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備決定東征伐吳,趙雲極力勸阻,為何諸葛亮一聲不吭?

明天壞女人


劉備伐吳,趙雲勸阻,諸葛亮保持沉默。這是因為諸葛亮如果說戰,時機覺得不合適,如果阻擋豈不是讓劉備更加為難,劉備為關羽報仇為其一,滅東吳是其二。只是劉備雄心之志,沒有和諸葛亮商談而已,諸葛亮勸阻劉備的話,那麼諸葛亮說什麼?劉備鐵心伐吳,諸葛亮此時澆一盆冷水,劉備會怎麼看諸葛亮。聰明的諸葛亮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再說了,劉備是為了關羽的死找東吳的,又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已,所以諸葛亮保持沉默實際是支持劉備的。

劉備沒有帶諸葛亮,這裡說明劉備對於諸葛亮不明理支持他,有看法。不帶趙雲是因為趙雲要守成都。劉備在沒有諸葛亮同行的情況下,自己只好由原來為二弟報仇,升級到了滅東吳之舉,這是為什麼?劉備在證實自己的決心和力量。

諸葛亮的沉默是自己覺得,現在魏蜀吳保持現狀最好,說時機沒到,那都是說辭而已(後來的諸葛亮幾次北伐,難道時機比現在好嗎),所以諸葛亮是失算了一次,如果諸葛亮全力支持劉備,一同前往,東吳還真難說能不被滅。只是諸葛亮只是自己看法而已。天下形勢已變,劉備接連失去關羽張飛,豈能不奮發圖強,自我展示。


歷史戲語


事實上,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地位是相當的尷尬,而且個人覺得諸葛亮不但不反對,很有可能是支持劉備伐吳的。

一方面,諸葛亮在《隆中對》已經清楚的說明了北拒曹操,東聯孫權,也就是說在大的戰略上,諸葛亮的戰略是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

之所以說諸葛亮尷尬,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是東吳不願意和劉備聯合,不願意看著劉備坐大,因此在襄樊之戰中,孫權偷襲了荊州,並且殺死了關羽,孫權已經和劉備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聯盟是需要雙方共同的意願,不是一方一廂情願就能夠結成聯盟的,東吳偷襲荊州的行為,已經讓蜀吳雙方反目成仇,更不可能結盟了。

這個時候諸葛亮能做什麼呢?再次出使東吳聯盟?這肯定不可能,人家奪你城池,殺你大將,你還去聯盟,你讓天下人怎麼看你?如果諸葛亮真想和東吳再次聯盟,唯一的辦法,就是與東吳開戰,就是打疼東吳,讓東吳嚐嚐捱打的滋味及兩線作戰的威脅,然後在曹操的威脅下,這樣東吳才有可能再次與蜀漢結盟。



當然除了這些外部原因,還有相當大的內部原因,讓諸葛亮覺得必須對孫權開戰。

劉備建議的蜀漢政權,雖然主要是在益州一地,但其統治階層的骨幹成員,基本上都是相對於益州來說的外地人,主要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

諸葛亮本人就不用說了,他和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魏延,義陽(今河南桐柏)人,荊州派;

董和、董允父子,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荊州派;

馬良、馬謖五兄弟,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荊州派;

劉巴,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今湖南省衡陽縣)人,荊州派;

蔣琬,零陵郡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荊州派;

費禕,江夏鄳縣(今河南羅山縣)人,荊州派;

楊儀,襄陽(今湖北襄陽)人,荊州派;

向朗、向寵叔侄,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荊州派;



還有很多,不列舉了,你可以看到,蜀漢政權的大部分官員及統治階層,都是以荊州人為骨幹的,這些骨幹的家鄉現在被孫權奪去了,他們也就不能再回去家鄉了,這些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親屬或親戚是留在荊州的,之前荊州在劉備手中,他們還可以回去看看祖廟什麼的,現在荊州沒了,這些人肯定不願意了。

在劉備看來,無論於公還是於私、對內對外,都必須出兵攻打東吳,於公,奪回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於私,為跟隨自已三十多年的兄弟關羽報仇。對內,安撫荊州派,伐吳奪回荊州,對外,向天下宣告劉備有能力有信心奪回荊州,劉備必定出兵。



同樣,諸葛亮也明白這個道理,不攻打東吳,如何讓諸葛亮向這些荊州派骨幹交待,祖籍地沒了,就這麼算了?不把東吳打痛了,東吳會和蜀漢再次聯合嗎?

諸葛亮之所以一聲不吭,就是因為這三個原因:

1、打痛東吳,再次促成聯盟;

2、奪回荊州,安撫內部荊州派;

3、戰略需要,隆對中要求據有荊州,當然得奪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有三不勸的理由,他知道劉備勢在必行,勸也勸不住,也沒用。



一是諸葛亮知道劉備的心病在哪裡!



公元220年,劉備稱王,建立蜀漢,此時的他已經60歲了,劉備是讀書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曾經頒佈過一條詔令,60不死就活埋,劉皇叔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這是他最後的機會,諸葛亮知道,這是劉皇叔最大的心病,這事他不勸,劉備的原因。

二是劉備選擇的時機比較好。諸葛亮沒有話說,劉備東征之前,北方的魏國,曹丕悍然稱帝,雖然採用的是禪讓的模式,但是天下群雄並不服,叛亂四起,讓魏文帝自顧不暇,魏國在這一時間沒有更大的力量,來騷擾劉備的東征,諸葛亮沒有話說。



三是劉備東征勝算的概率較大。諸葛亮從內心上是支持的,劉備在220年選擇東征,此時的東吳,周瑜,魯肅,張昭老一代的革命鬥士都死了,新一代陸遜、呂蒙在能力方面,和劉備相比,屬於二流選手,劉備取勝的把握,劉備此次東征,採用給兄弟報仇的名義,符合天道人心,正義之師,在名分上是屬於勝利一方,諸葛亮不能在此事上,亂髮議論。



綜合以上因素,諸葛亮在勸劉備這件事上是很尷尬的,因此諸葛亮沒有勸他。


少華聊史


劉備執意發動討伐東吳,表面上看似乎是為關羽和張飛報仇,實際上這只是打的口號而已,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劉備打這個口號是為了激勵士氣,讓蜀漢攻打東吳做到師出有名,而根本原因其實來源於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戰略。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先佔荊益二州,以此為立足之本。然後攻戰漢中為前進基地,荊州為東路基地。等到北方出現問題,曹魏內部不穩的時候,劉備自己帶兵出漢中北伐,再派一員大將從荊州出兵洛陽。兩路並舉,一舉攻戰長安和洛陽兩個大臣,順勢剿滅曹魏,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受到嚴重破壞,兩路北伐的計劃基本上不可執行了。劉備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退守白帝城,將荊州全部讓給東吳,以後要北伐只能走漢中一路;另一個選擇是奪回荊州,重新將戰略態勢迴歸到“隆中對”的設計路線中。

劉備是不甘心失敗的,他出兵東吳就是孤注一擲,選擇強行奪回荊州。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如果選擇退守白帝城,偏安一隅,那北伐的成功率極低,匡扶漢室很可能無望。所以兩個都是想要賭這一把的,只要能奪回荊州,那匡扶漢室還有很大希望。即便是奪取荊州失敗,那偏安一隅固守荊州仍然是後路,最壞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故事。

趙雲的勸阻是從戰術層面考慮的,認為這種軍事冒險主義的行為對國家的傷害太大,而且具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如果不奪回荊州,匡扶漢室無望,蜀漢也就多支撐兩年,這不是劉備和諸葛亮想要的。這二位的至高理想是匡扶漢室,自然橫豎都會賭這一把的。

因此諸葛亮對劉備出兵東吳實際上是持支持態度的。但是由於他需要留在成都穩定局勢,並且防止漢中方面曹操大軍南下,所以攻打荊州的事情又劉備去完成。而劉備太過於大意,又急於求成,甚至想一口氣吃掉東吳,最終在夷陵之戰中敗北,喪失挽回國勢的最好機會。

也有人提出劉備可以多等些日子,做更充分的準備。實際上劉備不大可能這麼操作,因為時間不允許。當時荊州的政局是動盪的,各大門閥在蜀漢和東吳之間搖擺不定,趁這個時候出兵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等東吳完全平定了荊州,蜀漢打過去就事倍功半,耗費就更大了。


驚心鳥


諸葛亮在劉備東征伐吳時,只是做為劉禪的老師。手把手教劉禪治國方略和學習經典古籍,還沒有一兵一卒的掛名中郎將。

由於張飛從閬中來到江中,彙集軍隊時,被部下殺了,帶著頭投奔了東吳。劉備為保證劉禪的安全,才給了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他一邊做劉禪老師,一邊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籌備足食足兵,提供物資援助。但是沒有一處辦公官府地方。當時他不象魏延是漢中太守鎮守將軍,也不似馬謖也是一郡太守,都有實權重責,他還沒有被劉備重用。

由於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早是孫權的大紅人,那是已經將軍。呂蒙病逝後,諸葛瑾替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領豫州牧也是一方諸侯。曾是主持孫權與劉備以湘水劃界的決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從呂蒙討伐關羽,封宣城候,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長駐守在公安的將軍。還是孫權劉備相互關係的重要聯繫人。

關羽死後,劉備要東征吳。孫權戰前向劉備求和。

諸葛瑾直給劉備寫信,批評劉備說。階下老遠來至白帝城。恐怕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念很深。不地道和您講,您這是小人之心,不肯著眼大局。我為階下注意其輕重大小,階下若抑威損忿,及時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不用再諮詢各位將領。階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後?如果仔細思考,不是簡單的嗎?

可惜劉備全然不顧,致到夷陵之戰大敗。做為諸葛瑾的親弟弟的諸葛亮,那時由於諸葛瑾的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劉備重用。劉備伐吳時諸葛瑾身在南郡。當時有人進讒言,試圖毀滅諸葛瑾,稱其與諸葛亮,劉備有互通信息。流言甚盛。

只有陸遜上表,力保諸葛瑾絕無此意。孫權回覆說我與子瑜(諸葛瑾)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他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當初孔明出訪吳國,我讓子瑜留下他。子瑜對我說,弟弟不會留下,就像我不會離去一樣。他的言行光明。論世上君臣大義我和子瑜,可以說是神交了,不是旁人可以這由此間離的。我己知你的心意,表函會再遞交給子瑜,讓他也瞭解的你良苦用心。

孫權陸遜對諸葛瑾是相當信任和重用。使劉備對諸葛亮卻有所保留。加上諸葛亮早先時孫權也十分寵愛,與張昭之子張承,呂蒙,魯肅,步騭都是親密朋友。讓劉備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不可無。在對諸葛亮進行深入考查,在決定國家命運時刻沒有必然要諸葛亮之言,劉備也還沒有給諸葛亮一定權力。沒有權力,就沒有責任,沒有責任,任憑何種能力,也是說了不算,唱了無人聽說唱一樣,不如不說不唱確是慎重之人。諸葛亮在當重大決策時,更是慎重不會亂來的。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多年,先後參加很多生死之戰,是劉備最為貼心心腹之人,長期守衛劉備身邊的翊軍將軍。是一身是膽虎威將軍。身為武將卻思想久遠,及時關注整個蜀漢政權的長遠利益,以政治眼光批評劉備稱帝后,東進伐吳,報孫權奪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

趙雲上表諫說”國賊是曹家,不是孫家,只有滅了曹魏以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曹家篡奪劉家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使關東義士,也必然送糧策馬以迎接劉家王師。不該放棄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仃止,伐吳並非上策。

劉備那裡聽得勸說,執意東征,留下趙雲都督江州。趙雲夲是宿衛中護軍,徵南將軍。責任所在,那能不說。當然更是性情耿直,大功無私,一心只為匡復漢室,和百姓安樂的著想。可惜劉備那裡能聽進。

諸葛瑾,趙雲的忠言。劉備讓趙雲遠離自己,急於顯示劉家皇帝威風,更不能將帥一心,隨著陸遜成名,留下幹秋憾恨。諸葛亮當時權責不符,當然不能去承擔責任,也不會多言多嘴去管阻擋劉備東征。劉備雖然聽從隆中對之說但沒有給諸葛亮實權更沒有聽從諸葛亮在曹操席捲荊州偷襲襄陽城的方案,在對劉巴對自己和張飛十分看不起時都沒有啟用諸葛亮給予實權重責更不要有非常擅長軍事謀略制定戰略決策的龐統法正有時劉備帶兵進入益州時。只有諸葛亮和關羽共守江陵在一起,隨後和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在劉備集團中,應該關羽和諸葛亮的關係 。要比與劉備的還要親密 諸葛亮能為劉備做三分天下的隆中對,關羽破壞放棄孫劉聯盟,奪取襄陽圍攻樊城,滅魏七軍捉于禁殺龐德。能否不受諸葛亮的思想影響。諸葛亮如何勸劉備仃兵止戰,又如何不去為朋友報仇雪恨。





ww3721王建文


劉備伐吳的導火線是關羽被殺,從三國演義的看,是劉備為了報仇。劉備提到,不能為兄弟報仇,即使有萬里江山又什麼用。


從表面看,從桃園三結義開始,劉關張就是生死之交了,他們仨如親兄弟般,如今吳國孫權殺死了關羽,劉備當然要為他報仇,於是決定東征伐吳。

但是從另外方面來看,這個時候是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延康元年八月,曹丕自立為帝,劉備也自稱為帝。

稱帝之後次日戴孝伐吳,如果單純以報仇伐吳未免太小看劉備,一場戰爭,說到底是國力的比拼,劉備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有這些成果,四川是天府之國,那個時候劉備國力強盛,膨脹了。



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的戰爭都是要師出有名,有可能,劉備的目標就是整個東吳,從戰爭的初期,劉備都是勢如破竹,可見,他們已經規劃了整個作戰方案,長期目標應從東吳再到魏國。

而諸葛亮或許已經看透了劉備的心思,看透不再說透,伐吳不僅是報仇這麼簡單,劉備老闆決定的時,作為手下就不再去堅持。

但是,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只是後備,而沒有親之參與,這難道不是很意外嗎?這或許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落筆成蝶


趙雲正是因為政治上的短視,才傻呼呼的勸阻劉備,諸葛亮希望勸阻並不是因為什麼狗屁政治主張,任何政治主張也不能犧牲國家利益,所謂的“孫劉聯盟”固然重要,但是並不能以犧牲荊州,犧牲關羽為代價,蜀漢失去了荊州,從此就只能龜縮益州一隅,再無問鼎中原的可能,所以,於情於理,劉備都必須要討伐孫權,這絕非是劉備頭腦發熱,政治上不成熟,討伐孫權,奪回荊州,是關係到蜀漢的未來究竟是困守一隅的割據政權,還是“進可圖中原,退可守西蜀”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蜀漢政權中荊州籍的士族非常多,他們也都希望能夠奪回荊州,不客氣的說,劉備在重大戰略問題上的眼光遠勝諸葛亮這個書呆子,而且諸葛亮此時跳出來阻止,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因為他的哥哥諸葛瑾此時是東吳鎮守荊州的行政長官,是跟蜀漢利益有直接衝突的對象,作為諸葛瑾是守土有責,必然跟劉備產生衝突,諸葛亮此時的勸阻,很難說不是私心作祟,他擔心諸葛瑾丟失荊州被問責的可能性甚至還大於為了蜀漢的前途著想,劉備征戰一生,除了鬥不過曹操以外,跟其他軍閥集團和武將的戰鬥中還是有很多亮點的,說什麼明知伐吳必敗的論調純粹是胡說八道,所以,劉備把諸葛亮上奏勸阻伐吳的表章“擲表於地”,說明劉備對於諸葛亮,趙雲之流的勸阻已經是無比的憤怒了,如果他再敢多嘴,劉備拿他祭了旗都有可能。


狼的影子319


諸葛亮曾說“若法孝直在,必能勸阻主公伐吳”。為什麼諸葛亮不勸阻劉備伐吳呢?諸葛亮不是想勸阻,只是不敢開口!

劉備生前諸葛亮最大的功績是什麼?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一力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在赤壁大勝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謹在吳國也是高官,雖然劉備後來娶了孫尚香,但是孫劉聯盟的紐帶還是諸葛兄弟。



劉備伐吳是不得不為,不伐吳重新佔據荊州,恢復漢室的歷史使命基本就斷送了;劉備以仁義著名,如果不為關羽報仇,自己一生的仁義之名就完了。諸葛亮自然也看出了問題的關鍵,但是如果諸葛亮此時提出伐吳不利,肯定是適得其反。劉備難免不會誤解諸葛亮是否別有用心。所以諸葛亮才說法正在,才能勸阻劉備。一來法正和吳國沒有糾葛,二來法正名聲很正,道德楷模,法正勸阻劉備不替關羽報仇不至於讓劉備收到道德譴責。

諸葛亮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做適得其反的事。劉備如果成功,諸葛亮保障後勤,最後也可以落得個蜀國“蕭何”的美名。劉備的失敗,如果蜀國不想滅亡,必然重新和孫吳聯盟,諸葛亮必然權柄必然更重,就如同歷史發展的那樣。所以諸葛亮選擇不說,是最好的選擇!


漢徵西大將軍


阿呆認為,蜀國的內部情況,自從劉備稱王漢中後,變得很微妙了。

這個很好理解。蜀漢集團,從劉關張184年涿州創業開始,經歷了幾個階段:四處投靠、徐州立足、寄居新野、荊州發家、奪益州取漢中,三分天下。35年的漫長曆程。這期間經歷是非常坎坷不容易的。

稱漢中王,就意味著創業成功了,即將上市了。

蜀漢集團成功之後,就面臨著新的目標和方向了。而不是當初的一個目的:打仗,打勝仗。

面臨著什麼問題:利益分配。

蛋糕做成了,怎麼分配,怎麼切,誰都有多大的利益。這是他們拼死拼活地奮鬥大半生要的結果。

趙雲,是除了劉關張三位股東之外的第一元老了。

趙雲的最大特點就是:忠心、耿直、不懂政治。


《三國志》記載:劉備終於拿下了益州,“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開會討論,準備將成都的田地豪宅分配給將士們。這可是這些浴血奮戰的將領們的期盼啊。他們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財產,而不是解放全人類。

滿朝文武都期盼著,能分到田地和房產。當然,諸葛亮、法正、譙周等一幫聰明人,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利弊關係。他們沒有反對,是因為這樣將激勵將士們在以後更加努力。

唯獨趙雲站出來反對:“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又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

趙雲這段話的意思是:以霍去病為榜樣,必須等到平定天下後,各自回老家種田才合適。現在,益州人民剛剛安定下來,他們的田地房屋,應該歸還他們,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能強佔。

看到了嗎?趙雲是想解放全人類的。趙雲的這個建議,有利於對益州的統治和長遠發展,以及符合劉備的雄心壯志。所以,劉備欣然同意了。

但是,趙雲不懂政治,他這次是給劉備擋子彈了。所有大臣們的利益泡湯了,心裡那個氣啊,不怨恨劉備,卻怨恨趙雲。

所以,當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個馬屁精,聯名上疏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唯獨沒有趙雲。為啥?趙雲不願意,他的目標是“平定天下”,而不是安居蜀漢。這一次,他又把所有文臣武將們得罪了。

從這些事情上看,趙雲是個堅持原則的人,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的人,是個忠心、耿直的人。


劉備決定東征伐吳,所有聰明人心裡都很清楚,這是個錯誤的行為,不合時勢。

反對最強烈的是趙雲,《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趙雲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為什麼只有趙雲極力勸諫,極力反對?那是因為趙雲沒有私心。

諸葛亮等人心裡比誰都清楚,他們更瞭解劉備想幹什麼。他們更清楚,劉備這次伐吳,無論成功失敗,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有利可圖的好事。更不願意去得罪氣勢正旺的劉備。

只有趙雲這個沒有私心,不懂政治的人,去極力反對。

趙雲就是個理想主義的代表。他不懂蜀漢的政治紛爭和利益權衡。


阿呆夢話


諸葛亮,三國曆史名臣!在劉備東征伐吳起初,諸葛亮全力勸諫不要東征伐吳的原因是什麼呢?

1.政治主張不同,導致君臣不合

諸葛亮政治主張從隆中對開始,一直是延用諸葛亮當時的連吳抗曹,等待機會!伐吳違背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原則。當時,曹操,甚至司馬懿一直也在等待機會!就是等另外兩家不合打起來,以得漁翁之利!當時劉備通過合併劉璋資產重組,有淡化諸葛亮的舉動!設左右丞相!到劉備東征伐吳是一個爆發點!政治主張不同,劉備感覺自己年齡也大了,再不出手,他是完成不了統一大業了!心有點著急!此外在蜀漢政權未建立時,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好像諸葛亮才是劉備集團一號人物!劉備也想用這場戰爭爭得主動權!或者說集權的目的!在演義中,劉備說了一句話,說我劉備戎馬半生,沒你孔明就打不了仗了嘛?這裡從側面反映出,雖然劉備表面沒有和諸葛亮鬧翻,但也是貌合神離了!稍微說一下,從後來白帝城託孤,也能看出,劉備認錯,賦予孔明託孤大任!這裡是關鍵點,劉備當時可以說是哀求諸葛亮了!因為若諸葛亮記恨他,若是離去,或者反了,那蜀漢天下可以說分分鐘就滅亡了!多說一點點哈!但是從後來諸葛亮北上伐魏,最後功虧一簣!我估計諸葛亮可能多少也是感嘆自己也沒有成功!或許伐吳應該也行!這裡要說的太多我就不跑題了哈!

2,諸葛亮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我們知道劉備伐吳的政治口號報仇雪恨,掃滅東吳!為啥說名不正,言不順呢!因為你說我東吳偷襲你土地,好我還你!你說呂蒙殺了關羽!好,我把他殺了!說呂蒙喝酒發瘋死了!我覺得這裡大有文章,估計不是被殺,就是被保護起來假死!嚇的孫權趕緊求和!我們這就能看出劉備的本意來!他是要滅了東吳,完後再和曹魏較量的節奏啊!這假象的先手,其實是敗招!打著為弟報仇的幌子,要滅掉東吳!這出師的名義和力量太差!太牽強!

3,面子問題

諸葛亮在曹操赤壁大戰前,舌戰群儒,積極外交,籌備孫劉聯軍抗曹!若諸葛亮同意劉備伐吳,並且一馬當先在劉備左右,到了陣前!對方孫權出來喊話,你諸葛亮是啥人嘛!口口聲聲說要孫劉聯合,現在又動刀兵!什麼意思!可想而知,那諸葛亮要多麼尷尬!諸葛亮一生正直,智慧!他是不會讓東吳這樣啪啪打臉羞辱他的!他對東吳就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打敗曹魏東吳臣服!

4.深謀遠慮,智慧超群

從後來蜀伐魏來看!孫權很給面子!不僅沒有到蜀來搗亂,並且幫過諸葛亮的忙!可惜曹魏太強沒啥辦法!這裡印證了諸葛亮深謀遠慮的考慮!確實也是智慧超群了!因為孫權知道,你諸葛亮要是滅了魏國,那我東吳估計也就完了!居然還幫諸葛亮從另一頭攻打魏國!這真是神奇啊!所以真是智慧超群!

後記,紙上談兵

但是小編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因為如果說,當時關羽還在,荊州未失!其實拿下東吳,和曹魏決戰,也未嘗不可!從後來戰爭來看,曹魏打蜀漢,雖然很快!但是沒那麼容易!姜維守在哪裡,曹魏就是打不過來!此外關羽失守荊州,也是和魏打得不可開交,被東吳偷襲了!所以要是吞併東吳,諸葛亮,關羽,姜維出三路兵馬機會還是有很大機會的!一直想寫一篇關於諸葛亮的分析,沒敢寫,怕惹怒眾人!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