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重磅∣於明德、吳曉濱、呂明方作序,130萬字記錄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

  • 創新大爆炸、全球大併購、產業大洗牌是中國醫藥行業正在發生的巨大事實。“賦能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叢書以產業鉅變為背景,鋪天蓋地、滾滾而來。

如果你進過醫藥企業董事長、政府官員、職業經理人、企業高級管理者以及醫藥產業有上進心者的辦公室,你會發現,他們的辦公桌上會有一摞《E藥經理人》。

《E藥經理人》創刊11年,採訪藥界重量級企業家不下百位(單獨安排,單次採訪時常4小時以上),採訪過的職業經理人、企業高管、政府官員、第三方機構專家更是不計其數。有些內容,我們已經在過去11年的雜誌上進行了呈現,有些內容由於時代的限制,未能呈現。

因此,《E藥經理人》雜誌執行出品人譚勇編著,130萬字記錄產業奮鬥者,推出“賦能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三部曲叢書。

1

《分水嶺:2008到2018中國醫藥產業十年轉型》

本書以編年體形式記錄了中國醫藥產業十年轉型期間的重大歷史人物、事件。與真實的產業相遇相知,以文字定格歷史,以思想叩問產業,以每一位鮮活個體的道路鋪陳一個行業的未來!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序:沒有什麼改革隨隨便便成功

沒有什麼改革不能成功

於明德

2018年8月

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是近十多年來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以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開闢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我國醫藥產業鉅變是改革開放的縮影之一,由缺醫少藥計劃供應,到常用藥品自給有餘,我們走過了幾十年。

還記得1975年我們在一項科研項目中中試放大試驗,由於光氣洩漏事故,多位同志中毒送往醫院急需大量維生素C注射液解毒,區區一個普通的維生素C注射液在當時卻是緊缺產品,我們拿著介紹信一直找到醫藥公司總經理得到特殊批示才能供應,這就是當時供不應求的寫照。

由於改革開放,中國醫藥產業的潛能迅速釋放出來,1979年到2011年三十二年間,醫藥產值增長了268倍,遠遠高於同時期全國工業的增長速度。2010年我國醫藥產業相繼超過了意大利、德國和法國,到2015年又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總量第二。成績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冷靜思考一下,這個時期也僅僅是數量的增長而已。滿足於有藥可吃是不行的,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們的藥品質量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創新能力更不可同日而語。於是從“十一五”規劃開始,行業凝聚共識,當務之急是實現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的轉變。實現轉變的途徑就是轉型升級。

具體怎麼轉?怎樣升?我想至少要有四個方面的轉變:①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②由仿製向仿創結合轉變;③由單純出口原料藥向製劑和原料同步出口轉變;④由亞非拉市場為主,向歐美日市場轉變。

我認為任何改革首先都是解放思想,改革政策,因為政策是醫藥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例如藥品價格管制政策一向被認為是“國計民生”,“不管就亂”,“非管不可”,結果由於人治欠科學,越管越糟糕,最後全面翻車了。2015年國務院一聲令下,放開藥品價格,交給市場,結果市場平平穩穩,天下太平。這是記憶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往事。第二個例子,中國藥品註冊審評審批手續冗雜、效率低,被戲稱為“世界第一慢”,申報文件常年積壓,批文遙遙無期,平均文件的排隊時間竟有34個月之久,成為阻礙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多年推延下來,看似沒有辦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在藥監改革以後正在被徹底解決!藥監部門誠懇、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批評與建議,解放思想,多方努力,緊緊依靠黨中央、國務院,緊緊依靠廣大企業,抓住向全球藥品質量最高水平看齊這個關鍵,鍥而不捨,幾年苦功下來,中國藥品監管和產業創新面貌大變。

自2015年以來,我們受到國外同行讚譽最多的事情就是藥品審評審批制度的改革。這再一次證明了沒有什麼改革隨隨便便可以成功,也沒有什麼不能成功。轉型升級是新形勢下的萬里長征,我們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實現四個轉變,完成中國製藥由大到強的跨越。當前,轉型升級工作的突破口在於創新驅動與國際化!關於創新的共識,業內是高度一致的。我特別要多說一句話,那就是在致力於原始創新的同時要兼顧再創新。再創新是在別人原始創新的基礎上,結合我們的實際,探索新工藝、新材料、新適應證及新標準等。這雖然沒有原始創新那麼震撼,但是對於中國醫藥產業降成本、增效益和節能減排至關重要,影響也巨大,是醫藥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內容。例如用生物酶法替代部分化學合成,用管道連續化反應和連續純化替代傳統間歇式反應,應用大孔樹脂分離純化技術並在線檢測等。另外,國內生產的氨苄頭孢菌素、阿莫西林,維E氧化工藝,布洛芬的合成,培南類抗生素共用母核4AA的合成等,也都是我們製藥企業再創新成功的案例。轉型升級是幾代人的重任,我們任重道遠。

本書以深邃的遠見,抓住了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命題,引領了產業發展的方向;本書豐富的事實和生動逼真的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的感悟,讓人醍醐灌頂;本書編輯語言清新、筆法流暢而且不具一格,讓人不忍釋卷。閱後有感而發。是為序。

2

《製藥強國的晨曦:中國製藥第一軍團的生死創業和命運大轉折》

以觀察者和創業者的視角,深刻而生動的展現中國製藥第一軍團最有看頭的創業初期和成長的關鍵歷史階段。他們依靠什麼構築自己的生存能力和作為企業家的自我確認?他們在重大項目面臨重重困境的危機時刻,是進還是退,錢是繼續花還是不花?他們的戰略轉型時間周長是多少?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序: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吳曉濱

2018年7月11日於北京

我是一個很樂觀的人,所以很善於發現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光明的一面。在德國待了14年後,1996年我被拜耳總部派回中國,之後惠氏、輝瑞,直到今年加入百濟神州。在中國的22年,我看到了中國醫藥產業從亂到有序的全過程,也親身經歷了其中一些事件的發展。

愛之深恨之切!不需諱言,在薄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醫藥產業,有許多的不完善。曾經在這片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上,有中國式“神藥”、有一夜之間完成的“地標”轉“國標”、有各顯神通的價格戰、有30萬元一個的BE試驗。總之,中國的醫藥市場很大,但是不強。

直到2015年,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藥品審評審批改革、鼓勵研發創新、中國正式加入ICH併成為管理委員會成員,再加上資本的海量湧現,海歸人才的大批迴流,一切措施與政策都朝著共同的方向邁進:高規格的質量要求與高規格的創新能力。

聲勢浩大、波瀾壯闊、信心滿滿!環境變遷,使得中國醫藥企業家,帶著激情與智慧,在完成早期的資本積累後,不忘初心,勇於承擔著產品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一次與一位醫藥企業家聊天,他告訴我他的目標是讓中國的患者能夠同發達國家的患者一樣,享受到最前瞻的技術成果。我看著他平和略帶激動的神情,能感覺到這是他內心由衷的想法。現在,很多中國醫藥企業的研發實力,已經開始同全球最前沿的研發創新項目及技術比肩,有的還會投資一些專注最前沿科技的基金,緊跟全球趨勢。

銳意創新、埋頭苦幹!在國家鼓勵創新的大環境下,許多在國外身居高位的華人科學家們開始乘著政策東風,回國創業,成為構建中國研發創新實力的新能量。同時,更多擁有傑出成果的華裔科學家的出現,也讓中國藥企增加了與國際最前瞻科技緊密接觸的機會與視野。

所以我相信,未來5~10年內,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會為中國醫藥市場帶來幾個大變化:第一,由國外引進創新藥的速度會加快; 第二,我們國家本土創新藥研發會有一個小爆發,我估計十幾個創新藥會陸續出現,且在這些創新藥中將誕生世界級大藥,真正的“重磅炸彈”;第三,國家目前正在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相信很多的低劣仿製品會從市場上淘汰出去。

歌德說,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可惜的是,在這個離生命最近的行業裡,在這個關係著全部國人生老病死的行業裡,在這麼重要的歷史階段,產業界還沒有一本書,可以講一講中國醫藥企業家在外部環境變化下, 在遇到重大市場機遇時,在遭受產業不解與爭議時,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動。而譚勇寫的這本《製藥強國的晨曦(上):中國製藥第一軍團的生死創業和命運大轉折》恰逢其時。

初識譚勇,是在十多年前,彼時他還未創辦《E藥經理人》系列媒體。十多年來,雖然鮮少看見時間在他臉上留下痕跡,但經過歲月磨礪的大將風度、卓越才幹卻越來越明顯。每次主持大型產業會議的精到主持詞和每月必寫的卷首語, 既精準又生動,耐人回味。

其實我也曾設想,如果中國醫藥產業界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書,誰來寫比較合適?現在看來,從對產業的熟悉程度,對企業家群體的觀察深度,對未來趨勢的洞察程度,再加上對激揚文字的把握程度,譚勇是那個最合適的人。

3

《轉型:我在中國醫藥產業歷史現場》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中國醫藥行業歷史鉅變中,醫藥企業家作為產業主角在學習什麼,創新什麼,開什麼會議,交什麼朋友;他們的雄心和情懷是什麼,敬畏什麼,憤怒什麼,焦慮什麼,興奮什麼。急風驟雨,別開生面。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序:穿過潮溼的產業現場,經過醫藥界朋友的心靈

呂明方寫於戊戌暑夏之中

一次在昆明撫仙湖的會議間隙中,我和譚勇在聊談中講到了他的這些年和他的團隊的不斷轉型與演變歷程,我非常的欣賞他們的年輕而堅韌的勇氣和不斷自我突破的精神。10年前,生於中國改革開放元年的1978年的譚勇正值三十而立的黃金時間,他離開了行業中很有影響的《醫藥經濟報》,和郭雲沛兄等一起創辦了《E藥經理人》雜誌,立志成為“一個行業的新聞與資源中心”,開始了全新的創業旅程。

一晃,這本雜誌走過了10年,風生水起,聲名鵲起,從一本雜誌的發心到一個產業的全媒體呈現。一晃,譚勇走到了人到中年的豐年,在他溫文爾雅的言語之間,越發表達的是他對於行業深刻理解之後的深遠的洞見和執著的推動。我似乎看見了一個從巴山蜀水間走出的青年,從內地電視臺,到紙媒最具影響力的南方廣州,到今天帝都北京的《E藥經理人》,他完成了他的蛻變,由青年而至中年,由成長漸至成熟,譚勇是敏感的,譚勇是激情的,譚勇更是理性的。

享年99歲的香港小說家劉以鬯(1918-2018),一生致力於創作與眾不同的作品,中國首部意識流小說《酒徒》和用雙線並行手法寫作的《對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了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劉說,“記憶都是潮溼的。”這句話本身就很意識流,充滿了誘惑的聯想。借用一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過去的10年,不正是潮溼的10年?產業空間不斷拓展,產業政策不斷裂變,產業群體不斷成長,同時,產業迷惑也時有發生,產業技術充滿未知,產業顛覆開始發生。

吳曉波在他新近出版的《激盪十年:水大魚大》中曾經寫道:“這就是我們在過去10年看到的景象,它既波瀾壯闊又混沌失序,充滿了希望又令人疑惑。大水對速度的渴望以及恐懼,大水與其他大水之間的博弈,大水與大魚之間的適應,以及大魚與其他大魚、小魚之間的衝撞,構成了一幅難以理性靜察的壯觀景象。”吳曉波寫的是中國政治經濟過往10年的大江大海,譚勇則用他的筆和思考,聚焦於一個產業,見證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大江大海。

過去的10年,在每一期他精心寫作的雜誌卷首語,時時可以感受到他的敏銳和觀察。105期雜誌(2008.11-2018.6)的105篇卷首語,數百篇訪談與對話,數百篇封面故事和事件採訪,足見其良心、用心和苦心。如今,譚勇將他在《E藥經理人》的10年文字,編輯完成了他的文字三部曲:《分水嶺:2008到2018中國醫藥產業十年轉型》《製藥強國的晨曦(上):中國製藥第一軍團的生死創業和命運大轉折》《轉型:我在中國醫藥產業歷史現場》,這不僅是他對於自身10年創業旅程的最好的紀念,更是為中國醫療健康產業過往10年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譚勇是新聞的,歷史是昨天的新聞,而新聞則是明天的歷史。文字只是新聞的表達工具之一,但是,“文字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它是水平和無限的,它永遠不會到達某個地方,但是有時候,會經過朋友們的心靈。”(《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歷史是整體的,文字是局部的,文字又是細節的,在這個意義上,整體,往往不如局部來得更加的真實與可信。

我曾經兩次去到西藏,令我至今久久無法忘卻的是我們駕車行走在青藏公路時,沿途偶然可見的三兩藏民五體投地的朝拜之旅,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我的眼前,至今可以清晰地浮現他們的身影。他們面目黧黑,塵土滿身,額頭上還留有匍匐叩行時的血跡,他們風餐露宿,一步一叩的行走,以極其虔誠敬畏之心從遙遠的他鄉走向拉薩走向大昭寺,用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徒步行走,去完成他們畢生夢想之中的心靈之旅。我抬頭望著僅在咫尺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光芒不可抗拒的洋溢著,恬淡安詳,一抹輕雲飄蕩著過來,我的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悸動和困惑,一種對於神秘自然的敬畏和自我渺小的感嘆。人,需要一種精神,一種堅定不移的朝向目標的精神。

譚勇的老家在重慶開州,那是元帥劉伯承的故鄉,一個山地、丘陵和平原3個地貌混合的所在,山地佔了地貌的63%,而平原只佔了地貌的6%,豐富與變化的水土養育了依然年輕的譚勇萬水千山。我曾經問過譚勇,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你會選擇什麼職業?他回答說,想做一名小說家。因為做企業是一個目標很強的、理性和現實最衝突的事情。感覺寫小說自由,不與他人交集,享受思想。但我知道很多人都是在矛盾中成就自我的。我認識譚勇10年了,我欣喜的期待他的下一個10年,再下一個10年。

如果說過去的10年,是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激盪與變化的10年,那麼,可以堅定的相信未來的10年,一定是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更為波瀾壯闊的快速成長的10 年。因為,更加開放的監管政策,更加顛覆性的技術驅動和更加擴大的市場容量,在技術、整合、資本的協同下,已經不可阻擋的展開了。因為,幾乎所有的產業進步乃至迭代,都非簡單的“舊土重建”,而是“新地遷移”。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相信相信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