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有的高考状元不会选择学医?

李噘嘴


高考状元为什么不学医?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吧!

高的分数,有更多的选择

既然是高考状元,那么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学校、专业任他选。那么不管是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等等,都有太多比医学好的专业吧,所以不一定非要学医。

学科特质决定

医学跟大多数工科相比,其实是比较枯燥、烦闷的。他需要记大量的东西,这也决定了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学科

家庭压力重

医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学习年限长,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医学想要进不错的医院,一般要博士毕业,最少8年,此外还需要规培3年,也就是说,从大学算起,没有十年,医学是拿不到钱,对于很多家庭尤其是男孩子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经济负担。

就业环境

虽然现在医生的待遇是不错的,但是医院的环境真的不算好,再加上医患矛盾,科研压力等等。医生的压力普遍都很大,而且还要上夜班,也没法顾家。所以医护普遍的离职率都是奇高


性格差异

不可能所有的高考状元性格都相同,这也注定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选择一样的专业、职业。选择不同的专业才是正常的,如果都选择了医学,反而不正常了。

记得关注呀!


小张老师126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高中同学,当年我们县理科状元,然后报考的是天津大学化学专业,目前在北京发展。

对于高考状元很少选择学医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高考状元本身就是一个比例很低很低的人群。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也就有70多个状元(县,市状元除外)。在全国每年的800~900多万高考报考人群中,是多么一个小的比例!而在这么一个小的人群中,从这么多专业中读医学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高考状元读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其次,高考状元特殊的身份,分数极高,对于自身的定位很高,有更多的选择;另外,每年高考分数一出,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大学的招生办老师就“三顾茅庐”般的劝说,拿出清北的最强的,当下最热门的专业(肯定不是医学)来吸引考生。

最后,医学专业学制长,去大城市大医院还需要更高的学历,甚至更厉害的人脉;医生工作辛苦,随叫随到,没有节假日,往往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搞不好会把“医患关系”变成“医闹事件”。等等原因造成了高考状元很少选择医学专业。

对于此现象,大家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一个考研过来人


我想这个问题是,高考状元一般把自己定位很高,只要考上清华,北大感觉出来怎么也是董事长,他根本就没想过当一个普通医生,太丟人了。感觉不管毕业去了那个单位,怎么也给个经理当当。去医院干嘛,而且看病必须经验积累,即便是名校出来同样需要经验。所以去了医院不可能得到重用。

现在的企业,部门都盲目崇拜名校生,干了干不了给个高位,反正也显示不出。医院不同,你干不了,马上就反馈过来了,所以大家都很明智不学医。我小舅子也是学医,家里没门路,给私企开车。我的邻居他儿子是山西医学院毕业,也是没门路,在私企钢铁厂接受改造

恋香惜玉王


今年高考成绩还没出来,但是2016年有明确数据显示。去年,有媒体对2016年22个省市的高考状元所报志愿进行了一个调查,有36位状元回复了答卷。36个状元,没有一个选择医学专业,其中超过90%的状元选的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


不必渲染状元不学医

据报道,香港今年4名状元中,有3名立志行医。这番对比,更夺人眼球。状元不学医,恐怕与当前的医疗环境不佳有关。医生工作强度大,还承受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一项针对国内21所医学院校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过困惑。前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名医生委员曾坦言:“我常告诫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做医生。”

医生不愿子承父业,医学院校学生不想当医生,共同的指向是,他们不太看好自己熟悉的这个行业。


但是,具体到内地状元无一人学医,不必过于渲染。众星捧月般的高考状元们,选择余地极大,自然愿意选择那些看起来有“含金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状元都冷落医学专业,去年江苏省理科状元蒋婧煜就报考了清华医学实验班。而从各地反馈的消息看,医学院校是考生报考热选。比如在陕西,理工类最低投档分数最高的前十所高校,全部为医科高校。这还不能说明医学院校吃香吗?

有业内人士直言,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其实,不受状元青睐的专业岂止医学?农学、军事学类专业也未获得状元们的青眼。何况高考状元代表不了绝大多数考生的选择意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报考专业无论凭兴趣还是追热点,都是考生的权利。深圳推行的医改,一些医生年入百万元,做医生不仅有前景更有钱景。于此而言,何必担心状元不学医?王石川


无一状元学医应该有反思

有人解释,状元不学医,是因为大多数状元都选择北大和清华,而北大的医学部是单独招生,清华的医学,只有和协和合办的一个专业,清华的“医学实验班”影响力也有限。这样解释当然有道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状元不但不学医,对其他专业兴趣也不大,有超过90%的状元选择的都是经济管理。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事实上,“没有人学医”与“90%的人读经管”,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中国最优秀的孩子,价值观太过统一了。没有人想从事有意思的职业,也没有人对未来有浪漫的想法。世界那么奇妙,很少有状元想去研究,更不用说文学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北大中文系的录取分数,每况愈下,一直排在全校各专业的末尾。


挣钱没什么错,但是,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呢,搞科研收入也不低啊?或者,做一名律师,尝试给社会以公正?幼儿园时,老师往往会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会不同。这就是梦想,但是,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的应试教育最终却给出了一个近乎统一的答案。

当下的中国社会,风起云涌,这应该是一个有各种梦想的时代,但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做的梦竟然如此相似。进入金融行业可能是一个捷径,但走的人多了,所谓捷径也就成为拥挤的道路。在拥挤的道路上,没有人能走得更快更远。


娱小川


学医?算笔账。大学5年,学费,0收入,努力学习准备考研,否则,淘汰。研究生3年,学费,0收入,努力学习,搞好和导师关系(钱)。准备初级执业医师考试。否则,淘汰。8年毕业下来,前3年底薪4000左右,乱七八糟加一起5000封顶。准备主治医师考试,否则一辈子碌碌无为。晋级成功,底薪5000,乱七八糟加一起8000。准备中级执业医师考试。这期间不能出错,尤其是急诊和手术室,患者找找医闹或者直接拎菜刀,妥了,这辈子都废了。

总结,18岁高考,26岁前要依靠家里。30岁前两袖清风。想进好医院,门槛费20万起。一辈子都在不断考试。除非家庭条件可以,否则,别来学医。


青木大王


医学院、医科大学。现在基本上各个省份较好的医科大学都并入了省内综合性大学,后来又成为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部,大学医学部的高考录取一般是和本部分开的。顶尖高校的医学部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比较高一些,比如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武汉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等;然而其他大学的医学部录取分数线并不是特别特别高。而那些其他省份保留的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相对来说也不是特别高,往往是500~600多分就可以报考这些医科大学;那些普通的医学院录取分数线就更低了,根本入不了那些高考状元的法眼。


高考状元。各个省市高考状元都是该地区最顶尖的学生,他们高考分数往往达到了670分以上,这么高的分数都可以报考清华、北大等中国最顶尖的那几所高校了,有的学生甚至会选择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样的高校;这批顶尖的学生不仅可以填报最顶尖的高校,而且在专业选择上也更有发挥空间,他们可以选择最顶尖的专业,将来能够找到很不错的工作,也就是他们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了,医学可能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选项之一。

学医的坏处。这些高考状元可能也听说了医学生的不容易。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要学的课程很多,而且所需要记忆的东西相当多,基本上一本课本里面几乎都是重点,这些医学生期末考试的时候是相当崩溃的;另外一学生还要有一些实践操作的实验,这些实验也是纳入期末考试范畴的。


饕餮视听


只知其一。不知道其二。状元主要是指省级高考状元。他全省排名第一。他选择权最大。可以选择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以选一个北京大学最好专业,而县级高考状元全省排名很靠后了,考上最高学府的几率极小。极小。小的特别渺茫。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省高考状元,毫无疑问。中国最高学府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最好专业是理科专业和文科。北京大学医学部是2000年北京大学合并的原北京医科大学。就是说北京医科大学(原名北京医学院)从1952开始一直是独立医科大学,不在北京大学里面。在没有合并前,北京大学知名度远远大于北京医科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北京医科大学,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北京大学合并北京医科大学这叫以强并弱,北京大学医学是北京大学的弱势专业。高考状元进入北大不选择医学。而选择北大的王牌专业,这就不足为奇了,所以








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分数线就比北京大学低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高考状元大都选择北大的其他王牌专业。而选择学医的状元少的原因。在清华。清华大学原来没有医学院。现在成立了医学院才紧紧十几年。实力还不强。不如清华的建筑学等这些王牌专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合作办学,因为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医学的殿堂。所以协和临床8年制录取分数线又高过清华大学弱势专业最低投档线。这就好比985大学的王牌专业永远比末流专业录取分数线要高。道理是是一样的。反过来在看一下外国的例子。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要比东京大学录取分数线要高。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要比哈佛大学录取分数线要高。这就是为什么在发达国家。都是尖子生的尖子生。都是状元抢着学医,挣着去学医。因为医学是大学录取分数线最高专业。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只让最优秀的人学医。在看看香港。香港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要比香港大学录取分数线高。这就是为什么曾有报到香港17个状元就有16个状元要学医,在停是20年等北京大学医学专业发展成为北京大学的王牌专业最好专业。那时高考状元自然会选择学医。会挣着抢着学医。3


好医生2792


别说高考状元不会选择学医,如果重新高考,估计将近一半的医生都不愿再选择学医。

先来看看当初选择从医的原因。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医生是由于亲人朋友生病,立志学医,救死扶伤,造福自家人。我们总会听到不少的大人对孩子说:如果你将来学医,就能给爸爸妈妈看病,家里的老人都有福了。孩子也会笑着拼命点头认可这个孝顺的主意。

从古至今,医生始终是一个受尊敬的职业,无论是影视剧的渲染,还是救死扶伤的职业特性,这些都是从医的正面影响。而且医学门槛那么高,家里出个医生,第一能证明孩子是学霸,聪明会念书,第二能证明家庭教育成功,第三,感觉一家人的生命都被延长了。真是“苦了他一人,造福全家人”。

孩子选择从医,也是一个很正能量的光辉方向,家里人一般都会鼎力支持,并提供坚实后盾。这是医学这个专业所必须的(同龄的同学毕业后已经在社会上混出了小名堂,自己还要成天在研究室里闻着福尔马林做实验)。漫长的学习生涯结束后还要从基层做起,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进三甲的。往后真正成了医生,才会发现,只会需要比从前更多的家人的支持,还有来自另一半和孩子的理解,没有家庭的支持,一个医生是无法坚定的走下去的。

实际工作中,当初走上学医之路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抱负犹在耳边,但现实却是惆怅的。整日里打交道的,多是琐碎的小病痛和病人的哀怨情绪。超高的工作强度,超长的工作时间,还要常常伴随着各种不被理解,所以我们看到的医生多数都是寡言又冷淡。医生永远不够,医闹永远存在,工作永远加班,医生们感到的自然是身心俱疲。即便偶尔有一点成就感,也很难补偿一路学医的艰辛。

工作都是辛苦的,努力坚持下去,也都会收获成就感。医生这个行业比较特殊而已,付出的沉没成本足以让他们不敢轻易后悔和放弃,然后在继续相爱相杀的路上,总会找到平衡的,因为他们深知,学医不易,所以更加敬畏。

这是一条自豪又光荣的不归路,选择的人,请家人给他足够的支持和理解,没选择的人,依然可以有很多出路,但请永远给他们尊重和敬畏。


魔教萌主


那是因为学医的没有个十年二十年都出不了名关键还得有人,现在进医院都得是硕士,进到医院也要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生,一步一步来,要是有关系到副主任这可以弄个科室主任,这算不错了,多数人都在主治到副主任这段都需要付出二十年时间,为啥,从主治考副主任要间隔十年时间;关键是待遇,按正规来讲一个副主任的工资最多5k,另发达地区就另一回事;咱先不说灰色收入,还有一点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休息。同样的学建筑快的3-5年就可以而且工资5K起,其他行业的不大清楚,要想挣钱来的快还是其他行业,再加上现在医闹横行,医生自己的子女都不让学医为啥,三要素,累不挣钱,名声不好,个人觉得是这样


薛60747799


中国真得不适合学医,高考状元更不想学医,他可选择的专业更多更广。国外高考状元有的学医,国外的医生(西欧,香港:台湾)是很有尊严的职业,社会可认度高,收入高。一般是富人学的,投资大,周期也长。中国的学医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的,临床有(一本二本三本还有大专:)与西欧的精英才能学医天壤之别。而现在中国也开始学习先进国家规培制度(3年)而给医学生的待遇与非州黑人国有一拼的好。还要考取医师执照,只是一名低等级的管床医生,还不够自己糊口。三十岁前必啃老。还有写不完的病历,医嘱。做不完的查房,管病床。医生是人不是神,三十来岁人还啃老,这真得不是大家都想学的职业。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生的待遇将发生变化,在中国有高考状元报考医学专业这也许是社会的进步,对医生社会地位提高的结果。学霸们学医确实能提高医学水平,更好地为民服务,服务于大众。期待有这盛况的一天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