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贵州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与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活动而形成的。贵州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贵州古老的民族有仡佬族的先民“濮”,布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百越”和彝族的先民“叟”。苗族的先民“九黎”“三苗”因与华夏部落的战争中败北向西迁徙,秦汉之际已在湘西、铜仁、松桃等地居住。

春秋末年,楚威王派大将庄蹫率军经黔入滇,平滇后后路被秦军切断,只得留守云南。部分军士留在贵州,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秦统一中国后,派官吏统管理贵州,并将中原地区几十万人迁入,所谓"戍五岭,与越杂处"。西汉时期,还“募豪民田南夷”,一些汉族豪民居家迁入,同时还把一些“罪人”“谪民”遣送到西南地区从事屯垦。因此,在贵州中部形成了新的居民点。三国时期是蜀汉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苗瑶、百越等几大族系先后进入贵州,与古老的濮人杂居。三蜀大姓与土著夷长共同统治这一地区。

贵州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与发展

隋唐时期,贵州成为“发配充军”之地,许多朝廷官吏和文人被贬谪到贵州地区。如李白就有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宋代继续加强对贵州的统治,宋王朝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多有赏赐,贵州见于文献之始也是宋代。历代人口迁徙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族居民,所以汉族也是贵州古老的民族之一。

元代以后,为了加强对贵州的统治,封建王朝派遣大量军队戍边屯垦。这使得大批省外人口迁入贵州,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回等北方少数民族。明初朱元璋为控制贵州进而平定云南,派大军从江西、湖广进入普定(今安顺地区),大军留守贵州屯田戍边。今天安顺的屯堡人就是明军后裔的一支。洪武年间至明末清初都有大规模民屯(移民活动)。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就有部分人口迁入贵州。清末民初,又因战乱等原因大量人口由江西迁往贵州,直至今日,贵州大部分人祖籍地都为江西。

贵州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与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贵州进行开发和从事贸易的人口逐渐增多。抗日战争期间,沿海沦陷区大量企业、学校等迁入贵州,使贵州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多。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又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人口变动频繁,已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多彩贵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