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禅宗六祖慧能(俗名卢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因闻客人读《金刚经》,有所感悟,遂往黄梅东山,弘忍大师默而识之,后传衣法,即归岭南隐匿修行。笔者在对《坛经》及禅宗历史典籍的研究中,发现这段经历的记载大体相同,但在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的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些出入,故特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问题一:慧能是如何半夜去弘忍处接法的?

对于慧能半夜如何到五祖弘忍处受教接法的缘由,各种典籍有不同之处。

现在普遍流行的讲法是依北宋时期契嵩本《坛经》(明洪武六年版本)所载:“次日,祖潜至碓房,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曹溪原本、宗宝本等后世版本的《坛经》基本与契嵩本相同。此一说法广泛流传,甚至在后来还演变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传法给孙悟空的情节。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而在更早期的经典记载却是在五祖弘忍半夜“唤”慧能而入。敦煌本《坛经》记载为“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昕本《坛经》是“五祖其夜三更,唤某甲至堂内,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某甲说《金刚经》”。《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忍大师於众中寻觅,至碓上见共语,见知真了见性,遂至夜间,密唤来房内。”《历代法宝记》(亦名《师资众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载“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祖堂集》第十八卷《仰山》中更讲得更为详细,即为:“五祖亦见此偈,并无言语,遂于夜间教童子去碓坊中唤行者来。行者随童子到五祖处, 五祖发遣却童子后,遂改卢行者名为慧能,授与衣钵,传为六祖。”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祖堂集》之载

综合以上典籍所载,笔者认为当年的真实情况,确实应是五祖使人夜唤慧能而入室传法,前去传唤之人很可能就是《坛经》所载的那一“童子”。而从禅门宗脉看,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祐→仰山慧寂,诚如仰山慧寂禅师所言,他是听其师父沩山灵祐禅师所说而得知。由此可推论:“五祖夜间教童子去碓坊中唤行者来”这一说法,必定是从六祖门下的南岳怀让禅师开始而向后辈口口相传的!

问题二:弘忍夜间传法的时间有多长?

关于弘忍夜间传法给慧能的时间,各个版本的《坛经》基本都说是:“(当夜)三更受法,人不尽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

《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历代法宝记》的记载则是“三日三夜共语”。《历代法宝记》所载为:“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了付嘱法及袈裟,汝为此世界大师,即令急去。”《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所载是:“遂至夜间,密唤来房内,三日三夜共语,了知证如来知见,更无疑滞,既付嘱已,便谓曰:汝缘在岭南,即须急去,众人知见,必是害汝。”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之载

对比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三日三夜”之说则更与实际相符。因为按正常的说法,慧能当时并不识字,他首次听闻《金刚经》是在其卖柴之时,到达黄梅以后八个月的时间里,基本都是在做后勤的碓房干舂米等杂活,也就是说他基本上没有听经闻法的机会。五祖弘忍发现其根性大利之后,有意栽培于他,于是半夜唤童子叫他前来,给他讲解《金刚经》,有三天三夜的足够时间(当然也有可能慧能白天继续去干活,晚上又来听经),才能让弘忍讲明经义及师门传承,并在第三个夜晚确定慧能已经是真正的开悟得道之后才授其衣钵。否则只有半个夜晚的时间,弘忍既要讲经,授法后而又马上送慧能去渡江,而后又能在天亮前连夜返回,其时间也是明显安排不过来的。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问题三:弘忍是与慧能共同坐船渡江吗?

现在普遍流传的是当年九江驿后,弘忍是与慧能二人一起上船渡江。惠昕本《坛经》载“某甲领得衣钵,三更便发归南,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五祖令某甲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某甲言:“请和尚座,弟子合摇橹。”五祖言:“只合是吾度汝,不可汝却度吾,无有是处。”某甲言:“弟子迷时,和尚须度。今既已悟,过江摇橹,合弟子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契嵩本及以后版本的《坛经》均用此说。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六祖渡江图

而在更早的经典记载却是不同,用的是“登时便别”和“看渡大江”、“看过江”。敦煌本《坛经》记载是:“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至九江驿,登时便别。”《历代法宝记》载:“即令急去,大师自送。过九江驿,看渡大江已却回归。”《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亦是:“其夜遂至九江驿,当时得船渡江。大师看过江,当夜却归至本山,众人并不知觉。”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是“看渡大江”更为切合实际。因为当时弘忍计划是当夜即返回寺庙,时间较为紧张,如果他与慧能同船而行,在慧能到达对岸后,他才又继续乘船返回,如此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因此他当时并没有上船,而是站在岸边,看到慧能顺利登船并行至对岸,他便放心而返程归山。

问题四:是谁披露慧能接法南行?

契嵩本及以后版本的《坛经》所载基本相同,都是五祖弘忍回山数日之后,受众人之问,于是说:“能者得之”,“众乃知焉”。但在之前的敦煌本及惠昕本《坛经》中并无此说。

在《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及《历代法宝记》中所说的却是弘忍门下的弟子“潞州法如”。《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去后经三日,忍大师言曰:徒众将散,此间山中无佛法,佛法流过岭南讫。众人见大师此言,咸共惊愕不已,两两相顾无色。乃相谓曰:岭南有谁?递相借问。众中有潞州法如云言:此少慧能在此。各遂寻趁。”《历代法宝记》载:“去三日,大师告诸门徒:汝等散去,吾此间无有佛法,佛法流过岭南。众人咸惊,递相问。岭南有谁?潞州法如师对曰:惠能在彼。众皆奔凑。”

关于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细节问题的探析

《历代法宝记》之载

而在《祖堂集》第十八卷《仰山》中则指的是那个“童子”,其载为:“五日后,五祖集众人告曰:此间无佛法也。此语意显六祖。众僧问:五祖衣钵分付何人?五祖云:能者即得。众僧商议。碓坊中行者,又被童子泄语,众僧即知。”

笔者认为,披露慧能接法南归的人可能是“潞州法如”;但也很可能就是那个“童子”,因为他平时与慧能接触相对较多,而且根据“问题一”中笔者的观点,五祖弘忍安排他“夜唤”慧能到五祖房传法,他自然是最知情的一个人,童言无忌,在众人互相追问的情况下,他无意中随口“泄语”说出了此秘密,亦属情理之中。

从以上六祖慧能接法前后的四个细节问题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禅宗经典写得比较简实而朴实,特别是《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及《历代法宝记》均成书于唐代,而《祖堂集》则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都是禅宗的早期经典,应该引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对六祖慧能的愈加尊崇,从而在经典中不断地赋予其神秘以及灵动,最终而流传天下。但笔者认为,应该还原六祖慧能真实的一面。他当年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能够从一个普通人而得道成祖,此也正是“六祖革命”的精神。他因此而将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结合,将其中国化、通俗化、大众化,使禅宗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文脉之一。(吴孝斌)

(成稿于2019年9月8日晚)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