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乾隆不想让在位的时间超过康熙?

好办法5478652157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早在登基之初就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在位的时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皇帝亲自宣读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传位诏书,立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为皇太子,并且定于次年归政,改元嘉庆,将皇位禅让给永琰,这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在归政大典上,乾隆皇帝正式将皇位禅让给嘉庆皇帝,自立为太上皇帝。

实际上,乾隆皇帝如此安排,是早在其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已经做出的决定。

“若蒙眷佑,俾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

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他最多只会做六十年的皇帝,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即便自己仍然在世,也会选择将皇位禅让。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 尽管乾隆皇帝已经将皇位禅让给了嘉庆皇帝,但是大权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的嘉庆皇帝没有实权、没有玉玺,大小事务都要继续由乾隆决定,自己的地位甚至比不上乾隆的宠臣和珅,只能做一个“三皇帝”。并且,嘉庆还不能住在皇宫,依旧继续住在王府之中,就连自己的结发妻子、嫡皇后喜塔腊氏去世,都因为乾隆的关系而低调下葬。

就这样,嘉庆皇帝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四年的时间,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才真正的掌握权力。

而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已经在大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上做了超过六十三年的时间,他不仅以八十九的高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乃是全世界历史上掌权时间最久的君主。

乾隆将在位时间确定为六十年,为的就是表达自己对于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的敬重。

乾隆皇帝对于康熙皇帝的敬重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康熙在位时期,建立了不不朽的功勋。政治上康熙除鳌拜,推仁政,消弭满汉矛盾,使得大清王朝的国力得以不断发展,政局稳定;军事上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征漠北、抗击沙俄侵略,晚年还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与边境安定,并且极大的扩张了大清王朝的实际控制版图。

康熙皇帝的赫赫功绩也开创了一代王朝盛世,这些都让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是崇拜不已。

而对于乾隆皇帝个人而言,他对于康熙皇帝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康熙将年仅十岁的乾隆皇帝带到宫中,亲自进行培养和教育,祖孙之间也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不仅如此,在雍正朝期间,对于雍正继位之谜的各种猜测在民间从未停止,而乾隆皇帝则也在用康熙皇帝是看中了自己,有意让自己袭承皇位,来证明雍正皇帝和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所以,正是出于对自己爷爷康熙皇帝的崇拜,因而乾隆皇帝才将自己的统治时间确定在了六十年。况且,当时的乾隆刚刚二十多岁,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在他之前的清朝皇帝都只活了五六十岁,顺治皇帝更是二十多岁就去世了。既已立下了誓言,在位时间达到六十年的乾隆皇帝也只能遵照执行了。

纵观乾隆一朝,乾隆皇帝效仿康熙甚至不敢僭越康熙的事情并不只有这一件。

首先就是乾隆陵寝的选址上。

在雍正皇帝之前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将陵寝选择在了清东陵地区,雍正皇帝则是将陵寝另建了清西陵,当然,原因还是清东陵地区的砂石土质并不适合修建墓葬。但是乾隆皇帝没有选择到清西陵地区陪他的父亲雍正,而是选择在清东陵修建陵寝陪着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同时颁布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

其次就是在南巡的次数上。

康熙一生有过六次南巡的经历,而乾隆皇帝终其一生,也是六下江南。在完成六次南巡之后,乾隆皇帝便再没有南下过了。

再次就是举办千叟宴。

康熙皇帝曾两次举办千叟宴,一次是为了给自己的六十大寿祝寿,一次是预庆七十大寿。而乾隆皇帝也举办过两次千叟宴,也是在效仿康熙皇帝。

而在乾隆皇帝的统治期间,也因为向康熙皇帝学习实施仁政治国,进而将许多雍正皇帝颁布的过于激进的举措进行了停滞或者废黜,其中不乏一些有利于国家统治和政权稳固的举措,例如士绅一体当差、整顿旗营旗务等。

这些无一例外的都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康熙皇帝的崇拜与敬重。


雍亲王府


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到乾隆继位的那天,25岁的乾隆接过了大清的权杖,坐上了人生中的巅峰大清朝一统万年的皇帝宝座。此时他立下了一个后老悔的诏书,大致意思如下:我依仗先皇圣祖的培养重视,今儿能做到皇帝位,感激涕零,为了表达我内心深处对皇祖康熙的敬重,如果上天能让我做到60年的帝位,那么我发誓在当年就退位还政,决不食言。

ok,咱分析一下乾隆这段话的意思,其实他说这话的时候。肯定觉得他能执政60年基本属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是吹牛逼一样,是故意往大扯里说的,为什么这么讲,咱捋一捋他们这祖孙三代的寿命就知道了,康熙老爷子执政了61年,这有个大前提啊,他可是8岁的时候登基的,也就是说8岁的时候就开始计算工龄了,然后活的已经算长寿的帝王了(69岁)所以这才达成了61年的在位时间,而他老爹雍正就不用说了,满打满算执政时间才13年,雍正不到60岁就挂掉了,而乾隆是25岁继位,二十五加上六十那可是八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里面都是凤毛菱角,几乎很少见,所以乾隆当时肯定觉得自己不可能活过康熙69,所以故意说了一个60的数,然后还故意少说一年,这样可以凸显出对先祖的孝道,还能留在青史上留一个好名声。但心里上巴不得超越康熙呢,而且是越长越好,难道还有人嫌活的时间长的?

结果乾隆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不知是DNA变异,还是开挂了,他真的活到的执政60年的这一天了,这tm就尴尬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而且我还手贱发了诏书。。。所以乾隆极不情愿的,在大臣的三催四请之下,慢吞吞的在最后时刻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举行了禅位大典,名义上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嘉庆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这场表演过后,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权利那是必须不能放弃的,位置可以给你,但权杖必须在自己裤兜里,据史书记载,在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在皇宫大内还是接着以乾隆年号纪年,只有在外省公文中才用嘉庆纪年,而且禅位前乾隆答应好好的大典后搬家,后来也死活不予兑现,死死的赖在了代表权力最中枢的养心殿,一直到死。。。


老猪的碎碎念


乾隆是个十分恋栈的人,即使退位,也当了三年的太上皇。那么,他为什么要控制自己在位的时间一定要比康熙少呢?

第一,他十分崇拜康熙





(康熙的剧照)

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康熙的文治武功,无论后世怎么评价,一代雄主是跑不了的,再拨高一点,称作千古一帝也没太大的毛病。

康熙写过《庭训格言》这本书,里面记述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等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后来经过雍正的推广,成为皇族和重臣们的必修课。

就这样,康熙一方面立功,另一方面立言,所以乾隆崇拜他就理所当然了。

乾隆也的确很崇拜他,乾隆即位之初,就宣布效法圣祖、以宽为政。后来,乾隆重开了木兰秋狝这项活动,也是继承康熙的尚武风格。

乾隆对康熙,很有点粉丝对偶像的感觉,他不愿打破康熙在位年头的记录,也许是出于对偶像的尊重吧!

第二,乾隆元年的誓言





(乾隆的剧照)

乾隆元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乾隆帝焚香默祷。他说:“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也就是说,乾隆假如受到上天的照顾获得长寿,他也不敢打破康熙帝统治六十一年的记录,就干六十年,到时候不死也定当退位。

他当时估计是随口一说,但是老天当真了,一口气又让他活了六十年。

“违天不祥”,乾隆要实践誓言,不得不禅位。其实,他内心还想继续干皇帝这活。

第三,有了放心的接班人





(永琰的剧照)

乾隆的继位者是皇十五子永琰,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就被秘密立储。

永琰的生母出身贫寒,他自己十分节俭。同时,这人还勤恳任事、循规蹈矩、老成持重。

当然,永琰也挺会讨乾隆欢心。例如:乾隆东北祭祖,乾隆是伤心地流泪。他比乾隆表现得更伤心,演得也到位,那是热泪盈眶、放声大哭。

哭完还做诗“守成继圣王,功德瞻巍峨。 永怀肇造艰,克勤戒弛惰”。

乾隆对他很满意。他的年龄也合适,乾隆六十年,他三十六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阶段。

第四,乾隆晚年状态不行

乾隆晚年是个什么状态呢?我举例子来说。

乾隆晚年嘴碎。刘墉找他请示正事,他把请示报告放在一边,和刘墉聊家常。他先是问刘墉多大了,然后会再说到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感慨刘统勋是为国家操劳累死的。聊着聊着,就把正事聊忘了。于是,刘墉把话题扯到正事上面来。他就叮嘱刘墉保重身体,不要到山东去,因为刘墉在山东镇压过民变,他怕刘墉被人寻仇。

如此这样,话题扯进扯去几遍,才能干上点正事。可怜大忙人刘墉,火急火燎地办事,还得待侯他老人家说私话。





(和珅的剧照)

乾隆喜欢和珅,就因为这货会聊天,和珅定位挺准,把乾隆的事永远摆在第一位。

乾隆迈入老年,和珅挺懂他的心理,但凡乾隆训话,他都象个开蒙的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听。那神态,是认真极了。乾隆很享受这种感觉。

乾隆五十三年,办了一个后世公认的冤案,那就是柴大纪案。

柴大纪遭遇林爽文起义,苦守待援,很有功劳。后因对福康安不敬,遭诬陷。乾隆以他纵弛贪黩、贻误军机,被斩首。这事若放在乾隆清明的时候,决不会发生。

总之,乾隆晚年,大事有永琰领头,小事有军机处办理。众人对他是报喜不报忧,哄着他玩。整个朝廷都希望他早点让位,只有他和和珅希望继续在位。

第五,乾隆为什么不愿退位呢?

他从内心里害怕做唐玄宗那样的太上皇,儿子做了皇帝,老子却被御林军看守着。

于是,他在禅位以后,还想牢牢地把控皇帝玉玺,做个看玺老人。有大臣出面了,说禅位是大事,新君登基要完美,没有玉玺就会让登基仪式带有破相。老乾隆最后听劝了。

在乾隆当太上皇的日子里,他有时也发号施令,口中“咕咕噜噜”地说上一大堆。谁也听不懂他究竟在说什么,只有和珅能听懂,然后再给众人翻译,这样,和珅就获得了“立皇帝”的小号。

好了,乾隆禅位的故事就扯到这里。看完的朋友,喜欢就请点个关注吧!

参考资料:《清太宗实录》、《清史稿.列传》、《清圣祖实录》


链天绝


要问乾隆究竟是不是真心想自己在位的时间不超过先皇先祖,这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且细致地探究。

先从乾隆究竟什么时候说过“不想让自己在位时间超过康熙”的问题探讨吧,在乾隆经过一番激烈的龙争虎斗、终于坐上了大清王朝的第一把交椅、正式即位时,乾隆发自肺腑、有感而发,十分认真且真切地感谢了提拔自己的先皇先祖一番。他称,自己在位时间绝不超过圣祖,而这个圣祖,指的就是他的爷爷康熙皇帝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可能一半出于私情,一半出于当上了皇帝的感激。康熙毕竟是乾隆的爷爷,这对爷孙当年感情还蛮好的,所以乾隆记挂康熙也是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这康熙可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从八岁即位时开始,一直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间长,

乾隆二十多岁继了位,这皇位可谓来之不易啊。乾隆第一件做的是就是把器重自己的老皇帝都感谢一番,感谢列祖列宗信任我,感谢先皇先帝的提拔认可,这话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但是怎么说呢,这一番慷慨肺腑之言看似由衷,但其实,在乾隆皇帝真的活到八十岁之前,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像祖皇上那样做个六十年皇帝?所以探究这番话说出来的背景和语境,其实我们能知道乾隆也就是随口说说——作了一个“理所应当”的承诺:在位六十年?怎么可能啊?您老都快三十了,要是像康熙那样再活个六十年,那岂不是得活到九十岁不成?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没在意,毕竟在古时候,六七十岁就已经算是长寿中的长寿了,况且对乾隆这个刚即位就快三十了的人来说,当不了多久皇帝可能身体就要出毛病,就不得不把位置让给下一代了。乾隆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绝对做不了那么多年,也是对自身寿命的一种“信任”。

没想到后来自己的寿命居然还“背叛”了自己,乾隆这皇帝一当就当过了八十岁,这把人们给吓得,当时民间很快就有民众写信上书,让乾隆帝赶快立储,人过了八十岁,这皇帝每往后做一天,就要担心身体会不会出毛病,突然驾崩什么的。乾隆虽然对自己能活到八十这个事很意外,但毕竟已经成了事实,之前自己还为了保住康熙“千古一帝”的名号,立下了那种承诺。结果这命不由人,眼看自己皇帝当了这么久,乾隆内心还挺开心的。不过承诺作还是作了,总不能反悔,最后乾隆还是有点不情不愿地把皇位让给了嘉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康熙乾隆爷孙是世界政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对爷孙,他们共掌大权一百二十多年,可以说是是人类生理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这种情况实在是太罕见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但二人的功过是非,却不在一个量级上。

康熙真可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在漫长的帝王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励精图治,严于律己的精神状态,这对一个呼风唤雨的帝王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帝王,大多数都是中年折戟,晚节不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青春的锐气与热情与洁身自好很快被他们耗光,随之而来的便是内心的空虚与生命的不知所措,肉体的衰老带来内心极为深重的失落感于是更加地放纵,这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与肉体都更加地糟糕,仿佛生命真地了无趣味,陷入泥潭无法自拨,这让他们更加地变态。其实这些过程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只是人不愿承认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事情,但是这些却真真切切地折磨着人的灵魂。康熙帝很好地处理了人生的这些变化,使他的心理能够不变态,表现出了宽仁,睿智,阳光的特性,这实在是太可贵了!

对乾隆来说,康熙不仅是他的祖父,而且对他有知遇之恩,康熙很早便眼光犀利地看到了乾隆的不同寻常之处,觉得他是一个好苗子,但也仅此而已,一个风雨数十年的老帝王,不可能仅凭一个小孩的三言两语,就认定他一定会成为帝国的英主,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他把乾隆带回宫中抚养。正是康熙帝的恩眷使乾隆的储君之路走的异常地顺利!

而乾隆对康熙也是佩服地五体投地,圣祖的睿智与手腕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把这位亲爷爷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榜样。乾隆在统治的前期确实使一切都呈现出盛世太平的景象。真可惜,上天让这老小子活得太长了。他很快用光了自己身上所有的热情,内心变得空虚和肮脏,于是他极力想要摆脱这一些,保持自己最初的品格,可还是变态了!于是他通过享乐来麻醉自己,获得短暂的快感。康熙帝是通过治国理政,通国对自己的臣民施加仁爱来调节自己的内心,而乾隆依靠的是享乐,编织谎言!不过他不像秦始皇那样过于暴戾来使自己内心暂时舒服一些,也不像唐玄宗那样作死似地玩。他只要让一切都过得去就行!

很可惜,这对爷孙都没有看到知识真正的力量,也不知道出路何在,在些许茫然中把帝国引向了灭亡!





骑驴去高考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顶峰,所以乾隆皇帝十分自大,自称是十全老人,英国派来的使者他也不放在眼里。也是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逐渐走了下坡路,沦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乾隆皇帝也是一位长寿的皇帝,他本有机会做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是他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皇帝,也就是乾隆的爷爷。乾隆帝十分崇拜康熙皇帝,事事以康熙帝为榜样。在乾隆登基时他就在心中暗暗发誓在位时常绝对不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于是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就退位了,可事情可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康熙帝可谓是清朝最有成就的皇帝了,乾隆帝崇拜他也很正常,而乾隆帝登基时已经二十五岁了,如果想超过康熙帝的在位时间就得活到八十六岁以上,但是古代的皇帝平均寿命连四十岁都不到。乾隆帝敢发这样的誓估计也是没想到自己能这么长寿,换个角度如果乾隆帝真的能超过康熙帝在位时间,那么就意味着乾隆帝会长寿,对于刚登基的乾隆帝来说,能长寿也是不错的。可是随着皇帝做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手中的权力越来越看重,而自己的身子骨也很硬朗,乾隆帝就越发的排斥六十年期限的到来。

乾隆帝经过反复的思考,到底是厚着脸皮把皇帝做到底不管当初的誓言,还是遵守誓约退位当太上皇,放权给新帝。乾隆帝是个很好面子却又很在乎权力的人,这两种选择他都不想要。最后他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传位给了十五字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但是自己没有完全放权,依旧握着军事大权和官吏任免权,就是顶着太上皇的名号行使皇帝的权力。不过嘉庆皇帝也不算是傀儡皇帝,也有一定的实权,他是国家代表,一些礼仪祭祀活动还需要嘉庆来做。

乾隆帝在嘉庆四年驾崩于养心殿,嘉庆帝也得以掌握了皇帝的实权。乾隆帝成为实际上统治中国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名义上在位时间没有超过康熙,也算是没有违背他的誓约。


风尘讲历史


有些东西说起来很奇妙,乾隆虽然是雍正的儿子,但乾隆与雍正并不亲近,而且对雍正的很多做法也不认同。相反,他对自己的爷爷康熙非常崇敬。

雍正的性格比较狠,不仅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有雍正勤政。这种性格,让他做起事情来六亲不认,只讲原则,不太讲感情。

比如他的那些兄弟们,除了十三爷,基本都被他圈禁;比如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年羹尧和隆科多,也都没得到善终。

这些事情,不能说是雍正的错。坦白说,都是事出有因。但外人不会关心这些,大家只会说雍正这个人刻薄寡恩,不好相处。

包括乾隆,都对雍正的这种性格颇有微词。所以乾隆登基后,很快就为被雍正圈禁的那些王爷们平了反。

康熙的性格呢,与雍正完全不同。康熙比较讲感情——至少表面上如此。

比如他派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银时,对于曾经跟随自己立下大功的老臣,他就网开一面,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银子替他们还债——当然,这其实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但外人会觉得康熙讲感情。

乾隆皇帝对康熙的这种做派很欣赏。

另外,乾隆小时候,很受到康熙的喜爱,被康熙带进宫里,抚养在身边。这段经历,也让乾隆对康熙的感情颇深。

因此,乾隆不想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康熙,以此表达对康熙的敬仰。


趣谈国史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在太和殿举行了“禅位大典”,正式结束自己60年的帝王生涯,标志着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乾隆熟读历史,应该知道太上皇的下场,李渊、李隆基就是前车之鉴,而且自己的在位时长马上就要创造历史纪录了,他为什么会在活着的时候将皇位交出去呢?

开弓没有回头箭,君无戏言

乾隆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就放出话:我皇爷爷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当六十年皇帝,一定会在八十五岁的时候退下来。

乾隆二十五岁坐上龙椅,可能自己也没想到,能够活到那一天。君王说话,一言九鼎,乾隆自己把自己给套路了。

此外,乾隆当上皇帝,与康熙也有间接关系。康熙在乾隆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将他接到毓庆宫居住,这可是太子的专属居住地,这是在告诉天下人,他老人家很看好乾隆。雍正当然明白康熙的用意,在考虑继位人的时候,这肯定会是加分项。

所以,乾隆用这种提前让位的方式,把在位最长的历史记录留给康熙,也是表示一下对爷爷的敬重。

为了流芳百世,给自己博一个虚名

“禅让”是一个很美好的词,一个皇帝如果禅让,那可就是当世的尧舜,可以标榜自己高风亮节。

尧舜之后,所有的禅让不过是徒有虚名,比如汉献帝禅让曹丕,完全就是一场戏。即使在尧舜的时代,禅让也是“外禅”,也就是在异姓之间轮流坐庄。

乾隆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帝王,他要做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当然要效法先贤,甚至超越古今。乾隆举办的“禅让”为“内禅”,所以他才会说自己“以视尧舜,不啻过之”。禅让完,乾隆还自我炫耀一番,“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

在“禅让”之前,乾隆已经做好布局,让出的只是一个空位。嘉庆只是儿皇帝,负责一些礼仪性质的工作,真正的大权还是在乾隆手里。有了这层权利保障,乾隆相当于仅用一把龙椅,换了几年清闲和千秋美名,这笔交易太值了。

生前解决权利交接问题,可以降低风险

在古代,皇位的传承一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每当老皇帝去世,总会出现权力真空,这就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趁之机。所以,在新旧君王交替之际,朝野很容易出现局势动荡。开清从开国起,就没有完全解决好接班的问题,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乾隆是亲眼见证过的。

乾隆晚年的皇子并不少,每个人都有在理论上继位的可能,万一出现点状况,自己一手创建的所谓“盛世”就会荡然无存。所以,乾隆想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将权利交接的风险降到最低。

新皇帝如果没有治国经验,就很容易被权臣所压制。乾隆提前下车,也能让嘉庆通过几年的“实习”,早点适应皇位,将来可以镇住大臣。

一次橡皮图章的禅位,乾隆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秋媚读史


不是不想,而是自己立的牌坊,含泪也要做到!

中国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是谁呢?正是康熙!康熙又是谁呢?乾隆的爷爷!

康熙八岁登基,六十八岁驾崩,在位达六十一年之久,被称作“千古一帝”!

乾隆二十五继承大位,作为康熙最宠爱的孙子,为了表示对爷爷康熙的尊敬,便立下了一个“装大尾巴狼”的牌坊:

“朕在位时间绝不超过圣祖。”(圣祖即指康熙)

这句话的意思是,乾隆对天发誓,绝不夺走爷爷“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荣誉称号,自己最多只做六十年皇帝。



然而,乾隆严重低估了自己的寿命!乾隆四十三年,乾隆68岁,正是他爷爷康熙驾崩的年龄!此时的乾隆身体却仍然矫健,朝中甚至既无皇后,又无太子!

看来,乾隆深受康熙晚年“九子争嫡”的影响,想要安稳掌控天下!大臣们可不这样想,朝野上下人心浮动,他们很慌,担心高龄的乾隆突然驾崩造成国家混乱!他们联合上书,请求立皇后和太子,乾隆被逼无奈立下了又一个“装大尾巴狼”的牌坊: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于太子,归政退闲。”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乾隆:我的爷爷康熙曾经在位六十一年,作为孙子的我不敢与其相比较!若老天眷恋于我,让我有幸在位六十年,那时候我也就八十五岁了,自当传位于太子!

这纯粹是乾隆的如意算盘!他认为自己不一定能活到八十五岁,如若真能活到八十五岁,也完全够本了,退位也知足了!他甚至在沾沾自喜:这样既博得了孝敬爷爷的美名,又能获得了效法尧舜的赞誉,我真是太聪明了!



时间流转,乾隆六十年来临了,该是乾隆兑现所立牌坊的日子了,此时的乾隆身体仍无大碍!

人无信则不立,君更无戏言。乾隆所立的“装大尾巴狼”的牌坊,举国上下众人皆知,等于是给天下几亿臣民的公开承诺!乾隆不得不遵守,自诩“十全老人”的他,担心自己不退位会民心尽失。

因此,乾隆心不甘情不愿下,下令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令其改名颙琰,即嘉庆皇帝。

但是乾隆实行的让位不让权政策,军国大事和人事大权仍一概自己处置,还坚持上朝,嘉庆坐在一侧,自己的宠臣和珅站在另一侧!

嘉庆如同一个傀儡皇帝,万幸这样的日子仅仅持续了三年,活到快九十岁的乾隆,戴着“中国实际执政时间最久(六十三年)皇帝”的桂冠,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人世!




总结:不是乾隆在位时间不想超过康熙!假如乾隆没有立那“装大尾巴狼”的牌坊,还广而告之全国,那么乾隆在位多久就纯粹由自己决定了,多活一天就能在位一天,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能说,乾隆自作孽不可活,被自己闪了舌头了!


瀚海说史


乾隆当了60年皇帝就退位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乾隆哪有什么伟大让出皇位啊,还不是因为年轻时吹过的牛逼,天下人都知道,为了曾经的诺言心不甘情不愿退位了,继续伪装成一个孝顺的明君形象!

乾隆25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康熙做了61年的皇帝69岁就完蛋了。当时乾隆登基迟迟没有立太子,大家都说他贪恋权位,这种说法越传越广,没办法了,乾隆必须给个说法!乾隆就下诏书说自己尊敬爷爷康熙,如果上天眷顾我,做60年皇帝就不错了,不敢超过爷爷的在位时间!自己贪恋权力,还把爷爷康熙拿来顶雷,大家一听也就没有意见了,毕竟人家这样说了还有什么意见啊!大家就看乾隆活的过那个时候啦,毕竟60年后,乾隆就85岁啦,以前没有皇帝活到八十几岁呢,你乾隆会意外吗,也许早死了!没想到,老天爷也想看看乾隆怎么圆这个吹牛逼,让乾隆真的活到了85岁,那是的乾隆还挺健康,还能挺几年。到了这个时候,乾隆必须兑现诺言,不然就失信于天下了,没办法,乾隆只好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啦,当然说是退位做太上皇,还不是牢牢控制着大权,嘉庆也就是个傀儡皇帝罢了,说好的崇敬爷爷康熙都是屁话,要退又退不彻底,分明就是以前那样贪恋权位嘛,权力欲望是真,孝顺什么的只是顺带罢了。




乾隆一生都拿康熙比肩做榜样,目的就是能得到一个好名声啊,康熙多牛啊,如果我乾隆能追上康熙,不就说明我也是个很牛的皇帝嘛,还有就是乾隆靠上康熙,就是为了摆脱老爸雍正得位不正的污名。乾隆爱惜羽毛,爱好面子。对于雍正,民间都说他得位不正,是杀父弑兄得来的,名声那是臭的可以,乾隆的皇位不就是雍正传给他的嘛,有这么个名声不好的老爸,乾隆也不想被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所以跳过老爸雍正,什么事都以康熙为榜样,尊敬康熙,就是让大家忘掉雍正,乾隆如果真的做到像康熙那样的功绩,而且还在位60年,不就表明康熙认同这个孙子嘛,乾隆的名声不就好了嘛,排在康熙后面的第二位,大家也就忘掉了名声不好的雍正啦!乾隆一生就爱好面子,内心从不认同老爸的做法,很多政策都和康熙的做法类同,找爷爷当榜样比老爸强多了!



乾隆早退位也有让权力平稳过渡的想法,乾隆也知道自己挨不了多少年啦,都已经85岁了,还享受的都享受了,虽说自己贪恋权力,这也是每个皇帝的通病嘛,哪有皇帝不贪恋权力的嘛,自己出了关心自己的身后名声之外,就是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接过皇位,权力平稳过渡。当时的朝廷权力格局除了乾隆之外就是和珅一人独大了,整个朝廷的官员几乎都是和珅的心腹,乾隆做太上皇不交权力给嘉庆,无非就是做戏给和珅看,有乾隆在一天就能镇住和珅一天,和珅也就不会生出别的什么心思了。再者乾隆也是在留时间给自己的儿子,自己顶住几年,虽说嘉庆没有实权,但还是皇帝啊,权力还是有一些的,在乾隆没死的这几年,嘉庆也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了嘛,到乾隆死的时候就可以有能力扳倒和珅了嘛,乾隆就是打着为自己儿子最后守着几年家业的想法,无非就是让儿子尽快成长,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铲除和珅,大权独揽,乾隆做到了,他除了是一个皇帝,也是嘉庆的老爸啊,老爸在最后时刻为自己儿子着想也是人之常情啊!乾隆死后,嘉庆真的把和珅干掉了,清朝进入了嘉庆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