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范睢貌似是个厚道的丞相,为什么突然就要扳倒宣太后、魏冉,甚至扳倒白起?

韩惜忆


范雎是一个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诸如扳倒宣太后、魏冉和白起都是出于政治考量,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秦国,更是秦昭襄王的意图。

说他貌似厚道,是基于他“一饭之德必偿”的准则,然也正是因为他这厚道,毁了他的政治前途。范雎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成就一番事业是他的终极目标。为此他能忍一切常人之所不能忍。

范雎本是个穷苦人,学习辩术,游说列国,结果没人搭理他,后来他只得在魏国一个中大夫那里做门客,终因莫须有的卖国罪行获罪于魏相魏齐,魏齐命人把范雎往死打,肋骨都断了,范雎装死,然后魏齐让人用席子一卷扔到厕所里,当时魏齐本在举行宴会。他让醉酒的宾客往范雎身上尿尿。

我们常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范雎比及韩信,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在,后来范雎说服看守把他放了,后来改名易姓,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来到了秦国。

但是秦昭襄王对范雎说的“秦国已是危如累卵”丝毫不感兴趣,所以等了一年的范雎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长信,大意是:我是不是一块璞玉,你总得见上一面才知道。

秦昭襄王被范雎的言辞打动,就见了范雎,范雎对秦昭襄王做了一番试探,见秦王还算诚恳,就讲起了外交上的事情,指出魏冉所做的是在弱秦而肥己。范雎进一步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秦王的心。于是范雎被任命为客卿,开始了他大展拳脚的政治生涯。“远交近攻”的策略确实让秦国尝到了甜头,而秦昭襄王对范雎也是信任无比。但是范雎觉得还不够,秦国内部的斗争是很残酷的,他如果不尽快出手,魏冉必会向他发难,要知道魏冉一向讨厌外来的辩士。

等到秦国的外交有了成效,范雎开始提出秦昭襄王内心的隐痛。那就是秦国政权并不全在秦王手中,这样的国家势必会乱,而范雎的政治主张必然会受到影响。

当年,秦昭襄王还在燕国为质子,秦国国内却发生内乱,秦武王的兄弟们为争夺王位分成了两派,其中芈八子和异父兄魏冉支持芈八子的次子,谁也没有去想远在燕国的芈八子的长子公子稷。可是赵武灵王半路杀出,打破了秦国争权的平衡,最终公子稷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因为秦昭襄王年幼,芈八子自称太后主政,魏冉任秦相辅政。

宣太后这一主政就主了三十多年,这些年了,魏以魏冉为首的宣太后的弟弟儿子们成为秦国四贵,地位煊赫,财富惊人,以至于秦国只知有太后和四贵,然后才是秦昭襄王。

公元前266年,范雎提出打击外戚和王室,强化王权。秦昭襄王于是下令废掉宣太后,驱逐四贵。王权尽归秦王,然后范雎成了相国,封地为应城,称应侯。其实白起的死是必然的,范雎在其中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白起是魏冉提拔上来的,魏冉倒了,白起没倒,原因就在于白起是个了不起的战将,对秦国的扩张有很大的用处,长平之战中,白起最终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山东六国震惊。

白起的意思是趁势攻入邯郸,迅速灭掉赵国,但是赵国却开始活动了,派出了苏代,苏代不负众望,游说了范雎,说白起若再立战功,势必职位在范雎之上,到时候……

范雎岂能没有想到,于是他建议秦王暂时休战。结果第二年秦昭襄王要攻打邯郸,但是白起病了,别的将领久攻不下反吃败仗,楚魏加起来十八万将士支援赵国,秦王催促白起出战,但白起拒绝了,他认为他出战也没有胜算,但是他不仅一再拒绝秦王的命令,还在秦军吃了败仗的时候奚落秦王。秦王一气之下驱逐白起,白起带病上路,范雎对秦王提起说白起似有不服之意,然后等白起到了杜邮,秦昭襄王赐的剑也到了,一代名将自刎身亡。

白起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威胁范雎的地位,然而他却败在自己手里。曾经帮助过他的郑安平和王稽在他的举荐下被秦王委以重任,然而两人,一个战败投降他国,一个暗通他国出卖秦国。按秦律,范雎应以同罪论处,秦昭襄王饶了他一次,第二次的时候,范雎辞官,不久去世。是病死还是被杀,已是不得而知。


尚宫女史


所谓厚道,在政治中并不存在,范雎不过是在站队方面做了选择而已。他是一个政治家,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与地位。

1、扳倒宣太后、魏冉是协助秦昭王与外戚势力夺权,让自己有更大的发挥舞台,更高的政治地位施展自己的抱负

秦昭王继位时年幼,宣太后摄政,魏冉掌权,这一对姐弟把控了秦国的朝政,甚至秦昭王成年后,依然是二人掌权。

魏冉等外戚的势力逐渐变大,并且不断通过对外战争,让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对王权对秦国政权稳定都存在威胁。

以秦昭王的野心必然会不满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早晚会与宣太后、魏冉这些外戚势力有冲突。范雎的作用不过是在外戚势力与王权势力上做了一个站队,并且帮助秦昭王赢得这场权力争斗。

就如同吕不韦投资异人,赢了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扳倒白起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

长平之战之后,将相失和,范雎从防止白起超过自己变成间接害死白起

第一个阶段:防止白起超过自己

白起是魏冉提拔起来的将领,而且战功赫赫,尤其是长平之战后,威名大震。苏代施离间计,范雎以军队疲惫为由,向秦王建议回师,避免白起因为战功升职超过自己。

第二阶段:顺应秦王的意思逼死白起

长平之战回师之后,秦王与白起便生嫌隙,之后秦王又强行发兵灭赵,白起反对,又称病不领兵。秦王与白起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秦王杀白起之心日盛。

秦王曾派范雎到白起府中,请他再次领兵,白起不受。范雎此阶段就是将自己的意愿顺应到秦王的意思中,即铲除白起,又保住自己的位置。


妖鬼杂谈录


范雎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可以说整个战国后期,他是唯一一个具有战略政治眼光的人。因为他为秦昭襄王提出了一个统一全国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远交进攻。这一策略从秦昭襄王时期到秦王嬴政时期一直在贯彻,就是这一战略,最终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远交近攻的好处就是,只要秦国能把邻国的土地拿下来,秦国就能把拿下来的这些土地兼并到秦国的国土上来,这样六国的土地一点点的被蚕食,秦国的国土就一点点的强大了起来。

至于范雎为什么要搬到宣太后和魏冉,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存在会阻碍秦国的统一大业。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亲,魏冉是他的舅舅,这两个人不搬到,秦昭襄王就不能独揽大权。

若是秦昭襄王不能独揽大权,范雎就不能再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因为若是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就有可能会触犯到魏冉的利益,魏冉和宣太后是兄妹关系,两个人一合谋把范雎这个魏国来的外来户给杀于无形之中,这是很简答的一件事。

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范雎也必须要让秦昭襄王搬到宣太后和魏冉。

因为范雎的才能,秦昭襄王重用了他,把他立为了秦国的国相。为此,秦昭襄王还把原相国魏冉给贬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这一时期,秦昭襄王还重用了白起,白起为秦国打压了楚国,魏国,赵国和韩国。可以说这些功劳多多少少都有范雎的智慧在里面。

至于范雎为什么要打压白起,谁实话这一点范雎确实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因为白起的功劳在打了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之后,就大到前无古人的地步了。若是白起在一举拿下赵国来,那白起的地位肯定会在他这个相国之上。

所以,为了不至于让白起的功劳大到吓人的地步,当白起提出直接率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范雎是极力的劝阻秦昭襄王,让白起赶紧回兵,他的理由是因为秦军刚打了长平之战,军队太疲劳了。

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把白起给调了回来。白起就很郁闷了,因为这时候是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在去灭赵国就很难了。

果然,过了几个月秦昭襄王想再次出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的时候,这次秦军打了一个败仗。秦昭襄王想让白起带兵去攻打,白起不去,因为他知道这时候的赵国已经拿不下来了,最好的战机已经错过了,现在赵国已经恢复了实力。

秦军在赵国连连失利,白起又不出征,秦昭襄王在一怒之下就把白起的爵位给撤掉了,然后让他降为平民迁出都城去。

白起刚出都城,就有小人开始告白起的状,说白起不服气,还说秦昭襄王的坏话。

秦昭襄王就派人追上白起,赐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刎了。一代名将白起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史学达人


每一项政治活动,都是有预谋的,有其政治目的的

“突然”用在这肯定是不合适的

嗯~~题主都说了范雎“貌似厚道”,换个词来形容还是可以的,比如说:睚眦必报

范雎这个人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卓越,优秀的政治家,在其执政期间提出了对付六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方针,而这个方针更是成了秦国的国策,为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战略基础

他是一个政治家,就一定有他自己政治理想,他的一切政治活动都是为了都是为了都是为了他的政治报负服务的。

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帮助秦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

好了,有了这个政治前提。

我们就有了分析其政治行为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两个矛盾,其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这个套路,秦国内部则是王权与外戚的矛盾,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王权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戚和部分贵族集体把握朝政

范雎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就必须有以一个强有力,且支持他的国君,而穰侯等外戚和贵族集团把握了朝政,正是阻碍了这个形式的发展,恰巧这个时候,穰侯,他又要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想借此扩大他的陶邑封地,范雎借此上了一封奏折,总体意思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说“天下只知穰侯,而不知殿下也”,(用在谁身上谁死)

于是昭王把穰侯,和把持朝政的贵族集团赶出函谷关外,然后拜范雎为相,封应侯。

再说回白起,白起之死是魏冉与范雎政治斗争的延续

魏冉对白起有提拔赏识之恩,是魏冉的嫡系,在在邯郸保卫战中赵国派人游说范雎说:白起拿下赵国后,官爵恐怕要在您之上了而由于魏冉的缘故,恐怕对您不利。

于是范雎劝说秦王,暂缓了对赵国的攻击,进一步加深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前方战事不利,白起屡次抗旨不尊,被贬为庶民,但还是战功赫赫,功高震主, 以至于范雎趁机杀死白起,除之而后快,斩草须知要除根


历史探寻


范雎就是翻版的商鞅,商鞅为了秦国强大,可以得罪秦国贵族,甚至秦王情同手足的兄弟他也敢得罪。而范雎在秦国做了客卿后,为了秦国的强大考虑,不得不建议秦王将宣太后和魏冉扳倒。而扳倒白起,就属于私人恩怨了。范雎也不是神,自私的心理,谁都有,不过这也成为他人生的一大污点。如果,范雎没有与白起有过节,不那么自私,他会是一个很完美的秦国宰相。

范雎出生在魏国,魏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出人才的国度。只可惜众多人才,魏王一个也没有抓住。范雎早年家境贫穷,在魏国中大夫须贾手底下某事,跟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齐王赏识范雎于是赏给他黄金。这让须贾格外眼红,认为范雎不过是一个门客,竟然得到期望的奖赏。所以,他认为范雎向齐国泄密。回到魏国后,须贾把这件事告诉魏国宰相魏齐,魏齐将将范雎打得半死。范雎假装昏死,贿赂守卫才逃过一劫。后来,范雎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去了秦国。经过秦国的使者王稽介绍,范雎见到了秦昭王。秦王在与其谈话中得知范雎是个人才,所以留下来做了客卿。

做了客卿后的范雎,建议秦王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秦国国相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而魏冉的军事策略与魏冉的军事策略相悖。范雎进入秦国时就发现,秦国的王权并不牢,军权掌握在国相魏冉(秦昭王的舅舅)和几个胞弟手里。几个胞弟在秦国轮番做将军,而且有宣太后(秦昭王的母亲)撑腰,他们的领地和地位超过了国家。所以,范雎建议秦昭加强王权的统治。于是,秦昭王在范雎的谋划下,废了宣太后,并驱逐了魏冉等人,王权得以加强。

魏冉等人被驱逐后,秦昭王任用范雎做了国相。于是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国进攻韩国,导致“长平之战”都是“远交近攻”的第一步。在长平之战时,范雎采用离间计让赵王换掉廉颇任用赵括,可见范雎绝非等闲之辈。长平之战胜利以后,当时的白起建议秦王乘胜进攻赵国邯郸。当时白起的功劳太大,韩国和赵国派苏代贿赂范雎,意思是白起的功劳很大,如果白起攻下赵国,范雎在秦国的地位肯定不保。听了苏代的话以后,范雎果然建议秦王先不要进攻赵国,而是让韩赵割地。但是,后来秦王反悔,决定进攻赵国邯郸,结果吃了败仗。秦昭王多次催促白起为将,但是白起以生病为由推迟。范雎从中煽风点火,导致秦王大怒,驱逐白起出咸阳。白起带病出城,走到半路,秦王命人使者骑马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拿着剑最后自刎。

如果,不是因为范雎当年被贿赂,白起说不定在秦昭王时期就把赵国攻下来了。范雎出于自保的心理,所以疏远秦王与白起的关系。然后把自己的好友郑安平推荐做了将军,结果郑安平在攻赵的时候被包围,投降了赵国。此外,郑安平投降赵国的第二年,范雎推荐的河东郡守王稽,因与诸侯有勾结,犯法被诛杀。晚年的范睢一天比一天懊丧,最后在蔡泽的建议下,功成身退,最后病死。


谋士说


范睢是个有才能的人,同时也是一自私的贪图权利的人,还是一个瑕疵必报的人。

有才能:他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辅助秦王得到很多土地和人才。

贪图权利:又是他向秦王提出的什么太后专政,外戚专权,只听说过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听过秦王。于是秦王削了太后的权,罢了魏冉的职,把他的两个弟弟都调出了咸阳,顺其自然的当上了秦国国相。

睚眦必报:有仇必报才对,当年他随团出使齐国的时候受到了齐王的赏识,并私下赠与他许多金银给予嘉奖鼓励,有拉拢的意思,这个事情给他的上司也就是魏国国相魏齐知道后污蔑他出卖国家机密,把他的肋骨打断,并扔到厕所,让人在他身上撒尿,范睢唯有装死才并贿赂一个看守才逃离魏国,来到秦国。范睢当了国相后要找魏齐报仇,魏齐害怕就躲到赵国平原君的家里,后来秦王把平原君骗到秦国,威胁赵王说不交出魏齐,那平原君也就不要回去了,魏齐知道后就自杀了。



这样的范睢可不算厚道!他挤兑白起完全是怕白起在攻下邯郸后职位在他之上,才向秦王进言说邯郸不易攻破,况且救援赵国的军队一天之内便能到达,我们的军队已经疲倦,粮草供应也很困难,不如撤军。因此事白起与他逐渐有隙,最终落个自杀的下场!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范睢的出身,这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有帮助,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和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

范睢,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辨士,秦国宰相。曾游说诸侯想得到魏王的重用,但是因为家贫没有打通关节的钱,只好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一名食客等待机会。


不久机会来了,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须贾便带上范睢一起出发。到了齐国待了很久一直没有回国,齐襄王早就听说范睢口才好,是天下著名的辨士,便拿出黄金、美酒和牛肉赏赐给范睢,表明自己想结交范睢。范睢坚决不接受礼物,须贾看到了心想范睢是我的佣人,齐襄王却如此看重他,恐怕不是因为他泄露了魏国的秘密给齐国为自己某得了好处吧。于是他让范睢退还了金钱,而接收了美酒和牛肉。

返回魏国后,须贾将自己在齐国的经历和自己对范睢的怀疑告诉了魏国国相魏齐。魏齐听后勃然大怒,这位老兄是魏国的公子,听到须贾报告后,立刻就把范睢抓了起来严刑拷问。范睢本来就心中无愧,因此拒不承认被打的死去活来。范睢为了保命就装死,魏齐认为范睢死了,救命人用席子把范睢卷起来抬到厕所,让每个人在范睢身上小便,侮辱他的“尸体”。

范睢对看守自己的人说您如果能放了我,我一定报答您的恩德。这个侍者便去和魏齐说既然范睢死了,干脆扔掉算了,放在厕所让人很不舒服。此时魏齐已经喝醉了,便同意了,在这名侍者的帮助下,范睢逃出了生天保住了性命。可危险还没有远离他,魏齐酒醒了之后发现范睢不见了,便派人四处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范睢可算是走投无路了,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叫郑安平的人救了他,范睢藏在郑安平家里,改名为张禄躲避魏齐的追杀。

正好秦国的使者王稽到魏国来,郑安平便假扮成士卒去服侍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没有什么能人能和我返回秦国的?郑安平说我们魏国有一位叫做张禄的人,能言善辩通晓天下大势,我可以为您引荐一下。第二天郑安平就把范睢带到了王稽面前,两个人谈了没有几句,王稽就认定面前的这位张禄先生是大才,带回秦国一定会被秦王重用。

回国的时候王稽就把范睢带在身边,他们在秦国遇到了穰侯魏冉的车马,范睢对王稽说您不要说我在车上。魏冉和王稽寒暄了一会儿之后问到车上还有什么人吗?王稽说没有魏冉也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范睢对王稽说,请允许我下车,我相信穰侯多疑,一定会回来查看,看到我的话对您对我都没有好处。随后范睢就下了车,果然还没有走出十里,穰侯魏冉追了上来,检查后没有发现可疑的人才离开,王稽对于范睢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稽向秦昭襄王推荐说,这位魏国的张禄先生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他和我说秦国现在面临重重危及,但是他有对策只不过这个对策要当着我王的面来说,而不能仅通过文章来阐述。秦昭襄王并不相信王稽的话就安排范睢住在条件最差的住所,给他最差的食物吃,范睢一直等待进见秦王的机会,一等就是一年多。我有耐心等,我怕谁,范睢就是靠口才和耐心才能混到今天的。

当时秦昭襄王文治武功,自己很是满意自负,因为天下诸侯基本对秦国都静若寒蝉十分恐惧。因此秦昭襄王对于能言善辩之士一点都不相信,十分讨厌,认为他们对国家毫无用处。面对这种情况,范睢只要自荐了,他还需要一个机会。老天爷没有让他等待太久,机会终于来了。这个机会是五个人给的,这五个人就是范睢要对付的人,因为当时这五个人控制了秦国大大小小的事,行专断之权。这五个人就是穰侯、华阳君、宣太后、泾阳君、高陵君。现在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又要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这给了范睢千载难逢的机会。


范睢上书启奏秦王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有才能的人,有功劳的人,出力多的人,功绩多的人,能管众多事物的人都要给予褒奖,委以重任,如果您认为我说的对的话,请您一定要坚持并一直推行这种主张。如果您认为我说的不对,那么我待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就去别的国家不要浪费我们大家的时间。

我听说圣明君主奖惩人的标准是有功还是有罪,庸碌的君主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赏罚,这就是圣明的君主和庸碌的君主之间的区别。我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怎么敢用自己毫无依据的话来欺骗您呢?即使您因为我职微言轻而蔑视我所说的话,您就不重视推荐我的人对您的担保吗?

我听说周氏、宋国、楚国、魏国的国宝在最开始被人发现的时候,都被工匠认为是普通的石头,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都成为名贵的器物。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圣明君主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吗?

做了一大堆的铺垫之后,范睢终于要进入主题了。我听说善于中饱私囊的大夫,是从诸侯国取利,让一国富足的诸侯是从其它诸侯国取利。而圣明的君主执政,就没有诸侯富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富足了,国家就被削弱了,这是圣明的君主不能接受的。高明的医生能洞察人的生死,圣明的君主能知道国家的成败,有利的方针政策就执行,有害的就放弃,不能确定的就去试验,这种方略就算是尧舜在世,他们也会按照这种方式来做的。



目前我只能暂时说到这里了,更深的话我不敢写,一些太肤浅的话又不值得您一听。想来是我比较愚笨不符合大王的胃口吧?还是推荐我的人人贱言微不值得信任呢?如果都不是的话,希望您能把观赏的时间拿出来一点给我,让我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的谈话对您没有任何帮助的话,我情愿被您处死绝对没有任何的怨言。

读了范睢写的这封信之后,秦昭襄王十分惭愧,他先是向王稽道歉,而后用自己的专车去接范睢。到了秦宫的门口,范睢故意直接向里面走,不管不顾的,这个时候宦官生气了,说你不知道这是秦王的宫殿吗?怎么敢在这里撒野?范睢不屑的说,秦国哪里有秦王?不是只有宣太后和穰侯吗?他说的很大声,生怕走过来的秦昭襄王听不见自己的话,他在来之前早就通过王稽了解了秦王的长相,他是故意的目的就是激怒秦王。

秦昭襄王赢稷急忙走上前来对范睢说,先生是大才,请原谅我的无知和对先生的怠慢,最近我一直在处理义渠的事情,没有机会见您,现在义渠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我才有机会向您请教,我这个人很笨,不聪慧,请让我向您行个礼表示对您的敬意。

两个人走进内殿,赢稷让其他人都离开,自己跪在了范睢面前,说到“请先生教我!”范睢只是哼哼唧唧,就是不肯说话。到了第三次的时候,范睢认为时机恰到好处了。便对赢稷说,不是我不想说,因为我要说的话尽管对于大王和秦国是忠心一片,但是我不知道大王会怎么想。我并不是害怕什么,就算是我今天说了之后,明天就被处死我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如果大王能按照我说的,就算是死了我也会很开心,我不仅不会感到恐惧,反而会感到自己是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况且所有的人不管能力多强,君王也好,智者也罢,勇者都难免一死。在我活着的时候能做点对于大王和秦国有所裨益的事情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范睢见赢稷听的入神,便接着说我是怕自己死的没有价值,天下的人因为我的死都不敢来给您进言献策了。您现在上有太后把持朝政,下有穰侯统领群臣,自己身处深宫禁院被左右的近臣操纵。您将终身迷惑不清,分辨不出善恶。大了说秦国将国家倾覆,小了说您将孤立无援岌岌可危,这才是我所担忧的事。死亡我从来都不害怕,如果我死了秦国能获得大治,我也会十分高兴。

赢稷对范睢说,先生不要顾虑太多,你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上至太后,下至群臣,说什么我都不会怪罪您的,只要是对国家有利都可以。范睢说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人人为国出力,不为自己的私利,且秦国有雄兵百万,列国没有能和秦国对抗的能力。秦国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穰侯很不称职,他没有为国家谋划,而是不断的谋求自己封地的地盘的扩大,当大王您也有失策之处。

范睢本来就是先提穰侯,看看秦王的态度,如果秦王认同自己的观点,就准备把宣太后说出来。不过他用眼角的余光发现四周有不少偷听的人,便立刻改变了策略谈起了自己对于如何对付诸侯国的想法。

对付诸侯,范睢的核心思想是四个字“远交近攻”,对于距离自己近的就征伐让其臣服于自己,对于和自己距离远的,暂时无法攻击且代价太大的,就去结交。这个策略让秦国日益强大,三晋被不断的蚕食,根本没有和秦国对抗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范睢的功劳。

又过了几年,范睢看到时机成熟了,就引经据典的和赢稷说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为了让赢稷下决心,范睢说了一句狠话。他说“您现在身边都是穰侯魏冉的亲信,这样下去的话,恐怕您去世之后,您的子孙就没有办法继承王位了,赢氏家族也就面临覆灭的危险了。”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赢稷立刻废除了宣太后和魏冉等一干人等。并封范睢为秦国国相,取代了魏冉的位置,并册封为应侯,范睢正式成为了秦国的主宰之人。


至于白起,我只能说这位老兄和韩信有点像,军事才能几乎天下无敌,但在政治斗争上却一无是处,说得具体形象一点就是政治表现十分幼稚,和秦王对着干,不把范睢放在眼里,居功自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暂时的合作伙伴,当白起以有病为由拒绝带兵的时候,就已经召示了他的结局,没有了军队的战神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秦昭襄王猜忌,范睢的嫉妒,苏代的反间计都把白起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死不能全怪在范睢的身上。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不请自来!

范睢从来都不是什么厚道的人,只不过是恩怨分明。不是范睢要扳倒宣太后、魏冉、白起,这一切不过是范睢顺应秦昭襄王的心思,对于忠于秦王的范睢而言,必定顺从昭王添油加醋!

范睢所做大部分事情都是顺应秦王加强王权的思想!



对宣太后:范睢实际上并没有和宣太后有过太多直接接触,范睢从魏国辗转来到秦国,化名为客卿张禄!第一策便是让秦国储君赢倬质于魏,派胡伤率军攻焉与,大败,丧师八万。此举没错,也是秦昭襄王想摆脱宣太后的第一步。


对魏冉:范睢入秦后,最先拜见的便是当时为秦相的魏冉,魏冉并不待见范睢,羞辱一番。范睢对此事也是耿耿于怀,后期逐穣侯出函谷关只是顺应秦昭襄王加强王权的思想。

对白起:范睢对白起确实有妒忌之嫌,但一个丞相如果想置一个名震天下的武安君于死地,如果没有秦王的意思,怎么可能实现。白起忠于秦国大于秦王,而范睢忠于秦王大于秦国,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范睢此人,有功有过,褒贬不一,但后世对范睢的评价大多还是正面积极的因素。范睢为秦国所做贡献,绝不下于白起!


刀刀开心


秦昭王为驱逐“四贵”扳倒白起而任范睢为相原因很明了,他说出了秦昭王多年以来想说却不能说的话,也能帮他做他多以来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战国策》里是这样描述这些人的:“太后擅行不顾,穰候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太后在内政上专权,穰候在外交上不用与秦王商议,泾阳君和华阳君想出兵打谁就打谁。也就说,秦昭王在四贵的专权下只有一个王的名号而已,大权与王无关,而范睢能帮秦昭王重整朝纲恢复秦昭王作为君主应有的权力和地位,改变“只知有穰候‘四贵’,不知秦王”的囧境。

首先说魏冉,此人可以用“功劳有多大,祸害就有多大”来形容不为过。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魏冉的:穰候,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候,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译过来的意思是:穰候是秦昭王的亲舅父,而且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大土地,削弱诸候,并曾称帝天下,使天下之君都向西叩头朝拜,又是穰候的功劳。到他尊贵达到极点、富足超过限度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向秦昭王一开陈其利害,即刻就身遭屈辱、权势削夺,以至于忧而死,何况是那些寄居别国、无亲无故的外来之臣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明了穰候是因贵极富溢的原故最后被身遭屈辱权势削夺后忧愤而死的,也确实如此,但是为何是这样的结果呢?笔者在整理《史记》中的《秦本纪》和《穰候列传》得出笔者的浅见,魏冉严重地破坏了秦国的战时法治秩序和国家战略实施方向所以他不得不死。

其次武安君白起之死,祸根源于结魏冉党。

《史记》中描述说,白起是因为屡次拒绝秦昭襄王的旨令率兵攻赵都邯郸,最后秦昭襄王无奈只好派王龁率兵去攻邯郸结果大败归,白起得知后还幸灾乐祸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王得知后大怒,免白起的官爵逐出咸阳后在半路下令将他赐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文: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供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这段原文不禁让笔者生疑,白起为何敢屡屡拒绝秦昭襄王?白起又为何敢妄自尊大说出“后悔当不听我的了吧”?在那个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这些任性的话什么人可以对君主说?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以一家之言说说白起之死的必然,而不是“死而非其罪”。

从《史记》中记载这段白起“任性”的话中,我们不妨放大至历史背景去找这段话的不合理性。白起是秦国的武将,而秦昭王是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在那个时代,一个武将是没有拒绝王的权利的,放到现在也说不过去,因为作为高层,提出“攻邯郸”,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作为部下,“不能打”不是部下所考感的,部下应该是“如何打下来”。在古代拒绝王的旨意就是抗旨不尊了,抗旨抗诏是有死罪的。纵然有自己的见解王不同意也是不行的,作为臣下只能在“保留自己的意见”下执行王的诏命和旨意。

然而,白起不光是拒绝了,还是一而再,再而三拒绝且说“风凉话”来回击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在那个时代来说这种行为果真没有罪吗?绝对有!更何况法律森严的秦国?然白起凭什么敢公然叫板秦昭襄王呢?

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魏冉。魏冉是秦宣太后亲弟,秦昭襄王的亲舅。魏冉穰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史记》里是这样描述当时秦国这几位位高权重的人物的: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可见,魏冉在外交上有不用“请示”昭王而凭自己的愿意行使秦国对外伐交伐战的专权。

《史记.穰候列传》中说:“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就是说,白起是魏冉及宣太后掌控朝廷大权后,魏冉独揽伐交大权后才提拔白起作为伐战领域的“得力助手”的,穰候魏冉主持伐交大事几乎可以直接绕过秦昭王自己定度了。如私下取陶邑这事,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借齐闵王灭宋吞并宋地而妒恨齐国合纵破齐。然而在破齐之前,秦昭王向合纵诸候承诺不取一寸齐地不占一分利,目的旨在灭强齐。然而,魏冉不顾秦昭王的名声,私下与魏国协议帮助魏国掠夺宋地的同时,要求魏国以陶邑作为谢礼赠送于他,完全背离了当时秦国“不取毫厘”的立场,为己加封,扩大自己在秦国以外的势力。

成为魏冉私欲膨胀的帮手。陶邑得手后魏冉又私调秦军试图攻魏挟王扩张私人领地。五国破齐后,由于魏冉与魏人达到私约接收陶邑后,秦军的一部分便驻守在陶邑并没有回师秦国。陶邑周边皆是魏地,魏冉私下让白起攻下当时魏都大梁想把陶邑周边之地全收入以扩张陶邑的范围。结果秦军驻陶邑一部攻进魏都大梁之时却被团团包围于梁囿久久不能突围。

从魏冉私下夺陶邑又不经昭王应允能直接调动秦国将领私自攻魏都大梁图试扩张势力来看,如果按当时的秦法,魏冉是犯下叛国之罪的,而白起的行为根据当时秦法中的“连坐法”,是容奸不报或者是助奸,这是同罪的。然后事魏冉并没受到处罚,仅仅是罢了相,原来“非法所得”的陶邑也让秦昭襄王顺水推舟赐于魏冉,由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拥有,而“助奸”的白起平安无事。从这些不正常的事来看,秦法的条文已经对这俩位重臣不起作用了。

后来,魏冉边为秦拓土开疆的同时,边顺手为自己干“私活”的事屡见不鲜,秦昭王三十六年,复相后的穰候魏冉“故技重施”仼用客卿灶为秦将想讨伐齐国夺取刚、寿二邑,以扩大自己距离秦国千里以外的陶邑。在军政大权上更是说一不二,魏冉在多次战争大事上是直接绕过秦昭王命白起出战的,可见白起直接听命于穰候多于听命于秦昭王。秦昭王在位几十载有“只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之说,白起“不买账”秦昭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然后期,魏冉被逐,赵国经长平一战后已经沦为弱国,再无实力与秦国抗衡了。白起也因这场战争名声大振,躲在幕后几十年的秦昭王也因宣太后魏冉的相继离世得以执掌政权,然白起在刚刚才翻身作主的昭王前面一而再,再而三拒绝执行“指示”并妄想尊大,于情于理于法不都是挺着脖子往刀口上撞?所以“死于非罪”不足信了。

秦昭王任用范睢为丞相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是有重大利益的:解决外戚“四贵”长期专权结党对王权构成的潜在威肋;解决外戚擅自使用外交权和兵权打乱秦国战略布置的危害;解决外戚公器积用利用兵权私下掠财掠地损公肥私的危害;维护秦国战时法治应有的正常秩序。然而,范睢不但可以帮秦昭王摆脱近忧,更能帮秦昭王解决远虑。那就是范睢向昭王提到的“远交近攻”的战略规划,它的提出是在秦东出一统的战略构想框架内具有实操可操性的,明确了秦帝国一段时期策略方向。


范睢扳倒宣太后、魏冉和白起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之举。可以说,秦昭王是既受能臣功臣亲情之益,又受能臣功臣亲情之害。尤其是魏冉,既是秦昭王的能臣功臣,又是秦昭王的亲戚。这样一个人不光非常可靠,而且也非常可恨。可靠在于秦昭王的前半生,他们平定“季君之乱”扶秦昭王上位的同时,也为他建立许多不可磨灭的功勋;可恨的是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认为秦帝国是他们的了,可以各行其是目空一切贪婪成性自恃功高成为秦昭王想放弃,又不敢放弃的“鸡肋之臣”范睢只是一个了解秦昭王作为一名诸候王的政治尴尬,并且有能力帮他化解这种政治尴尬的人。这跟厚不厚道没有关系,


海马论史析理


与其说是是范雎这个道貌岸然的假厚道丞相要扳倒宣太后、魏冉和白起,还不如说是秦昭襄王想掌握实权而借范雎之手扳倒宣太后等一干人等!



为什么呢?因为买个时候的秦国与其它时候的封建王朝一样,都是王权至上的时代,秦昭襄王即使是一个昏君也不可能容忍王权长期的掌控在宣太后和魏冉手里,更何况从秦昭襄王的历史功绩来看不亚于他的父亲和祖父,基本上就是在他的时代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在他手上几乎将山东六国中有实力阻碍秦国统一的三个大国打残,甚至有实力统一六国的君主!这样的君主能放任王权他落?秦始王被称为积三世之余烈而一统六国,秦昭襄王其实是这三世中最为核心的一世!



所以有范雎这样的辩士谋臣也只能有这样的有想法和魄力的君王驾驭的住,若秦王羸弱就范雎的能力早就把秦国搞得乌烟瘴气!然而恰恰相反范雎几乎是一把秦昭襄王手中听话的宝剑,一步步的实现自己的想法,也一步步的在磨损着宝剑,因而当秦昭襄王大格局一定后,范雎也意识但自己的路也快到头了!



又或者成为范雎与秦昭襄王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秦昭襄王只能扳倒宣太后、魏冉和白起才能真正的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而范雎则需要一个掌握实权的秦王,这个秦王还必须有足够的野心对外进行扩张!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的协助秦王扫清权利障碍!



因此扳倒宣太后、魏冉和白起的过程最为核心的是秦昭襄王,范雎顶多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或者是背锅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