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李牧会怎么样?

lon145579360


看到长平之战就来气,为什么呢?因为我会想到赵王身边的郭开,要不是这个人,可以说秦国一时间很难攻破赵国。所以说无论白起还是廉颇、王翦还是李牧,他们之间差的只是一个好主公。虽然两国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秦国统一是迟早的,但是说实在话如果是廉颇继续守秦国很难打败赵国,如果是李牧同样秦国也很难打败赵国,别再替赵括翻案了,他要真厉害就不会中了诱敌深入之计,要知道40万人被围歼,即使重创敌军那也是全军覆没。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廉颇是如何抵御秦军的:

第一次发起进攻,打败秦军,自身也有损失;

第二次交兵损失惨重,开始建筑堡垒;

第三次西边营垒被攻破,廉颇开始坚守不出,以防守为主;

后来秦军就一直攻破不了,由于战线拉长,粮草供给不足,不能速战速决大将王龁只能退兵。后开始采取离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身边的郭开,换了廉颇,赵括开始撤换防线,主动进攻,最后失败。当时综合国力确实不如秦国,但是绝对不会惨败。

再来看看李牧,长平之战后赵国并没有灭亡。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秦军大败,恢复了好几年才再次开始进攻赵国,此时赵王迁派李牧出兵迎战,李牧也同样采取了廉颇前辈的方案,建筑营垒抵抗秦军,李牧甚至秦军远征,不利持久,几次大败桓齮率领的秦军,并且同时还在防御韩魏两国。后秦国又派王翦出战,王翦聪明啊,用离间计,又收买了郭开(这个杀千刀的),郭开诬陷李牧勾结秦军,最后李牧被杀害。(其中赵国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发地震,大面积的饥荒导致国力减弱)。

这就是整个赵国被灭的经过。现在想想看,如果长平之战换作李牧,效果应该和廉颇是差不多甚至会比廉颇要好很多,因为李牧也擅长进攻,只是赵王不给力,内臣小人矣!

再讲个让你们恨郭开的事,长平之战后,赵王又想重新启用廉颇,派郭开去说,廉颇看见赵王想征用自己,那时候已经年纪不小了,于是一口气吃了三碗饭,也就是廉颇老矣善能饭否的由来,结果郭开这个小人回去就说廉颇不行了,就吃饭那会功夫居然上了三次茅厕。唉!希望以后国家少出这样的人。


猫眼观史


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秦赵各两人,旗鼓相当,尤其是白起和李牧,都被封为武安君,都从没打过败仗,都被封为战神那么长平之战时秦国派出了白起,而赵国换下廉颇后为什么没用李牧呢?

第一:时间上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而李牧从边关入朝为官时已是公元前246年,相差了十几年。

第二: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在驻守雁门郡防御匈奴,只是赵国边境的一名普通将军,并且还不是很得到赵王信任,曾因固守被召回,还没有成为当世名将。长平之战这样关乎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绝不会让一个小将军统帅的,就是后来换赵括,那也是因为他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而赵奢曾打败秦军并斩杀8万,可以说是当时少有的战绩。

第三:假设当时李牧已成名,赵孝成王派李牧出战李牧也可能不会赢。因为他也是名将,名将没有必胜把握是不会出战的。李牧在对抗匈奴时,也曾经据守不出战,导致当时赵王误以为他害怕匈奴,派人顶替他,结果那人每次战斗都失败,只好又调李牧去前线,李牧不战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后来果然大败匈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对白起的时候,双方都不会去贸然进攻犯错误,就像廉颇面对王龁一样坚守不出,因为廉颇三年没有发现战机,白起更不会犯错误。

第四:李牧最后是死于反间计的,赵括上任也是反间计,当李牧接任廉颇继续坚守的时候,赵国国力无法支撑,还是会中秦国的反间计,最终还是赵括出马。

所以,即使当时真是李牧来打长平之战,恐怕也难改变战局,毕竟他们都是战神,毕竟他的国君昏庸还是会中反间计的。


从思考开始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姑且说之。对于战争来说,将领虽然是重要的决胜依靠,却不是全部。正如孙武在胜败之论中的最后一点,将又能而君不加御者胜。而在长平之战方面,打的不是将领的军事水平,而是国力和政治。可以说,长平之战,秦国胜在国力和政治。

首先是国力,很多人比较国力,往往只在意军事力量,而忽视其他力量,单纯的军事力量,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军事力量几乎可以和秦国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付出伤亡过半的代价才取得胜利。可是,除了军事呢?

从国力看,秦国拥有富庶的关中平原,有巴蜀之地的战略后方,有潼关函谷关的天险,有陇西的养马牧场,有黄河渭水供后勤保障,更有数十年粮草积累,更主要的是,秦国四处征战,却都不是在本土,而是在他国土地上,战争成本低,收益却很大。这让秦国越打越强。可赵国呢,四战之地,没有足够的纵深和稳定的后方,也没有畅通的水路交通,又是本土作战,这就意味着,秦国能打的起持久战,赵国打不起。

从政治来看,更不是一个档次,秦国内部政治非常稳定,对于将领也足够信任,而且关键时候国君非常给力,当长平之战打到了白热化,秦昭王可以发15岁以上男子诣长平。而赵国却在玩换将的把戏。

对外来看,秦国更加灵活而积极,秦国之所以能以一敌六,不光是军事,更重要的是外交,秦国把纵横捭阖,分化瓦解的手段用到极致,充分利用了六国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这一点,赵国却显得很被动,整个长平之战,四大公子几乎没有建树,直到赵国快要灭国时,其他国家才支援。而这种支援,成了六国回光返照之战。

由此可见,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绝非单纯的军事较量,结局也就不言而喻,即使换成名将,也无能为力。


浪荡骚年风流叟


赵武灵王纵横一生,赵国胡服骑射,国力空前强大,疆域扩大了三倍,势力已经蔓延到阴山。当时战国形式已经是秦赵两强争霸。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赵国占两位。

说说所谓的千古名将赵括!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何况他爹是赵奢。阏与之战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为敌司命、反客为主、居高临下,使威行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田单折服地说:单不至也。

赵奢素有识人之明,是个通达之人,早年被平原君所赏识。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用赵括是因为赵奢!而赵奢却一语成谶,赵括导致全军覆没,从此赵国衰亡,统一大势已难扭转!

看长平之战:兵国之大器,赵括轻率倾巢而出渡过丹水,把四十万人置于死地。富家公子打仗当儿戏,虽万死难辞其咎。最惨的结果就是这样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送快递的小赵.....赵国几代人心血付出东流,唯一的贡献就是加快了秦朝统一大业。

李牧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战国四大名将实至名归。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李牧与白起的对决一定很精彩,但是战斗的结局很大可能就和汉中之战一样,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双飞都没大的破绽,爆不到🍊花,仅仅是一战消耗战。


鲜衣怒马云飞扬


李牧是唯一可以打败白起的将领,只有他具备与白起全面抗衡的能力。

白起是中国军事史上神一般的存在,平生所向无敌,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围歼赵国四十余万大军,此役实际上奠定了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基础。不过,如果让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白起绝对讨不到任何便宜,因为李牧的军事能力,绝不在白起之下。



长平大战之时,李牧还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赵军将领,他并不在南线与秦军作战,而是镇守北疆,以备匈奴入侵。当赵国最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之际,李牧统领的只是一支偏师,但他却把这支偏师打造成铁军,后来成为保家卫国的赵军主力部队。李牧在北疆干了四件事:第一,习骑射,训练骑兵,实行全民皆兵之政策;第二,谨烽火,完善战争预警系统;第三,多间谍,广泛收集敌方情报;第四,厚待战士,士卒乐为所用。

由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巨大创伤需要时间抚平,李牧没有急于出击匈奴,而是故意示弱,非常耐心地等待一击制敌机会的出现。经过十年卧薪尝胆,赵国新的一代长大成人,李牧开始设局,抛出诱饵,诱使匈奴人倾巢而出,大举入侵赵国北疆。此时李牧以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五万步兵及十万弓努手围歼匈奴人,史书载“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这是什么概念?在武力最强大的汉武帝时代,倾国家之力,以卫、霍两名天才将领,三十万之众发动的漠北战役,亦只不过歼敌九万多。而赵国的面积不及大汉帝国的七分之一,李牧只以地方武装部队,就把匈奴打趴下,其智慧与谋略,可谓天下无双。紧接着,他挟胜利之威,灭澹林,破东胡,降林胡,横扫北方,令赵国再现军事强国之风采。



后来李牧还指挥过很多战役,包括伐燕之战以及两度击败秦军入侵,他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惟一障碍。李牧有不世之才华,可惜生不逢时,个人事业崛起之时,国家却已从巅峰坠落。不仅如此,由于在政治上遭排挤,在多数时间里兵权旁落,未能像白起那样有尽情表演的舞台,甚至最后被奸人陷害而死,令人扼腕而叹。

李牧是天才型将领,用兵艺术近乎完美,属于最全能型的统帅。他善于练兵,熟悉各兵种的协调作战,从车兵到骑兵,从步兵到弓弩兵,运用得心应手,做到远攻与近战的结合,进攻与防御的结合。他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用缜密的作战计划,有完善的防御体系,有发达的情报系统,知己知彼,谋定而后动,立足打歼灭战,不战则已,一战必胜。

有趣的是,白起在秦国封武安君,后来赵国亦封李牧为武安君。如果回到长平之战,两位武安君各自率秦、赵最精锐的部队交锋,我还是会把赌注押在李牧身上的。


君山话史


很难说。长平之战的起因不必多说,当时秦国是实力最强的,其实赵国刚刚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尤其是骑兵具有很强悍的战斗力,那也是声威大震。可以说在东方六国中,也只有赵国在声势上和实力上可以和秦国抗衡,所以赵国才不怕秦国的强盛,故而才有胆量与秦国进行大规模的决战,这就是赵国之所以敢和秦国进行长平之战的根源。

秦赵两国在长平几番拼杀,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难分高下,赵国的廉颇坚守不出,而秦国也讨不到半点便宜。可以说赵国的军事实力和秦国不相上下,这也是之前赵武灵王还有伐秦的打算,他可是有底气的。不过战争从来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对决,还牵扯到很多东西,其实秦国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秦国农业很发达,粮食产量丰富,而且秦国水利设施等基础建设比较好,交通比赵国发达,运粮更快,既可从陆上运也可从水上运,而赵国粮食产量没有秦国丰富,交通也没有秦国发达,后勤保障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长期对峙消耗下来赵国必败,所以赵国上下万分焦急,再加上赵国外交上的失策,其他诸侯国都不会来帮助赵国进攻秦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赵国单独对抗秦国的军事压力,由于长期对峙根本就会被秦国彻底拖垮,打持久战耗不赢秦国,赵国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只有速战速决赵国才有可能不遭受惨败,在这种情况下才让赵括当上赵军的统帅,秦国也知道赵国的处境,故而设下陷进,赵括年轻缺乏经验,一不注意就上了秦国的当,最后全军覆没。其实谁当统帅都一样,赵国一样会战败,谁叫他们外交做的不好,要是其他有国家来支援,秦国迫于压力还可能双方求和各自退兵。这是赵国唯一的办法,之前有人向赵王建议过,秦国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也怕赵国这样做,他们也采取积极的外交策略,最终秦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胜利,赵国进一步被孤立,最后除了失败也没有其他选择。


忍之龟


赵国如果有“秦国神将,赵国坑神”郭开在,换上李牧很难!换成赵括就是郭开的“功劳”!

假设真的换成了李牧,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白起,廉颇,王剪。李牧是一个能攻能守,而且极富军事谋略的名将!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的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入侵,由于匈奴的机动性极强,很难被消灭。秦、赵、燕三国不堪忍受,又打不过匈奴;只好修长城!李牧守卫赵国北境,每天杀一头牛和士兵搞活动,打擂台比赛,赢了吃牛肉!剩下的只能喝汤!无形中训练出了一支狼性部队!匈奴来了就躲在城里不出去!匈奴人认为李牧是个胆小将军;将士们觉得这么样子十分愤怒!纷纷请战!李牧命令放出牛羊,诱匈奴深入,一战歼灭匈奴十万主力!从此,秦、赵、燕边境安宁!

第二件事,长平之战后多年,赵孝成王死,赵王迁即位后,秦国攻打已经风雨飘摇的赵国,赵王迁调李牧与秦军作战——而且是两线作战,李牧带领赵军连败秦军,斩首四万,而且经常打完一战,又立刻奔袭到下一处作战!秦国无法取胜,再次使用反间计,“神将”郭开像赵王迁进谗言,赵王迁用两个平凡将领代替了李牧,赵王迁在郭开谗言下拒绝见李牧,并赐死李牧!于是李牧自杀!东方六国最后一个能阻挡秦军的人死了!随后,王剪帅兵攻破邯郸,掳赵王迁,赵灭!

李牧如果代替廉颇,那么李牧在军事上很可能继续坚持廉颇的坚守策略,第二步是想计谋诱敌深入,歼灭秦军!

依照白起的军事眼光,最大的可能性是秦国继续使用反间计,想办法搞掉李牧!如果杀不掉李牧,军事天才白起会建议秦王撤军!休养生息蚕食六国!

毕竟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堵上的几乎是全部国家军力,赵国已经缺粮了,秦国也已经到极限了,也缺粮了!秦军威胁魏国、楚国谁救赵国,灭完赵国就灭他,当时吓唬住了魏王!一旦魏国楚国醒悟,秦国就危险了!所以秦国要速战速决,不能拖!不能等其他五国醒悟过来!


嘟嘟读读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换成李牧,因为李牧当时很可能在秦军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的记载,李牧的父亲李玑是秦国太傅,李牧的祖父李昙也是秦国的高官。李牧的祖父李昙早年在赵国当柏人侯,后来入秦为官,先是当御史大夫,后来当上了秦国的司徒。根据《战国志》的记载,李牧还手有残疾,连自杀都困难。李牧的儿子李汨是秦国的中大夫、詹事,也算是高干。从李牧的家族成员来看,他的家族在秦赵两国都有人脉,都能当高官,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时李牧很有可能还在秦军中。李牧家族这种情况在战国时代并不是特例,秦国宰相楼缓就当过赵武灵王的大臣,后来到秦国当上了宰相。楚国的昌平君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作乱时立功很大,被封为秦国丞相,嬴政攻打楚国时这个秦国当年的丞相就毅然起兵,给自己的老上级和表兄弟——嬴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信陵君也都有在别国当丞相的经历。也只有李牧家里有雄厚的背景,他才能以残疾人身份直接当上军官,否则很难想象他能靠着残废的身体一级级从小兵身份升上去。

李牧可能是陷入了秦国的内部权力斗争,才不得不前往赵国。他首先在赵国北部边境练兵,用示弱的方式麻痹了匈奴人。而后李牧练就了一只强大的骑兵,抓住战机击败了匈奴人,在赵国边防军中有了威望和根基。李牧在赵国军中大放异彩的年份是公元前243年到229年,和长平之战有近20年的时间差,他和白起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将领。白起扬名立万的年份是公元前294年,两人差了半个世纪。长平之战爆发的公元前260年李牧即使在赵军中也是处于蛰伏期,是从赵王都匈奴人都认为他窝囊的时期,所以长平之战时李牧根本就不可能进入赵国决策层的法眼。


冷兵器研究所


没用,长平之败不是赵军之败,而是赵国之败,赵王之败。如果不是赵王督促赵军出战,根本无须需换帅。直接廉颇死守就行了。问题是赵国熬不住了。而且赵王本身的战略格局也太小了。其实按着当时的最佳做法就是退关延敌,直接撤出山地,退守壶关,这样,把难以运输的山地让给秦国,再将秦军引到平原决战,这样战国才有可能胜。可惜呢,赵王包括整个赵国都没有这个觉悟。后来这种战术又出现过一次,那就是陆逊火烧夷陵。当时,廉颇,李牧,包括赵括肯定也想得到这个战术,但是赵国赵王不允许罢了。所以,除了换赵王,不然换谁都没用


优己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有五个:

1.秦深谋远虑,赵临时防御。

2.秦知己知彼,赵情报缺乏。

3.外交失败,孤立无援。

4.临阵易将,前期努力作废。

5.国内恐慌,拒绝救援。

确实可以说赵括指挥不当,但不能说这就是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长平之战之所以失败,是从赵国贪图上党地区开始就注定了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国君、平原君等为首的国家管理层出了问题。

所以,换谁去都一样会失败,即使不换人,让廉颇死守,也一样会失败。结果都是死,只不过死相不一样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