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1869年8月,山东巡抚丁宝桢以“,擅自出宫,违背祖制”为由,下令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太监安德海处死,一时大快人心,被称为“当世之豪杰”。慈禧知道后,也只能吞下这苦果,承认既成事实,后来还给丁宝桢升官,实在有意思。俗话说,“打狗还看主人”,巡抚丁宝桢处决安德海之前后过程,居然没告诉慈禧,而慈禧也全然不知,被“先斩后奏”了,丁宝桢胆子未免太大了吧!慈禧可是晚清实际主政者,权势熏天,且手段狠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都不敢惹她,为何丁宝桢就敢杀了慈禧大红人呢?难道就不怕被收拾吗?其实,这是晚清一场政治大博弈,朝廷内部慈禧与慈安、同治、恭亲王等之较量,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较量,慈禧在没占据绝对优势之情况下,只能吞下这苦果。当然,太监安德海为人嚣张,本就该死,而卷入这场政治博弈,就死得很惨了。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一、先看看安德海之生平,及其成为慈禧红人之路径——卷入了晚清政治斗争

安德海,清末大宦官,河北南皮人,慈禧太后最宠爱之太监,风光无限。1868年冬,安德海在北京大酒店举办“规模空前”之婚礼,迎娶徽班当红花旦,年仅19岁的女艺人马赛花为妻,上了清朝各大报刊之头版头条,海内皆知。太监娶妻,封建时代也是见怪不怪,可如此明目张胆地大摆酒宴,还是头一次见到。当然,慈禧很给面子,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算是“礼金”了。由此,可以看出两个问题。首先,安德海耐不住寂寞,喜欢出风头,经常刷存在感,生怕世间不知道有安德海这人物。再则,安德海靠山给力,慈禧支持他,没人敢找他麻烦。慈禧宠爱安德海,自然是有原因的,除了安德海油嘴滑舌,更多的是安德海是慈禧政治上铁杆拥戴者,甘愿充当马前卒。

1861年7月,一向风流成性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临死之前,咸丰遗命皇长子独苗载淳继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国政;慈安、慈禧则只有“印章”,给圣旨盖章,走走形式而已。如此,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自然不满,于是向八大臣提出“垂帘听政”之请求,可被肃顺拒绝,直言“太后垂帘,有违祖制”,将慈禧排挤出帝国核心之外。肃顺不但拒绝慈禧垂帘,还曾数落她,甚至建议咸丰皇帝效仿汉武帝“勾弋故事”,处死慈禧,以防后宫、外戚联合专政。如此,慈禧与肃顺之关系非常紧张,是绝对的死敌。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没能得到垂帘之权力,慈禧便想联合同样受肃顺排挤,且没得到托孤大权的恭亲王奕,一起干掉肃顺等人,夺取帝国大权。此时,奕正在北京与英法公使举行会谈,商讨签署条约事宜,不在承德。按照清朝法律,亲王没有皇帝授命,不能随便离开北京,否则将视为大逆不道,想要造反,后果很严重。对此,慈禧很了解,所以她便找来安德海,让这位小太监传达自己信息,联系恭亲王。安德海很给力,昼伏夜出,躲过了肃顺等人之眼线,偷偷来到恭亲王府,将慈禧意欲发动政变之计划告诉奕,希望恭亲王能够支持。

奕得到消息后,写折子发往承德,要求奔丧,祭拜兄长。肃顺可不是一般人,自然知道奕此行之目的,于是拒绝恭亲王来承德,说是北京事态紧急,列强步步紧逼,恭亲王责任重大,岂能离开呢!恭亲王不能来承德,慈禧太后自然玩不起政变,内心之煎熬可想而知。此时,安德海建议慈安、慈禧动用“御赏”与“同道堂”两枚印章,直接发布圣旨,密令恭亲王来承德。接着,安德海手持圣旨,再次来到恭亲王府。为此,奕决定出发,他化妆成萨满教徒,来到了承德,与慈禧商议发动政变事宜。由此,慈禧才能顺利发动“辛酉政变”,取得垂帘之权力。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慈禧发动政变时,只是26岁的小姑娘,手段虽然狠辣,可威望不行,无法牢牢控制朝政大权。此时,大清帝国名义上是“太后垂帘,亲王摄政”之二元体制,实则是亲王决定,太后盖章,慈禧并没取得独断之权力。要知道,恭亲王不是一般人,英国人对其评价:“非常善于隐藏自己实力,而后给予对手突然袭击,一招致命”。此外,恭亲王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地方督抚结成战略同盟,控制朝廷到地方之行政大权。如此,恭亲王地位非常显赫,慈禧也只能给他面子。

恭亲王权力大,地位显赫,可毕竟不是皇帝,不可能独揽一切。再则,顺治年间多尔衮摄政对皇权造成之威胁,让大清皇帝、官员对“摄政王”深感不安,生怕恭亲王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对此,安德海决定收集有关恭亲王之“情报”,并第一时间送给慈禧,及时掌握奕之政治动态,以便于寻求应对之策。1865年,安德海趁着御史弹劾奕之机会,建议慈禧发动突然袭击,敲打恭亲王。此外,安德海还亲自草拟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之罪名,革除恭亲王议政大臣、军机大臣职务,不许再干预政务。当然,慈禧太后只是摆出姿态而已,并不敢真拿恭亲王怎么样。不过,此举表明慈禧太后想大权独揽,安德海甘愿充当马前卒,对抗慈禧政敌。如此,安德海便与恭亲王结下了仇怨。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得罪恭亲王,也许还没什么,毕竟有慈禧罩着,奕也不敢对他怎样。但是,安德海政治水平太低,得罪了不该得罪之人,卷入了一场更大之政治、家庭纠葛。咸丰死后,年仅6岁的独苗载淳成为皇帝,年号“祺祥”,后改“同治”。载淳,慈禧所生,可慈禧当时还是小妾一枚,不能抚养载淳,载淳由皇后慈安抚养。此外,慈禧太过严厉,非打即骂,而慈安却很仁慈,处处为小皇帝着想。由此,同治皇帝对慈安感情很深,对慈禧则没啥感情,母子关系令人堪忧。同治不听话,慈禧自然不满意,可前面挡着慈安,自己也无可奈何。要知道,慈安是东太后,慈禧是西太后;就算慈禧是皇帝亲妈,地位也要低慈安一等。

慈禧是个权力欲望很强之人,儿子不听话,这还得了。安德海呢?了解慈禧内心之想法,于是经常收集有关同治皇帝之情报,让慈禧第一时间了解儿子情况。对此,同治皇帝非常不满意,对安德海很是厌恶,可他是慈禧红人,就算自己是皇帝,也不能对他怎样。同治,毕竟是皇帝,名义上是天下之主人,可却受制于小小蓝翎太监,未免太憋屈了吧。打击同治,自然就是打击慈安。安德海经常跟慈安长反调,慈安对同治之教育情况、方法,安德海均如实告诉慈禧,还提出应对之策。如此,安德海惹毛了慈安、同治。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二、慈安、同治、恭亲王、地方势力派,联合弄死安德海——给慈禧下马威,展示权威

安德海惹恼慈安、同治、恭亲王,甘愿充当慈禧马前卒,卷入了晚清政治斗争之漩涡,给慈禧当枪使了。其实,慈安、同治、恭亲王等人之政敌是慈禧,而不是安德海,只是这家伙政治水准不高,非要当枪手,就只能被吊打了。卷入政治漩涡,与慈安、同治、恭亲王等帝国核心要员结下了仇恨,这是安德海被处死之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安德海平时嚣张跋扈,目无王法,经常敲诈勒索官员、商人、百姓,搞得天怒人怨。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后新崛起的地方实力派对其非常不满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宝桢等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试图救亡图存,岂能容忍安德海如此嚣张,如此祸害朝纲呢?这不是明朝,宦官集团远不是文官集团对手,这些地方实力派,势必会铲除安德海,而不用担心引起多大风波。

1869年8月,安德海以为同治皇帝采购婚礼用品为由,一行几十人,大摇大摆地从北京南下,走京杭运河,准备去江南采购物品。明眼人都知道,安德海采购物品只是幌子,实则是想乘机敲诈地方官员,赚取一笔财富。从北京走大运河下江南,必经之路就是山东,也就丁宝桢辖区。丁宝桢,贵州毕节人,晚清著名官吏,清正廉洁,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绝对的封疆大吏,掌握一省军政、民政、财务、司法等大权。对安德海之为人,丁宝桢可谓是深恶痛绝,早就想将其解决。“方今两宫垂帘,朝政清明,内外大臣各职其职,中兴之隆,轶唐迈宋。惟太监安德海稍稍用事。往岁恭亲王奕䜣去议政权,颇为所中。近日士大夫渐有凑其门者,当奈何?”(选自《庸庵文续编》)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1869年5月,丁宝桢进京述职,面见同治皇帝,直言:“兹经天语亲承,既遂瞻就之私忱,实辜率循之有自。惟有恪遵圣训,殚竭血诚。于一切应办事宜,正己率属,认真经理,驭之以严肃,矢之以慎勤,用期物阜民安,在上酬高厚鸿慈于万一。”意思是说,若要中兴大清帝国,就必须要强化吏治,以民为本,铲除不法分子。皇帝执政严肃,自然是要将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不能受制于人。此时,丁宝桢这话寓意明显,就是希望同治帝能够寻找机会收拾安德海,砍掉慈禧之“爪牙”,为实现中兴大业做准备。同治,本就对安德海不满,而丁宝桢又支持自己动手,这自然是好事。要知道,丁宝桢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股势力,即是新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帝国之绝对根基。

丁宝桢对朝廷中心耿耿,为人刚正不阿,慈安、同治、恭亲王等自然想借助其力量收拾安德海,以震慑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从安德海进入山东到被处死之过程看,这的确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之行动,绝不是丁宝桢之“一时冲动”所致。7月21日,安德海进入德州,丁宝桢立刻将情况汇报北京,并拟定好罪名四条:“我朝不准宦官与外人勾结,不许随意外出办事;龙袍一向由制造局搞定,何劳太监远涉靡废;太监外出,必须有公文;安德海用龙袍旗帜、女乐等,违制妄用”。(选自《清穆宗实录》)总之就一句话,安德海此次出行没朝廷公文,属于私自外出,违背了祖宗制度,是非法行为。如此,为丁宝桢诛杀安德海,提供了法律依据。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一边汇报朝廷,一边则命令沿途官员截击安德海,将其逮捕。但是,德州、东昌等地方官员畏惧安德海,更畏惧慈禧太后,自然不敢动手,对巡抚大人之命令置若罔闻;这些人阳奉阴违,是典型的骑墙派。如此,丁宝桢便动用武装力量,命总兵王正起发兵追击,武装逮捕,终于在泰安境内将其抓获。丁宝桢抓获安德海时,所发出去的公文还在之北京路上,并未到慈安、同治、奕等核心要员手中,而丁宝桢却敢提前行动,足以证明他们已经结成同盟,事先商定好抓捕策略。果不其然,公文到北京后,同治帝则发出上谕,现摘录如下: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选自《清穆宗实录》)

从上述《穆宗实录》之记载可以看出,慈安、同治、奕、丁宝桢等确实提前策划好,丁宝桢有处置安德海之全权,可以“就地正法”,而“毋庸再行请旨”。同时也可以看出,同治皇帝诛杀安德海之心情何其迫切,早就想将其处死,以示天子之威严。当然,慈禧对此还是一无所知,直到安德海被诛杀后,她才收到消息。8月7日,丁宝桢下令处死安德海,晚清风云一时的慈禧大红人,就此被诛杀,此乃大快人心也。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三、慈禧被迫妥协,还承认处置结果——本身权力有限,中央集权也衰微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后,第一时间上报朝廷,慈禧也获知消息,内心虽愤怒无比,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慈禧本身权力有限,且中央集权体制已经严重衰落,她不可能拿丁宝桢这地方实力派怎样。就慈禧自身权力而言,她还没达到“天下皆畏惧之”这地步,并且实现所谓的大权独揽。道理简单,首先,咸丰有遗诏,明确慈安地位高于慈禧,且可以在必要时候将其处死。其次,恭亲王奕权力显赫,是“摄政王”,还是总理衙门大总管,掌握帝国政务;在“甲申易枢”之前,慈禧还没取得对恭亲王奕之绝对优势。最后,同治皇帝已经准备亲政,按照规矩,慈禧应该放弃“垂帘听政”,将手中所有权力归还皇帝。

慈安、同治、奕等要诛杀安德海,丁宝桢这地方实力派也是如此,慈禧能奈何呢?如今朝廷权威下降,帝国运行全部依靠这些汉族官员;他们是帝国稳定之根基,没有他们拥戴,满清岂能玩得转。安德海被诛杀,曾国藩高兴说到:“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李鸿章则说:“快哉!快哉!稚璜成名矣!”左宗棠则言:“真乃当世英雄是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是汉族地方实力派之代表人物,掌握大清帝国最精锐之武装力量湘军、淮军、楚军,是王朝稳定之基石。此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公开支持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为其摇旗呐喊,慈禧不让步也不行。


慈禧红人安德海之死:晚清一场政治博弈

事实证明,慈禧闻知安德海死后,不但为惩罚丁宝桢,还不得不承认事实,承认安德海私自外出乃“违背祖制”,罪当万死。慈禧很无奈,不但未能给安德海“讨回公道”,为了不被他人打脸,慈禧还“火上浇油”,发布懿旨:安德海随从太监六人,管家两人,保镖五人,全部处斩;抄没安德海在北京之房产、田产,并将管家王添福绞死;将处斩安德海之奏折统一编成条例,以儆效尤。可以说,慈禧不但吞下“安德海被杀”之苦果,为了政治利益需要还不得不“火上浇油”,将安德海踢出去。丁宝桢呢?继续在山东巡抚任上待着,加封太子少保衔,后则调任四川总督,并带去了“宫保鸡丁”这道名菜。

参考文献:《清穆宗实录》、《庸庵文续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