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至今有几位书法家真正领悟了二王笔法?分别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艺术素来是没有什么评判标准的,但又常常被别人的标准来左右自己!因而,认识书法中的笔法,除了实践,还要勤读帖、常思考……。



就如我们看待王羲之、王献之一样,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所谓的二王笔法,无非就是要执笔得法;秉持中锋用笔;注意力贯腕指,然后理解贯彻侧、勒、弩、啄、掠、磔、策、趯及内外捩转折等法而已。之所以觉得二王笔法神鬼莫测、玄幻万端,实乃多受外因影响、习不得法以及自身功力不及所至。



仔细参详历代笔法后可认为,中国书法可粗略分三个阶段:春秋始至汉代为第一个阶段,我称为“上古笔法”,由商周甲骨、金文刀法演变为篆籀笔法,春秋战国为籀(大篆),以楚鸟篆文和中山篆为代表,秦小篆和汉隶笔法则相承一脉;


魏晋、唐及五代为第二个阶段,称为“中古笔法”由此始为汉字书法正宗的笔法典范,以上所提的各种笔法具皆完善成熟;

宋以后至现代则为第三个阶段,称为“下古笔法”,这是个笔法逐渐偏离正轨,甚至有些怪力乱神的阶段。


我的观点是:上古笔法不可学,学之僵古不化,而下古笔法也不可取,取之辄为丑怪。


可法可师的笔法是在魏晋、唐及五代这个全盛时期。魏晋笔法遒媚多姿,注重细节,似牍书入碑,趣多意娴;唐代笔法腴丰蓬勃,崇尚气格,似碑书入书牍,端重雄豪;五代去唐未远,笔法沉静古雅,亦帖亦碑,有庙廊气,又如岩松古柏之庄严……!所以细察历代善书者,皆有此阶段各朝风韵。




其实不难发现,二王笔法在当时也只较帝王将相好书者佼佼中一分子,从《淳化阁帖》的六朝书帖中我们可看到,二王书帖与余众帖并无特别出众之处,其余众帖也可与二王帖相媲美、相混淆。。。




深得二王笔法三昧的有的说是智永、欧虞褚颜,也有说孙过庭、陆柬之、杨疯子、米芾、李倜、赵孟頫,更有人说是董其昌、王铎、沈尹默、白蕉、林散之等,莫衷一是,但究其众贤所书迹,莫一不是集采众长,殊途同归,最终化为自家面目,又岂只囿于二王一家一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正能领悟二王笔法者,或以唐法溯晋,或宗晋而下参唐法以为正道,余者皆图费时日。这是一道“分水岭”。


就以此标准,简单议论一下:智永,笔法得二王韵致,然笔法略糙、欠文人气,与三十年苦功不相衬。观流传的《千字文》或应酬之作,或时人临本,应该不是“八百本”中之一,与史载其书品有差距;

欧虞,得二王娴雅内质,然墨迹不存,管窥难识;


颜真卿可谓异数,首开大唐笔法气家,然行书墨迹亦可看出魏晋底子;

孙过庭、陆柬之,得二王笔法之形,然缺气质,立不起来;


董其昌,行草有二王冲淡姿媚之态,然行楷刻板,大字浮散;

王铎,大字得二王中锋行笔之快意,然小字呆滞,碑板习气太重;

至于沈尹老、林散之、白蕉、潘伯鹰、邓散木之辈,高度则只达于“宋意”尚未入晋唐法室。


我心目中以为得二王笔法者有:褚遂良、唐太宗,代表作《隋清娱墓志》、《温泉铭》,笔法婉转精致,一笔三过,纤毫送到,似有谢安、王廙、王凝之之名士风,又有庾亮、恒温、王敦之门阀帝王气,他们是一个路子;



杨凝式,代表作《神仙起居帖》,笔法淋漓却深藏不露,深谙晋唐气韵;

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米芾自诩的“刷”字,其实绝多得自于小王笔势,根底还是大王的中锋行笔,因此沉着并痛快,开现代书风之首;


李倜,代表作《跋文赋》,此作虽只寥寥数字,然笔法悠远清畅,文气袭人,史传其书仿谁像谁,这才是真正领悟了笔法的高手,以千古不易笔法,变因时相传格调;


赵孟頫,代表作《太湖石赞》,赵孟頫是公认的二王嫡传笔法,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从他早年的书作《秋兴八首》及晚岁的《江烟叠嶂图跋》来看,他是由唐上溯晋,又由晋返唐的,中岁于晋法用功极深,而后跳出晋法,以唐法为骨,晋法为质,饰以五代笔法为形,所谓“集大成者”也。






二王笔法并不神秘,关键处在于形、质。形是精神面貌,是容光焕发,还是萎靡不振;质乃骨血,是健康状态,是天生丽质,还是发育不良。总之好的笔法,不管远观近察,短交长处,总会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真正领悟到二王笔法的人非常多在。后代的大家都能领悟到。二王了但是能手书写出来的人却非常少,而真正的完全表现二王书法的人屈指可数,甚至说几乎没有。后代的智永、虞世南、薛稷 、李北海、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人,可以说已经无比接近。

这种说法几乎有点神秘色彩,将二王的书法推向了神圣的高度。若果二王的书法就是标准,那么后代永远不会出现与这个标准一样的书法,因此,是否领悟的二王笔法需要看你对书法理解,况且王羲之没真迹留传下来,他的书法总会带有一点神秘色彩,

后代书法家都会带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和风格,因此面貌差异大,但本质都是与王羲之一样。

下面具体谈谈:能部分领悟到二王书法的人:

智永

由于智永现在只有其《真草千字文》流传下来,就其单字结构有王羲之的神韵,但章法没有,而且笔法只得其部分而已。

孙过庭

其节奏、章法、字形等都有二王神韵,笔法也是属于二王一路。由于书法流传不多,所以也只能说得其部分笔法而已。

杨凝式

单从《韭花帖》就可以看出,他是领悟到了很多二王的书法,学的很成功。比智永、孙过庭学的多。《韭花帖》各个方面都很出色。

赵孟頫、董其昌

这两个人都是学二王的,但是得其笔法较多,其他方面缺少很多,其程式化比王羲之多。


书法魅影


真正领域到二王笔意的,可以说没有,从二王到如今还没有。



智永和尚是一个,他楷书,行书舒展大方,刚劲雄浑,然而空灵的韵味不足。



杨凝式也算一个,空灵疏散,有翩然若神的感觉,只是浑厚雄健又有所欠缺。



赵孟頫学二王比较成功,然其把二王的笔法简化,难度降低,有其秀美而无其筋骨,精熟如神而舍生涩情结!



王铎笔力通神,悍强纵逸,单就笔力而论已在二王之上矣!然平和冲虚,儒雅旷达不若二王远甚!


虽说二王的后来者都有学二王的经历,但是!真的没有人能达到二王的高度!


一笑貫长天


只从二王笔法的谈传承,真没有实际意义。

魏晋风流的意义在于:哲学思想上弃儒遵道,玄学昌盛而返观自我价值,人的觉醒而“越名教而任自然”,带来精神的自由与文艺复兴,达到书法的巅峰,绘画等成就也相当高,这些才是二王的本源。代表人物:王弼、何晏、顾恺之、竹林七贤、谢安、二王等等。

其后自隋科举取士,思想禁锢,书法就越来越堕落了,自唐始,自当下终,重技轻道,重形轻意,重法轻我,离书法本质越来越远。

没有思想之自由,没有认识你自己,没有独立之人格,谈二王笔法,只是奢谈。况三代以上传承才能有书圣基础,现在抚瞰通览历史,就只能看着书法巅峰遥望了。

二王笔法,实质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或相反)”,比卫夫人的“横如隐隐阵云”摹形笔法要高明得多,如王羲之的“鹅翅拨水笔法”。永字八法只是基础之基础。

后人悟道二王笔法的也有不少。米芾的“八面出锋笔法”,黄山谷的“荡桨笔法”,其实就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张旭的“船振惊沙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实质是“凌空是方,落笔成圆”,也是从二王化来。怀素的“折钗股”笔法,是静态笔法,落笔必僵。经颜真卿指点“借力寻力”之道,也悟透参用。

但,王羲之的灵动无比的“二指禅”书写,其背后的性灵自由思想,人书一体、形意一体、明心见性的《兰亭序》,其执笔法、其思想状态、其书写状态,至今无人比肩,无人逾越。

这里有人回答的够多了。无论杨凝式、智永、张旭、怀素、欧柳、米芾、赵松雪,还是王铎,都没有性灵自由的思想基础,只能得其形(神鬼莫测),未能窥其神(得意忘象),在书法工艺层面徘徊,还还没达到书法艺术层面 。



urna风之度0


这个问题问的不专业。“二王”指羲之献之父子。从名头上说,王羲之书法地位独一无二的,献之写的虽然好,也是沾了父亲的光,东晋之后,历代名代都临过王羲之,至于得不得精髓,一直都在争议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氏家族的后人应该会好一点,如智永等。

反过来说,王羲之流传的作品碑居多,兰亭真迹谁也没看见过,当然看见过的人早死了,说冯双钩兰亭最接近原帖,也是流传下来的故事而已。好是肯定的,好到什么程度没人知道。

书法创作讲究独创性,临的在象也不是自已的,何况今人早不用双钩法临了。完全写像也不可能,能在临摹中掌握王的用笔技法已经是高手了。


清水伊71624834


只有真正掌握了笔法的人才能判断别人是否掌握了二王笔法!

1.二王笔法就是绞转笔法,因为懂的人没有义务教没懂的人,所以有很多人是半懂不懂,也没有人告诉他!

2.从唐朝开始懂笔法的人越来越少,到了清代就更少了。

3.一般元朝以前的知名书法家都是懂二王笔法的,除了颜真卿!史书记载颜真卿两次辞官向张旭学习笔法,但是张旭还是没有传授给他!

4.二王笔法有明确的特征,特别是体现在起笔,转折与收笔上,往往有锋利的棱角!

5.懂二王笔法的人也称为得笔之人,得笔之人可以在三秒钟之内通过作品判断作者是否精通二王笔法!

6.上海某博物馆的多景楼诗,明显就是伪作,可惜,,,


佳顺书法网院才主哥哥


仅从二王笔法来说,应该是赵孟頫和米芾。代表作分别是赵孟頫的《赤壁赋》和米芾的《苕溪诗帖》


西廨七叔


目前为止,还没见过领略二王书法古人留传世间的杰作。智勇,欧阳询、米芾、文征明只是书法界所在时代的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代表。

要说接近二王的风格的,本人略见当属文征明。


君174876832


杨凝式算一个,因为通达笔法的最主要特性就是风格可以随意变换而不失法。王羲之做到了,杨凝式也可以的。另外我提一个,和赵孟頫一个时期的李倜,看其文赋的跋就可以看出来,此人纯粹的魏晋笔法,用笔灵活度在赵孟頫之上,还是可以做到随意变化风格的。 老实说,得二王笔法一面的人很多,得全局的凤毛麟角。纵然后世笔法传人也是将其简化不少。简化的后果就是没有王字那么耐人寻味了。


田宽让书法


简单问题复杂化,条件化。用毛笔书写汉字的笔法是王羲之发明并运用的?还是毛笔是王发明的?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是王的行书作品并不是每件都最好。谁和谁的笔法习惯想近谁就继承谁了。那么王的笔法那来的?向上追问刨根问底?师从何来?还不是一代代先辈的积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