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美国记者北京纪行,七十年代的味道


【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北外的前身为延安抗大三分校;四十年代中期,改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并增设英文教学。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前往华北联合大学外语系;后合并为华北大学。北平解放后,合并外事学校,组建为外国语学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师】1953年,学校首次全国统一招生,招收各地的高中毕业九十余名,学制四年;新生享受助学金。1977年,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北外招收二百五十余名新生入学。七十年代末,北外恢复招收研究生。1994年,学院改称大学。

【北京某小学的英语课】清朝光绪二十八年,朝廷颁布壬寅学制,全国中小学堂的外语课程,均以英语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公布了英语科课程的系列相关教学标准;七十年代,颁发试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

【北京民族学院的维族大学生】四十年代初期,为培养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及少数民族干部,延安创立了民族学院。五十年代初期,抽调了部分原民族学院工作人员,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九十年代,学院改称大学;该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九成以上。

【北京前门大街】图中的红色5路公共汽车,车牌的行驶路线为右安门至德胜门;车型为进口斯柯达706RO。民国二十四年,由东华门到香山的5路公交线,全长近二十五公里。该线路是京城首条公交线路,曾经因各种原因数次停运。

【北京天安门】5路公交线路贯穿北京的重要地段,周总理曾经亲自乘坐过。五十年代初,从捷克进口的斯柯达客车仅投入在京永、京颐线路上。五十年代中期,该车型投入主要干线运营。直至八十年代初期,5路公交仍有该车型。

【北京工艺美术品厂的女工】中国工艺美术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属于传统出口商品。工艺品的品类繁多,包括玉器、刺绣等十余个大类、数百个小类;产区主要在京津沪等地。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我国继明清后的又一发展高峰。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游人】七十年代,人们的服装十分单调,穿皮鞋的人很少。本图的画面内,仅有右边正面的小伙子穿着皮鞋;并戴着手表。他的上衣是单位的工作服,印有武汉钢铁公司。武钢在五十年代建成投产,属于国营特大型企业。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夫妻合影】本组图片的拍摄时间为开放之前,很少有西方记者可以自由拍摄。但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先生例外;抗战时期,他曾经冒险抵达延安,采访主要领导人、宣传八路军。《北京老照片,1973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