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會怎麼樣?

lon145579360


看到長平之戰就來氣,為什麼呢?因為我會想到趙王身邊的郭開,要不是這個人,可以說秦國一時間很難攻破趙國。所以說無論白起還是廉頗、王翦還是李牧,他們之間差的只是一個好主公。雖然兩國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秦國統一是遲早的,但是說實在話如果是廉頗繼續守秦國很難打敗趙國,如果是李牧同樣秦國也很難打敗趙國,別再替趙括翻案了,他要真厲害就不會中了誘敵深入之計,要知道40萬人被圍殲,即使重創敵軍那也是全軍覆沒。

我們先來看看長平之戰廉頗是如何抵禦秦軍的:

第一次發起進攻,打敗秦軍,自身也有損失;

第二次交兵損失慘重,開始建築堡壘;

第三次西邊營壘被攻破,廉頗開始堅守不出,以防守為主;

後來秦軍就一直攻破不了,由於戰線拉長,糧草供給不足,不能速戰速決大將王齕只能退兵。後開始採取離間計,重金收買了趙王身邊的郭開,換了廉頗,趙括開始撤換防線,主動進攻,最後失敗。當時綜合國力確實不如秦國,但是絕對不會慘敗。

再來看看李牧,長平之戰後趙國並沒有滅亡。

信陵君竊符救趙後秦軍大敗,恢復了好幾年才再次開始進攻趙國,此時趙王遷派李牧出兵迎戰,李牧也同樣採取了廉頗前輩的方案,建築營壘抵抗秦軍,李牧甚至秦軍遠征,不利持久,幾次大敗桓齮率領的秦軍,並且同時還在防禦韓魏兩國。後秦國又派王翦出戰,王翦聰明啊,用離間計,又收買了郭開(這個殺千刀的),郭開誣陷李牧勾結秦軍,最後李牧被殺害。(其中趙國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發地震,大面積的饑荒導致國力減弱)。

這就是整個趙國被滅的經過。現在想想看,如果長平之戰換作李牧,效果應該和廉頗是差不多甚至會比廉頗要好很多,因為李牧也擅長進攻,只是趙王不給力,內臣小人矣!

再講個讓你們恨郭開的事,長平之戰後,趙王又想重新啟用廉頗,派郭開去說,廉頗看見趙王想徵用自己,那時候已經年紀不小了,於是一口氣吃了三碗飯,也就是廉頗老矣善能飯否的由來,結果郭開這個小人回去就說廉頗不行了,就吃飯那會功夫居然上了三次茅廁。唉!希望以後國家少出這樣的人。


貓眼觀史


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秦趙各兩人,旗鼓相當,尤其是白起和李牧,都被封為武安君,都從沒打過敗仗,都被封為戰神那麼長平之戰時秦國派出了白起,而趙國換下廉頗後為什麼沒用李牧呢?

第一:時間上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而李牧從邊關入朝為官時已是公元前246年,相差了十幾年。

第二:長平之戰時李牧還在駐守雁門郡防禦匈奴,只是趙國邊境的一名普通將軍,並且還不是很得到趙王信任,曾因固守被召回,還沒有成為當世名將。長平之戰這樣關乎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絕不會讓一個小將軍統帥的,就是後來換趙括,那也是因為他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而趙奢曾打敗秦軍並斬殺8萬,可以說是當時少有的戰績。

第三:假設當時李牧已成名,趙孝成王派李牧出戰李牧也可能不會贏。因為他也是名將,名將沒有必勝把握是不會出戰的。李牧在對抗匈奴時,也曾經據守不出戰,導致當時趙王誤以為他害怕匈奴,派人頂替他,結果那人每次戰鬥都失敗,只好又調李牧去前線,李牧不戰是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後來果然大敗匈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對白起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去貿然進攻犯錯誤,就像廉頗面對王齕一樣堅守不出,因為廉頗三年沒有發現戰機,白起更不會犯錯誤。

第四:李牧最後是死於反間計的,趙括上任也是反間計,當李牧接任廉頗繼續堅守的時候,趙國國力無法支撐,還是會中秦國的反間計,最終還是趙括出馬。

所以,即使當時真是李牧來打長平之戰,恐怕也難改變戰局,畢竟他們都是戰神,畢竟他的國君昏庸還是會中反間計的。


從思考開始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姑且說之。對於戰爭來說,將領雖然是重要的決勝依靠,卻不是全部。正如孫武在勝敗之論中的最後一點,將又能而君不加御者勝。而在長平之戰方面,打的不是將領的軍事水平,而是國力和政治。可以說,長平之戰,秦國勝在國力和政治。

首先是國力,很多人比較國力,往往只在意軍事力量,而忽視其他力量,單純的軍事力量,趙武靈王之後,趙國軍事力量幾乎可以和秦國相提並論,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國付出傷亡過半的代價才取得勝利。可是,除了軍事呢?

從國力看,秦國擁有富庶的關中平原,有巴蜀之地的戰略後方,有潼關函谷關的天險,有隴西的養馬牧場,有黃河渭水供後勤保障,更有數十年糧草積累,更主要的是,秦國四處征戰,卻都不是在本土,而是在他國土地上,戰爭成本低,收益卻很大。這讓秦國越打越強。可趙國呢,四戰之地,沒有足夠的縱深和穩定的後方,也沒有暢通的水路交通,又是本土作戰,這就意味著,秦國能打的起持久戰,趙國打不起。

從政治來看,更不是一個檔次,秦國內部政治非常穩定,對於將領也足夠信任,而且關鍵時候國君非常給力,當長平之戰打到了白熱化,秦昭王可以發15歲以上男子詣長平。而趙國卻在玩換將的把戲。

對外來看,秦國更加靈活而積極,秦國之所以能以一敵六,不光是軍事,更重要的是外交,秦國把縱橫捭闔,分化瓦解的手段用到極致,充分利用了六國之間的矛盾為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這一點,趙國卻顯得很被動,整個長平之戰,四大公子幾乎沒有建樹,直到趙國快要滅國時,其他國家才支援。而這種支援,成了六國迴光返照之戰。

由此可見,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絕非單純的軍事較量,結局也就不言而喻,即使換成名將,也無能為力。


浪蕩騷年風流叟


趙武靈王縱橫一生,趙國胡服騎射,國力空前強大,疆域擴大了三倍,勢力已經蔓延到陰山。當時戰國形式已經是秦趙兩強爭霸。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趙國佔兩位。

說說所謂的千古名將趙括!

正所謂知子莫若父,何況他爹是趙奢。閼與之戰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為敵司命、反客為主、居高臨下,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田單折服地說:單不至也。

趙奢素有識人之明,是個通達之人,早年被平原君所賞識。趙奢說:“戰爭,是關係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如此輕鬆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用趙括是因為趙奢!而趙奢卻一語成讖,趙括導致全軍覆沒,從此趙國衰亡,統一大勢已難扭轉!

看長平之戰:兵國之大器,趙括輕率傾巢而出渡過丹水,把四十萬人置於死地。富家公子打仗當兒戲,雖萬死難辭其咎。最慘的結果就是這樣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送快遞的小趙.....趙國幾代人心血付出東流,唯一的貢獻就是加快了秦朝統一大業。

李牧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實至名歸。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李牧與白起的對決一定很精彩,但是戰鬥的結局很大可能就和漢中之戰一樣,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雙飛都沒大的破綻,爆不到🍊花,僅僅是一戰消耗戰。


鮮衣怒馬雲飛揚


李牧是唯一可以打敗白起的將領,只有他具備與白起全面抗衡的能力。

白起是中國軍事史上神一般的存在,平生所向無敵,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圍殲趙國四十餘萬大軍,此役實際上奠定了秦國最終一統天下的基礎。不過,如果讓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白起絕對討不到任何便宜,因為李牧的軍事能力,絕不在白起之下。



長平大戰之時,李牧還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趙軍將領,他並不在南線與秦軍作戰,而是鎮守北疆,以備匈奴入侵。當趙國最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之際,李牧統領的只是一支偏師,但他卻把這支偏師打造成鐵軍,後來成為保家衛國的趙軍主力部隊。李牧在北疆幹了四件事:第一,習騎射,訓練騎兵,實行全民皆兵之政策;第二,謹烽火,完善戰爭預警系統;第三,多間諜,廣泛收集敵方情報;第四,厚待戰士,士卒樂為所用。

由於趙國在長平之戰的巨大創傷需要時間撫平,李牧沒有急於出擊匈奴,而是故意示弱,非常耐心地等待一擊制敵機會的出現。經過十年臥薪嚐膽,趙國新的一代長大成人,李牧開始設局,拋出誘餌,誘使匈奴人傾巢而出,大舉入侵趙國北疆。此時李牧以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名騎兵、五萬步兵及十萬弓努手圍殲匈奴人,史書載“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這是什麼概念?在武力最強大的漢武帝時代,傾國家之力,以衛、霍兩名天才將領,三十萬之眾發動的漠北戰役,亦只不過殲敵九萬多。而趙國的面積不及大漢帝國的七分之一,李牧只以地方武裝部隊,就把匈奴打趴下,其智慧與謀略,可謂天下無雙。緊接著,他挾勝利之威,滅澹林,破東胡,降林胡,橫掃北方,令趙國再現軍事強國之風采。



後來李牧還指揮過很多戰役,包括伐燕之戰以及兩度擊敗秦軍入侵,他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惟一障礙。李牧有不世之才華,可惜生不逢時,個人事業崛起之時,國家卻已從巔峰墜落。不僅如此,由於在政治上遭排擠,在多數時間裡兵權旁落,未能像白起那樣有盡情表演的舞臺,甚至最後被奸人陷害而死,令人扼腕而嘆。

李牧是天才型將領,用兵藝術近乎完美,屬於最全能型的統帥。他善於練兵,熟悉各兵種的協調作戰,從車兵到騎兵,從步兵到弓弩兵,運用得心應手,做到遠攻與近戰的結合,進攻與防禦的結合。他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用縝密的作戰計劃,有完善的防禦體系,有發達的情報系統,知己知彼,謀定而後動,立足打殲滅戰,不戰則已,一戰必勝。

有趣的是,白起在秦國封武安君,後來趙國亦封李牧為武安君。如果回到長平之戰,兩位武安君各自率秦、趙最精銳的部隊交鋒,我還是會把賭注押在李牧身上的。


君山話史


很難說。長平之戰的起因不必多說,當時秦國是實力最強的,其實趙國剛剛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尤其是騎兵具有很強悍的戰鬥力,那也是聲威大震。可以說在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在聲勢上和實力上可以和秦國抗衡,所以趙國才不怕秦國的強盛,故而才有膽量與秦國進行大規模的決戰,這就是趙國之所以敢和秦國進行長平之戰的根源。

秦趙兩國在長平幾番拼殺,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難分高下,趙國的廉頗堅守不出,而秦國也討不到半點便宜。可以說趙國的軍事實力和秦國不相上下,這也是之前趙武靈王還有伐秦的打算,他可是有底氣的。不過戰爭從來不是單純軍事力量的對決,還牽扯到很多東西,其實秦國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秦國農業很發達,糧食產量豐富,而且秦國水利設施等基礎建設比較好,交通比趙國發達,運糧更快,既可從陸上運也可從水上運,而趙國糧食產量沒有秦國豐富,交通也沒有秦國發達,後勤保障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長期對峙消耗下來趙國必敗,所以趙國上下萬分焦急,再加上趙國外交上的失策,其他諸侯國都不會來幫助趙國進攻秦軍,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趙國單獨對抗秦國的軍事壓力,由於長期對峙根本就會被秦國徹底拖垮,打持久戰耗不贏秦國,趙國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只有速戰速決趙國才有可能不遭受慘敗,在這種情況下才讓趙括當上趙軍的統帥,秦國也知道趙國的處境,故而設下陷進,趙括年輕缺乏經驗,一不注意就上了秦國的當,最後全軍覆沒。其實誰當統帥都一樣,趙國一樣會戰敗,誰叫他們外交做的不好,要是其他有國家來支援,秦國迫於壓力還可能雙方求和各自退兵。這是趙國唯一的辦法,之前有人向趙王建議過,秦國人也想到了這一點,也怕趙國這樣做,他們也採取積極的外交策略,最終秦國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勝利,趙國進一步被孤立,最後除了失敗也沒有其他選擇。


忍之龜


趙國如果有“秦國神將,趙國坑神”郭開在,換上李牧很難!換成趙括就是郭開的“功勞”!

假設真的換成了李牧,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白起,廉頗,王剪。李牧是一個能攻能守,而且極富軍事謀略的名將!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的邊境經常受到匈奴的入侵,由於匈奴的機動性極強,很難被消滅。秦、趙、燕三國不堪忍受,又打不過匈奴;只好修長城!李牧守衛趙國北境,每天殺一頭牛和士兵搞活動,打擂臺比賽,贏了吃牛肉!剩下的只能喝湯!無形中訓練出了一支狼性部隊!匈奴來了就躲在城裡不出去!匈奴人認為李牧是個膽小將軍;將士們覺得這麼樣子十分憤怒!紛紛請戰!李牧命令放出牛羊,誘匈奴深入,一戰殲滅匈奴十萬主力!從此,秦、趙、燕邊境安寧!

第二件事,長平之戰後多年,趙孝成王死,趙王遷即位後,秦國攻打已經風雨飄搖的趙國,趙王遷調李牧與秦軍作戰——而且是兩線作戰,李牧帶領趙軍連敗秦軍,斬首四萬,而且經常打完一戰,又立刻奔襲到下一處作戰!秦國無法取勝,再次使用反間計,“神將”郭開像趙王遷進讒言,趙王遷用兩個平凡將領代替了李牧,趙王遷在郭開讒言下拒絕見李牧,並賜死李牧!於是李牧自殺!東方六國最後一個能阻擋秦軍的人死了!隨後,王剪帥兵攻破邯鄲,擄趙王遷,趙滅!

李牧如果代替廉頗,那麼李牧在軍事上很可能繼續堅持廉頗的堅守策略,第二步是想計謀誘敵深入,殲滅秦軍!

依照白起的軍事眼光,最大的可能性是秦國繼續使用反間計,想辦法搞掉李牧!如果殺不掉李牧,軍事天才白起會建議秦王撤軍!休養生息蠶食六國!

畢竟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堵上的幾乎是全部國家軍力,趙國已經缺糧了,秦國也已經到極限了,也缺糧了!秦軍威脅魏國、楚國誰救趙國,滅完趙國就滅他,當時嚇唬住了魏王!一旦魏國楚國醒悟,秦國就危險了!所以秦國要速戰速決,不能拖!不能等其他五國醒悟過來!


嘟嘟讀讀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換成李牧,因為李牧當時很可能在秦軍裡。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裡的記載,李牧的父親李璣是秦國太傅,李牧的祖父李曇也是秦國的高官。李牧的祖父李曇早年在趙國當柏人侯,後來入秦為官,先是當御史大夫,後來當上了秦國的司徒。根據《戰國志》的記載,李牧還手有殘疾,連自殺都困難。李牧的兒子李汨是秦國的中大夫、詹事,也算是高幹。從李牧的家族成員來看,他的家族在秦趙兩國都有人脈,都能當高官,總的來說長平之戰時李牧很有可能還在秦軍中。李牧家族這種情況在戰國時代並不是特例,秦國宰相樓緩就當過趙武靈王的大臣,後來到秦國當上了宰相。楚國的昌平君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作亂時立功很大,被封為秦國丞相,嬴政攻打楚國時這個秦國當年的丞相就毅然起兵,給自己的老上級和表兄弟——嬴政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戰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信陵君也都有在別國當丞相的經歷。也只有李牧家裡有雄厚的背景,他才能以殘疾人身份直接當上軍官,否則很難想象他能靠著殘廢的身體一級級從小兵身份升上去。

李牧可能是陷入了秦國的內部權力鬥爭,才不得不前往趙國。他首先在趙國北部邊境練兵,用示弱的方式麻痺了匈奴人。而後李牧練就了一隻強大的騎兵,抓住戰機擊敗了匈奴人,在趙國邊防軍中有了威望和根基。李牧在趙國軍中大放異彩的年份是公元前243年到229年,和長平之戰有近20年的時間差,他和白起不是同一個時代的將領。白起揚名立萬的年份是公元前294年,兩人差了半個世紀。長平之戰爆發的公元前260年李牧即使在趙軍中也是處於蟄伏期,是從趙王都匈奴人都認為他窩囊的時期,所以長平之戰時李牧根本就不可能進入趙國決策層的法眼。


冷兵器研究所


沒用,長平之敗不是趙軍之敗,而是趙國之敗,趙王之敗。如果不是趙王督促趙軍出戰,根本無須需換帥。直接廉頗死守就行了。問題是趙國熬不住了。而且趙王本身的戰略格局也太小了。其實按著當時的最佳做法就是退關延敵,直接撤出山地,退守壺關,這樣,把難以運輸的山地讓給秦國,再將秦軍引到平原決戰,這樣戰國才有可能勝。可惜呢,趙王包括整個趙國都沒有這個覺悟。後來這種戰術又出現過一次,那就是陸遜火燒夷陵。當時,廉頗,李牧,包括趙括肯定也想得到這個戰術,但是趙國趙王不允許罷了。所以,除了換趙王,不然換誰都沒用


優己


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有五個:

1.秦深謀遠慮,趙臨時防禦。

2.秦知己知彼,趙情報缺乏。

3.外交失敗,孤立無援。

4.臨陣易將,前期努力作廢。

5.國內恐慌,拒絕救援。

確實可以說趙括指揮不當,但不能說這就是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長平之戰之所以失敗,是從趙國貪圖上黨地區開始就註定了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以國君、平原君等為首的國家管理層出了問題。

所以,換誰去都一樣會失敗,即使不換人,讓廉頗死守,也一樣會失敗。結果都是死,只不過死相不一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