崛起。正可謂時勢造英雄,在每個動盪的時期,都會有群英雄起,最後通過各勢力之間的鬥爭、降伏、兼併,最後重新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一、三國政權建立時間

三國,具體指公元220年-280年之間,東漢滅亡到西晉建立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期間主要有魏(曹丕篡漢自立)、漢(劉備於蜀地建立,故名“蜀漢”)、吳(孫權於建業建立)三個政權。具體如下:

魏: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襲“魏王”位,隨即逼迫漢獻帝禪位,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曹魏坐擁天下九州:冀州、幽州、青州、幷州、兗州、豫州、司州、徐州、涼州,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

漢(蜀漢):公元221年,大漢皇叔劉備在漢獻帝禪位後,於成都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為區別於高祖劉邦建立之西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之東漢,史書以其地處屬地而稱為“蜀漢”;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祁山北伐時,大旗上居然寫著“蜀”,實乃導演之錯)。蜀漢擁有天下十三州中的益州和荊州大部,但公元222年,劉備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蜀漢乃三國中實力最弱一方。

公元229年,吳王(曹魏所封)孫權稱帝,定都建鄴今(今杭州),國號“吳”,史稱東吳,坐擁揚州、交州和荊州大部。三國鼎立之勢正式形成。

二、三國滅亡的時間

蜀漢滅亡時間:263年

公元263年,魏大將軍司馬昭分兵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攻伐蜀漢。後主劉禪舉國降,蜀漢滅亡。

曹魏滅亡時間:265年

公元265年,晉王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繼位,並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中國歷史進入晉朝時期。至此,曹魏滅亡。

東吳滅亡時間:280年

公元279-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大兵六路攻伐東吳,吳主孫皓降。西晉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三、三國紛爭的歷史原因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昏暈,宦官擅權。自靈帝駕崩,董卓進京勤王之後,大漢朝廷已有名無實。天下大亂,群眾並立。而在此期間湧現出的眾多諸侯雖然託名漢臣,但有天子不拜,擁兵自立,早已將大漢的天下扯的七零八碎。

這些人的名字:何進、董卓、王允、袁紹、曹操、呂布、李傕、郭汜……哪一個不是造成三國鼎立的一份子?


展望華夏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一步一步來看。

第一步,我們要知道,陳壽生於公元233年,因此當陳壽長大成人開始著作三國志之前,他的成長曆程之中主要經歷的便是蜀魏吳的三國時代。

第二步,晉朝承接的是魏國的大統。司馬氏篡奪的也是曹氏的天下因此陳壽著三國志必然繞不開曹氏,而曹氏之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曹操。

第三步,曹操一生南征北戰,以曹操為核心鋪開整個東漢末年的歷史,一方面可以一次性串聯大部分歷史脈絡,便於記載和梳理。另一方面則有助於通過確定曹操的地位,進而肯定曹氏在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正面意義,最終也利於對晉朝歷史意義的肯定。

第四步,既然三國志是以曹操所代表的魏書為核心進行記錄的,那麼圍繞曹操關聯起來的人物和事件,直接或間接對於曹操的記錄便都是有價值的。

故而,三國志雖然以三國為名,卻記錄了大量非三國時代人物的真正原因便是三國這兩個字是唯一可以完美涵蓋自漢末起到晉朝這段歷史的字眼。


雜學家大文豪


您這個問題其實對於理解中國史家脈絡很有價值,前面的回答都沒在點上,殊為可惜,故而某雖不才,謹補上我的理解。


確實,一般史學觀點而言,嚴格的三國時間,應該是從曹丕代漢開始的,那麼董卓、袁紹、呂布、劉表甚至曹操都不能算三國時期的人,那麼為什麼他們出現在《三國志》上面呢?其實淵源很簡單,因為曹操在曹丕稱帝后,是被追認為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也就是太祖武皇帝的,於是《三國志》的《魏志》第一個本紀不是曹丕,而是曹操。

“本紀”一詞,在史書中並不僅僅是帝王傳記,它還是史書的紀年依據和所謂歷史正統的根據,而《三國志》以魏志為首,魏志又以曹操為首,顯然是承認曹操不僅是魏王朝的實際開創者,還認為其征戰生涯也是魏國作為歷史正統的一部分。於是,就把和曹操這段生涯有關的歷史人物也包納進來,作為這段歷史記載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這些的背後有一個重要觀念,那就是對曹操是帝王的承認。


實際上,陳壽作為西晉時期的史學家,承認曹操是帝王應為三國志本紀之首,一方面是源於一種歷史認識和理解,但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正確。因為,和曹魏通過禪讓取代漢朝而獲得正統合法性一樣,晉朝也是通過禪讓取代曹魏的。

而且晉朝的開國皇帝嚴格的歷史時間意義上是應該是晉武帝司馬炎,但是司馬炎稱帝后也追尊了其祖父司馬懿、其伯父司馬師以及其父司馬昭為皇帝,並將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司馬懿視為晉朝的實際開創者。因此,和《三國志》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晉書》上,《晉書》的第一個本紀是宣帝司馬懿,第二個本紀是景帝司馬師和文帝司馬昭。而《晉書》的列傳中同樣記載了很多在司馬炎稱帝前就已去世的歷史人物,比如有名的嵇康就是死於司馬昭時期。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自信應該是切合陳壽《三國志》的史家思路的。


曲江家學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且不說李傕、郭汜這些在三國曆史裡相對無足輕重的人,就連家喻戶曉的曹操、關羽,也都是在三國鼎立前就已經辭世的。如果按照嚴格的斷代史來說的話,好像連曹孟德和關聖帝君也不應該被寫入《三國志》呢。

實際上呢?曹操不僅被寫進了《三國志》,還名列《三國志》本紀第一,儘管他沒有做過皇帝。相反,一直在魏國擔任要職的司馬懿,《三國志》卻並沒有為其立傳,反而和曹操一樣,出現在了三百年後才編訂的《晉書》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一種是像曹操、司馬懿以及孫堅孫策父子,還有日後的高歡、宇文泰那樣,雖然終身未嘗稱帝,但卻是實際上的掌權者,並且在最終被追封為開國之君的人,那麼他們的本紀就只會出現在其開創王朝的史書。否則,在前朝的史書裡就很難給予他們明確的定位——到底是按帝王的本紀呢?還是按臣子的列傳呢?這是史官沒法解決的問題。

另一種更為普遍,比如董卓、李傕、呂布這種的,名為“三國”人物,實際上卻是徹頭徹尾的東漢人物。對於他們,《後漢書》是列了傳的;但是早於范曄一個半世紀寫就《三國志》,並且將其列傳放在《魏書》裡面,就只能這麼解釋——因為他們是前朝的大臣,但又確實推動了這段歷史進程,出於體現魏國正統性的考慮,就只能把他們放在《魏書》之中了。

此外,關羽也是個有趣的例子——死於219年的他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三國時期,但是他畢竟是蜀漢的第一武將,如果在記敘蜀漢歷史時略過關羽的話,這段歷史就沒法完整地解釋了。



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問題——歷史是連續發展而非割裂開的,如果狹隘地根據每個王朝的始末來為人物立傳,那是要出問題的。

您對《三國志》還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是從曹丕稱帝開始算起,到東吳滅亡結束。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三國的政治、軍事鬥爭非常的精彩。嚴格意義上講曹操也不算三國時期的人物,但是曹操的歷史事件對三國的形成起關鍵性的作用,所以需要將他的事蹟交代清楚。董卓和呂布等人的事件對交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至關重要。不懂董卓呂布就不懂漢朝的滅亡的原因,也不懂東漢末年的歷史背景,也就不知道三國形成的原因。


小微愛故事


董卓、袁紹、呂布等人在《三國志》和《後漢書》裡都有傳記,因為“後漢”和廣義的“三國”本來就有交叉。

後漢指東漢,東漢應當從開國皇帝劉秀算起,到末代皇帝漢獻帝退位為止,也就是截止到220年年末。

按著題主的思路,狹義的三國應該是從220年年末曹丕篡漢開始,到263年蜀漢滅亡為止。這段時間是真正的“三國鼎立”,蜀國滅亡了就剩兩國了,當然不能叫“三國”了。當然,也可以算到三國全滅,西晉統一為止,那是220~280年,大概是60年時間。最廣義的三國可以從黃巾之亂算起,到三分歸晉,184~280,大約是96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分歸晉是有一個過程。所以對應的,漢室傾頹及三國的形成當然也是有過程的。

《三國志》的人物傳記中就多次提到桓、靈二帝、黃巾之亂等等。其實就是是揭示漢室傾頹及三國形成的過程、原因,自然這裡面就會有很多三國鼎立前就去世的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蹟。

寫三國史不可能只寫形成,不講過程,這樣不完整。漢室衰落,天下大亂,官宦外戚爭權,軍閥撿漏,群雄並起,諸侯爭霸,三國鼎立,三分歸晉,這整一套才是完整的三國。

所以從歷史脈絡來看,其實小說《三國演義》是比較清晰的,繼承了《三國志》的一些精神。當然在學術界基本不存在!“三國史”專家,人家都是把廣義的三國同之後的兩晉南北朝合在一起,稱為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大的歷史時期,西晉只有短暫的統一,基本是400年的亂世,天下分裂,直到隋才又重新統一。


肥嘟嘟的小魚


確切的說,三國是從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三分歸晉,而終成一統。董卓、李傕、呂布三人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的參與者與事件製造者,所以三國曆史記載,應該有此三人。


人間正道Z


這個是文學作品的鋪墊,為了讓人更好的看明白來龍去脈。

我看電視劇雍正王朝一半都過去了,雍正都還沒有當皇帝。

我還以為是康熙晚年的幸福生活呢。

小說和正史不是一回事。小說的模式和正史的模式完全不同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我覺得這是東漢末年內戚爭權引入軍事力量造成,局面不可控.越來越惡化的根源,東漢的中央政權的衰敗,地方軍閥爭權奪利使的局面不可收拾,進而使得朝廷一分為三的關鍵當事人,所以這三個人會重點記錄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鹹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