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從水到陸工作室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生活中我們去逛商場,或者雙十一大采購,最後會發現買了很多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就是控制不住要"剁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提出的納什均衡理論闡述,人在做選擇的時候,並不是理性的。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約翰·納什

什麼是"非理性選擇"?

講一個經典的故事說明一下。A和B私入民宅盜竊被抓,警察將兩人隔離審訊,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警察給出的政策是:假如A和B都抵賴,那麼各判刑1年(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偷竊罪,但可以判私闖民宅的罪行);假如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賴,那麼坦白的無罪釋放(有功,減刑8年),抵賴的人判10年(加刑2年);要麼兩人都坦白(證據確鑿),那麼各判8年。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在此案例中,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兩人各判1年。然而,事實卻是最終兩人都會選擇坦白,被各判8年。為什麼最後會形成非常不利的局面呢?

在審訊過程中,兩人會經歷相似的心理過程:假設他坦白,此時如果我抵賴,得坐10年監獄,如果我坦白最多才8年;假設他抵賴,如果我也抵賴,我會被判1年,如果我坦白,則可以被釋放。綜合以上情況,不管他坦白與否,對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這就造成了最後兩人均坦白的結果。兩人均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結果卻是損人不利己——理性目的,導致非理性結果

泡蟾擇偶:自然界中的"非理性選擇"

人的非理性選擇在市場經濟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在人類社會中,非理性選擇已經得到很好的驗證,具有充足的生物學和心理學基礎。那麼,其它生物是否也存在像人類一樣的非理性行為呢?

最近,科學家利用南美泡蟾(Physalaemus pustulosus)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雌蛙選擇雄蛙時也存在"非理性選擇"行為。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雄性泡蟾鳴叫時碩大的鳴囊

△圖片引自Ryan 2017,由Ryan Taylor拍攝

雄性泡蟾通過鳴叫求偶;雌性泡蟾在選擇配偶時,靠雄性的叫聲來區分雄性的質量。觀察發現,在一般的雄蛙A和更優秀的雄蛙B之間,雌蛙通常選擇B。然而,當第三隻更差的雄蛙C出現時,雌蛙就開始失去理性,選擇一般雄蛙A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超過B。複雜的擇偶環境下,雌蛙表現出非理性選擇,而非最優配偶選擇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南美洲泡蟾雌雄抱對產卵的場景

△圖片引自Ryan 2017,由Ryan Taylor拍攝

雌性泡蟾在選擇配偶時為什麼會失去理性呢?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可以解釋這一非理性選擇現象。

誘餌效應是指人們在選擇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時,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舉個例子,市場上有A和B兩款MP3播放器,消費者在購買時主要參考價格和內存兩個指標。A款價格貴,同時內存大;B款便宜,內存小(如上圖所示)。通常,消費者會各取所需,想要內存大的會買A,想要價格便宜的會買B。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如果此時在市場上投放C款播放器(如上圖所示),因為A款在價格和內存兩個指標上都優於C款,而B款只在價格一個指標上優於C款,此時選擇A款播放器的消費者會顯著增加——C就是增加目標產品A銷售量的"誘餌"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同樣,如果在市場上投放D款播放器(如上圖所示),因為B款在價格和內存兩個指標上都優於D款,而A款只在內存一個指標上優於D款,此時選擇B款播放器的消費者會顯著增加——

D就是增加目標產品B銷售量的"誘餌"

市場營銷員會為不同的目標產品提供不同的"誘餌",從而達到精確控制目標產品銷售量上升的目的——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在不知不覺中被操控了。

沒錯,深刻影響著雌性泡蟾配偶選擇行為的,正是誘餌效應!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如上圖所示,鳴叫率鳴叫種類是衡量雄蛙鳴叫優秀與否的兩個重要參考指標。我們可以近似將A、B和C三個點橫、縱座標形成的矩形面積作為三者的綜合吸引力值,A點在直線y=-x + k上,B點在直線外,C點在直線內,所以矩形面積B>A>C,綜合吸引力B>A>C。

當C出現時,C和A在鳴叫種類這一指標上較接近,但在鳴叫率這一指標上A甩開C一條街,C的存在更好的襯托了A,讓A的優秀一目瞭然。儘管B在鳴叫率這一指標上甩開C一條街,但在鳴叫種類這一指標上C同樣甩開B很遠。因此,"誘餌"C的出現,讓"目標"A從"競爭者"B中脫穎而出——非理性選擇隨著"誘餌"C的出現而發生。

"非理性選擇"的動物行為學意義

那麼,非理性選擇的意義在哪?

雄性泡蟾的鳴叫雖然可以吸引雌性,但也會引起捕食者纓唇蝠(Trachopscirrhosus)的注意。研究發現,雄蛙鳴叫時引發水面的波紋振動,形成漣漪,纓唇蝠會根據雄蛙的鳴叫和鳴叫時水面形成的漣漪多重信號來定位和捕食泡蟾。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雄性泡蟾鳴叫時激起的漣漪

△圖片引自Ryan 2017,由Ryan Taylor拍攝

雄蛙既要拼命鳴叫,向雌性展示自己的優秀,又要避免被蝙蝠吃掉,被蚊子叮咬——它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求偶。在錯綜複雜的求偶場中,雌蛙也做出了相應的適應。在來去匆匆的雄蛙之間,雌蛙只能選擇一個相對好一點的,而非久久等待最優秀的"青蛙王子"的出現,因為等待越久,被捕食的風險也越大。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纓唇蝠捕食泡蟾

△圖片引自Ryan 2017,由Merlin Tuttle拍攝

經典的性選擇理論認為,雌性在挑選配偶時會絕對地選擇那些漂亮、雄壯、能叫的雄性,來增加後代的適合度。對任何一種雄性動物而言,想得到雌性的青睞,就要比其他雄性優秀——雄鳥就得有漂亮的羽毛,公羊就得有粗壯的角,雄蛙就得有碩大的鳴囊。

然而,雌性泡蟾的非理性選擇證明性選擇並非嚴格遵守最優配偶原則,而是會根據求偶環境變化發生調整。這與達爾文傳統的性選擇理論中的最優選擇截然不同,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動物行為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孔雀漂亮的尾羽

△圖片引自Ryan 2017,由Jyshab Jysha拍攝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華西雨蛙(Hyla gongshanensis)碩大的鳴囊

△作者拍攝

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韓庚飾演的林靜有這樣一句臺詞:"愛情的路上,我們都是瞎子,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愛情似乎有種魔力,能夠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脫離現實,失去理性。

如今我們看到動物也會在"愛情"面前做出"非理性選擇",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主要參考文獻:

W Halfwerk, PL Jones, RC Taylor, MJ Ryan, RA Page. 2014. . Science 343 (6169), 413-416.

AM Lea,MJ Ryan. 2015. . Science 349 (6251), 964-966.

. A Taste for the Beautiful: The Evolution of Attra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七夕到了,虐哭我的不是牛郎織女,竟是一群動物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