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評價李白?

溫柔一輝


1、李白家在四川,蜀道不好走,且刀光劍影,路上也不太平,他回去一次很難;

2、生活在唐朝,想要讓自己的詩篇傳遍天下就要去帝都混,這樣才能更多的和達官貴人交往上;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在圈子裡傳開。

3、李白其實很想家的,這從他的詩“低頭思故鄉”就能看的出來,他其實很想家,但並不能代表就要回家。

4、作為一個詩人,遊歷祖國的山山水水才會有靈感迸發,才會有作品誕生,才會不被人看做江郎才盡,所以,李白遊歷了很多地方,寫出了大量的名篇詩文,如果不去遊歷,呆在家裡為生活和瑣事忙碌,對於李白這樣的性格是沒辦法寫出詩的,這就等於斷送了他的創作生命。李白只有走出去,才會靈感迸發,雄渾的詩文隨之而來,讓他成為一代詩仙。

5、李白“離婚”了,孩子判給了老婆。所以他無家可歸,徹底是一個流浪的人,所以不回家是可以理解的。

6、經過友人的推薦,他認識了了玉真公主,後來又得到賀知章的賞識,介紹給了皇上,李白在國家中樞謀了一個翰林的職位,相當於是找了一個穩定體面的工作。這個時期他自然是不會回家的。

7、李白離婚之後又了新的喜歡對象,這個人就是楊玉環。別笑,在唐朝當時的風氣來說,這件事情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在陳凱歌的妖貓傳裡,李白不是在酒場上故意發酒瘋嗎?那大概是因為他情場失意所致。楊玉環對李白也很有好感,她看過李白的作品,是他的忠實粉絲。

8、第一次李白見到楊玉環,喝了不少的酒,趁著酒勁兒寫出了傳世的名篇: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這首詩寫的真是好好直白,楊玉環都有些臉紅了,她也明白了李白對自己很有好感,不然怎麼能寫出如此讓人喜歡的詩文呢!

9、當然了李白也只是喜歡而已,最後他在暮色中離開了長安。二十年後,留下一首詩文,和這個世界告別。“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全民美育報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是喝酒越多,詩興越濃,下筆越有神的天才詩人。他經常出入於長安鬧市區的酒家。喝的酩酊大醉。李白的晚輩,後世把他與李白並稱為《李杜》的杜甫,曾以上面那首詩,歌頌這位他所敬愛的詩人。另一位長安的詩壇前輩賀知章,也稱李白是,謫仙,(被放逐下凡的仙人)而李白在後人心目中的形象。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因此,每當人們一聽到李白的大名。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酒,仙,花,月。等字眼。他的生涯,與那些傳說渾然成為一體。所以,很難正確地究明他一生的行蹤十分困難。反乏,如果我們從事實與傳說之間,去捕捉李白的形象,反到很合乎他的個性。李白喝酒的好處,總是在喝酒時詠歌賦詩,然後抒發自己的胸臆。他的,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他的意思是,心頭積蓄了許多愁悶,不得不獨酌美酒,聊以澆愁,雖然酒量比不上積壓的愁緒。可是隻要我一拿起酒杯,所有的憂煩自會消去。難怪有人說,清酒是酒中聖人,一點不錯,酒喝到半醉時,憂愁消淡,心中自然也開闊。還有李白的,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來、來、來,就讓我們在這灑滿月光的高臺上,舉杯共飲香醇的美酒吧!)從以上的詩句,我們不難了解李白的內心,而事實上,只要李白的才華能夠得到合理的評價,並有一個讓他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窮愁千萬端,自然會化解。否則對於李白來說,只有愁上加愁了!李白的時代,約與唐玄宗在位期間(七一二——七五五)同時。時值盛唐,唐朝的最盛時期,是一個百花怒放的時代。在詩史上,唐朝呈現一片空前繁榮的景象。律詩,絕句輯錄了將近五萬首詩的全唐詩中,不難窺知其盛況,當中李白和杜甫的詩被評價得最高,他們二人就像矗立在連綿山巒中的兩座高峰。後來,據說李白死於疾病,但也有另一種傳說。一天,李白乘舟,遊賞長江採石磯的風光,照例喝的酩酊大醉,當時他看見照映在河面上的月影,更伸手去撈,誰知就是這一撈,成了他戲劇性的結束。享年六十二歲!🦄🌺🌺





飛天ZY漫雪


“詩仙”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盛唐詩歌的氣、情、神,在李白的樂府歌行和絕句作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充滿了澎湃的激情,神奇的想象,既有氣勢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意境,美不勝收!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成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追求功名、漫遊山水和求仙學道,伴隨著李白一生,但又不願科舉入仕。“狂”是他人生象徵,處處突出自我,自命不凡,喜為大言。但他又是一個有狂熱情感的人,狂飲醉歌,追求精神的陶醉。在他的性格中還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失意,都在自然中得到補償。他常通過對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繪,表達對自由嚮往和傲世獨立的人格精神!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漸行漸無蹤


李白,字太白,盛唐大詩人,這裡用三句詩引出對他的感覺:三仙,不是三鮮哈!

一、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詩仙

誰沒讀過李白的詩呢,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流傳下來的詩篇豈止是膾炙人口,簡直是一種文化,一種專門的學問,有研究紅樓夢的紅學,也應該有研究李白的“白學”吧!什麼叫浪漫,請看:燕山雪花大如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仙

李白嗜酒,而且是斗酒詩百篇,越喝越有才情,其關於酒的詩篇也多,關於酒的故事也多。著名的《飲中八仙歌》他的篇幅最多。還有太白醉酒,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磨的典故。



三、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謫仙

謫仙是賀知章給他的稱呼,說的是他就像是天上下凡的神仙。我這裡借用一下,說一下太白仕途上的不順利。其實李白一直以為自己有宰相之才,總想能居於廟堂之高,但是他其實政治上較為幼稚,雖然唐玄宗用他為翰林侍講,但其實只是想讓他當個御用文人,專門負責作詩解悶罷了。他當時很興奮,以為自己的理想抱負即將實現,“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後來被玄宗放還。千不該萬不該,他後來稀裡糊塗參與了唐藩王的活動,被唐朝廷定位謀反罪,差點丟了性命,後經人營救,改為流放。比貶謫還重!


磨史作鏡


我曾經說過,如果此生只讀一個人的詩,我會選李白。

說起李白,先要說一個李白的超級粉絲—黃仲則。

黃仲則自幼束髮苦讀李白的詩文,像仲則說的“我固知君死非死”。李白是仲則一生的偶像和典範,李白畢生的理想也是仲則的理想,他的人生狀態也是他嚮往的狀態。

作為胡商之子,無意繼承家業,成為商賈,只是讀書、寫詩、飲酒、遊歷,像一個純正的漢人那樣生活。李白從小天資聰穎,十歲就通詩書,又學習劍術;他還領有道士符籙,喜歡四處尋訪名山與仙人。

李白自己也曾在詩裡說: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年輕的李白,就像個逍遙的道士,又像仗義任性的劍俠,這些雕章琢句對士子來說可能是深重而漫長的折磨,而對於李白來說,則是從小陪伴成長的遊戲。

李白的生活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兩點,一為浪遊,一為飲酒。他一生瀟灑恣意,彷彿隨時可走,隨處可留,碧空人已去,滄海鳳難尋——李白的一生,在他自己看來或許還不夠盡如人意,但在後人眼中已是永恆的傳奇。

用於現代話,李白是重度旅行愛好者,他熱衷於到達陌生的地方,結交不同的人。到了離家千里的地方,大多數人已經無意去計較這遠道而來的青年的出身和來歷。他們多半先被他的風度、性情、詩才所征服,吸引。

他浪遊在揚州,春風十里,秉燭夜遊,及時行樂,信步紅塵,呼朋引伴,千金買笑。

以詩為舟,橫渡百年光陰。李白的人和詩都有一種超越現實的浪漫氣質,詩在他手中真是仙法,隨意轉換時空,切換畫面。明明是即目的見聞,親身的閱歷,在他,都是歷史的投影,他看到的一切,依稀都是史籍的字裡行間,是三國,魏晉的風流遺韻。

《古風》詩: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閒。

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

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長太息,冥棲岩石間。

李白的《古風》著筆於嚴子陵的高義瀟灑。

為王佐之臣,建不世之功,功成而身退,深藏姓與名,是李白為自己設計的人生方案。世是要入的,不但要入,還要深入,拯黎民之疾苦,解蒼生於倒懸,才不負這龍鳳之質,只是不可戀棧功名,不可有俗人之態。

詩仙在詩作中屢屢致意的謝安、嚴子陵都是這樣的人。李白詩以氣運詞,興到筆到,詞隨氣湧,是不可學的。

他生性曠達豪放,又詼諧可親,人緣頗佳。他與賀知章、張旭等人被評為飲中八仙”。

李白四十歲才來到長安,這裡也需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賀知章。

賀知章也是性情中人,他不愛擺官架子,平易近人,善於獎掖後進,在他讀了《蜀道難》之後,稱讚李白為“謫仙人”,使李白一夜名動京師,順利打入長安的上流社會。他認可李白,即與其結為忘年交,解下金龜當酒,傳為一時佳話。

李白晚年寓居東南,久在當塗,最後更在當塗辭世。李白一生七至當塗,留下諸多名篇,最後在此病臥離世,臨終作《臨終歌》。

因世人不信詩仙會如凡人般尋常死去,遂傳說他在月夜身著宮錦袍,醉酒撈月而死,死後騎鯨上天;漁民打撈其衣冠,故又有捉月亭、衣冠冢等。


安意如


知乎上有人問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

最高票答案不但精煉,而且耐人尋味: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事實也確實如此。

2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4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5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5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夫子紅顏我少年,章臺走馬著金鞭。”

他到死都是輕狂浪漫的,像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

▲ 李白醉酒繪畫作者-範曾

所以我們說李白是仙,是詩仙,是酒仙,是劍仙,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謫仙。好像因為他是李白,他就應該這樣浪漫,這樣輕狂,這樣無慾無求、無懼無畏一樣。

但成仙之前,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痛苦。卻沒有人談論李白的痛苦。

▲ 李白

700—742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的身世是個謎。

故里何處,至今還是一場跨國爭奪戰;父親的名稱也不甚明瞭,只說是“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

這種遮掩引發了人們的種種猜測。《新唐書》說李白是西涼太祖李暠的九世孫,屬李唐宗室,因先祖獲罪流放,始終不敢明示家譜。或許確因如此,李父一生從商,從未涉政。

但李白的內心,有一片更大的天下。

▲ 李白醉酒繪畫作者-範曾

24歲的李白,認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旅程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志向: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要像春秋時期的管仲、晏嬰一樣,做皇帝的輔弼之臣,使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那個時代的文人,都想以筆為劍,在考場上殺伐,謀得廟堂上的一席之地。但中唐以後要考進士需要資格審查,其中一條就是:商賈子弟不得科考。如果李白真是因政治原因而流亡域外的李唐後人,就更沒有參試的可能了。

而且,在桀驁的李白眼裡,他是“一日同風起”的大鵬,是“作賦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獨木橋上和一眾庸人去擠,換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基層崗位”,簡直是笑話。

所以李白選了另一條捷徑:干謁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大唐李白》的作家張大春說:“拿詩作禮物這件事情,他是做得最徹底,最全面的。他送詩的對象很多,多半是中下層的官僚,你都很難通過歷史的材料,考證他送的詩都是送給什麼人了。”

若說李白“行賄”,他又只是送詩,從未送過膝蓋。你看那些干謁詩,都是一個套路:先誇一下對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圖,最後還要加一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免責聲明。很沒有誠意。

▲ 李白的《上陽臺貼》

李白有李白的傲慢,權貴自然也有權貴的偏見。所以他投出的這些簡歷,大多時候都沒有迴音。

李白沒有輕易放棄,這條“捷徑”,他一走就是十餘年。一道道山川因他的足跡而愈顯巍峨,一座座城池因他曾下榻而頓生華彩,他挫敗,卻更精彩。這是李白的生活哲學:越挫越勇,屢敗屢戰,依然自信,依然狂傲。

742—744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公元742年,是李唐歷史的一道分割線。這一年,唐玄宗的年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唐玄宗本人也從勵精圖治的明主,變成了寵信奸佞的昏君。

偏偏就是在這一年,李白走進了朝堂。

此前結交的幾位摯友,終於在皇帝面前說上了話。“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為翰林供奉。”

應當說,李白進宮那天還是很風光的。唐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還親手為他調羹。他也自信滿滿地寫下了《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彷彿即將要去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了,這種情懷是何等豪邁,何等榮耀!

但是榮耀不等於重要。“翰林供奉”,說白了只是皇帝的一個秘書,負責寫些歌功頌德的東西。李白潛心研讀的《貞觀政要》和各類治國典籍,在唐玄宗眼裡,可比不上為貴妃唱的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

本意在長安化鯤鵬,卻成了籠裡金絲雀。四十來歲的李白,在理想達成的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狽和無邊的孤獨。

“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的李白,終究還是不願意屈服。作為一個文人,一個有追求更有底線的文人,他開始用自己的形式反抗現實:放浪形骸,醉酒填詞,意興所至,敢叫貴妃捧硯,力士脫靴。

這般狂傲,叫阿諛奉承的朝堂如何容得下他。就在李白與宮廷日漸疏遠的時候,朋友們也一一辭別:劉十六入楚渡湘江,裴圖南高臥嵩山畔,王昌齡灞陵告別,賀知章告老還鄉……一個孤零零的李白,縱使心有光芒萬丈,又能和時代的黑暗對抗多久呢?

▲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請還山,唐玄宗也順水推舟“賜金放還”。

幸好是放還。仙融不入紅塵,凡人也供不起仙,不如像一對曾經愛過的戀人,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離開的那一天,李白依然倔強地對著長安城高聲放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時候的大唐,才真正迎來了詩仙。

744-762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離開長安的李白,開始了又一次漫長的遊歷。

他尋訪仙山名士,與杜甫、高適等人結交同遊,留下了無數華彩辭章,被傳為文壇佳話。

天寶末期,安史之亂猶如一場瘟疫,席捲了李唐江山。玄宗逃至四川,太子自立為帝,駐守江西的永王李璘打著平定叛亂的旗號,從江陵起兵了。

這時候李白已隱居於廬山屏風疊,卻還關心時政,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這時候永王突然到訪,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愛國雄心,欣然前往。

①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然而這不過是一場奪權的鬧劇。不到五個月,李璘兵敗身亡,李白以“附逆”罪入獄,雖然免死,卻被流放夜郎。

年近花甲的李白已貧病交加,還要長途跋涉,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已全部破滅,身邊也再沒有親朋好友可以扶持。曾經的摯友高適是關押他的將領,此時卻只想裝作素不相識。李白,已處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慘淡地步。

歷經了兩年的流放,天下大赦,滄桑的李白立馬又變回了那個陽光少年: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一日千里,真是輕快極了。這種“快”,不僅是重獲自由後的暢快,更是藐視一切苦難的快意。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李白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無論人生多艱,我自仰天大笑。

之後的日子,李白抱恙在身,卻依舊瀟灑,依舊浪漫,依舊喝酒,依舊舞劍,甚至還想請纓追剿“安史之亂”的殘餘勢力。

史書說他最後“醉致疾亡”,很多人都是不信的:仙人又怎麼會生病呢?人們更願意相信,他是酒醉入江,抱月而歸。

抱月而歸,這很李白。就像余光中先生說的,樽中月影,才是他的故鄉

回首李白這一生,壯志凌雲,卻因一身傲骨而頻遭坎坷,蹉跎終老。

他的詩歌詠山水、羨神仙、歌俠客、記飲酒、贈友人,都是那麼浪漫、豪放,這豪放背後,卻是騙過了全世界的悲憤、孤獨和落寞。“天才之奮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為時人所知、天才之無用武之地,俱在於是。”(張大春)

▲ 李白賞月

但是,李白強悍的生命張力,也正因為從這樣的悲劇中掙脫、迸發出來,才成為了響徹天地的時代之音,成為了整個盛唐最響亮的長歌。

兩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少年”何其之多,但只有李白一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霜雪滿頭,卻依然年輕。

所以千百年過去,我們依然深愛著李白。因為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是我們內心中決不妥協的倔強和堅持,是中國人至高形式的浪漫。

▲ 李白醉吟圖


物道


李白與莊子

和古今十有八九的文人知識分子一樣,儒生是李白的本質,也是其痛苦的根源,狂狷的精神氣質,是其對道家的嚮往和仕途的挫折相雜之後,而生出的身世之感,而後人空議,先後天下之憂樂,就是對此身世之感,最樂天又極粗淺的理解。所以,幾經挫敗之後,才有後來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真情實感,又始至悲天憫人之真境界,超凡脫俗之真品行。

儒生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仁義自負,道德自封,使李白不能婉約直限,而作靡靡之語。不得志故而狂狷,以洩胸中不平。難償壯志,在對月把酒,沉鼾狂飲之際,化作舉世皆醉吾獨醒的超然境界。雖是感時傷世, 聊以自慰, 卻又信手塗鴉,無心插柳。君不見,無窮無盡的詩意幽情,從此境界中噴薄而出,一發不可收拾,雖千年以降,氣蘊不減半分,仍幽微細演,壯觀非常。
儒生常有的,清堅決絕的宇宙觀,那固然清醒判然,卻也極端幼稚,結果也往往是於事無補,與人無尤。而這樣的錯誤,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忽略了一條不易覺察的常識,即宇宙和人心是等量齊觀的兩種存在,同樣龐雜,同樣幽深。
大我的本質是一種道德情緒,面對宇宙時,自不量力的狂飆突進,不飲自醉的唐突痴頑,其結果,都無一例外的掉進唐吉珂德的窘境。反倒是遭人嫌棄的小我,以自知之明,窺見宇宙與人心的黑洞,恐懼著蜷縮在有限的人生裡,在相對之中,遊山玩水,狂飲作樂,尋找生之趣味,雖醉生夢死,卻獨醒始終,這不一定有什麼意義,但還是可以獲得一點,我思故我在的主宰感,從而對宇宙和人心有了一個合理合情的交代,自己也可活得安心,死而無懼。
理解李白,就不能不提,他的第一句詩。李白的名字,就是來自於其平生第一句,“李花怒放一樹白”。讀來,一個孩童的純真與詩人的豪情,躍然紙上,又深入心魄。獨善就如這一樹潔白的李花,純粹無雜,正氣浩然。而怒放世間,就是其,志在天下,濟世為民的道德觀,與孑然獨立,不合濁流的人生操守。這一句“李花怒放一樹白”,如旭日東昇,李白光芒萬丈地,赴紅塵,歷劫難。

而人生如白駒過隙,“臨終歌”裡的李白,雖為人生最後的狂吟高唱,卻也是李花純白,全其始終,也算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可是多少怨怒,也還未減分毫,怒放的李花,終還是欲罷不能,夢斷人間。而他對莊子大鵬的感慨激昂,是他作為一個儒生的人生之大不幸。李白也許根本就沒有理解過莊子,也許他就是被莊子起死的骷髏,忘卻前言,讓他重新生活一次,在劫數中自證一回。


鑽石鼻子



一彎殘月52696948


李白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詩仙,李白同時也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俠客。從人物性格來說,李白更像一個俠士。李白的一生是幸運又不幸的一生,年少成名又迎娶宰相孫女,可謂是人生贏家。但李白俠士的性格也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劇,讓力士脫靴和輕易跟隨蕃王起兵的行為使得他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可以說李白做一個默默無聞的閒人是會很快樂的,但過高的名氣使得他揹負了太多的壓力,造成了他不幸的一生


正一誠心


白後再無此才!我讀過的詩詞,起碼全唐詩中,李白堪稱第一,在用詞和意境的表達上隨心所欲,用典如時,所想如意,所思如仙不亂。他胸懷天下,心存萬卷書,浪漫赤誠,詩詞通俗意豐。不繁不累,誦之動情,唱之動容。打一個比方,做詩如蓋房,別人搬磚蓋房,李白是揮手成境,妙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