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戰地記者這種“找死”的職業是何時出現的?

一日內八名戰地記者殉難

2018年4月30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遭遇兩起爆炸襲擊,造成數十人傷亡。死者中,至少有8名記者。這一天也被稱為令全球媒體最悲傷的一天。而在五月中旬以色列士兵射殺巴勒斯坦人的事件中,也有記者因此喪命。

在戰火紛飛的殺戮場上,士兵奉命傷害著彼此,平民被無辜捲入只想逃離,有一群人卻是扛著攝像機,拿著話筒,主動從安全之地衝入危險頻發的第一線,為的只是把真實的戰場展現給全世界的人們。他們就是戰地記者。“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為此,他們甚至不憚於將生命葬送在看似於己無關的硝煙中。

根據國際新聞協會和保護記者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從1987年至2014年,有超過700名的戰地記者在報道戰爭和武裝衝突的過程中喪生。

第一位戰地記者,也是第一個馬拉松選手

自從人類出現國家和戰爭,公眾對戰況就有了解的渴求,因此參戰各國都想方設法安排宣傳和通告。公元前490年馬拉松戰役結束後,雅典士兵費力比迪斯徒步飛奔40多公里回到城中,對等候消息的民眾喊出一聲“我們勝利了”就累得倒地而死。這句話被視為最早的口頭新聞,他本人也可稱為一位古代的戰地記者——同時就是一名參戰者。

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張貼在城市廣場的《羅馬公報》中,戰爭消息佔了很重要位置。銅版印刷在歐洲普及後,16世紀歐洲各國開始出現近代意義的報紙,也逐漸出現了撰寫戰爭消息的新聞人。

戰地記者這種“找死”的職業是何時出現的?

(羅馬公報)

近代戰地記者先驅:美國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零星報道

一般認為,戰地記者先驅大致出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距今約200餘年。《馬薩諸塞偵探報》主編埃塞亞.托馬斯目在1775年親眼目睹了列剋星敦戰役揭開美國獨立戰爭序幕,寫下名篇《列剋星敦的槍聲》。英國《泰晤士報》主編亨利.羅賓遜則在1807年報道過拿破崙戰爭的一些消息。當然,對這兩位主編來說,戰地報道畢竟不是主業。所以他們也只是被稱為“先驅者”。

在19世紀初,戰場新聞報道主要還是軍隊自己組織人員完成的。會有一些新聞媒體的人跟隨部隊一起,進行更專業的報道。不過,這些報道的主要目的還是純粹的“宣傳”,比如向國內民眾宣傳我軍的威武無敵,或者揭露敵軍的殘暴可笑。媒體和記者依然是軍方宣傳的協助者。

威廉.霍華德.拉塞爾:第一位“職業戰地記者”

新聞史上,英國人威廉·霍華德·拉塞爾(1821-1907)被稱為“第一位職業戰地記者”,或者“第一個著名的戰地記者”。新聞史學認為,他的出現,象徵著專業記者的成熟。

戰地記者這種“找死”的職業是何時出現的?

拉塞爾就職於《泰晤士報》。1848年,丹麥王國和位於今天德國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國爆發戰爭,拉塞爾前往報道,並於1850年在戰場負傷,所幸傷勢不重。

1853年,沙皇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英國、法國為了阻止沙俄勢力過度擴張,出兵增援土耳其,戰爭擴大,幾乎成為全歐洲列強的角力。為了讓讀者更好了解戰況,《泰晤士報》在1854年派遣已經有過戰地報道經驗的拉塞爾前往。

在克里米亞戰爭的戰場,拉塞爾最初的報道和其他記者一樣,跟隨軍方宣傳的指揮棒走。但很快,他開始寫一些“出格”的報道,揭露戰場上負面的信息。在他的報道中,告知了英軍大批減員的困窘,描寫了數百名英軍騎兵遭到俄軍火力掃射的血腥場面,更寫出了戰地醫院的悲慘:死者被毫無遮掩地扔在那裡,緊挨著活人躺著。缺少最普通的醫療設備,骯髒、落魄。大批傷員,沒有得到絲毫的救治就死去了。

正是被拉塞爾的報道打動,貴族女子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組織了一支救護隊前往克里米亞前線,救助傷病員,促進了現代護理制度的誕生。也正是由於拉塞爾的報道,英國民眾掀起了政治運動,撤換不負責任的指揮官和政府首相,為部隊提供更好裝備和補給。最終,克里米亞戰爭以英、法擊敗俄國為告終,拉塞爾回國時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人們說他“喚醒了英國人的良心,使他們同情英國部隊所受的苦難,從而拯救了我們送往前線的那些部隊的殘餘。”

此後,拉塞爾採訪報道了50年代的英軍鎮壓印度土兵起義和意大利獨立戰爭,60年代的美國內戰、普魯士-丹麥戰爭、普奧戰爭,還有70年代的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起義等。他還因此被授予爵位。

戰地記者這種“找死”的職業是何時出現的?

拉塞爾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位以戰地報道為主要事業的記者,他的事蹟還確立了戰地記者的基本準則。首先是要真實、客觀地報道所見所聞,而非為了宣傳歪曲事實。其次,應該帶著批判性和建設性態度,以人道主義精神去審視一切。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風起雲湧的戰地記者群體

拉塞爾開創戰地記者事業後,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西方各國戰亂頻繁,戰地記者空前活躍。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有數百名各國記者與拉塞爾一起並肩戰鬥。馬修.布雷迪及其攝影隊拍下了數千張寶貴的照片,被譽為戰地新聞攝影的宗師。查爾斯.科芬是唯一一位始終單槍匹馬報道戰爭的“孤單奇俠”,他的筆名“卡爾頓”家喻戶曉。此後的普奧戰爭、普法戰爭、蘇丹戰爭、布爾戰爭、美西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更是為各國戰地記者提供了活躍的舞臺。

不少其他領域的名人,也曾擁有戰地記者的身份。

比如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便在1895年21歲時作為《每日紀事報》的隨軍記者,前往西班牙鎮壓古巴起義的戰場發稿。此後,他又報道了1897年的印度加爾各答反英起義。1899年,丘吉爾前往南非採訪布爾戰爭,卻遭布爾軍俘虜,差點被槍斃,後來成功越獄逃回,並因此在國內名聲大噪成為英雄。丘吉爾趁機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從政生涯,成為一代風雲人物。

戰地記者這種“找死”的職業是何時出現的?

(丘吉爾在南非被捕,最右側為丘吉爾)

此外,俄羅斯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俄羅斯方面的戰地記者。而美國作家海明威,最開始就是新聞記者,在一戰中辭去記者職務去前線作戰,此後則又重拾戰地記者的身份,在希臘-土耳其戰爭(1919-1922年)、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二戰爆發後,海明威作為記者隨軍行動,足跡遍佈全球,也曾到達中國抗戰的大後方重慶。他在1944年隨同美軍採訪途中,曾因飛機失事受重傷,痊癒後依然繼續堅持採訪。

海明威的許多文學著作,都和他在戰地記者生涯中積累的素材有關。

戰地記者這種“找死”的職業是何時出現的?

(海明威在中國)

想想也知道,記者本身就自帶能言善辯、見多識廣乃至深入思考的加成,而戰地記者必須出生入死地冒著炮火危險,意志力得到極大鍛鍊,他們目睹的也比一般坐辦公室的小編強上百倍。那麼從戰地記者中湧現精英人物也就毫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