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德國人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雨中飛鷺


舉凡戰爭者,為利益,為安全,為地位,為復仇,這四個原因基本可以解釋絕大部分戰爭行為。那麼德國為何發動二戰?我們不放從這方面逐個分析,進而找到最終原因,一起來。

利益,這裡的利益主要是經濟利益,當時全世界經濟危機,各國通過不同形式自救,美國是羅斯福新政,德國則是“希特勒新政”,對內通過擴大基礎設置建設,對外擴大與周邊國家如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的國際貿易,同時實行新的福利政策來穩定秩序,恢復經濟。當社會秩序逐步恢復後,德國國家實力得到增強,通過戰爭轉嫁剩餘的國內矛盾顯然代價極高,這個利益因素並不是主因。

安全,當時德國退出國聯,合併奧地利,甚至吞併蘇臺德區等舉動,英法都實行的綏靖政策,而且德國重新武裝自己,英法也並沒有以硬對硬,而蘇聯方面由於國際孤立,也需要通過德國打開局面。德國本身在東西方向都沒有嚴峻的安全形勢。

地位,一戰末期,法國逼迫德國簽訂了旨在徹底削弱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割地賠款在歐洲是常事,德國民眾也能接受,但是讓德國民眾不能接受的是要德國承擔全部戰爭罪責,承認德國對戰勝國平民的戰爭罪,一部分德國軍人因此被判死刑遭到處決,而戰勝國對德國完全是正義和高高在上的,德國皇帝要作為首要戰犯接受審判。不僅如此,還對德國軍事和政治施加了種種限制,根本毫無主權可言。德國自俾斯麥主導統一之後大國地位至此終結,地位一落千丈。為了恢復昔日大國地位,德國在有了一定實力,並且英法都綏靖情況下,遂閃擊波蘭,二戰由此開始,所謂復仇,只是催化劑,沒有仇恨照樣會發動。不要說發動二戰有利於實現德國利益最大化這種將啥都用利益囊括的話,那如果這樣,所有問題都不用再解釋了,完全回答:為了利益,就好了。

復仇,這個可以說很多解釋會涉及,我就不多說了。我只能說我當然承認有復仇原因了,但是被侵犯的國家都有復仇之心,大國有,小國有,簡直就是個常量,常量不足以解釋為何德國發動世界大戰,而不是別的國家。

嗯,四個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您能否嘗試以此解釋下?歡迎理性討論,噴子哥請繞路、


北玄武


英國學者A.J.P.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中開宗明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而且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而言,事實上,它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次戰爭之間還有更加深刻的聯繫。在第二次戰爭中,德國明確地是為推到第一次戰爭的裁決而戰,為摧毀隨它而來的清算安排而戰。”

實際上,《二戰史》作者約翰·基根也認為“若不參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無法解釋的;毋庸置疑,不管德國是否該為發動戰爭而受到譴責,它為了重新獲得因1918年戰敗而失去的世界地位,於1939年走向戰爭。”

對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人而言,1918年《凡爾賽條約》中的戰爭罪條款對德國奧匈帝國等實施了傷筋動骨的財政制裁、領土肢解和國際關係孤立,並且在軍事上將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還剝奪了德國的空軍力量。各個大國的霸道讓德國深感屈辱,卻沒有痛下居心斬草除根,給了德國重新崛起特別是德國精英政客鼓動民眾發起反擊的藉口。

希特勒之崛起便一直咬住《凡爾賽條約》的不公平條款對外發動譴責,對內動員國內民眾。同時各個大國之間的綏靖、慫恿又給了德國以發動戰爭的機會窗口,德國的潛力得以揭發,到了1930年代中期,德國周圍已經鶴立雞群,周邊各國都是其盤中餐了。這種狀況誘使德國豪賭第二次歐洲統治權。

當然,最根源的還是德國為了獲取國際地位的一種企圖或者野心,但是這種目標的實現與否或者實現途徑則受制於自身的實力、意志和國際競爭者(英國、美國和蘇聯等)的態度和聯合與否。


南大毛維準


我覺得當時德國不打仗不行了,不打國家只能分裂了,當時的德國不但窮,而且連應該支付給戰勝國的賠款都湊不出來,只能厚著臉皮祈求戰勝國推遲收款。

德國國內700多萬人失業,德國經濟被戰勝國瘋狂剪羊毛,物價狂漲,買一個漢堡包就要一個多億德國馬克,一瓶飲料要3個多億,這不是明擺著搶錢,當時德國民眾已經忍無可忍了,因為換做哪個國家都承受不住的,德國民怨沸騰已經到了極點!

同盟國要求德國賠償鉅額的戰爭賠款,但德國腰纏萬貫的猶太人卻一毛不拔,這也是希特勒仇恨猶太人的重要原因,而且猶太人還想用金融來綁架德國政府,希特勒是容易被別人控制的人麼?於是猶太熱錢集體出逃,德國的金融一下子就垮下來了,所以希特勒為了挽救德國,只能通過發動戰爭來挽回金融損失,如果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德國政府窮的只能關門,連給政府公務員發工資的錢都沒有了。它只能是入侵其他國家,搶劫對方的國家銀行來維持自己的生路,這招術和今天的美國是不是非常像!


大唐陌刀


德國發動戰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戰遺留下一些無法和平解決的所謂對德國的不公平條約和待遇,作為第一次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瓜分,同樣只能是通過戰爭來索回失去的利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是一場令人絕望的拉鋸式的消耗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之間各有攻守,互有勝負,雙方僵持不下,直到隨之而來的美國宣佈參戰才扭轉了戰爭尷尬的局面,並且直接導致了一戰德國的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意味著德國真正黑暗時代的到來。戰勝國以和平協約為名對德國進行實質性的統治和瓜分,《凡爾賽和約》就是顯示其野心的最好例證,列寧將其稱為“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 和約重新劃分了德國疆界,使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區,喪失了1/8的領土,1/10的人口,65%的鐵礦和45%的煤礦及大部分的海外投資、商船和海軍艦隊。

和約還對德國的軍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解散總參謀部,廢除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準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許建立空軍,禁止擁有飛機、坦克、重炮等武器。另外,德國還必須支付鉅額戰爭賠款。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在德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內形勢這兩方面表現地尤為明顯。

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260億金馬克的賠款,1929年6月,德國的賠款減少到1120億金馬克,然而無論多少,對於當時的德國而言,都是難以支付的,1919年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也不能反抗這一協議,而當時的德國,幾乎是民不聊生,經濟更是萎靡,然而就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了,由美國開始席捲了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而德國更是慘遭重創,貨幣嚴重貶值,僅德國就倒閉了近6萬家企業,失業人口暴增,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而這場經濟危機卻成就了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力挽美國經濟崩潰的羅斯福,一個是將德國帶上納粹主義的希特勒。

不得不說,這場經濟危機早已為二戰埋下了伏筆。法西斯就是在經濟危機中上臺的,但不是經濟的發展,正好相反,當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走向崩潰,通過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是最佳方式。

嚴重的經濟危機壓的人們喘不過氣,失業率激增。在重重給俺中,人們迫切的希望能夠改變殘酷的現實。希特勒的演講像一針強心劑激發了人們死寂的心靈。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夠扭轉局面。德國人的土地太少了,有必要開疆拓土,創造一座和平喜悅的天堂。

因此,德國發動二戰是政治原因和經濟危機相互作用的結果。


志怪集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戰結束,凡爾賽合約在德俄中間建立了波蘭。為了滿足波蘭對出海口的要求,把東普魯士與德國主體分開。德國人對割地賠款耿耿於懷。

納粹的種族理論驅使德國人建立一個純粹的大德意志國家。這個雅利安人優秀的理論又必然產生了生存空間理論。優秀的民族需要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間。

凡爾賽體系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本意是給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民族獨立提供理由。但是卻給德國的擴張提供了藉口。

波蘭的建立是英法在一戰中最大的成果之一,不僅削弱了德俄兩國,還建立了一個“深入敵後”的盟友。波蘭也不遺餘力地充當英法的先鋒,甘當馬前卒。

德國入侵波蘭就是摧毀凡爾賽體系,是英法所不能容忍的。換句時髦的話,波蘭的獨立完整是英法的核心利益。波蘭在兩次大戰中間的所作所為都是因為有英法的背書。

一方要維持凡爾賽體系的體面,一方要恢復一戰前的國家體面。而英法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沉默,客觀刺激了德國的慾望。導致希特勒誤判了英法的決心。

既然郎有情,別怪妾有意。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初高中學歷史的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凡爾賽和約》,這個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強行削弱德國的勢力。(題外話,中國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這樣的德國可以說是時刻處於崩潰的邊緣。

嚴重的通貨膨脹、嚴重缺乏的資金,以及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使日耳曼民族優越的自尊感與自豪感,受到極大的挫折與傷害,各個大國的霸道讓德國深感屈辱,讓他們過得很壓抑,使日耳曼民族埋下了強烈的民族復興與復仇的使命感。

比起德國時刻可能崩潰的經濟形勢,戰勝利國的經濟欣欣向榮,一直在發展恢復中!二戰爆發前夕,世界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國在經濟危機初期,也有近三百萬人失業,後來希特勒上臺,大力發展軍工產業,解決了德國的失業人口問題,為了資源,為了土地,它為了重新獲得因1918年戰敗而失去的世界地位,找藉口挑起了二戰。


提到二戰不由得還想到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為何要恨猶太人?因為當時德國的猶太人大多腰纏萬貫,而普通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社會貧富懸殊巨大,仇富心理蔓延,最終導致了慘劇……


巴黎八卦資訊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也不是非常複雜,首先是凡爾賽體系帶來的仇,一戰的結果是協約國集團狠狠地訛詐了德國一筆,但卻並沒有解除德國的武裝,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東普魯士成為飛地,德國揹負了沉重的賠款負擔,但德國軍隊和德國軍事工業卻並沒有被徹底廢除(雖然背上了枷鎖但是由於英法的勾心鬥角和衰落以及東歐各國各懷鬼胎,這道枷鎖事實上很輕易就被希特勒掙脫了),這一切反而極大加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而二十年代末的大蕭條在德國人眼中則是又一場掠奪,這一切的結果就是納粹的上臺。


然後從經濟角度來考慮,希特勒上臺後的“振興”計劃中,很大程度上是靠著發展軍事工業和債務來發展的,財政負擔年年增加,一片欣欣向榮的表象之下是威力越來越大的定時炸彈。這種“振興”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德國人不靠掠奪來維持,那麼“第三帝國”的財政崩潰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對國內猶太人的掠奪和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經濟上的目的。

而歐洲各國則會因為戰爭而顯著削弱,蘇聯很可能做的就是趁著歐洲各國處於衰弱的狀態重新點燃世界革命的火種,而且這一次由於紅軍和紅海軍已經具備了極為強大的實力,歐洲變紅的可能性並不小。總而言之,德國肯定會走向滅亡,這一點不會有太多的改變。


深空電報


國際關係史上有一個經典的案例叫做德國困境或者說德國難題,討論的就是德國崛起給歐洲國際關係格局造成的挑戰。1870年普法戰爭後,普魯士統一大部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加入歐洲強權的行列。老歐洲這時候面對新德國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承認德國崛起的現實,接受德國作為歐洲強權體系中與法俄等國平等的一員;另一個是試圖遏制德國,避免德國崛起後改變歐洲國際格局。面對老歐洲強國的兩種政策,德國也有兩套相反的對策,一個是放低身段,儘量避免和歐洲其他強國衝突,只選擇一個戰略方向抓住一個敵人努力在削弱自己首要對手的同時實現崛起,而另一個則是全面和法俄等陸地強國展開對抗,並在海上挑戰英國霸主的地位。德國的選項在俾斯麥時期是第一個,而到了1890年威廉二世上臺炒了俾斯麥之後,就逐漸變成了第二個。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是奧匈帝國打響的,問題的核心卻在德國和老歐洲爭奪霸權的鬥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是因為一戰的結果並沒有解決德國困境。德國依然是歐洲強國,渴望成為歐洲陸地霸主,併為自己在一戰中的失敗報仇。如果德國已經在一戰中完全失敗遭遇類似奧斯曼土耳其的下場,當然就沒有二戰期間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問題了。而如果德國在一戰中獲勝,也就沒有必要發動二戰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答案應該是,德國在一戰中沒打贏,可是也沒被打死。


高程CASS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受到了極大的屈辱,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進行了瓜分還揹負著鉅額的戰爭賠款,這對一向自視甚高的德國人是那以接收的。也就在這個時候德國的領導層充分調動起了德國人的民族情緒,不斷地激勵德國人民進行發展生產使德國的國力很快的得到了恢復。在這一過程中希特勒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掌控了德國的的政局,這也為日後德國發動二戰創造了主觀動因。

二戰的內因就是希特勒獲得政權

希特勒通過納粹黨不斷的宣揚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這麼優秀的民族怎麼可以連自己的國土都不能保衛。希特勒鼓動人心的演說對國民是一種極大的鼓舞,為了實現自己的演說目標,希特勒開始了逐漸收回被佔領的德國國土。這些被分裂出去的國土在希特勒的努力下逐漸被收回,這樣的成績更加刺激了國民對它的支持。這也就為日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擴張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事實也的確如此。

二戰的外因就是英法主要國家的和平主義思維所派生出的綏靖政策

希特勒獲得政權後通過努力奪去了國民的支持,對外也是以強硬的手段不斷改變戰勝國對德國的限制,最為巧合的就是英國為了搞歐洲大陸的平衡政策不斷的給德國讓步,法國的當權者對英國的忍讓政策無所作為,這種不斷讓步極大的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入侵波蘭,也就有了戰爭史上的奇聞西線無戰事。

二戰就在希特勒的擴張野心與英法這些大國的縱容下發生了

也許二戰註定了就是人類歷史上的悲劇,德國的步步進逼與英法的膽小怕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希望以不斷地的妥協來滿足對手的胃口註定是要失敗的。不光失敗最終也會引火燒身,法國就是最好的佐證。原則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是底線,這條底線是不能破的,一旦破了將會擁有無窮的危害,歷史已經反覆證明了這一點。


異域邊緣


看到這個問題忽然想到一句德國外交官在一戰時說過的一句話: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求陽光下的土地,德國發動一戰是為了,爭奪陽光下的土地,把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拉下王座,


那麼德國為何發動二戰呢?

第一,當然是為了資源,為了土地,當時世界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很多人無家可歸,飢寒交迫,(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德國在經濟危機初期,也有近三百萬人失業,後來希特勒上臺,大力發展軍工產業,繞開凡爾賽條約,把肥料廠變成炸藥廠,拖拉機廠變成坦克廠,解決了德國的失業人口問題,德國經濟不斷髮展,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財富是搶劫猶太人的,在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的時候,而德國的經濟卻在挺胸向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大國,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民眾把希特勒當做神一樣崇拜信仰,但是大力發展軍工雖然解決了失業問題,但是生產出來的武器怎麼辦呢?


希特勒本來就有極大的野心,剛好趁此機會,大展伸手,挑起戰爭,發動二戰,掠奪資源。

(簽訂凡爾賽和約)

第二,是因為一戰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引起了德國人民的極大的不滿,條約的內容簡直就是喪權辱國,就連當時的戰勝國的法國元帥福煦都說“這那裡是和約,這是二十年的停戰協定”,果然凡爾賽條約1919年簽訂,而1939年二戰爆發,剛好二十年,德國人民隨著德國的強大,加上希特勒的煽動,壓抑多年的屈辱情緒,猶如干柴烈火,一點就著,德國的青年都踴躍參軍,戰爭一觸即發

至於種族主義,消滅劣等民族,為優秀的日耳曼人民族爭奪生存空間,無非是為了師出有名的幌子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