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有朋友在問,金庸先生為何會把朱長齡和武烈這樣的名門之後,寫成反派?實際上不只是朱長齡和武烈。我們看小說就會發現,在張無忌帶楊不悔去崑崙山找楊逍的一路上,到他掉入崑崙仙谷練得“九陽神功”之前,金庸先生是用了整整兩回的篇章(連載時是八回),來寫張無忌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這一路上是讓張無忌看清了,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所謂名門正派,其實盡都是一些恩將仇報和唯利是圖的卑鄙小人,反倒是被他們蔑稱為邪魔外道的明教中人,行徑更為光明正大。這段情節的安排,實際上也蘊含有金老的兩層用意。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一.張無忌前往西域一路上的經歷,讓他看清了所謂名門正派之人真正的嘴臉。

我們先可以來回顧一下,張無忌在帶楊不悔去崑崙山找楊逍的一路之上,都經歷了哪些事情。

紀曉芙臨終前,託付張無忌帶著楊不悔去崑崙山的坐忘峰找楊逍,在路上張無忌先是埋了被金花所殺的胡青牛和王難姑夫婦,還得到了王難姑所著的《毒經》。但是兩人尚未走出鳳陽,就被幾個人抓了起來,這些人竟還準備把他們倆宰來吃。抓他們的共有五人,一個是崆峒派的簡捷,另外是華山派的薛公遠和他兩個同門,這四個人都是當日被金花打成重傷,在蝴蝶谷張無忌給治好的。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張無忌聽說這些人要吃他們,知道已然無幸,狂怒之下,好生後悔,後悔當初實不該救了這幾人的性命,哪料到人心反覆,到頭來竟會恩將仇報。但更令張無忌想不到的是,這五人中竟有一人想要放了他們,但這人卻不是跟簡捷和薛公遠那樣,出身於名門正派,而是明教的徐達。原因就是徐達認為在江湖上行走,如此欺侮弱小,會叫天下好漢笑話。徐達的形象,立時就跟這幾個身出名門正派,餓起來卻可不顧道義,無視恩義的小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之後雖然是張無忌用毒菌毒死了簡捷和薛公遠幾人,但徐達依然帶著朱元璋等人趕來,並對他諸多照顧。這讓張無忌開始思量明教中人,並非傳言中的那般壞,名門正派的弟子反而更有不仁不義之徒。

張無忌卻想:“太師父一再叮囑,叫我決不可和魔教中人結交。可是常遇春大哥和這位徐大哥都是魔教中人,比之簡捷、薛公遠這些名門正派的弟子,為人卻好上百倍了。”他對張三丰向來敬服之極,然從自身經歷想來,卻覺太師父對魔教中人不免心存偏見。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四回》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告別徐達等人之後,張無忌帶著楊不悔一路西行,路上又碰到了崑崙派的弟子詹春在追殺蘇習之。追殺的原因,竟是蘇習之路過剛好看了幾眼何太沖練劍,何太沖便小題大做,派出六名弟子,千里追殺,終於落到詹春和蘇習之兩敗俱傷。通過此事我們便能看出,作為崑崙一派掌門的何太沖,其心胸有多狹隘。事情還遠未止於此,之後張無忌出手解了詹春和蘇習之的劇毒,跟隨他們到了崑崙派,張無忌又經歷了一次被恩將仇報,差點喪命的旅程。

何太沖的小妾被班淑嫻下毒,中了金銀雙蛇的劇毒,何太沖竟派人抓來了八位名醫來救治,幸虧張無忌出手救了他的小妾,這八個人才沒死在崑崙派。可是張無忌救了他的小妾一命,何太沖不但不心懷感謝,竟還想從張無忌身上逼問出金毛獅王的下落,奪取屠龍刀,更是在被班淑嫻的壓迫下,為保活命,要楊不悔喝下毒酒。張無忌一時心軟,選擇喝毒酒,卻見何太沖等人竟然始終冷漠,再次後悔自己的救人之舉。

張無忌心中冰涼:“這幾人的性命是我所救,我此刻遇到危難,他們竟袖手旁觀,連求情的話也不說半句……”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四回》

結果,張無忌假借讓他小妾吃了毒藥的謊言,脅迫何太沖帶他們闖出崑崙派。但出逃後在告訴何太沖,他的小妾並未中毒的真相時,卻又險被他打死,幸虧楊逍及時相救,才撿回一命。這前後幾個小情節,金庸先生就將何太沖那心胸狹隘、忘恩負義、卑鄙無恥的小人形象,給勾畫了出來。

何太沖聽了妻子譏刺之言,滿臉通紅,抓住張無忌後頸,往外丟出,喝道:“小雜種,見你的爹孃去吧!”這一下使上了真力,將他頭顱對準了山邊的一塊大石摔去。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四回》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假如說張無忌前面所遇到的,像簡捷和薛公遠這些人,只是崆峒派和華山派的門下弟子,或許還能說他們僅是那些名門正派門下,為數不多的一兩個害群之馬而已,但是像何太沖這樣的掌門人,竟也是一樣的無恥之徒,那麼這些所謂的名門正派,其內在有多腐爛和骯髒,就已可想而知了。

這點從金庸先生用“當道時見中山狼”這句話,來作這其中一回的篇章之名,其實也能看出。金老這是在強調像何太沖等這樣出身名門正派,卻往往恩將仇報的“中山狼”,那已是隨時隨處都可見。因此在回到問題中所說的,金老為何會用朱長齡和武烈這樣的名門後代寫作反派,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二.無論是何太沖等人,還是朱、武二人,金庸先生都是將他們作為反面教材,來襯托明教的光正,也蘊含有另外的兩層用意。

朱、武二人,一個是朱子柳的後人,一個是武三通之子武修文一系的後代,都是當年“南僧”一燈大師一脈門下弟子之後,絕對根正苗紅的名門之後。小說中的朱子柳,也是以名門之後自居,看他訓斥朱九真時的滿嘴仁義道德,聽得張無忌都好生佩服,暗想他是非分明,那才是真正的俠義中人。

朱長齡道:“我朱家世代相傳,以俠義自命,你高祖子柳公輔佐宣宗皇帝,在大理國官居宰相,後來助守襄陽,名揚天下,那是何等的英雄?哪知子孫不肖,到了我朱長齡手裡,竟會有這樣的女兒,三個大人圍攻一個小孩,還想傷他性命。你說羞也不羞,羞也不羞?”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五回》

當然了,這僅是朱長齡演戲的話而已。不過以名門之後,俠義之輩自居,那即便是從張無忌口中套出了謝遜的下落,要準備去冰火島奪刀殺人時,言語中都未曾忘記過。自以不殺張無忌,僅將他刺瞎留在冰火島來表現自己的仁慈,連武烈都在稱讚他心地仁善,不失俠義家風,當真是諷刺之極。

隱隱約約聽得朱長齡道:“咱們這般用巧計騙他,誘出金毛獅王的所在,說來已有些不該。這小子也不是壞人,咱們殺了謝遜,取得屠龍刀後,將這小子雙目刺瞎,留在冰火島上,也就是了。”武烈讚道:“朱大哥就是心地仁善,不失俠義家風。”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五回》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實際上,金庸先生之所以將這些名門正派之後,描寫得這麼不堪,其用意主要有二。

第一層用意,比較表面,情節鋪墊所需。就是為了讓張無忌進一步看清,這些名門正派之人真正的嘴臉,為接下來讓他願意加入“魔教”,擔任教主,有更多說服自己的理由。假如沒有經歷過這一些看清正派面目的事,還有與常遇春、胡青牛、徐達等明教中人所打的那些交道,在張三丰一再的叮囑下,叫他決不可和魔教中人結交的張無忌,在光明頂一戰會不會挺身而出,去救明教都難說,要說讓他加入明教,那定是萬萬不能的。即便他為了救明教眾人,答應出任教主,等危機一過,他也會馬上與明教撇清關係,就更不要說帶領他們去消除與各派的積怨,共同抗元了。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第二層用意,深入一層,旨在渲染小說的歷史背景,已經到了天下急需有變的時候。當年蒙古鐵騎踏破宋朝雄關,以野蠻的方式入主中原,雖然南北大統,但是落後的遊牧民族,採取的民族高壓政策的統治,卻無疑是對先進的中原文明,帶來了一次嚴重的摧毀。文化不興,武事被禁,禮崩而樂壞,愚民的政策,逐步促使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思想,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的道德標準,已經到了人所棄之的地步,天下已是急待生變。

金老就是藉此以小見大,用武林中人心不古的小故事,去還原當時的這段大歷史。而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向來被稱為邪魔外道的明教,卻始終保持著對光明的追求,緊遵仁義道德的約束。一群被視為惡魔的人,心中卻都裝著天下蒼生,希望還百姓們一個太平和諧的盛世。這就註定了,代表天下蒼生髮動這場變革,帶領仁人志士將蒙人趕回草原,恢復漢人江山的,只能是這群不為小我而為大義的明教豪傑,而不是那幫自詡正道、滿嘴仁義,但實際上卻是恩將仇報、唯利是圖、自私自利、卑鄙無恥的名門正派之人。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而明教要成號令天下的領袖,就必須要有人為他們正名,先脫去邪魔外道的惡名,讓他們能夠名正言順的替天行道。見識過明教的好,也見識過正派的壞,知道明教乃是被正道所誤解,而且天性仁慈有博愛之心,又身擁蓋世神功的張無忌,就是最好的人選。

由此可見,金庸先生在這幾處情節之上的設計,其用意有多深遠。他是以反襯的手法,借名門正派的骯髒與黑暗,去襯托明教行徑的光明與正大。當然了,金庸先生也並非是一棒子把所有的名門正派打死,將他們全都定義為反面的教材,張三丰的武當一派,就是這些正派中的正義代表。張無忌之所以有博愛之心,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驅逐蒙元的大志,也是受張三丰影響頗深。還有讓正邪結合出身的張無忌,見證過正邪與好壞的顛覆,如此日後號令天下群雄,才能更好的把握分寸,做到真正的不偏不倚。

從倚天中正派的形象切入,去淺析金庸對小說背景中那段歷史的探討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