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關羽為什麼會失荊州?

用戶50670255640


今天每當人們想要形容一個人粗心大意、驕傲輕敵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時都會想到這樣一句話:“大意失荊州”

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歷史出處來源於:東漢末年,荊州在赤壁之戰後被曹、孫、劉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後,委派大將關羽留守荊州根據地。在取得益州之後,雖然劉備集團用割讓長沙、桂陽兩郡的方式換取了聯盟的維繫,但此舉並沒有滿足江東集團對荊州覬覦野心。於是在關羽發動北伐的襄樊之戰時,孫權派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關羽也因為腹背受敵而被孫權俘虜殺害。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這一段歷史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改編,比如:水淹七軍、白衣渡江、敗走麥城等等。

古往今來人們每當看到這段故事無不痛恨江東孫吳的兩面三刀背信棄義;也為關羽疏忽大意沒能察覺敵人的狼子野心而扼腕嘆息。

那《三國志》所記載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還是另有原因?

我認為,關羽失去荊州是三種種歷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關羽的“大意”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點:關羽長期性格傲慢導致鎮守荊州的策略失誤

這一點幾乎是歷史愛好者公認的一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此也有所評價: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而且關羽的傲慢自大非常的具有“關羽特色”:傲慢的對象“雨露均霑,無論是敵是友絕不厚此薄彼。”

在當年關羽曾經在曹操帳下效力之時,袁紹兵強馬壯,手下顏良、文丑有萬夫不當之勇,可在關羽看來他們“不過乃插標賣首耳”

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孫權曾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通過聯姻來鞏固孫劉聯盟,這本是當時常用的外交手段。

可關二爺的回覆卻不講究什麼“蜀漢一貫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吳蜀關係,願同東吳一道,進一步落實雙方達成的共識,為發展積極合作全面的孫劉聯盟而不懈努力。”不僅沒用外交辭令,反倒對孫權進行了人身攻擊“吾虎女不能嫁犬子”。從此在孫權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吳主傳》

即使是對同僚也不例外。劉備在自稱漢中王后,冊封馬超為大將,身在荊州的關羽不以為然,認為馬超新降之人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竟然要親自入蜀和馬超比試一番。

為了不破壞內部的安定團結,諸葛亮不得已親自給關羽寫信,在信中將馬超和張飛劃分為一等,而關羽則是超世之傑、無與倫比的“美髯公”,極盡吹捧之至。關羽閱讀此信後,捋著自個的“美髯”不禁飄飄然,這才打消了與馬超比武的念頭。

亮答之曰:“超雄烈過人,當世英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也”。

而正是這種高傲自大讓關羽錯誤的判斷了當時的形勢,當看到劉備率領其他將軍在西線漢中戰場取得重大勝利後,關羽此時自然不甘落後,悍然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

關羽看到了劉備在漢中大勝,卻沒有看到劉備軍團此時也是強弩之末、人困馬乏。此時已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軍事行動進行牽制或者支援。

關羽看到了曹操敗退關中,卻看不到謹慎的曹仁不是夏侯淵之流可比,曹仁多年經營的襄陽、樊城更不是曹操眼中的“雞肋”,關羽大軍殺到面對的不僅是和自己勢均力敵的襄樊守軍,更有他們身後的中原精銳“虎豹騎”。

關羽看到了孫權一次次被自己侮辱之後只能忍氣吞聲,呂蒙在自己的兵威之下更是嚇得稱病不出,就放心的抽調了荊州後方的兵力支援前線。但他卻認識不到此時的敵我形勢已經發生改變,而孫權、呂蒙更絕不是他眼中的懦弱無能之人。所以關羽前腳發兵,身後的孫吳就已經開始對他磨刀霍霍。

一個驕傲自滿的人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不能正確估計敵我實力,導致作出錯誤的決策判斷。關羽在荊州之戰前,從溫酒斬華雄到斬顏良誅文丑,確實可謂是“威震華夏”但也正是這一次次的功績,讓關羽越來越目空一切。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驕兵必敗,而且都是被自己最看不起的人所擊敗。此亦天道。

第二點:關羽所佔領的只是荊州的一部分

這裡所說的裡部分具體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之前所佔領的荊州南郡部分地區以及武陵、零陵兩郡。

為什麼說部分這個詞很重要呢?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赤壁之戰後三國進入到了鼎足而立的階段。三方勢力在大勢上勢均力敵,具體就體現在戰略要地“天下之腹”——荊州,同時被三家所瓜分。而三家在這一階段都將攻略重點放在自己的後方:曹操平定雍涼、劉備攻略兩川、孫權佔據交州。

巧合的是,三家在荊州範圍內的戰略優勢和他們打勢力強弱居然驚人的巧合,曹操佔據荊州的治所襄陽,孫權佔有戰略要地江夏,後來又從劉備手中拿到了南方得長沙、桂陽,而劉備佔據的南郡的江陵則是從孫權手中“借來的”,零陵和武陵雖然地大,確實荊州七郡之中最窮的兩個郡,戰略意義和曹、孫之地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都可以看出,僅僅在荊州範圍內,劉備的勢力依然是最弱小的。可問題是我們認得清,關羽卻不以為然。關羽看不到,荊州的精銳主力已經絕大多數跟隨當年劉備入蜀,而此時的荊州可以說是一沒謀士、二無良將。關羽此時已然活在“千里走單騎”的夢裡,認為自己的荊州軍團所向披靡,自己兵峰所指,曹仁肯定會望風歸降。

襄樊之戰的前期也許確實有點如關羽所料,由於沒有準備,曹仁被迫堅守不出。于禁、龐德率領的支援部隊不巧被洪水所困,被關羽趁勢全殲。

但關羽雖然將樊城團團圍住,自己的攻堅能力卻不強,曹仁堅守不出關羽就拿他沒辦法。而徐晃的精銳部隊一到,關羽馬上就不是對手。

也就是說,劉備所謂的佔據荊州,其實僅僅是佔據了荊州戰略意義最差的三個地區,在實力上屬於三方中最弱的一方。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有在荊州地區戰勝關羽的客觀實力,所以諸葛亮臨行前向關羽提出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這個戰略如果能夠被關羽堅持下去,確實不失為一條保證荊州安全的良策。但到了公元219年,不僅是關羽主觀上放棄了這一策略,在客觀上諸葛亮的戰略也失去了實現基礎。

第三點:關羽戰敗是三國鼎立大勢所趨

這一點也就是諸葛亮孫劉聯盟失去基礎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三國大勢來看,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就是因為在赤壁之戰時曹操天下獨大,孫劉兩家只有聯盟方能自保——聯盟,就是孫劉之戰他們能以弱勝強擊敗曹操的根本原因。

此戰之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以確立,由於此時曹操已然在北方虎視眈眈,孫劉兩家也一直保持著統一戰線。

但隨著時間推移,劉備在得到益州之後又擊敗曹操取得了漢中,勢力一步步做大,已經嚴重威脅了長江下游江東集團的安全;孫權反面的大都督也由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換成了主張吞劉自大的呂蒙,呂蒙則直接一首策劃了通過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的戰略構想;而此時的曹操剛剛在漢中戰場退無可退,此時面對關羽的咄咄逼人更是退無可退,只有選擇與孫權暗通款曲。

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三國志·呂蒙傳》

在荊州範圍內,三家原本是分別控制荊州,勢均力敵。誰也沒有實力單獨面對兩家的合力圍攻。但是此時關羽卻主動出擊,不僅使自己有限的軍力陷入與曹魏的苦戰中不能自拔;更是為一直想從背後偷襲自己的呂蒙提供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這也是關羽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此時的三國已經進入到了三家勢均力敵的時代。任何一家的強大都會引來其餘兩家的聯合壓制,更何況關羽是主動出擊自討苦吃。

總結

關羽失荊州其實就是以上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的。也是三位一體的。

因為關羽個人的狂妄,所以他過分的抬高自己而將對手看扁。

因為關羽認不清自身和對手的勢力,所以對形勢判斷失誤,錯誤的主動發動戰爭。

因為主動的發動戰爭,打破了三家的勢力平衡,才導致被曹操、孫權聯合打敗。


塔布里斯


關羽守荊州怎麼會敗?

這問題看過三國的人都會知道的,若干個精通三國及歷史的都知道,簡略的說是關羽自己輸給了自己,敗在四個字上,剛愎自用。

看現代國與國鄰國之間都願意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政治是第一類的,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也就是說: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有時要用軍事解決。

關羽奉命守荊州,不去發動莫名其妙的襄樊戰爭,盟友東吳能偷襲成功嗎?

襄樊戰爭是國與國的戰爭,為什麼打了那麼長時間無一兵一卒的增援,既無後勤保障,又無預備隊,這是打的什麼仗,關羽是憑自己有幾份武藝,目空一切,逞一時之勇,不懂政治,得罪孫權,讓司馬懿獻一計,曹操修書一封一戰丟了性命及荊州,也就是說丟了半個蜀漢,把諸葛亮的隆中之策毀於一旦,從此基本上就沒有蜀漢什麼事兒了,儘管諸葛亮盡了全力。

說白了關羽就是一將才,武藝精良,但不是帥才,算不上軍事家,更談不上政治家,荊州之失敗是輸給了他自己,驕兵必敗!





9紫氣東來


三國時期,關羽失荊州是必然的。因為當時局勢下蜀漢丟失荊州是必定的,關羽只是當時的荊州主將,關羽失荊州背了歷史黑鍋而已,如果換成其他人守荊州結果也會一樣,因為當時情況下地利、天時以及人和蜀漢方面都不佔優勢,根本無法守住荊州。下面聊一下個人看法。

一.地利:荊州位置太重要,不但,曹魏在圖謀荊州,而且,東吳對荊州是勢在必得

荊州,這個地方是曹操、劉備和孫權唯一多次爭奪的焦點地方,在三國裡是個戰略要地。荊州位置重要,地處交通要道,北接南陽、南有嶺南、西通巴蜀、東聯江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對於蜀漢恢復漢室,統一江山,荊州是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劉備也是依靠荊州而佔有益州之地,從而蜀漢版圖達到了巔峰。

對於曹魏,荊州就像剪刀,不但可以切開東吳和蜀漢的聯盟紐帶,並可以荊州為突破口繼續向前延伸分割佔領,最終完成統一。

但是,對於東吳荊州卻是是帝王之資和存亡之地,不能不取之。魯肅曾這樣描述荊州的重要,“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按照地利“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表收之,坐談西伯;劉備假之,三分天下;關羽用之,威震中華;孫權有之,抗衡曹魏。”出自《讀史方輿紀要》,了了數語,寫出荊州位置何其重要,三國中各方都想佔有荊州之地,但是對於東吳卻事關存亡,更是勢在必奪。因此赤壁之戰後,東吳必定會舉國之力奪取荊州。地利原因,死戰之地,兩強敵虎視眈眈,關羽丟失荊州,東吳奪取荊州也是必然。

二.天時:吳蜀聯盟因荊州破裂,孫吳和曹魏暗中結盟荊州腹背受敵,荊州隨時會易主

當時曹魏與蜀漢在荊州經常你攻我守,我攻你守處於敵對戰爭狀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傾荊州之力兵圍樊城,並屢次打敗增援曹軍,逐漸佔據優勢,但是戰爭轉入膠著狀態。曹操開始謀求與東吳結盟,共同攻擊關羽。

此時吳蜀聯盟,表面看起來關係切密,實際上有裂痕,並且無法調和,主要是東吳索要荊州,但是蜀漢不還。先是魯肅索要歸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拒絕歸還。後面,“先是,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因為求婚是避開劉備,懷疑是對荊州有所企圖,被關羽拒絕。於是,關羽與東吳關係不和演變成導火索,直接導致吳蜀聯盟破裂,甚至直接敵對。孫權明白自己惦記的荊州無法從關羽手中索要回來,開始著手準備直接武力奪取,於是同意曹魏結盟,前後夾擊關羽。

此時,孫吳和曹魏暗中結盟,形勢突變,荊州敵對力量變化,關羽腹背受敵,荊州隨時會丟失。

三.人和:蜀漢兵力不足,內部不和,人才儲備不夠,無法長期守住荊州

關羽丟失荊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和內部不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派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共同留守荊州,而劉備和龐統帶領一部分兵力去奪益州,荊州力量開始削弱。後面龐統在落鳳坡被射殺身亡,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又帶領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劉備。最後只留下關羽守護荊州,剩下的兵力也不多,可用將領更是稀少。

當東吳偷襲荊州時,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可見荊州內部不和,本來就不多的將領也叛變了,不丟荊州都沒道理。另外,關羽敗走麥城時,曾派廖化向附近上庸守將劉封、孟達請求支援,但是二人拒絕出兵解救,可見蜀漢內部也不和,並且矛盾非常嚴重。

人才斷層也是丟失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關羽再厲害只是一個人,也有疲勞和疏忽的時候,再厲害的老虎也會打盹。關羽獨當一面,沒有副手在荊州苦撐了多年,隨著年齡變大,精力和能力有所下降,大意失荊州就是這個時候發生。但是蜀漢的劉備和其他人都沒有有意識到人才使用的問題,以及人才發生斷層,既沒有培養其他人才來接替關羽,也沒有派其他有能力的將領來替換關羽下來休息,這種用人模式,關羽就是沒有兵敗而死,最後也會累死在荊州。

可見丟失荊州是大勢所趨的必然事件,而不是因關羽個人原因而丟失!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幫忙點個贊,或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