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借鑑德國經驗 推動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借鑑德國經驗 推動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自強不息 —— 中國工業界的喉舌。"

■ 中小企業是德國製造業的重要基石,在經濟增長、市場競爭、技術創新和社會就業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 德國中小企業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法律法規上加強立法保護、政策措施上注重協同配合、融資體系上強化政府引導、服務體系上發揮協會作用等,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更加專業的發展路徑和更加完善的融資、服務等保障。

■ 德國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為推動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鑑。

德國製造業在全球久負盛名,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德國製造”的神話並不僅僅是那些大型跨國企業所造就,反而是數百萬家的中小企業起了更為關鍵的推動作用,在德國眾多中小型企業中隱藏著一批無名英雄,它們被稱為“隱形冠軍”,無論是從經濟貢獻、出口比例,還是就業人數、學徒生數量等方面,都不遜色於大型跨國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德國政府、研究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對我國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小企業是德國製造的重要基石

德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約有370多萬家,佔全部企業總數的99%,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他們卻為德國貢獻了約54%的增加值,佔據了德國全部經濟輸出的52%,拉動了62%左右的就業,成為了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中堅力量,尤其是製造業和汽車行業,更是在全球市場處於領先地位。據德國儲蓄銀行協會的最新報告顯示,該協會中小企業客戶平均利潤率為7.3%,而德國最大的110家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6.3%,而且過去13年,該協會數據庫中30萬家私營企業的利潤率翻了一倍,優於寶馬、西門子、拜耳等大型上市公司。正是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家庭式小企業,開創了德國製造的新時代,成為了德國奇蹟的重要締造者。

德國是世界上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全球27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中德國就佔了1300多家,這些企業是德國的名片,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穩定運營,其產品質量精良,具有說一不二的定價權,在全球某一領域佔有超高的市場佔有率,是某個細分領域的王者。隱形冠軍企業一般不做終端產品,而是為大企業做配套,以德國伍德(Würth)公司為例,這是一家專門做螺絲和齒輪的隱形冠軍企業,公司並不致力於把螺絲直接銷售給個人終端用戶,而是全球各個行業的生產型企業,如機械、化工、精密儀器、傢俱,甚至汽車和飛機等,在嚴密的質量把控下,伍德螺絲逐漸成為了高品質的代表,雖可能不為大眾熟知,但卻是各大企業保證自身產品質量的不二之選。

在德國,中小企業被視為最重要的“創新發動機”。德國中小企業十分注重研發與創新,擁有自己的多項專利和較高比例的技術人員。據統計,德國中小企業領軍者的員工平均專利擁有量是大型企業的5倍,但每個專利的成本卻只有後者的1/5。德國中小企業在尖端技術領域的研發活動活躍,在醫藥和信息通訊技術領域研發的參與度均為59%,在測量及自動控制技術上的研發佔比達到了79%,如德國倍福(Beckhoff)自動化有限公司,成功開發了基於PC控制技術開放式自動化系統,是自動化技術行業的全球領先者。馮·阿登納(ArdenenGmbH)公司擁有近千項專利,形成了全球領先的玻璃鍍膜系統和設備,其鍍膜設備曾作為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玻璃幕牆材料被廣泛應用。

德國中小企業在提供就業崗位方面更是功不可沒,從業人員總數達2320萬人,提供了70.2%的就業和81.9%的培訓機會。德國實行由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共同配合完成的雙元制教育培訓機制,通過“一邊幹一邊學”的方式進行專業技術的傳授。其中,中小企業是重要的培訓基地,學生有70%的時間是在企業接受訓練,培訓技術能力、業務技能和管理技能,為將來進入工廠做好準備。據統計,畢業後有90%以上的學生選擇留在企業工作,德國整體良好的企業文化造就了緊密的勞資關係,僱主與僱員相處氛圍良好,員工外流率僅3.2%,中小企業名副其實的成為了德國重要的“勞動力就業的蓄水池”。

德國政府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

德國政府極其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出臺了《反對限制競爭法》《反壟斷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多部專項法律,旨在維護中小企業的發展權益和市場平等競爭的地位,幫助中小企業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發揮自身優勢。在法律層面規定禁止在大企業之間簽訂生產領域的卡特爾協議,而支持中小企業間簽訂卡特爾合同,限制大企業壟斷經營。同時,還限制許多重大科研、工程、投資等項目只有中小企業才能拿到,並要求他們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增強中小企業抗衡大企業的能力。此外,聯邦政府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在經濟部設立了中小企業管理局,各州也設立了類似機構,負責研究中小企業的政策、制定扶持和資助中小企業發展的計劃、對中小企業管理人員進行職業培訓等。

德國政府重視引導中小企業創新化、專業化發展。一是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德國設立了眾多創新資助項目支持中小企業創新。二是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發布《數字化戰略2025》,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行了專門的描述,包括數字化重點領域的目標和相應的實施措施。三是鼓勵企業注重產品和服務質量。德國鼓勵中小企業堅持“窄門”理念,即將資源集中於某個領域,專攻細分行業、專一產品,不斷創新技術、改進工藝,將單一產品做到極致,打造細分市場的領先者、主導者。四是注重人才培訓,在選拔和培養人才方面同時注重實踐能力和基礎能力的培育。實行“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造就了一大批以“慢、專、新”為主要特點的“德國工匠”。

德國聯邦和州政府、開發性金融機構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和州擔保銀行、商業銀行(儲蓄銀行集團、合作銀行等)、工商協會等是德國中小企業社會化融資體系的主要參與主體。其中,政府在融資體系中提供政策性支持,聯邦政府出臺了《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法》來保證復興信貸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提供政府擔保,州政府也分別出臺了針對擔保銀行的相關政策,包括擔保銀行不繳納企業所得稅、對其擔保進行再擔保等。開發性金融機構是整個融資體系的核心,包括復興信貸銀行和18家州立擔保銀行,復興信貸銀行利用國家信用支持發行債券,籌集低成本資金然後批發給中小型銀行,並給予技術援助,實施政府銀行信貸項目,擔保銀行則為無法提供抵押的自主創業者和企業提供擔保。儲蓄銀行與合作銀行是直接與中小企業合作的主要商業銀行,專注於直接面向中小企業的零售融資服務,是中小企業的主控銀行。此外,德國中小企業還依託工商協會為其提供社會化的融資服務和信用擔保體系。

德國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部門為龍頭、半官方服務機構為骨架、各類商會協會為橋樑、社會服務中介為依託的全方位構架,其中各類商會、協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協會除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對接、合作之外,還會組織行業企業聯合申報相關項目,並提供信息、法律和會計諮詢、貸款申請以及個性化解決方案等服務。

對推動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啟示

提高中小企業的地位,堅持把中小企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和創新發展的關鍵活力來對待。一是在國家戰略規劃中把中小企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法律高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用法律政策來約束和調節市場競爭行為,將重點放到承認、保護、扶持和反壟斷上,同時圍繞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創新、人才培養、數字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讓中小企業獲得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在政府項目中給予特別支持,發揮政府採購政策效應,政府採購管理部門開展深入的調研和思考,摒除各種歧視中小企業的規定,出臺相關措施保證部分項目中小企業優先獲得,在重大項目設定中小企業參與比例,並在評審環節向中小企業做一定的政策傾斜。三是在政策資金上對中小企業大力扶持,充分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作用,圍繞國家大力發展的關鍵領域,成立中小企業重點名錄給予重點支持,開發一批創新專項,如中小企業創新扶持項目、創新券項目等,支持中小企業研發“專精特新”產品。

數字化轉型是製造業發展的大事所趨,鼓勵中小企業主動迎接挑戰、加快轉型,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一是加大政策引導。引導、幫助、賦能中小企業群體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在信息安全、數字化管理等方面推廣一些扶持項目,為中小企業設備升級、外部諮詢等提供支持。二是搭建服務平臺。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機構,協調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普遍遇到的重大問題,組織轉型較好的企業和正在轉型中的企業開展交流對接活動,加快轉型步伐。三是樹立行業標杆。重點打造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示範企業,總結其典型經驗和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為正在轉型中的企業提供標杆典範。四是解除後顧之憂。依託大型互聯網企業和信息通信企業,應用先進計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建設工業互聯網通用平臺,聚合各類軟硬件資源,解決廣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通用性難題。

從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等方面著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創新能力不足等難題。一是鼓勵金融機構專注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鼓勵和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獨立普惠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發展融資性擔保行業,引導信貸資金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創新型的行業和中小企業傾斜。二是要重視協會發揮的作用,通過立法手段,完善協會行為的法律基礎,明確協會的性質、功能、組織結構和監督職權,將協會建設成為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主要載體,發展市場化的專業服務,完善信息化、諮詢、技術創新、創業、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等服務平臺。三是高校和科研機構明晰定位,各司其職、加強合作。高校致力於純技術研究,科研機構介於純基礎研究和工業研發之間,重點聚焦支撐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研發,獨立成為創新鏈中的關鍵一環,依託自身的研發人員和設備等,以課題的形式接受中小企業的創新委託,促進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作者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曹茜芮、馮運卿

  • 聯繫我們(新聞中心):010- 68325610

借鉴德国经验 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借鉴德国经验 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