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兔牙传说


历史上,由于关羽的自傲和轻敌,认为孙权任陆逊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娃娃为都督,东吴猛虎也不过如此,遂抽取兵力发动樊襄大战,导致荆州兵力空虚,东吴趁势偷袭,关羽败走麦城,最终兵败身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此时的蜀汉政权急需一场大战的胜利来鼓舞人心,同时为了给死去的兄弟关羽报仇,刘备决定对东吴发动军事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


221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三国演义」中记载的是75万兵马,但实际上根据正史的记载,当时刘备所率兵力不过只有五万,而东吴仓促迎战,紧急之间也抽调了五万余人马。

战争初期,抱着必胜决心的刘备还是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胜利,可最终还是被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蜀军精锐损失惨重,刘备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以后,就遗憾离开了人世。


夷陵之战,看起来伤亡并没有多少,为什么会伤及蜀汉根基呢?

第一,因为刘备所率的这五万兵马,已经是当时除了必须留守益州城的军队以外的所有机动部队,相当于掏空了家底在打这一仗,而且刘备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的,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输。

结果夷陵一战,五万精锐尽失,不仅对刘备是一大打击,对整个蜀汉的士气更是一记重锤。

第二,夷陵兵败后,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结果不幸离开人世,抱憾终身。刘备之位蜀汉精神领袖的去世,更导致了夷陵之战后,蜀汉很难再恢复到刘备时期的繁荣景象。

因而,夷陵之战,看似参战人数并不多,但兵马、人才已经精神领袖的三重损失,自此导致蜀国伤筋动骨,再难一统中原,光复汉室。


轻侃古今


蜀汉章武元年的七月,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也不过仅仅才三个月,就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倾国之兵,压向东吴,战事进行了一年之久。

那么,“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首先,在夷陵之战发生之前,因为关羽的轻敌,致使蜀汉军队被吴人所算,丢了荆州之地,关羽也被吴军所害。而因此产生的夷陵之战的失败,更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二次重大失败。

在实际的情况当中,蜀汉政权没有演义小说当中宣称的70万大军,它伐吴所出军兵的数量也就是将近5万人,据《资治通鉴》所载,“备进兵秭归,兵四万余”这是可观的数字。

而对手东吴的兵力也在5万军兵左右而已。可是,为什么损失了5万军兵之后,蜀汉政权就如同伤筋动骨一般了呢?

第一,这5万蜀军的覆灭,已经占了蜀汉政权军事力量总数的一半。

我们知道,刘备的蜀汉政权失去荆州之后,只是剩下益州一地,而这益州通州之内,也不过20个郡出头,而每个郡之内,所出军兵不过6000人,以22郡盘算,刘备的军兵总数也不过14万人。

这样一来,当刘备在夷陵一战当中,损失了最精锐的蜀军5万人之后,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所谓动摇了蜀汉政权的国本。

第二,这5万军兵出征讨伐东吴,军事行动持续了一年之久,对于仅仅以益州之地做根本的蜀汉政权来说,不但没有拿下东吴,而且败的一塌糊涂,这笔巨额的军事开支就足以使得蜀汉政权支撑困难。

第三,蜀汉政权对于夷陵之战当中蜀军将士巨大的死伤情况需要给予处置和抚恤。

单单对于这数万死伤将士的抚恤金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第四,夷陵之战的结果还有诸多优秀的蜀汉政权将领在这次战役当中阵亡,著名军事将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都死于乱军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位被时人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竟然也在乱军当中被害。

第五,由于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局面当时已经一塌糊涂,以至于刘备亲自统领的蜀军被吴军分割成数块儿,另有一些带着军兵,进退无路的蜀汉军队将领,比如蜀汉镇北将军黄权投了曹魏,蜀汉将领杜路、刘宁等人,干脆投降了吴军。

正因为夷陵一战失败的恶劣影响,导致了蜀汉政权一蹶不振,所谓伤筋动骨了。


子由拍案惊奇


发生在222年的夷陵之战,蜀汉方面损失惨重。题主的“伤亡没多少”不知道从何而来。

关于夷陵之战蜀汉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史书记载并不统一。投入兵力而言,最少是四五万,最多是接近十万。而损失来说,也有各处不同的记载。例如:

(三国志.孙权传)
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三国志.陆逊传)
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三国志.刘晔传引注傅子)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由此可见,刘备此次损失的兵力,至少有三四万这个量级,多的可能到七八万。

蜀汉自己的传记,没有记载具体的兵力损失数,但是从参与的将领来看,刘备东征出动的将领和谋臣,史书有记载的包括以下名单:

黄权、吴班、冯习、张南、傅肜、程畿、马良、向宠、番王沙摩柯、刘宁、杜路

这里面,冯习、张南、傅肜、程畿、马良、沙摩柯都被吴军杀死,刘宁、杜路投降了吴军,黄权投降魏国。只有吴班和当时为区区牙门将的向宠得以逃脱。从这个高级文武死亡和投降比率来看,也可知蜀军损失相当惨重。

要知道,刘备在赤壁之战结束时只有二万人。打下益州之后,215年东吴入侵荆州南部,刘备倾巢出动与东吴争夺荆州,也只有关羽三万人及本部五万人。在219年关羽全军覆没之后,整个刘备集团的总兵力最多也就十万出头。这种情况下被陆逊一家伙干掉三四万人以上,岂止是伤筋动骨,可以说命都折腾掉半条了。


巴山夜雨涮锅


夷陵之战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称三大战役。因为对三国的格局影响非常之大。夷陵之战的伤亡数目有多种说法。首先得弄清蜀汉东征的人马。有四、八、十万人等说法。本人认为在八万人以上。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夷陵之战蜀汉军的人马。倒是魏书记载孙权给曹丕上书讲蜀军四万人出秭归。我认为这只是先头部队。魏人傅子记载吴军斩杀八万人。同样是魏人的记载,怎么只拿魏书大讲特讲而视傅子而不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刘备东征东吴战争。为的是夺回荆州和为关羽报仇。


第一阶段蜀汉进攻,东吴求和。公元221年七月冯习吴班率四万先头部队攻破东吴第一道防线巫县和秭归。东吴防守将领是陆逊、李异、刘阿等。武陵五谿蛮夷派使请兵,并起兵响应。东吴派步骘率万人驻守益阳防守五谿蛮夷。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式等进军至夷陵。已经深入吴境六百里。在这段时间里东吴不断的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不同意。诸葛瑾还写信给刘备。

第二阶段公元222年二月—六月蜀汉东吴相峙,蜀汉求战东吴避战。公元222年正月刘备回到秭归,二月率诸军进军到夷陵、猇亭跟吴军对峙。黄权率万人在江北防魏国。刘备驻军在夷陵跟猇亭,东吴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跟蜀汉军对峙。刘备派马良去武陵召抚蛮夷。张南率万人进攻夷道,把孙桓部包围了。陆逊还是坚守在猇亭夷陵。

第三阶段:公元222年闰六月—八月蜀汉连续三败

1公元222年闰六月夷陵猇亭之败,蜀汉军被破四十余营。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等投降。朱然率军进攻在夷道包围孙桓的蜀汉军。 三国志: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刘备不得已向西退。

2马鞍山之战,蜀汉军死者万数。别督傅肜断后战死。程畿率水军撤退,不愿意独自逃。转身跟吴军交战,战死。

3秭归之败。刘备一跑,东吴一路追。在秭归又跟来追击的吴军激战。损失数目不详。荆州议曹从事王国山战死。三国志:军败於秭归,遇害。秭归之败,蜀汉又损失惨重。只有向宠的部队成建制退回永安。三国志: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而黄权归蜀之路让吴军切断了,只能投降魏国了。秭归之败后,刘备再往西跑。还是把溃兵留下的东西燃烧堵路才得以幸免。


东征损失军队在八万左右。傅子:杀备兵八万。黄权江北部部万人以上。晋书:黄权愿以万人当寇。张南部万人以上。因为孙桓有五千人,要包围怎么也得万人。武陵郡响应的蛮夷在万人以上。步骘率一万人在益阳防守。蛮夷沙摩柯此时在猇亭,应该带了人马过来。刘备在夷陵猇亭对峙七八个月,陆逊有四万多人。刘备跟陆逊对峙的人马不会少于陆逊人马。如果刘备只有四万人,除去黄权、张南所部,难道刘备凭两万人跟陆逊四万人对峙半年?所以加上黄权张南部就不少于七万人了。当时刘备连营七百里。就是从巫秭归到夷陵猇亭七百里是有驻军的。曹丕当时讲刘备不懂兵,那有连营七百里能打胜仗的。可见连营七百里的驻军是不少的。当时刘备是立了数十屯,一屯五百人也有一万五了。

夷陵之战刘备带去的文武有名字记录:

战死的有:1大都督冯习2侍中马良、3、4、别督傅彤、赵融、5、督前部张南、6议曹从事王甫、7从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镇北将军黄权、2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黄权江北军封侯四十二人,将军郎将一百多人)4杜路、5刘宁

活着回到蜀中的有:1、2领军吴班、陈式、3护军陈到、4别驾从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门将向宠7别督辅匡

有名字的19人,战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损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级将领损失更大。



蜀汉这些军队都是跟着刘备多年南征北战。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复的了。就算等蜀汉的小孩长大也两一二十年。战斗经验的培养呢?这些军队都是久经战阵有的经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夺蜀之战、公元217年—公元219年争汉中之战。

损失文武,非一州所有。这些人才都是刘备数十年集四方精锐。 蜀汉在人才上本来就少于曹魏、东吴。蜀汉政权的文武有四类:北方随刘备南下、北方避乱士人、荆州人、益州人。北方已归曹魏,荆州已在东吴手上。所以不可能再从这些地方补充人才了。 中低级将领更是损失惨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就像二战时很多国家男的战死了很多,七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是男少女多。像冯习、张南、傅彤等都是从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的,经历了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还参加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南征荆州四郡。可以说是久经战阵。光黄权部投降魏国就有高中低将领三百多人。魏书曰: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

蜀汉只能偏霸:

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暂无变。公元219年—公元222年蜀汉三次遭受重创。荆州丢失也未能收复,也意味着隆中对所讲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至少在相当长时间无法实现了。而曹魏东吴在征战中虽然也有不少失败,但不像蜀汉这般根基动摇。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南中诸郡皆反。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阿斗上了一道表,就是流传后世的出师表。出师表第一句就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啥会讲危急存亡之秋。那就是我前面所讲的接连受挫所导致的影响。人口减少、人才损失、军队精锐损失。还有就是连年战争,府库一空。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刘备跟刘璋打了两年多。公元215年刘备又率五万去支援荆州。公元216年张飞跟张郃打了两个月。公元217年—公元219年争汉中打了两年多,蜀汉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八月又跟东吴打了一年。从公元212年—公元222年的十年间,大战三次小战两次。每一年都有战事发生。如果能得到人口地盘能休养生息恢复。但是没有得到,或者说得到又丢。所以说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是蜀汉。诸葛亮北伐是带着一帮老弱病残去的。


小鸿哥


我来简单的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呢,夷陵之战是以蜀汉的失败和孙吴的胜利告终的,它的比较直接的影响就是蜀汉方面没有夺回战略要地荆州,所以对蜀汉的最大的伤筋动骨就是失去了荆州。荆州地理形势重要,能北伐曹魏统治中心,也能东出进攻孙吴,所以失去了荆州就意味着诸葛亮隆中对时的两路出兵夹击曹魏的政策彻底破产了,这对蜀汉是一个致命打击。

另外,荆州在刘表治下多年,人民富足,经济发达,失去它对于整个蜀汉的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就等于失去了一臂。蜀汉后期只剩下川蜀之地和南中等,南中那时候尚没有很好的开发,所以以两川之地对抗中原,确实压力山大。而且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北伐只能从汉中进兵,道路艰险,确实对于行军影响极大。

另外,夷陵之战刘备损兵折将,损失的军队约在数万人,这些都是常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精锐部队,战斗经验丰富,很多战将也是当时百战之将,这些人的损失对于蜀汉后期的人才及军力有不可估量的损失。诸葛亮后期主要以训练新兵和提拔新人为主。

最最重要与致命的那就是隆中对的破产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首先,你说的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太低估这次战争的直接兵力损失了。

《三国志》记载东吴的参战人数为五万人,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对于蜀汉的参战总兵力并没有明确记载,这就引起很多猜测和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蜀汉的参战兵力跟东吴差不多,也在五万左右,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蜀汉在兵力的损失上并不大。但实际上,蜀汉的兵力肯定不止这个数。

从常理来推断,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整整准备了两年,一是为了关羽报仇,二是为了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他很清楚荆州对双方的重要性,也了解东吴的实力,他准备的这次战争的规模肯定不会小,不会以区区五万人去发动一次这么重要的战争。

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东吴以五万人应战,在初期感觉很难抵挡蜀军的攻势,只好实行战略退却,一直撤到夷道、猇亭一线,也说明双方并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蜀军占有明显优势。

在《三国志·文帝纪》中,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孙权在战争开始后上书给曹丕,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这封书是在章武元年(221)十月上的,也就是在蜀军的先头部队吴班、冯习攻占巫县之后,这里所说的“支党四万人”就是指这支先头部队的兵力。刘备率领的主力肯定会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如果以主力部队的兵力为先锋的两倍来估算,那么刘备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应该在十到十二万左右。

蜀军最后惨败,《三国志》记载:“权将陆议(即陆逊)大败刘备,杀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就是说,刘备输得只剩了个光杆司令,被杀的就有八万多,如果加上投降曹魏的黄权的江北诸军以及其他投降、被俘和打散的蜀军,总数也在十万人以上,跟前面估计的总兵力基本吻合。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十多万的兵力在蜀汉的总兵力中大概占多大的比例?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薄,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可见,当时蜀中的人口不过九十多万,兵力十万多一点。夷陵之战时,这个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从裴松引《诸葛亮集》的数据来看,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伐时,“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应该就是蜀汉军队的主要家底了。

综合这两个数据来估计,蜀汉的总兵力大概在四十万左右。

因此,夷陵之战蜀汉大约损失了至少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且这些都是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损失绝对是蜀汉不能承受之重,伤筋动骨是必然的。

尤其痛心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真的是死一个少一个,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参加夷陵之战的高级将领全部被团灭,再加上还未出师就被杀的张飞,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的。

还有一个致命损失就是刘备的去世。

继位的后主刘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致使在三国之中,蜀汉的最高领袖一下就比其他两国低了好几个层次。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只要看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各种叮嘱,对工作的详细安排,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最后要说的是,夷陵之战的直接损失其实还不是最主要的,它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蜀汉以《隆中对》为蓝图制定的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吴、蜀新的联盟关系的开始。所以,夷陵之战就成为前、后三国的分界线。


读史杂识


小说毕竟是小说,和历史相比有很大的出入,根据历史研究,三国末期,各国人口和兵力情况大概为:魏国443万人口,常备兵力50万,吴国人口230万,兵力20万,蜀国人口94万,兵力10万。古代的生产力薄弱,基本每三户才能养的起一个兵力,军队数约为人口数的1/10,所以一场战役人数达到10万就算很大的战役了。夷陵之战蜀国出动兵力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出兵在5万~10万都有,而结果刘备“仅以身免”,伤亡不会低于五万,蜀国丧失几乎一半兵力和一大批优秀武将,对蜀国是伤筋动骨的。要知道三国末期蜀国的武将是三国里最少的,常常捉襟见肘,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出生率,十万人几乎是蜀汉的极限,损失五万人是难以通过短时间内补充,蜀国在以后数十年里兵力都得不到补充,并在很长时间内丧失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诸葛亮的几次对魏国的进攻再也没有达到夷陵之战的规模,在三国争锋中完全居于劣势。


历史一角


楼主可能对夷陵之战了解不够全面,可以说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对吴发起的大规模战争,双方投入兵超过十万之众。战争初期刘备方面获得不小的胜利,东吴孙权甚至派人来求和,但刘备一心为关羽报仇,拒绝求和。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刘备想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法没有得逞,后由于天气炎热,违背军事原则,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东吴陆逊采取了火攻的战术,火烧连营,使刘备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备带少数随从乘夜突围,逃到了白帝城。在这里就发生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也由于心火攻身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这场战争让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国力出现较大的衰退,也最终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势。





云端白杨


笔者认为,蜀汉之所以伤筋动骨,是因为输了国运。

公元221年,刘备发布天子诏书,起兵讨伐东吴孙权。

他打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出征前还专门到关羽的衣冠冢祭拜。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刘备打东吴的目的是什么。

刘备替关羽报仇是不错,但最终目的是夺回荆州六郡,为自己北伐准备。

当时的蜀国国土是最狭小的,它有益州和荆州,后来荆州三郡被孙权占去,刘备就只有益州一个州的地盘。

而当时蜀汉有人口只有不足100万人,按照3-4人一户,蜀国也不过25-30万户。

一户出一个男丁,也才25-30万的人当兵。

加上在蜀汉各郡县,国界线都需要士兵防守,所以刘备能够调集5万人,已经是最大限度了。

随着刘备出征的,基本上都是他培养的文臣武将。

包括冯习、张南、傅肜和吴班都是蜀汉的顶尖武将。

刘备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就是夺回荆州,至少恢复关羽去世前控制的地盘。

如果顺利他会拿下荆州其他三个郡,等到时机成熟,他才会进攻孙权的大本营。

但是,东吴的陆逊也不是酒囊饭袋,他采取了打持久战的战略,让刘备速战速决的战术不能奏效。

5万大军一天消耗的粮食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这场战争打了1年多,直到陆逊火烧连营才结束。

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带领的5万人马几乎损失殆尽,他本人也因为战败而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去世。

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刘备不仅丢失了大片地盘,人马,还有像关羽,关平,马良这些文臣武将。

从此以后,蜀汉再也没有实力和东吴,曹魏争夺天下。


只能偏安一隅,最后被曹魏所灭。

—End—



冷月钩沉


先介绍一下夷陵之战。

战争过程

前期

夷陵之战示意图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反攻

夷陵之战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战争结果

夷陵之战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40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从这里可以看出,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关羽更是在开战之前就战死,蜀国从此一蹶不起。何止伤筋动骨啊。

以上是我的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