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此人若不死,就没宋朝什么事了!

读过《水浒传》的人,对于梁山好汉中的“天贵星”、“小旋风”柴进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之所以仗义疏财,为人慷慨,有“孟尝君”的美誉,除了性格使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的出身非同一般。他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因为祖上“陈桥让位”,宋太祖赵匡胤便赐给其家族“丹书铁劵”,政治地位、经济能力都足以支持他结交天下英雄好汉。

此人若不死,就没宋朝什么事了!

如果不是高廉害他身陷死牢,他应该不会走上“革命道路”。即使后来被政府收编,他也无意做官,在征讨方腊结束后,便辞掉官职回到了家乡,重新过起了庄园主的生活。柴进对于官场厌恶的个性与其祖柴荣大不相同。要说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军事上颇有能力手段的帝王,柴进的先祖,柴荣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九零七年,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中原地带便进入了战火纷纭的割据时期。一直过了快八十年,宋朝灭掉北汉,中国才算又重新统一起来。在这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朝代更迭,皇帝上台如同走马灯,短短五十来年,用王夫之的话说:“自朱温以至柴氏,七姓十五人,据中土而称帝”,可想当时的混乱状态。但是,北宋能够统一天下,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功不可没,但实际真正给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的,则是“小旋风”柴进的祖先,后周的世宗柴荣。因此,完全可以说,后周是结束五代割据的关键,而柴荣则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此人若不死,就没宋朝什么事了!

柴荣是后周立国者太祖郭威的养子,即“圣穆皇后”柴氏的内侄,他的父亲柴守礼是柴氏的兄长。

后周太祖郭威未成气候时,柴氏便嫁给了郭威,所以郭威与柴氏的关系属于一路走来的患难夫妻,感情颇为深厚,柴荣在幼年时候,伺候他的姑妈,便常在郭威的左右。郭威常常委托柴荣办一些杂事,他总是尽心尽力的筹划,把事情办的十分妥帖。郭威逐渐对柴荣颇为器重,因为自己无子,郭威便收柴荣为养子。

郭威在后汉担任枢密使时,就任命柴荣为监门尉将军。广顺三年郭威称帝后,便委任柴荣为澶州节度使,让其掌握一郡的军政大权。其后又委任柴荣担任太原郡侯。柴荣在任上事必躬亲,很得郭威赏识。广顺三年三月,柴荣被封为晋王。显德元年正月,郭威病重,勉强完成南郊祭祀,随即提拔柴荣掌管内外兵马事,为柴荣铺垫“接班”之路。不久郭威去世,为了防止政权被人篡夺,故而秘不发丧。接着内廷出示郭威的遗训:“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

自此,柴荣顺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便是历史上的周世宗。

此人若不死,就没宋朝什么事了!

柴荣出生在公元九二一年,死于公元九五九年,寿命很短,一生只活了三十九岁,执政的时间更短,只有短短六年。但是,古今中外,执政时间的长短与历史功绩并不成正比例,在中国历史上,有的执政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但是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只是让一个王朝加速灭亡。柴荣短短六年的执政时间,却留给后世一份丰厚的政治遗产。他登基伊始,便对后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大的改革,对于消除弊政、安定民心、增强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为北宋完成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柴荣针对当时的“武人专权”,便实施文武参用之法,积极录用士人为官,用“掺沙子”的方法来消减武人不受节制的权力。而且多次下诏要求身边的僚属举荐人才,即使亲属也可以推荐,日后为官,“如贪浊或软弱无能,则据情‘连坐举主’”,这就改变了武人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左拾遗赵守徽原本是一个村夫,因为徒步上书,就被录用为官。同时严厉打击枉法者,尤其对贪污毫不手软。大将军孟汉卿因为多取耗余,就被赐死。供奉官郝光庭在河南中部的叶县进行地方巡检,挟私判了当地一个百姓示众,被柴荣知道后,立即将郝光庭当众“弃市”。柴荣的霹雳手段,使得治下的官吏个个戒慎恐惧,纷纷收敛其贪腐行为,而后周的官场政治也因此一度颇为清明。

同时,柴荣在经济上也积极推出政策,鼓励生产。五代时期,战争频发,很多地方的土地都已荒芜,农民宁可逃入山林,也不敢住在土地丰腴的地方。柴荣看到这一切后,决定改变这一状况。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他首先奖励垦荒,对于逃户的土地,别人可以申请租种,官方收取租税。逃户在三年内归来的,不计荒熟交还一半,五年归来的,交还三分之一。五年后归来的,除了本户坟茔外,不再交还土地。而被契丹虏去的民户,五年归来的交还三分之二,十年归来的交还一半。十五年归来的交还三分之一,超过十五年的除了本户坟茔外,不再交还。这样一来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开垦荒地和生产恢复的积极性。五代动乱时期,出家僧尼颇多,使得劳动力大减,柴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便要求朝廷统计编写僧尼的名册,每年五月前,逐级上报到京城,册内无名的僧尼,必须要还俗。在此基础上,他还废去寺院三千多所,解放了差不多六十万左右的劳动力。

柴荣在军队内部的整顿上也颇有成就。他一生希望平南伐北统一中国,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便推行“兵在精不在众”的整军思想,将战斗力出类拔萃的士兵编为禁军,留驻在京城,在此以下一一分档挑选,老弱瘦小的一律淘汰,这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减少了不少冗员冗兵,节省不少国库开支。军队离不开赏功罚过,柴荣对于这一条执行的也颇好。显德元年,柴荣亲自征讨投靠契丹的北汉王刘崇,与刘崇的大将杨衮大战于高平,樊爱能等一批为首的将帅,畏缩不前,临阵退却,致使战斗失利,柴荣身先士卒,奋勇激战,才转败为胜。柴荣一到潞州,立即斩杀樊爱能等七十多将帅,军队内部的“骄将惰兵无不知惧”,同时及时的提拔了七十多人补充。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便在补充人员之列。而对于高平之战中有功的人员则不吝惜赏赐,一干将领提拔为节度使。对于俘虏甚至也颇为优待,敌方的投降士兵每人送给绢两匹,让其回家安业。在柴荣一步步的整顿军队下,后周的军队逐渐蜕变成为一支“近代无比”的强大军队,他带领这支军队,亲政高唐夺取十四州,征讨契丹时,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十七县,这都是明证。

此人若不死,就没宋朝什么事了!

当然,任何人都有缺点,何况是用人太察的柴荣,其施刑太峻也是常被后人所诟病的。洪迈在《容斋续笔·卷四》中就写道:“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没半岁,国随以亡。固天方授宋,使之驱除。然考其行事,失于好杀,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此其所短也。薛居正《旧史》纪载翰林医官马道元进状,诉寿州界被贼杀其子,获正贼见在宿州,本州不为勘断。帝大怒,遣窦仪乘驲往按之。及狱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仪奉辞之日,帝旨甚峻,故仪之用刑,伤于深刻,知州赵砺坐除名。此事本只马氏子一人遭杀,何至于族诛二十四家,其他可以类推矣。”司马光也有“周世宗见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的说法,其说固然有些夸张,不过也确实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出柴荣的狠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