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晃晃在线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三国志》里合为一传,他们一生都战功显赫,立下无数功勋,都个个堪称汉末三国的名将,后世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以齐名于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但于禁的结局最惨。

于禁是在无奈下投降的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随曹仁、徐晃、庞德等负责荆州方向的防守,关羽突然发兵北上,向曹军发起攻击,曹仁等人分兵拒防,其中徐晃防守宛县,于禁、庞德等屯兵樊城外,与樊城成觭角之势,曹仁自己守樊城。

樊城外归于禁指挥的人马共有“七军”,也就是7个军,以当时每军正常编制约一万人计算,兵力总共有7、8万人,实力并不算弱。

然而这时天降大雨,汉中大涨,曹军普遍受淹。北方将士对于发洪水没有太多概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也毫无准备,不知道怎么办。

于禁等人仓皇避到高处,这时却发现有人乘着大船向他们袭来。来的正是关羽,他有水军而曹军没有,这个仗简直没法打,于禁等人只能坐以待毙。

最后,于禁在无奈之下竟然向关羽投降了,而庞德力战而死,曹操听说此事,很感慨,流着泪说:“我和于禁相识30年,为什么到临危受难之时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投降造成曹军极大被动,要不是曹仁拼命死守,曹军将一败涂地,不仅在荆州的地盘将全部丧失,而且整个许县以南的地区都将不保。

于禁投降后受尽羞辱

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不久孙吴的军队攻克了江陵,于禁又落入孙权手中。

孙权与刘备刚刚决裂,正要示好曹魏,所以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很不错,亲自和他相见,但没有放他回去。于禁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孙权的谋士虞翻看到了,虞翻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

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于禁就得挨虞翻的一顿鞭子。

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

不管怎么说于禁也是一代名将,曾叱咤风云,生死面前从不眨一下眼睛,可当面被人羞辱又无法反驳,其悲屈可想而知。

于禁最后愧疚而死

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上表称臣,同时把于禁送回曹魏。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于禁回到洛阳,曹丕亲自召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后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有当面责怪他什么,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荀林父是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3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

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就是这样的,那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但曹丕在胸襟方面其实比他的父亲曹操差得远,因为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孙吴,,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邺县敬谒曹操的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间屋子里却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情节。

于禁看完大愧,于禁忧病而死,曹丕赐其谥号为厉侯。“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杀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

于禁的悲剧不仅因为投降

有趣的是,五人之中张辽、张郃、徐晃都是降将出身,而于禁、乐进最初只是中下级军官,即史书所说的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他们在曹营快速崛起,说明了曹操的知人善任,也说明曹操一向标示的“唯才是举”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身上本来光环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锋就负责断后,体现曹操的绝对信任;所有硬仗、恶仗都难不住他,所向无敌,关键时刻屡立大功;不逊私情、敢于从严治军,又不贪慕财富,个人品质为曹操所重。曹操在世时于禁已被授予左将军的高位,成为曹魏一颗耀眼的将星。

但一场失败改变了一切,于禁的完美形象顷刻坍塌,曹操不解、对手羞辱,自己也羞愧异常,在重名节甚于重视生命的时代,被俘的于禁似乎只有一死才能配得上“良将”的称号。

但这又是讲不通的,汉末三国时代,被俘求生的名将其实还有许多,不仅张辽、张郃、徐晃是降将,被曹操称赞的庞德也曾是降将,还有关羽、姜维等人,甚至刘备也有多次投降的经历,至于名气小一些的将领那就是更多了。

群雄相争、各为其主,在三国那个特定的时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为原来的主人失败了,有的因为要寻找更好的“明主”,无论主动与被动,其实都无关民族大义,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似乎独对于禁更苛刻。

于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投降后没能效忠于蜀汉或者孙吴,而又回到了原来效命的主国曹魏,无论对曹魏还是对于禁本人,这都成了尴尬的事,再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曹丕,于禁只能以彻底的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南门太守


三十多年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

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说的就是于禁被关羽俘虏之后,没有能够不屈就义,反而投降的故事。话说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假节钺,可以说是曹魏外姓大将中的佼佼者,但是被关羽水淹七军,一世英名,就此烟灭灰飞。

于禁投降之后,并没有被关羽重用,而是直接囚禁在荆州江陵,关羽准备继续北伐中原,后来被东吴偷袭而败走麦城。东吴取了江陵之后,顺带也把于禁从牢里放了出来。

孙权对于禁很好,但是孙权的手下虞翻却经常看于禁不顺眼而羞辱他:

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羣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有一天于禁和孙权一起骑马,于禁马走的快了一点,和孙权平齐,虞翻马上翻脸说:你一个投降的人,怎么敢和我的君王马头平齐!然后拿着鞭子就要抽于禁,被孙权制止。又有一次,孙权和大臣们一起吃饭,奏起了魏国的音乐,于禁听到之后痛哭失声,虞翻又说:又假惺惺的哭,以为能脱罪么? 连孙权都觉得虞翻太过分了。

后来刘备伐吴,孙权受曹丕册封为吴王,就把于禁送还给了曹丕。

曹丕这个人以刻薄著称,当面给了于禁一个台阶,说将军能回来就好,春秋时代秦国的孟明视,也是被敌军俘虏,后来知耻而后勇的,还封了安远将军。

但是实际上却安排于禁去给曹操守陵,在陵墓的壁画上还专门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样子,于禁每天都看到羞辱自己的壁画,很快羞惭怒恚发病而死。

死后,曹丕还给了于禁一个恶谥号——「厉侯」。可怜于禁半生英雄,因为晚节不保,落得如此凄惨,也是可悲、可叹。


经史通义


于禁,曹魏集团五子良将之首,赫赫有名、资格最老的曹魏名将之一。

此君一生坐了个过山车,219年以前,于禁绝对是曹操肱股亲信,是曹操最器重和赏识的爱将。

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积累战功,而功成名就。于禁以骁勇善战、治军严整著称,其身经百战,迭经风险,屡立战功。216年,被封左将军,假节。

219年,樊城之战被俘。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于禁,就好像从天上一下摔到了狗屎堆。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后,哀叹良久:于禁随我南征北战三十年,为什么到了危急关头,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一个降将,在东吴两年就遭到了百般凌辱,待回到魏国后又撞上了刻薄寡恩、擅长权术的曹丕,那他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刚回来时,给于禁恢复了爵位,还被拜为安远将军。不料,当于禁看到羞辱他投降变节的壁画时,立马气的死去活来,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个名将打几个胜仗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其实这样的所谓名将,亦是可望不可求的。于禁是最有可能成为不败战神的,只可惜最后一仗,晚节不保,一生的功绩和声誉毁于一旦。身败名裂的于禁,沦为最可悲的‘名将’和最大的笑柄。

呜呼!成者王侯败者贼,用在此君身上,真乃恰如其分也!


手机用户德友之书斋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拜关于为前将军,防御荆州,秋八月,关于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统率七军相助曹仁,然后老天一直下大雨,导致汉水暴涨,淹了于禁的七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于禁惊慌失措,关羽率军乘船发动攻击。于禁等多为北方人,平日不习水战,身临险境,已经没多少战斗力,于禁感到胜算全无,又不忍心众将士被关羽屠杀,因此才不惜名誉,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于禁投降后,关羽将于禁和他的三万人马送到江陵,荆州人口骤然增多,粮草供应紧张,于是关羽“擅取湘关米”,他这个草率的行为,后来成为了孙权出兵袭击他的理由。孙权派遣吕蒙先到寻阳,然后扮作商人白衣渡江,诱降士仁和糜芳,收复了公安与南郡,到“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即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就这样,蜀汉失去了荆州,而于禁也落到了孙权手上,本来孙权对于禁的军事才干存在畏惧和提防,但在虞翻两次反讽式的斥责于禁,以及在黄初二年八月,孙权几次权衡利弊,决定暂且向魏文帝曹丕称藩,于是于禁就成为了送还曹魏的诚意。

囚禁了接近两年之久的于禁被遣送归魏时,已是年迈体衰,疾病缠身,精神状况也十分不好,曹丕以荀林父与孟明视的故事安慰她,拜他为安远将军。但其实,曹丕并非真正宽宥他,因为时隔不久,竟然做出派遣于禁出使东吴的决定。

事实上,于禁虽未名将,但作为东吴曾经的降虏,于公于私,绝非奉使东吴的最佳人选,曹丕所以这样决定,其意是在羞辱他而已。

不仅如此,曹丕还安排于禁在出使东吴之前去拜祭曹操的高陵。而他事先派人在高陵祭殿内绘画樊城之战的情况,包括关羽战胜、庞德宁死不屈、于禁投降等内容。于禁看到以后十分愤怒,内心充满了怨恨之情,致使其病发而亡。

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鲍信在家乡招募兵卒,于禁投军开始,到鲍信战死,于禁到王朗回下任都伯,后来投效于曹操麾下,追随曹操“讨吕布”、“破高雅”“征黄巾刘辟、黄邵”,以其军功,迁平虏校尉。

建安二年,张绣背叛曹操,赞仓促败退之际,于禁沉着、冷静持军严整,为曹操成功化解了败亡的危机,封于禁益寿亭侯,其后又于建安五年,追溯曹操打败袁绍,迁偏将军。徐州太守昌稀,原来是泰山贼寇,跟于禁是旧交,他复叛曹操,被于禁所杀,曹操拜于禁为虎威将军,由于战功卓著,于禁后来被“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于禁一生追随曹操,在曹操从一个小诸侯一统北方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其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等人的传记合编,赞誉他们为“五子良将”。

可就是这样为曹魏尽忠一生的人,最后因困而降,回归后被曹丕羞辱致死,可悲可叹也!


江畔初见月


历史上,曹操的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还有他到底有没有真的投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

公元219年,关羽猛攻樊城,于禁与庞德奉命去救援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与庞德大战,俘获了庞德、于禁等七军三万余人。庞德大骂关羽,宁死不降,被关羽当场斩杀。而于禁等其它将领以及三万魏兵被关押在荆州江陵。于禁作为七军的统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后来,魏国与东吴联手,南北夹击关羽,关羽战败被擒杀。在孙权攻占将领后,于禁等三万被俘的魏兵,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在东吴,于禁被骂是俘虏,遭受各种的语言侮辱,甚至东吴人还要拿马鞭鞭打他。他在东吴饱受侮辱,伤心地流泪不止,还被东吴人指责是装可怜。当然,这只是开始。


随后,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孙权称臣,孙权将于禁等三万魏兵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去后,受其他人的嘲笑,于禁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曹丕表面上安慰于禁,背地里在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看后羞愧而死。

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却用这种的另类的方法逼死于禁,这件事太过于诡异了。并且是一个严肃的老干部,他是非常痛恨投降的,他为什么会投降呢?当时,连曹操都没有想到于静会投降,并且于禁“投降”后,直接被关押起来了,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投降的大将享受的待遇。会不会但是于禁视在洪水中被关羽俘虏,他并没有像庞德一样刚烈,大骂关羽,被斩杀,但他也没有投降。当时,关羽兵力有限,为了安慰俘虏,关羽并没有过分逼迫于禁,直接将其囚禁起来,待大战之后,再劝降?

实际上,不论于禁有没有真的投降,七军投降,对于魏国来说是奇耻大辱,而于禁作为统帅成了众矢之的,再加上有庞德的


密探零零发


于禁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将,追随曹操三十余年,在讨伐吕布、攻打张超、围剿黄巾军、击破袁术等战役中,屡建军功,与曹魏的前将军张辽、后将军徐晃、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乐进并称五子良将,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也将此五将的传记合编为一卷。


在建安十一年(206年)的时候,于禁的老友昌豨再次反叛曹操。昌豨曾是吕布的部下,吕布死了以后,就投奔了曹操。可这老兄也不是安份的人,多次反叛曹操。这不,建安十一年的时候又起兵反曹,给曹操添堵了。曹操遂派于禁和夏侯渊去搞定昌豨。昌豨再次不支,就向老友于禁投降了。他本想和于禁有点交情,能对他网开一面。哪知于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挥泪砍下了老友的脑袋。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十三年后,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由于大军被大水所淹,他率部投降了关羽。那么同为降将的于禁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于禁的履历,他是怎样由一个大头兵成长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呢?

于禁是泰山钜平人,也就是今天山东泰安一带的人,早年投奔了老乡鲍信。鲍信是东汉末年的济北相,曾与袁绍、曹操等联名对抗董卓。鲍信还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在围剿黄巾军的时候,鲍信为救曹操而阵亡。于是,他的部下于禁就投到曹操麾下。


此后,于禁在曹操的率领下,征战南北。193年的时候,于禁打下广威,曹操把他从军司马的位置提拔到陷陈都尉,大体相当于现在从团长荣升旅长。一年后,于禁随曹操战吕布、张超、讨伐黄巾军、围袁术,攻城池、斩敌将,威风八面。

于禁治军严明,公私分明,被曹操赞为古之名将少有。建安二年(197年)的时候,张绣叛曹。曹操率部与张绣部在淯水河畔展开混战。在激战中,曹操的战马都光荣牺牲了,曹操本人也右臂中箭挂彩。在这场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老侄曹安民、爱将典韦均战死,曹军一路溃败。这时的于禁已升任平虏校尉,他率部殿后,掩护曹军撤退,行军中路遇青州兵打劫伤兵。所谓青州兵,就是当年曹操在青州围剿黄巾军时收编的黄巾军残部。这些士兵本事不小脾气也不小,打仗没得说,军纪却没法说。这不,大军败退,他们却混水摸鱼,搞窝里斗,抢财劫物。于禁可不留情面,狠狠地把青州兵教训了一番。于禁的手下怕青州兵到曹操那里告状,劝告于禁赶快到曹操那里解释一下。于禁却以军务紧迫为重,指挥部下安营扎寨,将私事置之度外。青州兵果然恶人先告状,不过曹操也不是糊涂之人,事后听了于禁的解释,反而为于禁点赞,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官渡之战后,于禁升任偏将军,类似于现代的副军职。此后,于禁协助张辽赢得天柱山大捷。至此,于禁的食邑已达一千二百户。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的时候,于禁已升任左将军,这可是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的职位啊!

可是于禁的辉煌没有再继续下去。樊城之战使他遭遇灭顶之灾,是他背负一生的屈辱一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樊城天降大雨,洪水猛涨。关羽趁机率部北上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是征南将军曹仁,左将军于禁与部将立义将军庞德驻守樊城外围。但于暴雨连绵,导致于禁的七军被洪水所淹。而关羽的水军却乘船而来。要打下去,于禁的七军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了。无奈之下的于禁投降了关羽。而与于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义将军庞德。面对关羽的劝降,庞德怒骂不止,最终被关羽砍掉了脑袋。面对于禁的投降,曹操也很是痛心,他实在想不通,忠勇的于禁跟了自己三十多年,关键时候怎么不如庞德靠谱呢?

江陵被吕蒙攻破后,于禁又被东吴所获。孙权虽然很厚待于禁,但孙权的部下却不怎么待见于禁。曹丕称帝后,孙权为了向其示好,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可是,迎接这位败军之将的却是轻视和嘲讽。曹丕对其也是极不欢迎,但表面上仍对他做了安置,任命他为安远将军。暗地里却在于禁给曹操扫墓时,找人画了当年庞德不屈战死而于禁投降的画像。曹丕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呀!于禁难堪其辱,羞愧成疾而亡。于禁死后,曹丕还送给他一个谥号“厉侯”,一听就没怀好意。

其实对于于禁的投降,我倒并不觉得是因为于禁的贪生怕死。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征战,险象环生,濒于绝境的情形并不是没有,可他依然忠心效忠曹操。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为了保全众将士,于禁投降关羽实为不得己之举。可怜于禁英雄气短,饮恨而亡。时也,命也!


岁月是一条河流


在曹操的五子良将里面,最令人感到唏嘘的,而且晚节不保的肯定就是于禁,这一位五子良将最后的结局确实让人感觉有一些世态炎凉的意思。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将当时的主帅于禁,还有副将庞德全部抓到了自己的仗前,由于庞德拒不投降,所以就把庞德给杀了。与此同时,于禁跪地求降,关羽不忍心杀他,因此就把他囚禁了起来,囚禁的地点是江陵城。

但是关羽后来被东吴偷袭江陵一战儿降,困在江陵城中的于禁,自然而然也落到了孙权的时候,孙权此时跟曹操联盟,自然要体现出对于曹魏政权的亲近,所以就把于禁邀请到和自己一起同马并列,结果这个时候有人破口大骂,说这个人就是一个投降的人,有什么本事跟孙权同列,于禁当时觉得自己羞愧难当。

接着孙权再曹操死了以后,又把它送给了曹魏政权。这个时候当政的是曹丕。曹丕和于禁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过节,于禁当初是在宛城之战里面率领自己的军队截杀了溃逃中的青州兵,然后击败了张绣的西凉兵,一战成名的,但是却遭到了曹丕和夏侯惇一起的弹劾,结果曹操并没有处分于禁,而是说曹丕和夏侯惇有一些小人心。

曹丕当时直接让于禁去祭拜一下曹操的坟墓,但是把水淹七军的事情刻在了旁边的石碑上面,于禁不是傻子,看到这样的情景自然知道自己是无地自容,不久之后就病死。

有人说,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自杀或者让关羽杀了他来得更加合算,但事实上,我们去看于禁,(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早就在魏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或者说形成了自己的家族,他投降并不影响自己的家族,受到曹操的重用,所以比起庞德来想,它更加具有投降的资本,只不过他是没有想到世事无常,自己竟然两次被人给像物品一样甩来甩去,最后一个好好的五子良将变成当时那副惨样。

但是或许当时的人看不懂,我们却能够明白为什么在战场上面活着才是输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降临,一个优秀的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或许于禁是怕死,但是更多的我觉得他是有一种现代军人的意识,在里面。

可惜啊,在历史大势面前。某些即便是拥有逆天才能的人,也只是一枚棋子。


漩涡鸣人yy


比较惨,特别不受待见。

于禁,字文则,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极受曹操看重,可惜在关羽水淹樊城的时候投降了,晚节不保。同样作为魏国武将,于禁的地位比庞德高几个档次,但是庞德力战而亡,于禁却投降关羽了,这让曹操很是伤心。

关羽将于禁关在荆州,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得了荆州,就将于禁软禁了。在软禁期间,还被东吴的虞翻羞辱。刘备攻吴,孙权名义上投降魏国将于禁遣送回魏国以示诚意。回到魏国后,又被魏国众多文臣武将讥讽羞辱,曹丕记恨于禁投降关羽,就让于禁去祭拜曹操,让人在曹操灵位的宫殿墙壁上画着于禁向关羽乞降,庞德英勇就义的画面,于禁看到这画的时候羞愧而亡。

水淹樊城,让关羽威震华夏,也让于禁晚节不保,所有的功劳都被这个污点给掩盖了。只能叹之惜之。

反倒是庞德这个半路的降将让人高看,要是于禁知道投降的后果是那样的,估计当初他也会力战到底,最起码能保住气节,而不是遭人看不起。

可惜了于禁的一生功劳,抵不过晚年的一个投降。跟了曹操三十年,到最后才丢脸。


老玉米看世界


一直奇怪于一件事,三国时期因为利益和生命而投降或者反叛的例子很多,为什么于禁的反叛却付出了沉重代价,并最终被曹丕羞辱而死。这样的命运对于禁是不公平的。



首先,于禁的投降是被迫的。公元219年,关羽猛攻樊城,曹仁告急,于禁率军救援。那时候正是雨季,一连下了十几天暴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的士兵北方人居多,不会水战,只好争先恐后地向高处逃生。而对手关羽以水军为主,趁机乘船进攻。结果可想而知,于禁和他的兵根本没有抵抗能力。在严酷的现实下,于禁做出了一个让三万士兵得以保全,也让他自己万劫不复的决定:投降。

和于禁同时出战的庞德,做出了和于禁截然相反的事情,在被关羽生擒后宁死不降,壮烈而死。



和庞德对比,更显出于禁的投降似乎应该为人所不齿。因为于禁是曹操最赏识的大将,而庞德,只是曹仁的手下,在曹操眼里根本就是个无名小卒。但是,于禁用自己的名声保住了三万人的性命。

后来,关羽被东吴杀死,于禁又到了东吴。在东吴,于禁很被人看不起。有一次孙权和他一起出行,被一个大臣当面辱骂,你个软骨头有什么资格跟吴王一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投降的代价,人情的冷暖,于禁尝到了。



再后来,曹操死了,曹丕称帝,魏吴交好,孙权把于禁送还北方。从投降关羽到被送回北方,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于禁须发全白,形容消瘦。可以想象,他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内心的煎熬。

曹丕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对于禁的背叛只是悠悠地叹一口气,说一声“想不到”,曹丕一直怀恨在心。面对重新回来的于禁,他一面让于禁去拜谒曹操的陵墓,一面让人画出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图挂在陵墓旁。

这是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羞辱。于禁如雷轰顶,他知道,曹丕不会原谅他。回去后,于禁就病了,没多久就死了。

用自己的屈辱,换取三万人的性命。于禁其实是值得被记住的。


读史坊


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为曹魏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赫赫,但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迫不得已投降,是有苦衷的。

于禁投降关羽后,曹操叹息道:“于禁跟随我征战三十年,临危不惊,怎么不如庞德呢?”,于禁连同三万魏国降卒被关羽安置在荆州后方,这对关羽来说一个隐患,既无法彻底消灭这支降军,又消耗大量粮草,间接加速了关羽的败亡。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身死城破,于禁又被转送到东吴。

曹丕代汉称帝后,孙权惧怕刘备为关羽复仇,也是向孙权纳臣称藩,派人将于禁归还给魏国。《三国志》载:“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可见,于禁先是投降关羽又在东吴,复归曹魏,并不好过,作为眼中的降将,短短两年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于禁也是心中有愧。曹丕先是抚慰一番,任他为“安远将军”。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东吴时,好好羞辱了于禁一番,导致于禁羞愧而死。

《三国志》载:“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忿怒之状,禁降服之状。”也就是说曹丕命人作图,于禁在屋内看见了庞德宁死不屈,而自己投降的形态,于禁羞愧不已,不久发病而死。于禁谥号为“厉侯”,厉,为暴虐无亲、致戮无辜之意,似乎暗示他的不近人情。

终曹魏之世,于禁作为元老功臣,也没能够入宗庙从祀曹操。作为降将,于禁是悲哀的,但作为曹魏旧将,于禁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