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1909年6月11日】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愛護自己的大哥】

1909年6月11日,殷夫出生於浙江象山縣,原名徐孝傑,父親早亡。他的大哥叫徐培根,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是國民黨軍官,後來到臺灣被晉升為二級上將。

殷夫14歲時,大哥徐培根把他接到上海,考入上海民立中學,開始學習創作詩歌。1926年(17歲),跳級考入上海市浦東中學高二就讀。在學校期間,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7年四一二政變爆發,國共關係破裂,殷夫的身份洩露,被捕入獄。三個月後,才由大哥營救出獄。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殷夫的大哥徐培根)

【人人皆知的名言】

出獄後,他進入同濟大學預科學習德文。期間,在德國的大哥給他寄來德文學習資料:一本《裴多菲詩選》。

殷夫愛不釋手,將其中的一首詩翻譯成中文,寫在了封面。這首詩叫《自由》,他寫到: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這首詩,後來成了人人皆知的名言。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同濟大學殷夫的紀念雕像)

【別了,哥哥】

1928年,他加入中國兩大革命文學團體之一的太陽社(另一個是創造社),與阿英、蔣光慈等人相識。隨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年夏天,他再次被捕,大哥又將他營救出來,送回老家避難。

1929年,他與家裡斷絕關係,返回上海。失去了經濟支持,他一度流浪街頭。在紀念“四一二”兩週年這天,他毅然寫下了《別了,哥哥》這首詩。詩中寫到:“別了,哥哥,別了,此後各走前途,再見的機會是在,當我們和你隸屬著的階級交了戰火。”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位於上海虹口區四川北路的太陽社舊址)

【讓死的死去吧】

6月,在投稿時,他與魯迅相識,得到了魯迅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不久,他在組織絲廠罷工鬥爭中第三次被捕。關了幾個月出獄後,他負責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的編輯工作,繼續革命活動。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殷夫是發起人之一。他在《萌芽》、 《拓荒者》、 《巴爾底山》等左聯刊物上,發表了《血字》 、《五一歌》 、 《讓死的死去吧》等著名詩篇。

魯迅稱讚說:“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左聯的旗幟魯迅)

【忍看朋輩成新鬼】

1931年1月17日,他在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會議時,被英國巡捕逮捕。2月7日,被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殺害於上海龍華荒野,年僅22歲。他與同時犧牲的柔石、胡也頻等人,一起被稱為“左聯五烈士”。

魯迅得知殷夫犧牲後,憤怒地寫下:“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兩年後,他又寫下了不朽名篇《為了忘卻的紀念》,深沉悼念這個只有20多歲的年輕人。

殷夫小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左聯五烈士塑像)

(本文是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45篇作品,營員“驀然回首”的第8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