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晚清权力角斗场闹剧:慈禧之死所造成的权力真空

官心紊乱,民心思变,这是慈禧与光绪死后不久的真实写照。外国势力很快便洞察了慈禧之死所造成的清政府权力真空状态。1909年初,时时关注中国政局的日本政坛元老伊藤博文判断:“中国在三年内将会发生革命。”

晚清权力角斗场闹剧:慈禧之死所造成的权力真空

民国政客曹汝霖在其回忆录中,曾披露有关溥仪即位的一则秘闻:溥仪由摄政王抱登太和殿,坐上御座,受百官朝贺。岂知他坐上宝座即大哭不止,摄政王一面哄冲帝说:一会儿即完了。“一会儿就完了”一语,竟成语谶。溥仪即位第二天,便有一句流言在京城内外风传:“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曹氏的记载,或许仅是一条莫须有的政治段子,然其中所反映的时人心态,却是再真实不过。

溥仪是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龙驭上宾”,次日,慈禧太后去世。两日之中两遭巨变,一般京官们感觉到的是哀伤与慌张,而那些位居中枢的权臣们,则有天塌下来的惊恐之情。

而地方上却是另一番景象。两宫殡天,清廷规定“国有大丧……一月之内禁止婚嫁,百日之内不准动音乐,并不准剃头。”然而,太原的老百姓不愿因皇帝太后们的白事而耽搁了自己家的红事,继续敲锣打鼓、披红戴绿,该娶媳妇的娶媳妇,该嫁姑娘的嫁姑娘。

更雷人的是,按照朝廷谕旨,湖北各署官员当于17日纷纷赴紫阳桥奠所哭灵,各大员还须亲自哭临牌位。为保证哭得煽情,哭得逼真,哭得到位,哭得悲戚,各大员不约而同地怀揣一把胡椒粉,“到灵位前以手摸两眼,即大声喊叫而流涕矣。”

官心紊乱,民心思变,这即是慈禧与光绪死后不久的真实写照。

晚清权力角斗场闹剧:慈禧之死所造成的权力真空

慈禧离世,载沣登台,清廷进入后威权时代。然而,对于26岁的摄政王载沣而言,政局如此动荡,改革何其艰难,缺少现代政治素养的摄政王,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搞改革。

不妨看看载沣上台后的诸多“手段”。他首要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整治皇亲臣僚中的各种“不服”,树立个人的权威形象。第一把火便是修理恭亲王溥伟。

溥伟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六”奕訢。溥伟虽属载沣的侄辈,却年长他三岁,且颇有才干,是慈禧生前身边红人。据说早在庚子年,慈禧动了废黜光绪的念头,就曾把溥伟作为后备人选之一。慈禧弥留之日,他彻夜待在宫内,等候新的任命,可见他自认是储君的最有力候选人。孰料最终结果胜出的是三岁娃娃溥仪,这令溥伟心中十分不爽。不过,即使继位无望,慈禧的另一道口谕也让溥伟颇感慰藉:慈禧曾让溥伟“辅佐”溥仪。

让年富力强且权力欲极强的溥伟参与朝政,无疑于引狼入室,万一他怀有异心,不但载沣身家性命难保,恐怕也会殃及自己的宝贝儿子溥仪。所以,等宣统登基后,载沣给了溥伟一个下马威,逼得溥伟知趣地退出了这场权力角逐。

赢得“宫廷保卫战”后,载沣并未懈怠,马不停蹄地向权臣袁世凯开刀。慈禧死后,各国列强一致认定袁世凯乃中国“唯一的强有力的人”,只有他能弥补政坛权力真空。当时袁世凯统领北洋六镇,天下半数军队听命于他。不除掉袁世凯,载沣就不能独揽军政大权,也便不是名副其实的摄政王。所以,载沣采取折中之举,让袁世凯“下岗待业”。

消除了心头之恨,载沣又调过头来处理叔嫂关系。虽然贵为摄政王,载沣却并不能事事做主。因为在慈禧死前,曾立下一道懿旨,“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这明摆着是给了隆裕干预朝政的机会。

起初,载沣碍于情面,尽量敷衍。后来隆裕越管越宽,开始私自决定军机大臣的任免问题。激怒了载沣,他径直搬出慈禧的那道懿旨,告诫隆裕: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应该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心知肚明,载沣是想劝隆裕安守本分,不要越位。隆裕为人色厉内荏,一见载沣强硬起来,也就不再逞强多事。

肃清皇室异己,罢黜朝廷权臣,理顺叔嫂关系,通过这一套相当给力的组合拳,载沣暂时抓紧了大权,树立了个人权威。

晚清权力角斗场闹剧:慈禧之死所造成的权力真空

既然载沣要效仿慈禧式的强人政治,他就必须将权力紧紧攥在自己手心。只是先天不足致使其只得任人唯亲,极力巩固其脆弱的地位,打击那些能力与资源胜过自己的权力精英,于是,一场权力角斗场“强者选弱者,弱者挤强者”的闹剧正式上演。

罢黜了袁世凯,载沣意犹未尽,又以荒唐的理由清退了重臣端方,以干部年轻化的名义剥夺了铁良、善耆等人实权。结果便是贤才遭弃,亲贵横行。载沣起用一批少壮派的皇室成员。载涛掌管禁卫军,后入主军咨处,载洵出任海军大臣,载泽把持度支部,控制财政。可惜这几位公子哥都不是当官的料。

载涛是位“戏疯子”。掌管陆军后,载沣将操场变戏台,终日演练所谓的战阵,自信能练就虎狼之师。然而,真的要领兵打仗了,载涛却露了怯。武昌起义后,隆裕召开御前会议,商议镇压革命方案。众人争执不下,而载涛却一言不发。太后心想平日载涛训练军队,应该有御敌之策。于是回过头来问跪在一边的载涛:“你是管陆军的,你知道咱们的士兵怎么样?可否一战?”载涛一听,连忙趴下磕头,答道:“奴才练过兵,没有打过仗。”值此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上,载涛终于算是说了句实话。

载洵是个“购物狂”。因为统领海军,所以载洵便经常以考察国外海军为由出国公费旅游,短短几年间走遍了欧美各地。每次回国后载洵的行李里最多,装的都是新采购的时尚洋货。

载泽也非善类,典型的“招财童子”。作为财政部长,他在管理国库之余,没少往自己腰包留钱。由于贪污数额巨大,不久便有人上折揭发载泽的劣迹。载沣立即召载泽进宫,把奏折扔在他面前,问他有无此事。载泽也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载沣叹了口气,说:“既确有此事,则不必交查可矣。”载泽本以为载沣开玩笑,谁知过了几天,真的没人来追查此事,朝廷也没给自己处分。此后的载泽,敛财更加肆无忌惮。

这帮弟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改革之所以失败,他们个个脱不了干系。载沣自然也没有成为政治强人,到头来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皇族内阁、保路运动及武昌起义,最终让清王朝走向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