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当年宋江坚决不接受招降,梁山的下场会如何?

lanssrode



如果不接受招安,《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自然还要执行晁盖执政时的政治纲领——义薄云天,替天行道。至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会怎么样,那就要分几种情况来论证了。



一、继续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快活日子

晁盖从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率领一群江湖好汉劫取生辰纲起家,走上了啸聚山林占山为王的道路。他在火拼王伦当上寨主那天起,就建起聚义厅,树起杏黄色替天行道大旗,用义气二字把江湖英雄们聚在一起,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快活日子。没吃的喝的就下山去攻城掠地,杀贪官污吏,抢来生活用品和武器弹药,为长期据守做准备。至于今后的出路,他们是不去想的。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是和非。其政治纲领就是要和朝庭死抗到底,



二、朝纲腐败,奸臣当道,朝庭在短期内奈何不得水泊梁山

从三山聚义打青州,三打祝家庄,扫平曾头市,到智取大名府,元夜闹东京,一直到三败高太尉,把这个头号大奸臣活捉上山。所有这些战役足以证明,梁山既有攻坚中小型城市的能力,也有水陆两栖据守山寨的能力,朝庭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打败水泊梁山的。起码现有108位好汉在世这个历史阶段,水泊梁山的杏黄大旗不会倒。从书中的招安节点可以看到,梁山是处在鼎盛时期接受的招安,换句话说,梁山并不是日落西山不得不接受招安,而是在蒸蒸日上的形势下,主动撤出。所以,不接受招安,凭梁山的实力,完全可以和朝庭抗衡。

三、几十年后,前途渺茫,日薄西山是必然的结局

既然只图眼前的快活,不想过苦日子,不想为子后代着想,那么,梁山在几十年后,可想而知是没有前途的。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武将的后代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显而易见是后继无人。年轻有为身强力壮时,可以由义字当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是当108将衰老之日,也就是水泊梁山衰落之时。到了那时,朝庭再来攻打,凭一群老弱病残之躯,怎能抵挡住朝庭的大军,被朝庭剿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四、分崩离析,各奔西东,作鸟兽散,一败涂地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水泊梁山这108将,是作者施耐庵一个人成立的武装集团。但是,从历史史实上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军,已经推翻了大明王朝,逼得那个勤政又廉政的崇祯皇帝上了吊。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建立起太平天国,他本人也当上了天王。可都是转眼之间又灰飞烟灭。其根源无非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纲领。这样的队伍一旦掌握了政权,垮台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水泊梁山这伙人,又怎么能逃脱历史的规律。

但,若问梁山好汉都是什么结局,肯定也会大不相同的。


1、以公孙胜为首的文官们,包括什么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萧让,神算子蒋敬,玉壁匠金大坚,兽医皇甫端,通臂猿候健,铁扇子宋清,管盖房子的李云,铁叫子乐和,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等人,都发挥自己的专长,该干啥干啥去啦!之所以把公孙胜这个坐第四把交椅的领导层打入第一批,是因为平时这个道长也没在山上正儿八经地住几天,不是探母就是寻道,他这第四把交椅也没什么存在感。更何况,书中征方腊大军起步时,他就已逃之夭夭了。



2、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之上上策。朝庭进攻前,肯定要先行瓦解梁山队伍。而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下,最易策反的肯定是原有的朝庭军官们。策反的方略也极简单,只用八个字既可成功:官复原职,既往不咎。像大刀关胜,金枪将徐宁,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霹雳火秦明,病尉迟孙立,镇三山黄信等人,肯定要响应朝庭招唤,那就不叫招安,而叫反正义士或浪子回头。他们武功超强,能力超群,如果要走,抱起团来谁也不敢阻拦。否则,势必形成火拼局面,如果形成那种局面,就成了两败俱伤自取灭亡,反而让朝庭更加高兴。



3、剩下宋江吴用卢俊义等头领,到那时已经成了榜上有名的战犯,想投降都找不着门。和他们抱成团的,只能是李逵和智取生辰纲那伙死硬分子,包括阮氏三雄和赤发鬼刘唐等人。至于鲁智深,武松,史进,杨雄,石秀等来自江湖上的好汉们,他们出身低卑,骨子里就不愿和朝庭奸臣们为伍,朝庭对他们也不会感兴趣,其下场只能和宋江他们陪葬了。

最可怜的是林冲。别人是被骗上山,被俘上山,自愿上山,只有他是纯粹意义上的被逼上山。他和大奸臣高俅有血海深仇。而高俅还身居高位,掌握着生杀大权。与狼为伍,是林冲不可能愿意的。可不为伍又能怎样?弄不好,林冲只有自己了断,才能一死解百忧!



文化一家人


就如题主所言的不招安、不受降,那他的下场和真实的自己没什么两样,同样会被剿灭和镇压。

宋江造反的故事,最早见于《大宋宣和遗事》,是确有其事的记载。

但宋江的下场却不那么好。他纠合了三十六位好汉,啸聚梁山泊,还没成其大事,就被张叔夜设伏全歼,自己也被推上了断头台。

而受诏归顺朝廷,是白话小说《水浒传》的叙述,这里边多有穿凿和想象,还有诸多民间传说,是一部集合体小说。

我想,题主所问的,是书中的宋江招安投降一事。

书中的梁山泊,纠结上将一百零八员,汇集十万虎狼之众,占据八百里浩淼水泊,征讨州府,替天行道,威服四海,震惊朝廷。后来却一心归顺赵宋官家,成了南征北战的朝廷鹰犬。

宋江本来是个刀笔小吏,没什么本事,却一贯乐善好施,仗义抒困,人送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

如果宋江不率众招安,那唯一的路径就是与朝廷抗衡,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但毕竟只是蜗居一隅之地,满目都是赵氏天下,轮番进剿,鲜有不成的道理。到那时,宋公明就会像方腊一样,被缚进京,千刀万剐。

宋江三十六,兴起在山东。残油若灯火,或可睹明灭。


龙吟148119260


(一)最终瓦解。与政府军不断血战,但在政府军强大实力下,梁山实力肯定会不断得到削弱,也避免不了好汉们会一个个在反围剿中献出生命。直到最后一刻坚持不住,或者被迫投降,或者被捉俘虏,或者全军覆没,或者化整为零。不管怎么样,最后结果肯定不如意,因为政府不可能让这股“土匪”长期存在。就如招纳宋江他们后南征北战剿灭其他起义军一样。

(二)割据一方。以梁山天险与一帮好汉的能力,也有可能与政府军形成长期拉锯战,政府军无法彻底剿灭梁山,可能最后默许梁山的存在,让其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三)内部分解。在政府军长期的高压打击下,梁山好汉们内部肯定会出现分化。因为108条好汉来自不同领域,背景各不相同,志趣各不相同,意志各不相同。在政府长期征剿封锁的情况下,内部肯定会出现分化,甚至不排除会出现“叛徒”,最后也会造成梁山的分崩灭亡。


文斋堂


假如宋江不招安,梁山的结局最后还是被消灭,跟王庆、田虎和方腊一个结局。

一、从经济角度分析:

梁山所控地域,仅限一片水泊,财政来源主要靠抢靠夺,或者靠开几个酒店混点儿银子,财力十分有限,养不了多少兵马。即使打下几个城池,也是抢了财物钱粮,都撤回水泊,并没有对其土地人民进行有效的管控。财政来源的不持续性,导致其事业发展的非持续性。

其他三寇都广占州县,财政保障度明显高于梁山,最后也都被灭,所以宋江等的结果,也不会出其二。

二、从政治角度分析

北宋当时并未彻底腐朽,要不是金朝来攻,对付几股农民起义军,胜率还是很高的,可以说不在话下。

宋朝皇帝也没有坏到人人切齿痛恨的程度,宋江的政治口号是“替天行道”,这个天,就指的宋天子,也就是皇帝。宋江人称孝义黑三郎,孝义当头,这俩字可是儒家圭臬,违反了就是大逆不道。

关于“孝”道,曾子在《孝经》里如此阐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可见,孝就是事亲、事君、立身。事亲容易做到,只要对父母好就可以了。但是事君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有资格有路子,谋个一官半职,其次要能建功立业。宋江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有朝一日,能搏杀疆场,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搏个好名声,名传后世,给祖宗父母脸上添光彩。

重阳节菊花会,宋江一首《满江红》,把他的理想和志向完完整整的道了出来,里面有一句:“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道出了他的心声。

宋江这首词,文辞极好,值得好好欣赏,全文抄录如下: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想彻底的去造反,很难啊。

三、从组织人才角度分析

梁山战将如云,但是帅才不足。宋江不如刘邦,吴用不如张良萧何,卢俊义不如韩信,整个班子人才匮乏,再怎么折腾,最终也难成功。

梁山好汉,招安是最好的出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中正63944027


水泊梁山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是一干被朝庭遗弃的大小官员以及生活在主流以外的能人的聚义之所。他们慕宋江之名以水泊梁山为临时避难之所,而非真正为某个政治信仰而诚心投奔的,所以,众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被逼和自愿行为具有本质区别,说明这一干人等对水泊梁山以外的世界抱有不灭的幻想。最后,能随宋江被招安也在情理之中,是遂了众人之愿。

宋江的政治意愿是反贪官不反皇帝,他本质上是忠君的,他上梁山也是被逼的。他着了梁山好汉设的陷阱,被他老婆阎婆惜拿住了他私通梁山的证据,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杀了阎婆惜,上了梁山。

从通本《水浒传》里,读者可以看到他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却看不到他说皇帝不是的只言片语。

宋江是在世界观形成后才上的梁山,所以,就算他最后坚持不受诏安,从整个水泊梁山的形势看,也不具有能跟朝庭长期对抗的条件。最后还是会被剿灭。

水泊梁山是一群被朝庭的黑暗吞噬了希望的一群人的聚义之所,和他们同时期的方腊农民义军是有本质区别的。最后他们又代表朝庭剿灭了方腊。从根本上,本书作者的立场也是站在朝庭一边的,这是作为封建社会读书人的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决定的。他们从本质上痛恨腐败,仇视贪官污吏,从另一方面他们对皇帝又抱有终极希望。

一个没有坚定立场的抗争,最终会因为患得患失而流于失败,而这场失败是先天早就注定的。


椰之风骨


下场会很惨,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这是因为一,队伍不行。单说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吴用宋江除外,一个个都是杀人、放火、逞强、斗狠的角色,这些人匹夫之怒,流血五步,打架拼命还行,但争夺政权绝不是拼命,不是靠拼命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从战斗到战略,从战争到政治的总体谋化,而这些,是草寇们做不到的。二,人心不行。梁山好汉,鱼龙混杂,官吏、武将、盗贼、学究、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有,出身不同,想法各异,单靠一个义字,根本就无法凝聚和统一,想打天下,坐天下,难!三,力量不行。水泊梁山,在大宋朝的版图上太小太小,一两次小规模的战斗能赢,但一旦引起朝廷重视,大兵压境,以梁山之力根本无法抗衡。所以,我们现在评水浒,责备宋江投降,责备宋江害了众兄弟,这是从道义上说话,与梁山水泊的结局无关。



我说无名


从生产力角度来说,梁山没有生产力,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扩张难度非常大。从管理机制来看,梁山的管理机制并不具备制度化,也没啥人才建设培养的可能,管理层压根也没大局观,偏居一隅,顺便打打劫,而且从上至下的观念并不一致,上下也不齐心,私心,私欲太重,时间有限,不多说了


卡拉辛姆


宋江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汉的结局有三:(1)朝廷强盛其必为灭。任何一个朝廷都不会把梁山当做法外之地。北宋朝廷弱,他可苟活,但逢金国还有更厉害的蒙古,他们就不好图存了。(2)与另一个崛起的绿林互呛,逐渐消亡。他们啸聚水泊,义字当先。另个绿林同理也有匪道,故摩擦必有,双方相斗必互伤。(3)梁山泊树大旗号聚天下英雄,会客大厅为聚义厅,他们没有治国理政的纲领,没有兼并六合的雄心,只能是偏居一隅的强人。朝廷无力征剿,但岁月不会饶人。平平淡淡过下去,好汉们也会自然凋零于世间。


城南逸客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当然也只是演义小说。在小说中描写了各怀绝技的一百零八将。可是最后由宋江掌权的梁山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那么,有人问如果宋江带领着梁山好汉不接受招安又会怎样呢?

其实,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无非三种结果。一是朝廷派大军来围剿,最后抵挡不住宋军的围剿而兵败,成为阶下囚亦或是战死沙场。而这种结果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宋军正竭力对抗金国,并没有多少的兵力来围剿农民的起义军;另外,就算是可以去围剿的话,由于宋朝特殊的军队制度,中央军队强而地方军队弱的局面,恐怕也不是梁山的对手。所以,宋江不接受招安的话,有很大可能是会成功的。

那么第二种结果就是梁山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起义朝廷,推翻朝廷。然而这种结果是不可能的,因为宋朝皇帝和朝中人士是不会任其做大做强的,就算在当时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那么还有其他零零落落的各地的农民起义,一旦起义军开始有所起色,或是有所苗头,那么军中的规矩是要有的,军人是要受到约束的,而农民只是为了活下去,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没有很长远的眼界,军中的规矩自然是会屡屡冲破,最会会失去人心而失败。另外,等起义军变得强大起来,各地各方的势力就会形成相互的制约,也就没有最初的动力啦。

最后,就是梁山好汉受不了军中的限制和种种制约,不得不一一撤出,再寻求出处,另处谋生。

当然,以宋江来说,他是忠义之士,他的心中装满了报效朝廷的大志,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大愿,所以,最后梁山接受招安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也许是宋江为了实现自己为朝廷效力,报效朝廷,实现自己忠君爱国的理想罢了。自然,他的手下将士和梁山众弟兄成为了他理想之路上的一块攀云梯。


商杰JACK


首先《水浒传》这部书首先只是小说而不是史实。在这里我们假设它是史实来探讨一下如何宋江拒不接受招安最后会怎样?

首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要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也即是口号,也即是杏黄大旗。而《水浒传》中没有,直到最后才有“替天行道”的旗帜。而从这句“替天行道”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政治主张:反贪官,不反皇帝。当然这是作者作为封建文人的劣根性所决定的,注定了宋江等人的归宿。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拒不接受招安,那么最终也就是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

1成功也不过是诸候一方,朝廷会限制其势力范围,默许他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2失败。最终就像书中征方腊一样成为历史,昙花一现。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未真正成功过。所以其成功与失败的机率各为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