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演讲和朗诵,自觉自己在这方面很有点天赋,可是小学之后我就很羞于在人前展示这种技能了,即使有机会让我去报名参赛,我也会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这样做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一种奇怪的想法作祟,总觉得自己虽然有些天赋,但肯定不是最好的,既然离那最好的还有一段距离,又何必急不可耐地丢人现眼呢?还是等练得更好一点再说吧。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

然后,就没有了以后,我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参加演讲和朗诵比赛的机会,私下里也并没有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去练习它们,直到今天成为一个和这两样特长毫无关系的普通人。如果以前我的内心戏没有这么多呢?喜欢,有机会就报名试试看咯,第一次做得不好权当积累经验,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呢?也许我会在这两方面走得很远,即使成不了专业人士,至少到今日还能保留一份爱好也未可知。

所以,我在这里犯的主要错误就是想得太多、过于“谨慎”。做事情“想”是必须的,但是任何的“想”都是有用的吗?未必。有的思考不仅不能促进事情的良性发展,反而会成为一种桎梏,让你想做的事情永远无法开始,比如我曾经所做的貌似“谨慎”的思考,其本质上更像是逃避和给自己找借口。

更好的自我管理方式应该是以终为始,用你想达到的结果来促进行动,带动过程,或用可以衡量测评行动结果的目标来促进过程。比如你想跑马拉松,就先报名参加一次马拉松,而不是自己一直悄悄练习,练到觉得自己能跑马拉松了再报名参加马拉松,后者的结果往往是永远都达不到跑马拉松的水平,相反你一旦报了马拉松,这个目标自动会驱使你行动、多练习,从而快速地达成目标。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

关于这一点,瞿鑫老师也有很深刻的体会。他曾经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他曾计划过很多次想把他能讲授的课程好好整理出来,等整理好了再和大家分享,但漫长的几年过去了,他却基本上没有做出任何可见的成果。后来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就改变了一下方法,先发布全年要分享的工作坊主题,定下或约好很多课程,结果为了这个结果,为了兑现承诺,他很快完成了多年都没有完成的课程课件,甚至将其中一些课程打造成了自己的精品课。

光想是没有用的,想得再多,没有实际的结果就毫无意义,而且有时过度思虑并不表示你思维缜密、做事谨慎,反而有可能说明你优柔寡断、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情缺乏清晰的判断和果敢解决的能力

高杉尚伊在《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一书中写道,麦肯锡人之所以表现突出是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特别,他们并不提倡过度谨慎的思考,而是强调“重视循环次数和速度”。意思就是,当你已经对要处理的问题有了足够的了解,并且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以后,你就需要“马不停蹄地运作起来,对所有的资料和想法进行快速整合”。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

分析的完成度越高,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如果将一个问题从0分析到60%需要1小时的话,那么从60%分析到70%也需要1小时,从70%到80%则需要2小时。也就是说,从0分析到80%一共需要4个小时。如果换个方式,当完成了60%时,不去继续分析,而是从头进行验证,再进行一次验证的循环,结果却能够完成超过80%的完成度,而时间却一共只用了2小时。

所以,“想”是永远不能尽善尽美的,“想”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做起来,先把你要完成的结果摆在那里,用结果倒逼你的行动。而只有做起来你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开始又一次的循环,在循环中不断试错、纠正,使结果臻于完美

多“想”什么?造起来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