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 创新大爆炸、全球大并购、产业大洗牌是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大事实。“赋能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丛书以产业巨变为背景,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如果你进过医药企业董事长、政府官员、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级管理者以及医药产业有上进心者的办公室,你会发现,他们的办公桌上会有一摞《E药经理人》。

《E药经理人》创刊11年,采访药界重量级企业家不下百位(单独安排,单次采访时常4小时以上),采访过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第三方机构专家更是不计其数。有些内容,我们已经在过去11年的杂志上进行了呈现,有些内容由于时代的限制,未能呈现。

因此,《E药经理人》杂志执行出品人谭勇编著,130万字记录产业奋斗者,推出“赋能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三部曲丛书。

1

《分水岭:2008到2018中国医药产业十年转型》

本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中国医药产业十年转型期间的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与真实的产业相遇相知,以文字定格历史,以思想叩问产业,以每一位鲜活个体的道路铺陈一个行业的未来!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序:没有什么改革随随便便成功

没有什么改革不能成功

于明德

2018年8月

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是近十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开辟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我国医药产业巨变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之一,由缺医少药计划供应,到常用药品自给有余,我们走过了几十年。

还记得1975年我们在一项科研项目中中试放大试验,由于光气泄漏事故,多位同志中毒送往医院急需大量维生素C注射液解毒,区区一个普通的维生素C注射液在当时却是紧缺产品,我们拿着介绍信一直找到医药公司总经理得到特殊批示才能供应,这就是当时供不应求的写照。

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医药产业的潜能迅速释放出来,1979年到2011年三十二年间,医药产值增长了268倍,远远高于同时期全国工业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医药产业相继超过了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到2015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总量第二。成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冷静思考一下,这个时期也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而已。满足于有药可吃是不行的,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药品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创新能力更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行业凝聚共识,当务之急是实现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变。实现转变的途径就是转型升级。

具体怎么转?怎样升?我想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转变:①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②由仿制向仿创结合转变;③由单纯出口原料药向制剂和原料同步出口转变;④由亚非拉市场为主,向欧美日市场转变。

我认为任何改革首先都是解放思想,改革政策,因为政策是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例如药品价格管制政策一向被认为是“国计民生”,“不管就乱”,“非管不可”,结果由于人治欠科学,越管越糟糕,最后全面翻车了。2015年国务院一声令下,放开药品价格,交给市场,结果市场平平稳稳,天下太平。这是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往事。第二个例子,中国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手续冗杂、效率低,被戏称为“世界第一慢”,申报文件常年积压,批文遥遥无期,平均文件的排队时间竟有34个月之久,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年推延下来,看似没有办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在药监改革以后正在被彻底解决!药监部门诚恳、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解放思想,多方努力,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紧紧依靠广大企业,抓住向全球药品质量最高水平看齐这个关键,锲而不舍,几年苦功下来,中国药品监管和产业创新面貌大变。

自2015年以来,我们受到国外同行赞誉最多的事情就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这再一次证明了没有什么改革随随便便可以成功,也没有什么不能成功。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的万里长征,我们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实现四个转变,完成中国制药由大到强的跨越。当前,转型升级工作的突破口在于创新驱动与国际化!关于创新的共识,业内是高度一致的。我特别要多说一句话,那就是在致力于原始创新的同时要兼顾再创新。再创新是在别人原始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探索新工艺、新材料、新适应证及新标准等。这虽然没有原始创新那么震撼,但是对于中国医药产业降成本、增效益和节能减排至关重要,影响也巨大,是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内容。例如用生物酶法替代部分化学合成,用管道连续化反应和连续纯化替代传统间歇式反应,应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技术并在线检测等。另外,国内生产的氨苄头孢菌素、阿莫西林,维E氧化工艺,布洛芬的合成,培南类抗生素共用母核4AA的合成等,也都是我们制药企业再创新成功的案例。转型升级是几代人的重任,我们任重道远。

本书以深邃的远见,抓住了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引领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本书丰富的事实和生动逼真的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的感悟,让人醍醐灌顶;本书编辑语言清新、笔法流畅而且不具一格,让人不忍释卷。阅后有感而发。是为序。

2

《制药强国的晨曦:中国制药第一军团的生死创业和命运大转折》

以观察者和创业者的视角,深刻而生动的展现中国制药第一军团最有看头的创业初期和成长的关键历史阶段。他们依靠什么构筑自己的生存能力和作为企业家的自我确认?他们在重大项目面临重重困境的危机时刻,是进还是退,钱是继续花还是不花?他们的战略转型时间周长是多少?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序: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吴晓滨

2018年7月11日于北京

我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所以很善于发现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光明的一面。在德国待了14年后,1996年我被拜耳总部派回中国,之后惠氏、辉瑞,直到今年加入百济神州。在中国的22年,我看到了中国医药产业从乱到有序的全过程,也亲身经历了其中一些事件的发展。

爱之深恨之切!不需讳言,在薄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医药产业,有许多的不完善。曾经在这片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上,有中国式“神药”、有一夜之间完成的“地标”转“国标”、有各显神通的价格战、有30万元一个的BE试验。总之,中国的医药市场很大,但是不强。

直到2015年,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审评审批改革、鼓励研发创新、中国正式加入ICH并成为管理委员会成员,再加上资本的海量涌现,海归人才的大批回流,一切措施与政策都朝着共同的方向迈进:高规格的质量要求与高规格的创新能力。

声势浩大、波澜壮阔、信心满满!环境变迁,使得中国医药企业家,带着激情与智慧,在完成早期的资本积累后,不忘初心,勇于承担着产品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一次与一位医药企业家聊天,他告诉我他的目标是让中国的患者能够同发达国家的患者一样,享受到最前瞻的技术成果。我看着他平和略带激动的神情,能感觉到这是他内心由衷的想法。现在,很多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已经开始同全球最前沿的研发创新项目及技术比肩,有的还会投资一些专注最前沿科技的基金,紧跟全球趋势。

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在国家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许多在国外身居高位的华人科学家们开始乘着政策东风,回国创业,成为构建中国研发创新实力的新能量。同时,更多拥有杰出成果的华裔科学家的出现,也让中国药企增加了与国际最前瞻科技紧密接触的机会与视野。

所以我相信,未来5~10年内,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会为中国医药市场带来几个大变化:第一,由国外引进创新药的速度会加快; 第二,我们国家本土创新药研发会有一个小爆发,我估计十几个创新药会陆续出现,且在这些创新药中将诞生世界级大药,真正的“重磅炸弹”;第三,国家目前正在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信很多的低劣仿制品会从市场上淘汰出去。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可惜的是,在这个离生命最近的行业里,在这个关系着全部国人生老病死的行业里,在这么重要的历史阶段,产业界还没有一本书,可以讲一讲中国医药企业家在外部环境变化下, 在遇到重大市场机遇时,在遭受产业不解与争议时,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动。而谭勇写的这本《制药强国的晨曦(上):中国制药第一军团的生死创业和命运大转折》恰逢其时。

初识谭勇,是在十多年前,彼时他还未创办《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十多年来,虽然鲜少看见时间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但经过岁月磨砺的大将风度、卓越才干却越来越明显。每次主持大型产业会议的精到主持词和每月必写的卷首语, 既精准又生动,耐人回味。

其实我也曾设想,如果中国医药产业界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谁来写比较合适?现在看来,从对产业的熟悉程度,对企业家群体的观察深度,对未来趋势的洞察程度,再加上对激扬文字的把握程度,谭勇是那个最合适的人。

3

《转型:我在中国医药产业历史现场》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中国医药行业历史巨变中,医药企业家作为产业主角在学习什么,创新什么,开什么会议,交什么朋友;他们的雄心和情怀是什么,敬畏什么,愤怒什么,焦虑什么,兴奋什么。急风骤雨,别开生面。

重磅∣于明德、吴晓滨、吕明方作序,130万字记录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序:穿过潮湿的产业现场,经过医药界朋友的心灵

吕明方写于戊戌暑夏之中

一次在昆明抚仙湖的会议间隙中,我和谭勇在聊谈中讲到了他的这些年和他的团队的不断转型与演变历程,我非常的欣赏他们的年轻而坚韧的勇气和不断自我突破的精神。10年前,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的谭勇正值三十而立的黄金时间,他离开了行业中很有影响的《医药经济报》,和郭云沛兄等一起创办了《E药经理人》杂志,立志成为“一个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开始了全新的创业旅程。

一晃,这本杂志走过了10年,风生水起,声名鹊起,从一本杂志的发心到一个产业的全媒体呈现。一晃,谭勇走到了人到中年的丰年,在他温文尔雅的言语之间,越发表达的是他对于行业深刻理解之后的深远的洞见和执着的推动。我似乎看见了一个从巴山蜀水间走出的青年,从内地电视台,到纸媒最具影响力的南方广州,到今天帝都北京的《E药经理人》,他完成了他的蜕变,由青年而至中年,由成长渐至成熟,谭勇是敏感的,谭勇是激情的,谭勇更是理性的。

享年99岁的香港小说家刘以鬯(1918-2018),一生致力于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酒徒》和用双线并行手法写作的《对倒》分别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成了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刘说,“记忆都是潮湿的。”这句话本身就很意识流,充满了诱惑的联想。借用一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过去的10年,不正是潮湿的10年?产业空间不断拓展,产业政策不断裂变,产业群体不断成长,同时,产业迷惑也时有发生,产业技术充满未知,产业颠覆开始发生。

吴晓波在他新近出版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曾经写道:“这就是我们在过去10年看到的景象,它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序,充满了希望又令人疑惑。大水对速度的渴望以及恐惧,大水与其他大水之间的博弈,大水与大鱼之间的适应,以及大鱼与其他大鱼、小鱼之间的冲撞,构成了一幅难以理性静察的壮观景象。”吴晓波写的是中国政治经济过往10年的大江大海,谭勇则用他的笔和思考,聚焦于一个产业,见证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大江大海。

过去的10年,在每一期他精心写作的杂志卷首语,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敏锐和观察。105期杂志(2008.11-2018.6)的105篇卷首语,数百篇访谈与对话,数百篇封面故事和事件采访,足见其良心、用心和苦心。如今,谭勇将他在《E药经理人》的10年文字,编辑完成了他的文字三部曲:《分水岭:2008到2018中国医药产业十年转型》《制药强国的晨曦(上):中国制药第一军团的生死创业和命运大转折》《转型:我在中国医药产业历史现场》,这不仅是他对于自身10年创业旅程的最好的纪念,更是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过往10年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谭勇是新闻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而新闻则是明天的历史。文字只是新闻的表达工具之一,但是,“文字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是水平和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到达某个地方,但是有时候,会经过朋友们的心灵。”(《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历史是整体的,文字是局部的,文字又是细节的,在这个意义上,整体,往往不如局部来得更加的真实与可信。

我曾经两次去到西藏,令我至今久久无法忘却的是我们驾车行走在青藏公路时,沿途偶然可见的三两藏民五体投地的朝拜之旅,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的眼前,至今可以清晰地浮现他们的身影。他们面目黧黑,尘土满身,额头上还留有匍匐叩行时的血迹,他们风餐露宿,一步一叩的行走,以极其虔诚敬畏之心从遥远的他乡走向拉萨走向大昭寺,用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徒步行走,去完成他们毕生梦想之中的心灵之旅。我抬头望着仅在咫尺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光芒不可抗拒的洋溢着,恬淡安详,一抹轻云飘荡着过来,我的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悸动和困惑,一种对于神秘自然的敬畏和自我渺小的感叹。人,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坚定不移的朝向目标的精神。

谭勇的老家在重庆开州,那是元帅刘伯承的故乡,一个山地、丘陵和平原3个地貌混合的所在,山地占了地貌的63%,而平原只占了地貌的6%,丰富与变化的水土养育了依然年轻的谭勇万水千山。我曾经问过谭勇,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想做一名小说家。因为做企业是一个目标很强的、理性和现实最冲突的事情。感觉写小说自由,不与他人交集,享受思想。但我知道很多人都是在矛盾中成就自我的。我认识谭勇10年了,我欣喜的期待他的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

如果说过去的10年,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激荡与变化的10年,那么,可以坚定的相信未来的10年,一定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更为波澜壮阔的快速成长的10 年。因为,更加开放的监管政策,更加颠覆性的技术驱动和更加扩大的市场容量,在技术、整合、资本的协同下,已经不可阻挡的展开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产业进步乃至迭代,都非简单的“旧土重建”,而是“新地迁移”。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