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為什麼孩子做事缺乏計劃性、目標感?這2個方法,比吼100次還有效

子玲常常會收到爸爸媽媽各種各樣的諮詢,絕大部分的描述裡家長都會問“子玲,孩子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子玲,孩子這個問題我要怎麼解決?”

在這裡,我想先跟大家做一個小測試:

晚上10點了,你一直催4歲的寶寶去睡覺,可她坐在那看動畫片不肯去。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做?

1、 直接走過去關掉電視,同時告訴她因為今天睡的晚,明天不能看電視,以示懲罰。

2、 堅持催促她上床睡覺,同時告訴她應該上床睡覺並解釋原因。

3、 讓她繼續看電視,放任不管

如果你家曾經發生過這種情形,我想請大家留言說說你的做法,咱們來討論一下。

那問題情境中所提到的幾種做法代表了家長在管理孩子行為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策略和特點,心理學家稱之為教養方式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這幅圖,看看你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為什麼孩子做事缺乏計劃性、目標感?這2個方法,比吼100次還有效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黛安娜。鮑姆林德)在研究了超過100位學齡前兒童後,根據父母在紀律要求、情感付出、溝通方式、預期程度四個方面的不同,將父母劃分為:專制型、權威型、放任型、忽視型。

專制型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是高控制的,對孩子的回應性很低,表現出嚴格、冷漠的特點。孩子要無條件服從父母制定的規則,父母很少會考慮孩子的需要和願望。這些父母也會懲罰孩子。

在“專制型父母”的養育下,孩子有很大的可能性會情緒焦慮、封閉自己、不快樂、有自卑感。他們和同伴相處時,缺乏社會性技能,容易出現敵意和受挫感。

權威型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回應性高,比較溫暖,而且有適當的控制。雖然他們會給孩子制定清晰一致的規則,但也會嘗試與孩子講道理,並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權威型父母” 這種在情感上偏於接納和溫暖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的影響。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獨立性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能夠有效的調節自己的行為,具有合作精神,對人友善。

放任型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溫情的照顧,但很少對孩子進行控制。父母容忍孩子的行為,很少懲罰他們。

在“放任型父母”的養育下,孩子容易衝動,也容易受挫折,社交技能和自控能力比較差。他們對他人有許多自我中心的要求,也很依賴於成人。

忽視型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不感興趣,與孩子的感情疏遠,在孩子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要外,對孩子的心理狀態缺乏關注和反饋,他們對孩子容易流露出厭煩、冷漠和不願搭理的態度。

“忽視型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從孩子的嬰兒時期就開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嬰幼兒的依戀關係、認知能力、情商和社交技能的發展,都會因此受到重重阻礙。這類孩子表現是最差的,往往比較衝動,自尊感比較低,攻擊性強。他們缺少父母的愛,與父母在情感上的梳理會影響他們生理和認知方面的發展。

大家可以對號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父母呢?

為什麼一上來我先說父母的養育類型?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

千萬不要對這句話不以為然,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映射出的都是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要先找到根,我們才能對孩子身上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

回到今天分享的主題上來,這就是說,為什麼我們很多家長說,孩子不聽安排,孩子不按照我們的計劃來……首先我們要明確,不管是學習、還是娛樂、還是假期……這些都是孩子的生活,我們需要尊重他的想法。因為孩子小,他的能力和計劃性不足,所以我們要協助他去做一些安排和計劃,但不是說,我們包辦孩子就必須聽命令按照我們家長的想法來做。

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參與到他的生活安排中來,共同制定,並且,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

我們家長常說孩子缺乏計劃性、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責任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甚至可能原本就該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我們替他做了,不給他鍛鍊的機會卻指望他什麼都會,這不是自相矛盾嘛~所以,我們要做權威型的父母,不要做專制的、放任的、忽視的父母!

為什麼孩子做事缺乏計劃性、目標感?這2個方法,比吼100次還有效

具體如何共同制定計劃並且還能充滿儀式感呢?

我分享幾個輕鬆的方法,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啟發大家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

相信各位家長都有做工作計劃的經驗,這簡直是職場管理的必備法寶啊!一個完整的計劃會有哪些部分組成呢?沒錯,會包含:目標、工作量、時間節點、實施方法和獎懲。咱們可以把這些內容跟孩子商量,然後落實到紙面上。

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我們的第一部分說的核心目標嗎?沒錯,進入到具體的計劃制定的部分,我們就可以將核心目標進行拆解了。比如,我們的核心目標是補差,孩子的運動方面和數學方面稍微落後一些,那麼在制定具體的目標時,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這個假期咱們學會一項新的運動技能,比如滑冰……數學在完成寒假作業之外,再每天額外的做20~30分鐘的練習冊。這樣不但分解的目標有了,具體每一項需要做到什麼程度也都出來了。

學習其實是很反人性的,我們成年人願意不停的求知,是因為我們有生存壓力,我們如果想要發展的更好、有一個更豐厚的收入就得不斷進度,這是刺激。

孩子的學習也是需要獎勵來做刺激的。這種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其實精神的、行為的獎勵,更能培養出孩子內在的動力。所以我們不但在計劃上要制定他要做什麼目標是什麼,也要有獎懲的標準。並且,這也是要提前大家商議約定好。這也是孩子責任心的培養過程。

計劃制定好之後,不要無聲無息就算這事做了。我們在進行公司管理的時候,每年底要開年會,公佈一下來年的目標計劃,再頒獎,合影。如果你上臺去領獎,那個記憶能深刻一輩子,來年即使不升職加薪你的幹勁也十足。這就是儀式感帶給我們的力量和影響。

所以,我們和孩子共同制定的這個計劃也要充滿儀式感。比如,計劃制定好了打印下來,或者畫下來,孩子在上面鄭重的簽字,家長拍照,然後將計劃張貼在家裡孩子最經常活動、最醒目能看到的地方。

帶著儀式感過一個假期,和渾渾噩噩過一個假期,你覺得哪一種孩子會記憶更深刻?所以每學期開學都有一個開學典禮,為什麼,就是給孩子一個儀式感,讓他們意識到新學期自己的新成長。

為什麼孩子做事缺乏計劃性、目標感?這2個方法,比吼100次還有效

除了儀式感,我們還可以給孩子一些榮譽感。繼續用上面那個事例,我們的核心目標是希望孩子的運動能力能有所提升、掌握一門新的運動技能。那麼我們可以授予孩子“體育委員”的稱號,他每天帶領著爸爸媽媽進行運動,時間、場地、類型都由他來安排,家長必須積極配合,你覺得孩子自主能動性就更強了呢?

回到我們開頭講的,不要總是覺得是不是孩子有問題。我們首先要反省一下自身,孩子的行為背後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嗎? 這個答案只能自己去找,沒有別人能回答你。心理學家道格拉斯·伯恩斯坦就指出過:“不存在普適的所謂最佳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氣質,與教育策略相比,父母的心智模式更重要。

現在我們來小結一下:

家長的養育類型分為四種:專制型、權威型、放任型、忽視型,我們都爭取往權威型家長的方向去學習和靠攏。

另外我們要明確,孩子的假期計劃首先是孩子自己的,家長只是協助,共同制定。並且,帶著儀式感來制定這個計劃,這樣孩子的自主能動性會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