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61:

髮際線已經說明了一切……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Super Mario:

小學,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已經被我關在籠子裡,我會帶你去那個地方,然後給你一把獵槍,告訴你獵槍怎麼用,並開槍給你示範。然後你跟著我學著開槍把老虎幹掉。”

中學,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已經被我關在籠子裡,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給你一把獵槍,告訴你獵槍怎麼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隻關著的老虎,幹掉它。”

本科,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具體位置不知道,不過大約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給你一把獵槍,你自己琢磨一下該怎麼用,會用之後去森林找到那隻老虎,幹掉它。”

碩士,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具體位置不知道,不過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辦法找到那隻老虎幹掉它。你可以自己去買一把獵槍,或者用其他的方法。”

博士,老師告訴學生:“給你一堆小樹苗,你去種一片森林,然後看看能吸引過來什麼動物,等動物長肥了再捕獵回來……愣著幹什麼,還不快去種樹。”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D.Han:

《生活大爆炸》裡有一集是物理系主任跟他們四個打招呼,然後前面三個的稱呼都是Doctor(博士),但是輪到霍華德的時候一臉嫌棄將稱呼改成了Mr.(先生)。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注:這個梗的由來並不是博士和碩士差距大,而是稱謂的問題。


因為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可以被稱作Dr.xx,而碩士學位則沒有特殊稱謂,只能被稱為Mr.xx。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momo醬:

兩個本科生相親,聊時事八卦和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兩個碩士相親,聊專業,聊工作,一起吐槽導師。

兩個博士相親,互相介紹自己研究的領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對方發了多少SCI。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地圖小子:

兒子寫日記:“夜深了,媽媽在打麻將,爸爸在上網……”爸爸檢查時,很不滿意地說:“日記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

孩子馬上修改為:“夜深了,媽媽在賭錢,爸爸在網戀……”

爸爸更不滿了,憤怒地說:“看看本科生是怎樣寫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傳為主!”孩子再修改為:“夜深了,媽媽在研究經濟,爸爸在研究互聯網+生活……”

爸爸看後說,這還差不多,但深度不夠,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後你長大了成了碩士研究生,你就知道應該這麼寫了:“媽媽在研究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動態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與情感供給側的新興組合。”

爸爸接著說,要是你打算成為博士,得這樣寫:“媽媽在研究複雜群體中多因素干擾及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數據視角下的六度空間理論在情感供給側匹配中的創新與實踐。”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李飛白:

讓本科、碩士和博士分別炒一盤迴鍋肉。

本科生找了一張菜譜,買了需要的食材和醬料,照著菜譜炒出來了。

碩士生找了一些菜譜,進行了調研並且比較了不同菜譜的區別,選擇了幾個食材供應商進行對比,最後炒出了回鍋肉並且寫了一篇炒回鍋肉的報告。

博士回去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歷時半年提交了一份一百多頁的論文。翻開論文目錄的第一章寫著:如何養豬。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命運sniper:

本科生關注的問題:

大學宿舍裡都有哪些驚為天人的事情?

有哪些適合學生去的旅遊景點?

如何進行考前突擊?

掛科/差點掛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從事什麼工作?

碩士關注的問題:

如何跟導師相處?

如何克服拖延症?

如何撰寫一份亮眼的簡歷?

如何快速完成畢業論文?

博士關注的問題:

如何高效閱讀學術論文?

有什麼撰寫學術論文的好工具?

如何預防脫髮?

被延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相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北極熊在睡覺: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Bachelor:本科生

Master:碩士生

Ph.D.:博士生

Postdoc:博士後

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學術帶頭人

Emeritus Prof:名譽教授

只能說,接觸過的,都懂……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的理解,我們節選了部分內容:


讀書應該有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學習新知識,讓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識面更寬;

第二個層次應該是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僅學了“是什麼”,還要學到“為什麼”,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識背後的道理;

第三個層次是要學到人家是怎麼獲得的知識,或知識是如何研究出來的,即瞭解別人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什麼;

第四個層次是如何將學到的這些知識,包括所需知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專業研究上,並從事科學研究;

第五個層次就是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思路和理念應用到更為寬泛的領域,包括對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提升。這裡的前三個層次屬於被動學習,後兩個層次屬於主動學習。

前者需要老師來教,後者更需要“自悟”,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領,而僅僅不是傳授。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中小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第一個層次,即單純學習知識或學習“是什麼”。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期間會開始學習一些“為什麼”。

到了大學本科主要是學“是什麼”和“為什麼”,這期間對“為什麼”的掌握要比中學時多很多,並開始接觸第三個層次,關於“怎樣做”的問題,即學習一些初級的研究方法,但是這些研究方法對於獨立做一項研究還是遠遠不夠的。

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就應該更系統地學習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強第三個層次知識的學習,並開始涉及第四個層次的問題,即開始能夠做初步的、簡單的研究。

到了博士生階段,基本上進入了主動學習階段,即集中完成第四個層次和第五個層次。

從培養目標的差異上看,碩士培養的是“會做事情”的人,博士培養的則是“會思考、會創新、有智慧”的人,這應該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今日最佳:最新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學習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通過學習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思考,使思考變成一種能力和習慣,而且這種思考是不斷深入、不斷擴展的。你會從狹義的、只侷限在專業領域的思考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拓展為廣義的、對專業知識以外問題的思考。不瞭解科學的“外在”意義,一個博士只能算是一個會使用方法的技術員,這無異於只讀了一個碩士。

實際上,碩士以前的學習是一個能夠“學進去”的過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經歷一個“學出來”的過程。

“學出來”指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人們能夠通過掌握科學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瞭解這些會使你的學位比一個技術學位更有價值。

你是否真正達到了博士的水平,並不單純看你在科學之內取得了多少成績,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夠跳到“科學”之外去看科學、看人生。

本文來源於麥可思研究、整理自知乎、《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