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寧願殺岳飛投降金朝,也不選擇奮力一搏?

Cherishmily


因為在宋高宗趙構的眼中,政治利益要遠高於民族氣節,要高於國家利益!

繼續支持岳飛北伐,對於宋高宗而言,不管勝利與否,都不見得就一定是一件好事。

首先,北伐能獲得全面勝利的可能性,其實是相當渺茫的。我們後世修史,習慣性站到漢人的角度去撰寫,因此對南宋抗金所取得的勝利都大書特書,卻往往忽視了金軍對宋軍的壓倒性優勢。

不可否認,宋軍在岳飛和韓世忠等名將的率領下,確實取得了不少勝利。但是,這些勝利除了軍民的同仇敵愾之外,還在於宋軍佔據地理上的優勢。金軍擅長野戰,卻不擅長在河網密集、溼潤多雨的南方作戰。另一方面,金國崛起得太快,對遼土和中原的吸收、消化不夠徹底。後方的中原時有漢族義軍滋擾,因此難以持續勞師遠征,追討南宋政權。

但是,如果岳飛率軍北伐,深入到中原地區,在平原上與金國鐵騎硬碰硬的接戰,那麼其勝率就很低了。如此巨大的風險,作為南宋統治者的趙構是不願意去承受的。搞不好好不容易重組起來的宋軍精銳,就會因為北伐而被金軍給報銷掉。到時候就再也無法擋住金軍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也就危險了。

因此,他不希望岳飛繼續冒險,至少得讓南宋做好充足的準備再去北伐,這樣更加符合他的政治利益。

再說,即便勝利了,對於宋高宗來說也不見得就是見好事。岳飛持續北伐,扛起民族大義,在道德和輿論上,已經遠勝宋高宗了。如果還讓岳飛北伐成功,那麼百姓還會承認趙家的天下嗎?而且,那時佔據中原,坐擁雄兵的岳飛,還會聽從宋廷的調遣嗎?別忘了,當年劉裕就是乘北伐大勝之威望,一舉結束了東晉朝廷對南方的百年統治!

所以,在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民族大義面前,宋高宗趙構很自私的選擇了前者。

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趙構冤殺民族英雄岳飛,縱容秦檜的賣國的主和派,大肆打壓愛國將領,打壓民聲。甚至不惜像金人卑躬屈膝,像金國俯首稱臣!

他的自私也最終造成了南宋小朝廷的恥辱和不思進取,造成了漢民族更大的悲劇......


這些歷史要讀


宋高宗是皇帝,他也有自己的顧慮。他的顧慮,來自於他的皇位來的不正。畢竟宋高宗是在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被女真族俘虜之後,整個皇室中無人可選的情況下,他被大臣們給推了出來,當上了皇帝的。

以這樣方式取得皇位的他,還是擔心皇位會丟的?那麼宋高宗趙構的這種擔心,來自於哪些方面呢?

我想他最擔心的是,武將的威望太過於高了。

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他的祖上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因為在當武將的時候,威望值過於高,才被部下推到前面,然後黃袍加身,當了皇帝的。

岳飛以及岳家軍本來就是聲名赫赫,你敢擔保岳飛沒有二心嗎?即使岳飛沒有的話,你敢擔保,他的部下沒有擁立岳飛的心思嗎?

宋高宗趙構沒有這個把握,萬一岳飛在部下的擁護下,像當年的趙匡胤一樣,也當了皇帝,他趙構豈不是就成了亡國君了,而在中國歷史上,亡國君的命運,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趙構賭不起,所以,他寧願殺岳飛投降金國,也不願意冒險,讓岳飛奮力一搏。

還有,退一步說,岳飛和部下,都沒有想造反的心思。他們是奮力去和金國一搏的。

萬一,岳飛的岳家軍比較猛,他們一路凱歌,把金軍打的落花流水,四處逃竄。最終岳飛救出了宋徽宗和宋欽宗。

當宋徽宗和宋欽宗來到宋高宗面前時,他們三個,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皇帝呢?

本來真正的合法的皇帝是宋欽宗,宋高宗到時候會不會把皇位讓給他呢?

很顯然這也不是宋高宗想看到的結果,似乎怎麼做,都不如他當皇帝,比較舒服,即使是向金國稱臣,也是不錯的一種結果。

畢竟自己手裡還握有大權,畢竟自己還是人上人。所以,無論如何考慮,用岳飛都不如不用他,得到的結果更好。

岳飛遭宋高宗猜疑,也是他自己的性格導致的,他和宋高宗的關係,處的一直都不怎麼融洽。每次岳飛北伐的時候,他都會喊打敗金兵,迎回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而宋高宗趙構,又是最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的。

所以,當金國想和南宋議和的時候,宋徽宗就聽了秦檜的建議,把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了。

岳飛一代英雄,就這樣的落幕了。他的死和宋高宗,秦檜脫不了干係。


史學達人


趙構算是對的起岳飛了,辜負的人是岳飛,政治智商為零。升的最快的就是岳飛,三十出頭就是樞密副使,而他的功績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是抗金的主力。中興十三處戰功中他也只佔個偃城。他主要在鎮壓農民叛亂和打擊偽齊的戰鬥中獲得功績。楊么,鐘相是他除偃城大捷外最主要的戰功。岳飛被殺一般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恃功自傲,三個不對就辭職回家,任性而為。伸手索要兵權。妄議皇室繼承人。趙構這個人這麼做是有複雜的原因的,當年他和王雲招募義軍勤王的時候,王雲被亂民打死。後來又有苗劉兵變,導致趙構對所謂的義軍以及武將極其不信任。岳飛是他曾經最信任的,可以說是一手提拔,但回報給趙構的卻是失望。趙構偏安是有很多考慮的。一,南方人民士人並不想打仗。北方人民與他們何干?花錢收復北方,還要花錢建設,他們並沒有動力。而南宋滿朝文武不是南人就是和南人的利益綁在一起。只有辛棄疾這樣的北人才總想著收復失地。二是,如果打仗,軍官們掌握兵權,趙構害怕黃袍加身的事件重演。說到底,趙構對武人失去信心,岳飛從中也起到了重要作要。自己提拔的,都不聽話,還指望別人?


逍遙白子嶽


宋高宗並非不想北伐,而是他對權勢的迷戀勝過了收復失地的渴望,讓岳飛北伐雖然有利於大宋,但卻不利於宋高宗自己。如果岳飛北伐成功,對宋高宗的政治生涯百害而無一利。



一、岳飛的迎回二聖嚇壞了宋高宗。

岳飛雖然是優秀的軍事家,但是卻完全不懂政治,你直搗黃龍府也就罷了,居然還要迎回二聖。岳飛沒成功倒還好,如果真成功,把二聖接回來了,趙構該怎麼辦?是讓位給二聖還是自己接著來,繼承權的問題怎麼處理?就算二聖不要皇位,趙構就能放心嗎?後來明朝朱祁鎮朱祁鈺同在北京鬧出了多少風波,這一下多了倆皇帝,趙構豈不是更難處理。



對趙構,把二聖接回來簡直就是災難,岳飛看不出這點,實在是在政治上太幼稚。如果岳飛跟趙構暗中通氣說到時會結果二聖,想必趙構應允的可能性還大些。

二、宋朝歷來提防武將奪權,岳飛功高震主,趙構十分忌憚

由於唐朝藩鎮之亂的教訓,宋朝非常恐懼武人做大,禍亂朝政,因此一直採取以文制武,重文輕武的政策。宋朝不僅兵權收歸中央 甚至連指揮權也由中央管理,此外,宋朝還奉行將領不久任的制度,以至於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樣雖然大幅削弱了軍隊戰鬥力,但卻抑制了武人做大的可能,維護了皇帝的專制統治,維護了中央集權。



而岳飛呢,岳飛已經是功勳卓著,深受百姓愛戴,而且其長期與軍隊相處,威望極高。這時的岳飛就如此厲害,這要是北伐成功了還不驕橫跋扈,成為新的藩鎮?在趙構的思維裡,不怕一萬隻怕萬一,他要杜絕一切威脅自己權力的潛在因素。

而岳飛,作為名鎮一方的將領,已是在劫難逃。



在國家利益和個人權勢面前,趙構毫不猶豫的選了後者,決定犧牲北方百姓和大宋江山來滿足個人私慾。趙構自私自利的政客思維最終讓大宋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一個皇帝可以隨意因自己的私利犧牲國家,也許,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沉思的托克維爾


從一封降書看宋高宗為什麼寧願殺岳飛也不選擇奮力一搏

1127年,金人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金人破開封時,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因受命在外而倖免被捕,於1127年五月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是為宋高宗。金人本已北去,但聽說趙構稱帝的消息後,又迅速集結軍隊,渡過黃河,發動了第三次南侵,一路勢如破竹,趙構向南奔逃。

趙構南逃期間,金人發動了名為“搜山檢海”的“斬首行動”,趙構逃向哪,金人就追向哪。他很快就患上了“恐金症”,如同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從此喪失了男性功能。

1129年秋,被追殺得驚恐萬狀的趙構,在奔逃至江寧府時,曾經給當時的金軍左副元師完顏宗翰(粘罕)寫過一封信,其實就是投降書,摘錄如下,奇文共賞:

“八月日,謹致書國相元帥閣下,泣而言曰:

古之有國家,而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大國之徵小邦,譬孟賁之搏僬僥耳。以中原全大之時,猶不能抗,況方軍兵撓敗,盜賊侵交,財賄日朘,土疆日蹙。若偏師一來,則束手聽命而已,守奚為哉。自汴城而遷南京,自南京而遷揚州,自揚州而遷江寧,建炎二年之間,無慮三徙。今越在荊蠻之域矣,所行益窮,所投日狹,天網恢恢,將安之耶?是某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一身彷徨,局天蹐地,而無所容厝,此所以朝夕鰓鰓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也。恭維元帥閣下,以宗英之重,行吊伐之師,謀略如神,威權不世。其用兵之妙,與黃帝爭驅。遂北平契丹,南取中國,極天所覆,混為一區。此豈載籍所有哉……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學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隸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無有二上矣。亦何必勞師遠涉,然後為快哉……伏望元帥閣下,恢宏遠之圖,念孤危之國,回師偃甲,賜以餘年……社稷存亡,在閣下一言,某之受賜,有若登天之難,而閣下之垂恩,不啻轉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謹再遣使資政殿學士、朝請大夫、文安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杜時亮,副使武功大夫、開州刺使、武功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宋汝為特詣行府。儻蒙許使參見,而受約束,幸甚!素秋將杪,冀益順時保重,永綏壽祉。”

在信裡,趙構肯定了金國的“大國”地位,說明了“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的現實情況,表達了“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和“回師偃甲,賜以餘年”的懇切希望,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其窮途末路之感、倉皇失措之態、搖尾乞憐之狀,以及欲投降金國、做奴隸而不可得的迫切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堪稱中國外交史上的“最美乞降書”。從這封信裡,我們還能得出三個方面的信息:一是金人幾乎是被趙構逃跑的倉皇之態吸引而來的;二是趙構從此鐵了心投靠到“金”門之下,成了金人指東不向西、指西不向東的“金狗”;三是趙構在這封信中的基本態度,主導了南宋以後數十年間的內政外交。

為什麼如此說呢?

正因為趙構“軟骨病”的嚴重性,反倒給金人深入南侵增添了信心。他們的侵略預期,最初也只限於秦嶺淮河以北,對於南方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是沒有“非分之想”的。他們先後不遺餘力地扶持張邦昌和劉豫(偽齊)政權以緩衝,也是這種缺乏底氣和信心的表現。然而,趙構太沒骨氣,丟城棄地,落荒而逃,讓金人覺得南方的戰鬥,比當年他們在北方的戰鬥更加輕鬆,擄掠也更容易,他們便沿著趙構的逃跑路線,一路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

趙構不敢得罪金國、鐵心投靠金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者,如前文所述,從金人“搜山檢海”開始,他就患了嚴重的“恐金症”, 聞“金”便心驚肉跳,徹底的怕。二者,他有一隱憂,擔心金人把宋欽宗送回,那樣的話,自己的帝位不保。

秦檜於1127年被金人俘獲,1130年忽然攜家而還,十分弔詭。秦檜歸來後,趙構隨即任用他為宰相,雖然在位一年就被朝臣論罷,但從1138年重新任相開始,趙構一任他主導朝廷的內政外交,特別是主導對金乞和。之後,秦檜在位專權近二十年。

1141年,趙構與秦檜合謀,解除了抗金英雄岳飛的兵權,將其投入大理寺治罪,取得向金和談資格,再次與金簽訂了《紹興和議》。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趙構殺害於大理寺獄中,年僅三十九歲。金人所懼宋將唯有岳飛,當岳飛被殺的消息傳到金國後,他們心裡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紛紛舉杯相慶。而作為南宋當家人的趙構,岳飛之死,使他增加了向金獻媚的籌碼,堅定了金人對他的信任。於是,趙構實現了多年的夢想,最終做穩了金人的奴才。從此,死心塌地。

所以,宋高宗趙構寧願殺岳飛投降金朝,也不選擇奮力一搏。


帝國的臉譜


文|小河對岸

在岳飛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之際,而被宋高宗趙構連下詔書勒令班師,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遺恨。以致不少人都認為宋高宗之所以勒令岳飛班師,甚至最終殺害岳飛。乃是宋高宗畏懼岳飛北伐成功而迎回了徽欽二宗,致使自己皇位不保。那麼,岳飛迎回徽欽二宗、真的會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嗎?

岳飛最後一次北伐,是在公元1140年。而宋徽宗已於公元1135年去世,其時唯有宋欽宗尚在世間。那麼,倘若宋欽宗被迎回朝,真的能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穩固嗎?

其一,宋朝的文官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制約了宋欽宗再被擁立為君的可能。自宋朝建國之後,為防範殘唐五代時期的“武人政治”再次上演,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收繳了武將們的軍權。自此,“以文制武”便成為了宋朝的國策。而自宋朝起,科舉制已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務於中央皇權的文官官僚體系。

而文官政治,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宋高宗的大位已定,即便宋欽宗被迎回,也只能被當成“太上皇”去奉養。明朝的明英宗就例證(于謙言道:天位已定,寧復有他),而後來之所以有“奪門之變”。則是因為明代宗病重而不能理政、其又無子嗣的原因。

其二,亂世為君,更需才能與膽魄,宋欽宗也欠缺為君的資質。兩宋之交,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君者更需才能與膽魄。儘管宋高宗也愛逃跑,但也有過英勇的表現。如靖康元年,金兵圍困開封,宋欽宗遣人議和,需親王為質。眾親王皆不欲往,唯有宋高宗自請前去,而與張邦昌同往金營。其後,宋將姚平仲卻夜襲金營。史載:..金人見責,(張)邦昌恐懼涕泣,帝(宋高宗)不為動,斡離不異之(懷疑宋高宗是假親王),更請肅王。

而宋欽宗在位期間的表現,卻實在找不到任何亮點之處。倘若宋欽宗被迎回,宋高宗的聲望更盛,宋欽宗更是不能與之爭。在宋高宗的生母韋后被金國放還時,宋欽宗就挽住韋后的車輪,央請她務必轉告宋高宗,若能回去,當個太乙宮主足矣,他則絕不敢望。宋欽宗與宋高宗爭位,是既無能力也無意願更無條件,所以,根本就不足為慮。

其三,宋高宗也並非那種異常痴戀權力之人。宋高宗是我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長壽皇帝,一共活了81歲,而宋高宗在56歲之時便禪位於養子趙昚。而據史載,宋高宗的身體狀況一直非常好,用今天的話來講,完全可以再幹二十年。但宋高宗還是在自己良好的身體狀況之下,鬆手了權力,這在我國曆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從中可以看出宋高宗並非那種對權力極度痴念之人。

宋高宗下詔令岳飛班師回朝,其實並不是怕迎回了宋欽宗,而是畏懼對武將們的失控。歷史上的北伐大業,成功者極少。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南方後期補給的軟肋難以解決,以及南方軍隊騎兵的缺乏而不利於進攻,宋高宗對北伐的前景並不看好。

再則,宋朝一直是“文人政治”,“以文制武”乃是大宋的國策。而在兩宋之交的板蕩之際,卻給了武將們抬頭的機會,這對朝廷來說,乃是權宜之策,也是最憂心之事。兩宋之交,宋軍將領投敵、兵變、不聽調遣等都已是常事,而繼續北伐,則會使得朝廷對武將們更加失控。宋高宗的內心中,更懼怕岳飛以戰功與名望而成為“趙匡胤”。雖說以岳飛的的品格高尚,絕不會做出來“篡逆”之事,但正如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將領說道:..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就身不由己了。故而,一旦宋金的關係得到緩和、南宋的安全警報解除,宋高宗便立馬收了韓世忠、岳飛、張俊等人的兵權。

參考史籍:《宋史》等等;


有知社


誠邀,如題。南宋岳飛之死,應該是宋代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吧,實際上高宗為了岳飛之死也受到了很大壓力,除了朝野上下的壓力,趙構的母親也不願見這個昏庸的兒子,那麼趙構為什麼寧願殺岳飛投降金朝,也不選擇奮力一搏呢?小編以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其一,宋高宗自己私心

岳飛忠心的確可靠,但是岳飛忠的是大宋朝廷,是天下百姓而偏偏不是趙構。岳飛整天想著要把宋徽宗和宋欽宗接回朝廷,但是一山哪能容二虎,朝廷內有不少老臣,一旦接回這兩人,趙構是讓位呢?還是不讓位呢???高宗自己提倡以孝治國,難道要自己打自己的臉?

其二,岳飛實在難以控制

岳飛的軍隊基本是重型武裝,鎧甲武器都頗為齊全,每次徵兵和武裝都要耗去朝廷3-5年的稅賦,這個負擔極大,且岳飛擁兵自重,趙構根本無法控制他。所以,綜上所述,岳飛是南宋的忠臣,卻不是趙構的忠臣,趙構要殺他是必然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什麼叫投降呢?是國家的政權向另一個政權投降,尋求併入對方,那麼宋高宗趙構這種算是投降嗎?顯然不算是。

那麼你當時岳飛的力量能不能夠北伐成功了?根據後來朱熹的評論就是,未可可知也。也就是不確定說白了就沒有希望。岳飛當時與金國的軍事活動,主要是在中州地區,而且主要是對抗金國扶植的兩個傀儡政權,跟金國的女真軍隊對抗的機會並不多。以當時岳飛的軍隊去黃河以北進攻金國女真的精銳,咱不說一定不能成功,但肯定是凶多吉少。而當時岳飛手上已經是大宋最精銳的部隊,也就是趙宋王朝所有的家底,一旦這部分軍隊被殲滅,趙宋王朝就幾乎喪失了抵抗能力。勝利的機會微乎其微,而失敗的後果不堪設想,任何政治家看這種東西都是絕對賠本的買賣,頭腦清醒的人是不會幹這種事情的,而根據趙構之前和後來的政治表現,他絕對是一個非常清醒的人。

而之前岳飛以武將身份妄議儲位,他自己雖然是一片公忠體國,但在趙構看來,難免有干涉皇家家事,甚至欲邀定策之功的嫌疑,一旦趙構按照岳飛的建議議立儲君,很可能導致岳飛這個武將把定繼位的皇帝。法定這個詞是我在邏輯思維上聽到的,它特指南宋時期的一種政治狀態,就是權臣立儲君,導致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掌控朝綱禍亂朝廷。而那些權臣還都是文官,一旦岳飛這個武將把定了皇帝,後果簡直不堪設想,當然,這個只是對趙構個人以及趙宋皇室而言的。


帝國曆史


這個問題需要分幾個方面:

1.來自於趙構對金人的恐懼:

金人的兇殘,趙構在金營是領教過的。泱泱大宋,竟被一個小小的“藩邦”金國滅亡了!更何況在南宋初期,金人實施“搜山檢海”,把趙構逼到了大海上避難。所以趙構已經在腦子裡形成了“金人實在太恐怖了”“寧可和,不能戰,不然皇位不保”這樣的一種觀念。



2.來自於對“二帝”的反感:


趙構的生母韋氏,本就不受趙佶寵愛,而且韋氏經常勸誡奢侈的趙佶要勤儉節約,所以更招趙佶的反感。因此,趙佶很不喜歡去看望趙構,而趙構對這樣父親更談不上有什麼好感,所以當然不會讓他和趙桓回來與自己搶皇位。

3.來自趙構對於平民與武將的不信任:

這一點是主因,趙構在年輕時曾親自看到朝廷命官被百姓活活打死,這就為他後來的多疑性格埋下了伏筆。宋朝一直有“重文輕武”的觀念,趙構在“苗劉兵變”中深切的體會到了“武官造反”的可怕,所以他才寧可向金稱臣也不相信百姓(義軍)與武將。


梁紅玉1


實際上不存在這個問題!

趙構要的是和談,而和談在什麼時候都是存在的,美國也和談啊。和談的目的,在什麼時候都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避害就輕,得到喘息的機會,至於目的的效果可能不同,僅此而已,否則還談什麼。

哪本正規的歷史說宋高宗投降金人了,假設投降了哪會有南宋的150年,而且南宋從高宗開始還繁榮了,有點思維辯識和見識的人,不會如此認為的。宋高宗總不會弱智到要出賣自己吧,何況南宋是因為高宗才建立和中興的,不是別人!否則也就不會有南宋的建立和發展了。假設不是屁顛屁顛去賣自己,那就不知道誰有這麼愚蠢不合心智的說法了!

對於高宗來說,想有一個戰略緩衝,因為他剛建立南宋,好多人是不聽他的,也得攢點家底,沒錢怎麼打仗,沒有聽使喚的地方官,怎麼收稅和徵兵。這也是開始打,之後看出好的苗頭要剎車的原因,當江淮相對穩定了,就想整頓後方了,而且後方時不時地出現叛亂。也是因為亂且剛建立沒有戰略儲備,戰爭是不可持續打下去的,就是一般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要談判,失去了就沒法談了。

所以要重整一下,另外也不想和偽齊軍糾纏,有害無益,畢竟那樣只會消耗自己,而金本身沒有損失!最大的敵人是金。這也是金聰明的地方,偽齊那裡對於南宋和金都已經不好直接統治了!所以立個偽齊,那裡是宋的聰明人們自己作禍作下的一個不能再爛的爛攤子!

仗不可能總打,需要養精蓄銳和儲備糧草製造和維修兵器,那時的鐵生產效率很低的,而後方的勞動力也是有限的,人也不是鐵,也有想法。

但敵戰區的帶兵將領不聽話,總想打,可還打不出去。

別告訴我岳飛打到朱仙鎮了,縱使真的打到了,你看看朱仙鎮前面是什麼,是包括白洋淀在內的連續沼澤和水澱,是過不去的,別提打!不懂歷史地理,別跟我辯論這個問題!與直搗黃龍就十萬八千里!我不知道那時你怎麼從哪裡走到黃龍!

而郾城大捷是在偽齊的地盤打的,我不想討論打的是誰,什麼樣的勝利,你就看看那個地方在哪裡就行了,前面是白洋淀等的汪洋,後面是黃泛區,那裡就是個憋死人的口袋,而且偽齊在哪裡和你大眼瞪小眼,金兵從上面下來,只有憋死的份,別告訴我誰能包打金兵!連個偽齊存在七八年都活的好好的!要不是高宗命令撤退及時,誰都會知道後果!

所以高宗要收兵權!

所以高宗要從不聽話的人身上動手,而且不能從救命之人身上動手,那只有他了!

歷史沒有那麼多廢話,有的只是當其時的現實,對於不可迴避的現實,每個人都不會去翻舊黃曆後去決策眼前的問題,只是在結構下做事,所以沒有那麼多今人翻舊黃曆的臆測!在不同場景下的文字,總會有不同的內涵,所以拿出一段文字,就究其隻言片語不放,就好比狗掀門簾子,就好比某些人的自比"文如其人",不帶這麼貼金的,有點好笑!而乞丐裝大款似的,打腫臉充胖子的說法更是好笑至極!

削兵權並示眾,南宋此後進入發展期,才有略微富裕的以後,後來有點積蓄又想北伐,不去討論以後的北伐怎樣,因此借北伐的光,給岳飛平反,就那麼簡簡單單地平反了!

沒有高宗用盡政治手腕就不可能有南宋,不要傻瓜似的說好像沒有高宗,似乎也會有個南宋,好像他多餘似的!看歷史要看全貌,別寸光!歷史不能被解讀的如此心智不全,那是一種侮辱,不是貼金!更粘不上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