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刘备决定东征伐吴,赵云极力劝阻,为何诸葛亮一声不吭?

明天坏女人


刘备伐吴,赵云劝阻,诸葛亮保持沉默。这是因为诸葛亮如果说战,时机觉得不合适,如果阻挡岂不是让刘备更加为难,刘备为关羽报仇为其一,灭东吴是其二。只是刘备雄心之志,没有和诸葛亮商谈而已,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话,那么诸葛亮说什么?刘备铁心伐吴,诸葛亮此时浇一盆冷水,刘备会怎么看诸葛亮。聪明的诸葛亮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再说了,刘备是为了关羽的死找东吴的,又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已,所以诸葛亮保持沉默实际是支持刘备的。

刘备没有带诸葛亮,这里说明刘备对于诸葛亮不明理支持他,有看法。不带赵云是因为赵云要守成都。刘备在没有诸葛亮同行的情况下,自己只好由原来为二弟报仇,升级到了灭东吴之举,这是为什么?刘备在证实自己的决心和力量。

诸葛亮的沉默是自己觉得,现在魏蜀吴保持现状最好,说时机没到,那都是说辞而已(后来的诸葛亮几次北伐,难道时机比现在好吗),所以诸葛亮是失算了一次,如果诸葛亮全力支持刘备,一同前往,东吴还真难说能不被灭。只是诸葛亮只是自己看法而已。天下形势已变,刘备接连失去关羽张飞,岂能不奋发图强,自我展示。


历史戏语


事实上,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地位是相当的尴尬,而且个人觉得诸葛亮不但不反对,很有可能是支持刘备伐吴的。

一方面,诸葛亮在《隆中对》已经清楚的说明了北拒曹操,东联孙权,也就是说在大的战略上,诸葛亮的战略是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

之所以说诸葛亮尴尬,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是东吴不愿意和刘备联合,不愿意看着刘备坐大,因此在襄樊之战中,孙权偷袭了荆州,并且杀死了关羽,孙权已经和刘备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联盟是需要双方共同的意愿,不是一方一厢情愿就能够结成联盟的,东吴偷袭荆州的行为,已经让蜀吴双方反目成仇,更不可能结盟了。

这个时候诸葛亮能做什么呢?再次出使东吴联盟?这肯定不可能,人家夺你城池,杀你大将,你还去联盟,你让天下人怎么看你?如果诸葛亮真想和东吴再次联盟,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东吴开战,就是打疼东吴,让东吴尝尝挨打的滋味及两线作战的威胁,然后在曹操的威胁下,这样东吴才有可能再次与蜀汉结盟。



当然除了这些外部原因,还有相当大的内部原因,让诸葛亮觉得必须对孙权开战。

刘备建议的蜀汉政权,虽然主要是在益州一地,但其统治阶层的骨干成员,基本上都是相对于益州来说的外地人,主要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

诸葛亮本人就不用说了,他和荆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魏延,义阳(今河南桐柏)人,荆州派;

董和、董允父子,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荆州派;

马良、马谡五兄弟,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荆州派;

刘巴,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人,荆州派;

蒋琬,零陵郡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荆州派;

费祎,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荆州派;

杨仪,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荆州派;

向朗、向宠叔侄,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荆州派;



还有很多,不列举了,你可以看到,蜀汉政权的大部分官员及统治阶层,都是以荆州人为骨干的,这些骨干的家乡现在被孙权夺去了,他们也就不能再回去家乡了,这些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亲属或亲戚是留在荆州的,之前荆州在刘备手中,他们还可以回去看看祖庙什么的,现在荆州没了,这些人肯定不愿意了。

在刘备看来,无论于公还是于私、对内对外,都必须出兵攻打东吴,于公,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于私,为跟随自已三十多年的兄弟关羽报仇。对内,安抚荆州派,伐吴夺回荆州,对外,向天下宣告刘备有能力有信心夺回荆州,刘备必定出兵。



同样,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不攻打东吴,如何让诸葛亮向这些荆州派骨干交待,祖籍地没了,就这么算了?不把东吴打痛了,东吴会和蜀汉再次联合吗?

诸葛亮之所以一声不吭,就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1、打痛东吴,再次促成联盟;

2、夺回荆州,安抚内部荆州派;

3、战略需要,隆对中要求据有荆州,当然得夺回。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有三不劝的理由,他知道刘备势在必行,劝也劝不住,也没用。



一是诸葛亮知道刘备的心病在哪里!



公元220年,刘备称王,建立蜀汉,此时的他已经60岁了,刘备是读书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曾经颁布过一条诏令,60不死就活埋,刘皇叔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这是他最后的机会,诸葛亮知道,这是刘皇叔最大的心病,这事他不劝,刘备的原因。

二是刘备选择的时机比较好。诸葛亮没有话说,刘备东征之前,北方的魏国,曹丕悍然称帝,虽然采用的是禅让的模式,但是天下群雄并不服,叛乱四起,让魏文帝自顾不暇,魏国在这一时间没有更大的力量,来骚扰刘备的东征,诸葛亮没有话说。



三是刘备东征胜算的概率较大。诸葛亮从内心上是支持的,刘备在220年选择东征,此时的东吴,周瑜,鲁肃,张昭老一代的革命斗士都死了,新一代陆逊、吕蒙在能力方面,和刘备相比,属于二流选手,刘备取胜的把握,刘备此次东征,采用给兄弟报仇的名义,符合天道人心,正义之师,在名分上是属于胜利一方,诸葛亮不能在此事上,乱发议论。



综合以上因素,诸葛亮在劝刘备这件事上是很尴尬的,因此诸葛亮没有劝他。


少华聊史


刘备执意发动讨伐东吴,表面上看似乎是为关羽和张飞报仇,实际上这只是打的口号而已,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刘备打这个口号是为了激励士气,让蜀汉攻打东吴做到师出有名,而根本原因其实来源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先占荆益二州,以此为立足之本。然后攻战汉中为前进基地,荆州为东路基地。等到北方出现问题,曹魏内部不稳的时候,刘备自己带兵出汉中北伐,再派一员大将从荆州出兵洛阳。两路并举,一举攻战长安和洛阳两个大臣,顺势剿灭曹魏,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受到严重破坏,两路北伐的计划基本上不可执行了。刘备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退守白帝城,将荆州全部让给东吴,以后要北伐只能走汉中一路;另一个选择是夺回荆州,重新将战略态势回归到“隆中对”的设计路线中。

刘备是不甘心失败的,他出兵东吴就是孤注一掷,选择强行夺回荆州。刘备和诸葛亮都知道,如果选择退守白帝城,偏安一隅,那北伐的成功率极低,匡扶汉室很可能无望。所以两个都是想要赌这一把的,只要能夺回荆州,那匡扶汉室还有很大希望。即便是夺取荆州失败,那偏安一隅固守荆州仍然是后路,最坏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故事。

赵云的劝阻是从战术层面考虑的,认为这种军事冒险主义的行为对国家的伤害太大,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不夺回荆州,匡扶汉室无望,蜀汉也就多支撑两年,这不是刘备和诸葛亮想要的。这二位的至高理想是匡扶汉室,自然横竖都会赌这一把的。

因此诸葛亮对刘备出兵东吴实际上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由于他需要留在成都稳定局势,并且防止汉中方面曹操大军南下,所以攻打荆州的事情又刘备去完成。而刘备太过于大意,又急于求成,甚至想一口气吃掉东吴,最终在夷陵之战中败北,丧失挽回国势的最好机会。

也有人提出刘备可以多等些日子,做更充分的准备。实际上刘备不大可能这么操作,因为时间不允许。当时荆州的政局是动荡的,各大门阀在蜀汉和东吴之间摇摆不定,趁这个时候出兵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等东吴完全平定了荆州,蜀汉打过去就事倍功半,耗费就更大了。


惊心鸟


诸葛亮在刘备东征伐吴时,只是做为刘禅的老师。手把手教刘禅治国方略和学习经典古籍,还没有一兵一卒的挂名中郎将。

由于张飞从阆中来到江中,汇集军队时,被部下杀了,带着头投奔了东吴。刘备为保证刘禅的安全,才给了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他一边做刘禅老师,一边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筹备足食足兵,提供物资援助。但是没有一处办公官府地方。当时他不象魏延是汉中太守镇守将军,也不似马谡也是一郡太守,都有实权重责,他还没有被刘备重用。

由于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早是孙权的大红人,那是已经将军。吕蒙病逝后,诸葛瑾替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领豫州牧也是一方诸侯。曾是主持孙权与刘备以湘水划界的决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从吕蒙讨伐关羽,封宣城候,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长驻守在公安的将军。还是孙权刘备相互关系的重要联系人。

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吴。孙权战前向刘备求和。

诸葛瑾直给刘备写信,批评刘备说。階下老远来至白帝城。恐怕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念很深。不地道和您讲,您这是小人之心,不肯着眼大局。我为階下注意其轻重大小,階下若抑威损忿,及时可以马上决定下来,不用再咨询各位将领。階下和关羽之亲密,和诸汉先帝如何相比?荆州大小与海内各州又如何相比?这些仇恨谁当先后?如果仔细思考,不是简单的吗?

可惜刘备全然不顾,致到夷陵之战大败。做为诸葛瑾的亲弟弟的诸葛亮,那时由于诸葛瑾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刘备重用。刘备伐吴时诸葛瑾身在南郡。当时有人进谗言,试图毁灭诸葛瑾,称其与诸葛亮,刘备有互通信息。流言甚盛。

只有陆逊上表,力保诸葛瑾绝无此意。孙权回复说我与子瑜(诸葛瑾)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他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当初孔明出访吴国,我让子瑜留下他。子瑜对我说,弟弟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离去一样。他的言行光明。论世上君臣大义我和子瑜,可以说是神交了,不是旁人可以这由此间离的。我己知你的心意,表函会再递交给子瑜,让他也了解的你良苦用心。

孙权陆逊对诸葛瑾是相当信任和重用。使刘备对诸葛亮却有所保留。加上诸葛亮早先时孙权也十分宠爱,与张昭之子张承,吕蒙,鲁肃,步骘都是亲密朋友。让刘备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不可无。在对诸葛亮进行深入考查,在决定国家命运时刻没有必然要诸葛亮之言,刘备也还没有给诸葛亮一定权力。没有权力,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任凭何种能力,也是说了不算,唱了无人听说唱一样,不如不说不唱确是慎重之人。诸葛亮在当重大决策时,更是慎重不会乱来的。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多年,先后参加很多生死之战,是刘备最为贴心心腹之人,长期守卫刘备身边的翊军将军。是一身是胆虎威将军。身为武将却思想久远,及时关注整个蜀汉政权的长远利益,以政治眼光批评刘备称帝后,东进伐吴,报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

赵云上表谏说”国贼是曹家,不是孙家,只有灭了曹魏以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曹家篡夺刘家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使关东义士,也必然送粮策马以迎接刘家王师。不该放弃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仃止,伐吴并非上策。

刘备那里听得劝说,执意东征,留下赵云都督江州。赵云夲是宿卫中护军,征南将军。责任所在,那能不说。当然更是性情耿直,大功无私,一心只为匡复汉室,和百姓安乐的着想。可惜刘备那里能听进。

诸葛瑾,赵云的忠言。刘备让赵云远离自己,急于显示刘家皇帝威风,更不能将帅一心,随着陆逊成名,留下干秋憾恨。诸葛亮当时权责不符,当然不能去承担责任,也不会多言多嘴去管阻挡刘备东征。刘备虽然听从隆中对之说但没有给诸葛亮实权更没有听从诸葛亮在曹操席卷荆州偷袭襄阳城的方案,在对刘巴对自己和张飞十分看不起时都没有启用诸葛亮给予实权重责更不要有非常擅长军事谋略制定战略决策的庞统法正有时刘备带兵进入益州时。只有诸葛亮和关羽共守江陵在一起,随后和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在刘备集团中,应该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 。要比与刘备的还要亲密 诸葛亮能为刘备做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关羽破坏放弃孙刘联盟,夺取襄阳围攻樊城,灭魏七军捉于禁杀庞德。能否不受诸葛亮的思想影响。诸葛亮如何劝刘备仃兵止战,又如何不去为朋友报仇雪恨。





ww3721王建文


刘备伐吴的导火线是关羽被杀,从三国演义的看,是刘备为了报仇。刘备提到,不能为兄弟报仇,即使有万里江山又什么用。


从表面看,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刘关张就是生死之交了,他们仨如亲兄弟般,如今吴国孙权杀死了关羽,刘备当然要为他报仇,于是决定东征伐吴。

但是从另外方面来看,这个时候是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延康元年八月,曹丕自立为帝,刘备也自称为帝。

称帝之后次日戴孝伐吴,如果单纯以报仇伐吴未免太小看刘备,一场战争,说到底是国力的比拼,刘备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有这些成果,四川是天府之国,那个时候刘备国力强盛,膨胀了。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的战争都是要师出有名,有可能,刘备的目标就是整个东吴,从战争的初期,刘备都是势如破竹,可见,他们已经规划了整个作战方案,长期目标应从东吴再到魏国。

而诸葛亮或许已经看透了刘备的心思,看透不再说透,伐吴不仅是报仇这么简单,刘备老板决定的时,作为手下就不再去坚持。

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只是后备,而没有亲之参与,这难道不是很意外吗?这或许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落笔成蝶


赵云正是因为政治上的短视,才傻呼呼的劝阻刘备,诸葛亮希望劝阻并不是因为什么狗屁政治主张,任何政治主张也不能牺牲国家利益,所谓的“孙刘联盟”固然重要,但是并不能以牺牲荆州,牺牲关羽为代价,蜀汉失去了荆州,从此就只能龟缩益州一隅,再无问鼎中原的可能,所以,于情于理,刘备都必须要讨伐孙权,这绝非是刘备头脑发热,政治上不成熟,讨伐孙权,夺回荆州,是关系到蜀汉的未来究竟是困守一隅的割据政权,还是“进可图中原,退可守西蜀”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蜀汉政权中荆州籍的士族非常多,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夺回荆州,不客气的说,刘备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眼光远胜诸葛亮这个书呆子,而且诸葛亮此时跳出来阻止,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因为他的哥哥诸葛瑾此时是东吴镇守荆州的行政长官,是跟蜀汉利益有直接冲突的对象,作为诸葛瑾是守土有责,必然跟刘备产生冲突,诸葛亮此时的劝阻,很难说不是私心作祟,他担心诸葛瑾丢失荆州被问责的可能性甚至还大于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刘备征战一生,除了斗不过曹操以外,跟其他军阀集团和武将的战斗中还是有很多亮点的,说什么明知伐吴必败的论调纯粹是胡说八道,所以,刘备把诸葛亮上奏劝阻伐吴的表章“掷表于地”,说明刘备对于诸葛亮,赵云之流的劝阻已经是无比的愤怒了,如果他再敢多嘴,刘备拿他祭了旗都有可能。


狼的影子319


诸葛亮曾说“若法孝直在,必能劝阻主公伐吴”。为什么诸葛亮不劝阻刘备伐吴呢?诸葛亮不是想劝阻,只是不敢开口!

刘备生前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什么?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一力促成了孙刘联盟,从而在赤壁大胜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谨在吴国也是高官,虽然刘备后来娶了孙尚香,但是孙刘联盟的纽带还是诸葛兄弟。



刘备伐吴是不得不为,不伐吴重新占据荆州,恢复汉室的历史使命基本就断送了;刘备以仁义著名,如果不为关羽报仇,自己一生的仁义之名就完了。诸葛亮自然也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但是如果诸葛亮此时提出伐吴不利,肯定是适得其反。刘备难免不会误解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所以诸葛亮才说法正在,才能劝阻刘备。一来法正和吴国没有纠葛,二来法正名声很正,道德楷模,法正劝阻刘备不替关羽报仇不至于让刘备收到道德谴责。

诸葛亮是聪明人,自然不会做适得其反的事。刘备如果成功,诸葛亮保障后勤,最后也可以落得个蜀国“萧何”的美名。刘备的失败,如果蜀国不想灭亡,必然重新和孙吴联盟,诸葛亮必然权柄必然更重,就如同历史发展的那样。所以诸葛亮选择不说,是最好的选择!


汉征西大将军


阿呆认为,蜀国的内部情况,自从刘备称王汉中后,变得很微妙了。

这个很好理解。蜀汉集团,从刘关张184年涿州创业开始,经历了几个阶段:四处投靠、徐州立足、寄居新野、荆州发家、夺益州取汉中,三分天下。35年的漫长历程。这期间经历是非常坎坷不容易的。

称汉中王,就意味着创业成功了,即将上市了。

蜀汉集团成功之后,就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方向了。而不是当初的一个目的:打仗,打胜仗。

面临着什么问题:利益分配。

蛋糕做成了,怎么分配,怎么切,谁都有多大的利益。这是他们拼死拼活地奋斗大半生要的结果。

赵云,是除了刘关张三位股东之外的第一元老了。

赵云的最大特点就是:忠心、耿直、不懂政治。


《三国志》记载:刘备终于拿下了益州,“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开会讨论,准备将成都的田地豪宅分配给将士们。这可是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的期盼啊。他们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财产,而不是解放全人类。

满朝文武都期盼着,能分到田地和房产。当然,诸葛亮、法正、谯周等一帮聪明人,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利弊关系。他们没有反对,是因为这样将激励将士们在以后更加努力。

唯独赵云站出来反对:“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又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

赵云这段话的意思是:以霍去病为榜样,必须等到平定天下后,各自回老家种田才合适。现在,益州人民刚刚安定下来,他们的田地房屋,应该归还他们,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强占。

看到了吗?赵云是想解放全人类的。赵云的这个建议,有利于对益州的统治和长远发展,以及符合刘备的雄心壮志。所以,刘备欣然同意了。

但是,赵云不懂政治,他这次是给刘备挡子弹了。所有大臣们的利益泡汤了,心里那个气啊,不怨恨刘备,却怨恨赵云。

所以,当以马超为首的一百二十个马屁精,联名上疏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唯独没有赵云。为啥?赵云不愿意,他的目标是“平定天下”,而不是安居蜀汉。这一次,他又把所有文臣武将们得罪了。

从这些事情上看,赵云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的人,是个忠心、耿直的人。


刘备决定东征伐吴,所有聪明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是个错误的行为,不合时势。

反对最强烈的是赵云,《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赵云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为什么只有赵云极力劝谏,极力反对?那是因为赵云没有私心。

诸葛亮等人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们更了解刘备想干什么。他们更清楚,刘备这次伐吴,无论成功失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好事。更不愿意去得罪气势正旺的刘备。

只有赵云这个没有私心,不懂政治的人,去极力反对。

赵云就是个理想主义的代表。他不懂蜀汉的政治纷争和利益权衡。


阿呆梦话


诸葛亮,三国历史名臣!在刘备东征伐吴起初,诸葛亮全力劝谏不要东征伐吴的原因是什么呢?

1.政治主张不同,导致君臣不合

诸葛亮政治主张从隆中对开始,一直是延用诸葛亮当时的连吴抗曹,等待机会!伐吴违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原则。当时,曹操,甚至司马懿一直也在等待机会!就是等另外两家不合打起来,以得渔翁之利!当时刘备通过合并刘璋资产重组,有淡化诸葛亮的举动!设左右丞相!到刘备东征伐吴是一个爆发点!政治主张不同,刘备感觉自己年龄也大了,再不出手,他是完成不了统一大业了!心有点着急!此外在蜀汉政权未建立时,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好像诸葛亮才是刘备集团一号人物!刘备也想用这场战争争得主动权!或者说集权的目的!在演义中,刘备说了一句话,说我刘备戎马半生,没你孔明就打不了仗了嘛?这里从侧面反映出,虽然刘备表面没有和诸葛亮闹翻,但也是貌合神离了!稍微说一下,从后来白帝城托孤,也能看出,刘备认错,赋予孔明托孤大任!这里是关键点,刘备当时可以说是哀求诸葛亮了!因为若诸葛亮记恨他,若是离去,或者反了,那蜀汉天下可以说分分钟就灭亡了!多说一点点哈!但是从后来诸葛亮北上伐魏,最后功亏一篑!我估计诸葛亮可能多少也是感叹自己也没有成功!或许伐吴应该也行!这里要说的太多我就不跑题了哈!

2,诸葛亮觉得名不正,言不顺

我们知道刘备伐吴的政治口号报仇雪恨,扫灭东吴!为啥说名不正,言不顺呢!因为你说我东吴偷袭你土地,好我还你!你说吕蒙杀了关羽!好,我把他杀了!说吕蒙喝酒发疯死了!我觉得这里大有文章,估计不是被杀,就是被保护起来假死!吓的孙权赶紧求和!我们这就能看出刘备的本意来!他是要灭了东吴,完后再和曹魏较量的节奏啊!这假象的先手,其实是败招!打着为弟报仇的幌子,要灭掉东吴!这出师的名义和力量太差!太牵强!

3,面子问题

诸葛亮在曹操赤壁大战前,舌战群儒,积极外交,筹备孙刘联军抗曹!若诸葛亮同意刘备伐吴,并且一马当先在刘备左右,到了阵前!对方孙权出来喊话,你诸葛亮是啥人嘛!口口声声说要孙刘联合,现在又动刀兵!什么意思!可想而知,那诸葛亮要多么尴尬!诸葛亮一生正直,智慧!他是不会让东吴这样啪啪打脸羞辱他的!他对东吴就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打败曹魏东吴臣服!

4.深谋远虑,智慧超群

从后来蜀伐魏来看!孙权很给面子!不仅没有到蜀来捣乱,并且帮过诸葛亮的忙!可惜曹魏太强没啥办法!这里印证了诸葛亮深谋远虑的考虑!确实也是智慧超群了!因为孙权知道,你诸葛亮要是灭了魏国,那我东吴估计也就完了!居然还帮诸葛亮从另一头攻打魏国!这真是神奇啊!所以真是智慧超群!

后记,纸上谈兵

但是小编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因为如果说,当时关羽还在,荆州未失!其实拿下东吴,和曹魏决战,也未尝不可!从后来战争来看,曹魏打蜀汉,虽然很快!但是没那么容易!姜维守在哪里,曹魏就是打不过来!此外关羽失守荆州,也是和魏打得不可开交,被东吴偷袭了!所以要是吞并东吴,诸葛亮,关羽,姜维出三路兵马机会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分析,没敢写,怕惹怒众人!

谢谢观赏,请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