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作者陳壽的恩師,為何被人罵做是賣國賊?

張周韓


陳壽的老師譙周,乃蜀漢政權的光祿大夫。鄧艾兵圍成都之時,蜀漢政權一片大亂。有人主張投靠東吳,有人主張南逃。譙周力排眾議,主張向曹魏投降,並最終獲得了劉禪的認同。就這樣蜀漢政權滅亡了,所以後人說,蜀漢是被譙周“說”亡的,他就是個“賣國賊”!

譙周是個“賣國賊”

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為代表,他認為譙周罪大惡極,他說:

“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聞一讜言之獻,徒過責姜維,以餌愚民、媚閹宦,為司馬昭先驅以下蜀,國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祿;非取悅於民也,取悅於魏也,周之罪通於天矣。”

在王夫之眼中,譙周就是為了保全個人利祿,以人民的利益為幌子,取悅於曹魏。

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人贊同,由此,譙周成了後世不為人齒的小人,儒家學者更是對他咬牙切齒。

譙周真是“賣國賊”嗎

不過,也有很多人不認同,他們認為,譙周勸劉禪投降,是站在天下立場上的高義選擇。理由有如下幾點:

1.譙周沒有謀個人私利。

蜀漢滅亡後,司馬氏讓譙周來洛陽就職,譙周一直藉口身體健康不佳,拖延了幾年,才不得已到洛陽。

到洛陽不久,就急著向司馬炎辭官,不被允許。事實上,譙周的心思一直在做學問,很少參與政事,他不是個唯利是圖的人。

2.譙周是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

在蜀漢期間,因為反對連年用兵,他寫下過《仇國論》,諷刺蜀漢政權,不顧民情,窮兵黷武,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勸劉禪投降,也是為了防止無謂的戰爭,給人民帶來額外的傷害。

3.大勢面前的明智選擇

譙周指出,東吳早晚也會被滅,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投靠東吳就是遭二茬罪,受二次辱,不明智。南逃沒有足夠準備,南人不可靠,也沒有時間做準備了。

所以,眼下的局勢,投降是唯一正確之路。

4.立場不等於道德

以易中天老師為代表,他提出,譙周降魏是基於他的立場,跟道德無關,不能把立場問題當做道德問題批判!

也就是說,天下一統是譙周的根本立場,維護人民的利益是譙周的立場,這兩個大利益,是譙周追求的,蜀漢小政權的利益必須讓位大利益。

所以,譙周的降魏,只能談立場是不是恰當,而不應該談譙周道德是不是有問題!

譙周為什麼捱罵

譙周捱罵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畢竟你譙周拿的可是蜀漢政權的俸祿,不想著怎麼為蜀漢盡忠,卻一心為天下統一服務,多少有點食君之祿不忠君之事!

況且,在世人眼中,蜀漢是漢室正統,曹魏政權是“漢賊”,放著正統你不奉,投降“漢賊”,你這不是找罵嗎?

後世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對“忠”的強調達到頂點,譙周被信奉儒學的讀書人咒罵,不足為奇。


尋根拜祖


譙周賣國,有一定道理。因為鄧艾入蜀,大部分官員都希望投靠吳國或是去南中,譙周力排眾議,成功說服了後主劉禪歸降,所以說譙周賣國。

但這個鍋不應該讓譙周一人去背。賣國之人,通常都是奸詐狡猾、以自身利益為主等等之類的人。我們可以看看譙周是個什麼樣的人。

據《三國志.譙周傳》記載,譙周幼年喪父,與母兄同居,並且十分好學,史書記載“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並且學問很好,別人都喜歡去諮詢他。此外,“頗曉天文”,一般這種人都很厲害。關於這一點,《三國志.譙周傳》記載了一個故事,說蜀國滅國後,文立這個人從洛陽到蜀地,拜見了譙周,譙周給文立看了八個字“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指司馬,月酉是八月,於是,司馬昭八月去逝。此外,譙周擔任的官職多為勸學從事、典學從事等,不參與政事。

《三國志.譙周傳》還記載幾件事:

一是諸葛亮身死,譙周一聽到這件事,就立刻去奔喪,劉禪下詔禁止人奔喪,只有譙周在此之前已經過去了。

二是劉禪貪圖享樂,整日遊玩,譙周舉出一些人的例子予以規勸,但史書也沒說劉禪是否採納。只是把譙周官職改為中散大夫。

三是諸葛亮北伐,譙周不同意,認為這是勞民傷財,還寫了一篇文章《仇國論》來諷刺北伐。拋開個人對諸葛亮的情感而言,北伐確實對蜀國百姓造成很大傷害,史書稱“百姓彫瘁”、“民有菜色”等等。

最後一件就是勸說劉禪投降。

鄧艾入蜀,有人說投靠吳國,譙周說:自古以來就沒有寄居在別的國家的天子。魏國遲早會滅了吳國,此時投降吳國,是一次恥辱,他年魏國滅吳,再次投降,就是第二次恥辱,還不如直接投降魏國算了。

還有人說要去南中,譙周又說:逃亡南中要早做打算,現在已經遲了,南中那群人是靠不住的。

但是劉禪還想要入南中,譙周又說了四條原因,劉禪遂投降魏國。《三國志.譙周傳》說“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後,蜀國滅國,譙周因病不仕。後其少子也堅決不仕。

譙周賣國,是也不是。劉禪想過他安逸的生活,不管逃到哪,都是苟延殘喘而已。劉禪其子劉諶勸劉禪死戰,劉禪不同意,劉諶自殺。

譙周從我們現在大一統的民族觀來看,勸降蜀國,減少兵禍,是有益於整個國家的。但從另一個觀點去看,的確又失忠誠之心。故孫綽評曰:譙周說後主降魏,可乎?曰: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夫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與同天矣。推過於其父,俯首而事仇,可謂苟存,豈大居正之道哉!

哎!


溱湖夢客


譙周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學者,在蜀漢擔任光祿大夫,光祿大夫算是有名無權的官員,譙周立勸劉禪投降魏國,從而名留千古。

蜀國滅亡史學家歸結了有四點原因:一是劉禪昏庸,二是黃皓弄權,三是陳祗亂政,四是譙周誤國。我覺得是蜀國內憂外患,內部宦官弄權,蜀國又是三國時期屬於相對弱小政權,蜀漢後期缺乏能人,主要原因是沒有儲備人才,諸葛亮死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接班人,反觀魏國人才濟濟,綜合國力在三國中實力是最大的,此時,魏國想要統一天下必須消滅東吳和蜀國,策略是先易後難,蜀國比東吳實力相對較經弱些,蜀國自然成為一個被討伐對象。

公元263年,曹魏討伐蜀國,其中東路魏軍是主力鍾會和西路魏軍是主力鄧艾這兩人加速蜀漢滅亡關鍵人物。如果蜀國能加強防禦,魏軍想打敗蜀國並非易事。姜維很早就建議劉禪設置陰平防線,說漢中防禦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劉禪聽信於黃皓的迷惑,沒有采納姜維意見,才讓鄧艾有機會得逞。

但是偏偏陰平沒有設防,原因是陰平有天險不須設防。鄧艾正是看到了這點,果斷出擊偷渡陰平,蜀國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都懵了,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只能投降。魏軍迅速戰領涪城、綿竹,直逼成都。

聽說魏軍馬上要攻佔成都,蜀漢朝廷上下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人主張一是東投孫吳,吳蜀聯盟;二是南走南中,有機再戰。此時的譙周卻力排眾議,認為這兩種都不是上策,都不是什麼好辦法,向劉禪講述當前形勢和利害關係。投降魏軍好處:第一可以減少黎民百姓免受戰爭之苦;第二可以保全劉禪的顏面;

但是後人對譙周降魏給予了指責,以東晉史學家孫盛最為激烈,他認為如果不是譙周勸劉禪降魏,蜀漢是不會亡國的,那到底譙周是不是誤國呢?

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也就是說,蜀漢滅亡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情況下,譙周運用自己的智慧,維護了君王的尊嚴,保全了一國的百姓,實在是一位大功臣。

歡迎在文章下面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


國君自媒體


譙周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恩師,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一位官員,在諸葛亮為蜀漢臣相時,譙周擔任蜀漢勸學從事的官職。後來諸葛亮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後,蔣琬繼任蜀漢丞相,譙周又被調任典學從事一職,這個職務特別牛B,近似現在的教育部部長,總領一州之學政。到了後來,譙周又擔任了一個更牛B的職位——光祿大夫,這個職位相當於現代的副國級,近似國策顧問,可以說是皇帝的秘書長。可見譙周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當時有許多年輕好學的後生都登門向他求教,他總是不厭其煩且引經據典的為他們解疑答惑。
我敢斷言,關於《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焦周的得意門生這件事,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知道。那麼,一位如此博聞多才的飽學之士,為何被扣上一個賣國賊的帽子而遺臭萬年呢?這就得從譙周為官時所做的幾件頗具爭議的大事說起。

一、為民請願,反對諸葛亮北代

劉備去世,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不遺餘力地去實現“先帝闖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闖業遺願,力主北伐,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因積勞成疾而病死在五丈原。在這期間,譙周因預見到北伐必定失敗,且不忍看百姓經受戰亂之苦而極力反對北伐,一度引起諸葛亮的不滿。


諸葛亮死後,姜維接過諸葛亮的帥旗,自然也就接力他北伐的事業。為此,譙周更是極力反對,曾數次上表取消北伐,不願意自己的家園遭受戰火的無情荼毒,更不願意看到益州的百姓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然而,他的數次反對並沒有引起決策者的重視,更不能阻止北伐戰爭的瀰漫硝煙。因此,他在極度失望和憤慨之下寫下《仇國論》,文中闡明:大國可以超強的勢力討伐別的國家;小國就應該體恤人民的疾苦,休生養息,人民方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使其成為大國,振興漢室。然而,這卻成為自名不凡的當權派把他打為賣國賊的強有力的史證。



二、為保百姓不遭塗炭,力勸劉禪投降曹魏

公元263年,曹魏派大將鄧艾率領大軍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城下。六神無主的劉禪急忙招集大臣商議對策,大臣們的意見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東投孫吳,另一派則是南走南中。就在這兩派議見鬧的不可開交之時,譙周勇敢地站出來,用三寸不爛之舌力排眾議,他透徹地分析了當下內憂外患的蜀漢形勢,指出只有投降曹魏才能保全蜀漢大小官員的性命,才能保證蜀漢人民避免戰亂帶來的傷害與苦痛。以劉禪馬首是瞻的兩派大臣,被譙周那高瞻遠矚而富有哲理的言辭所折服,投降了曹魏。



後來的專家學者認為,當時的蜀國本來仍有與曹魏拼命一戰的實力,卻因譙周消極厭戰、投降自保的言辭誘導,從而不戰而降,是明顯的賣國求榮行為。

蜀漢政權自諸葛亮北伐起,內憂外患就日益加劇。內憂表現在老百姓長期經受戰亂之苦,怨聲載道,渴望停戰過泰平日子,國內各方面勢力也日益消弱,無法與曹魏抗衡。外患表現在曹魏勢力一天天壯大,征討蜀漢一統天下的步代越來越緊,越來越近,蜀漢被曹魏所滅那是遲早的事。所以,譙周勸劉禪投降是為保全蜀漢大小官員全身而退的上上之策,是保證蜀漢百姓遠離戰火過泰平日子的偉大善舉。所以,以我來看,譙周不應揹負“賣國賊”的萬世罵名,應該給他戴上“平定天下,愛民如子,流芳百世”的桂冠。



不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暢說欲言!


奔馬155314228


“譙周誤國”,許多人都這麼認為,譙周這個人以反對北伐著稱,後來也確實是個投降派。諸葛亮在的時候就不同意北伐,諸葛亮死後更是寫了《仇國論》。

做為益州學派的代表譙周在學術的是有修為的,但是他不是一個政治家,他的眼光只在蜀中。北伐在他眼中除了勞民傷財一無是處。特別是最後蜀漢危急時刻大家都在說怎麼抵抗或往哪撤退,而譙周此人力排眾議力勸劉禪開門投降。於是蜀漢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