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样理解“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两句诗?

关中陈镜



这两句诗很有意思,代表了古代诗人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用诗歌来说明或者表达自己态度志向。这里有双重语境和双重性别的特点。

这两句诗出自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招募张籍的是节度使李师道,张籍虽不想去却不敢得罪他。张籍受到韩愈提携,二人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自然不肯依附于李师道。张籍有话不直说,通过一首诗一个故事婉转表示了拒绝。



另一个故事也和张籍有关。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最有名的比如王维当年行卷公主,提前就内定了。当时有个叫做朱庆馀的诗人,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不符合主考要求,因此写下这首诗:

《近试上张籍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是一首绝句:

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苏轼当年曾经想收陈师道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为由婉拒。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字子固,是江西省南丰县人,因此被陈师道尊称为“曾南丰”。陈师道虽然婉拒了苏东坡,但后人仍旧把他列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这个故事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有几分相似,但是没有张籍那么婉转,不过苏东坡并没有任何怪罪,真是诗人雅话。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关于张籍有这么个小故事,不知真假,算是轶事。

说张籍非常喜欢杜甫的诗啊,然后就把杜甫的名句都烧掉,然后把灰捡起来和着蜂蜜吃,然后他朋友就问他这是干嘛。他回答说吃了杜甫的名句,我就能写出和他一样的好诗了。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知君用心如日月》这已经被作家当作书名用了,类似的还有《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等。可见这句话是多么的好。而如今节妇吟已经被编排成戏曲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叫我想起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原本能够擦出火花的,却因为年纪的原因不能够在一起。这如果放在现在,那都不算事。爷孙恋都屡见不鲜了。

话说回来,张籍写这首诗的大意是“你知道我是有夫之妇,还给我一对珠子。我感谢你的情意缠绵,把它系在我的裙子上。我家的高楼连着皇家大院,我夫君是那的保镖。我知道你对我的用心似明月朗朗可鉴,可是没法,我已经跟我的夫君发誓要同生共死了,眼含着热泪把珠子还给你吧,恨只恨没有在我未出嫁的时候相逢。”



看了其他回答都是把这首诗理解为男女之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目《节妇吟》,就是用来明志的。“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作者的贿赂。然而作者经过慎重考虑后通过这首诗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就像一个节妇一样守住了自己的立场。 作者以节妇来维护自己的声誉,可见诗的妙处。

文|一生最爱古诗词


诗词例话


如今,说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两句诗,通常被拿来形容错过的爱情。已婚的女子面对上来求爱的男子,十分惋惜地告诉人家,真是抱歉,我已经嫁做人妇。相逢晚矣,若是在很多年前,我未嫁,你未娶,我们俩,也许能成佳话。

看这诗句,期期艾艾,双目垂泪,十分的真情实意。所以,这是已婚女子写给情郎的诗吗?

如果这样理解,就真的大错特错了。

这首诗叫《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者是张籍。张籍是何许人也,历史上有些有名气,又不若同时代的作家那么有名。但他的师父在历史上的名气比他大得多——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在朝廷上身居要职,自然有自己的小团体,而张籍作为韩愈的大弟子,自然是“韩式小团体”的忠实维护者。因此,当韩愈在庙堂之高反对藩镇割据的时候,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不乐意了,不乐意就要有所行动,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拉拢自己的党羽。李师道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李师道不但不没有悔改,还把拉拢人心的手伸到了敌人的堡垒下——也就是张籍。

张籍作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坚定主张者,当然不会接受李师道的拉拢,然而怎么拒绝,是一门艺术。

于是,有了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词大意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大致译文是这样: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这首诗由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写得更加委婉。汉乐府的表达是这样的: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读这两句朗朗上口的汉乐府,当真能感觉得到女子的爽利与真情,而张籍写的不一样。

他用前几句铺垫,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思想斗争,而且对送来的“明珠”,即李师道的橄榄枝十分感激,因为感激,甚至日日把明珠系在身上天天带着。我对你的青睐也的确是欢喜不已,日思夜想。然而,我已经有了夫家(暗指已有的立场)。我知道你的心十分的真,这真诚可比日月,可比山河。然而,我没有办法。是的,我没有办法了,说好和丈夫同生共死,少一年,少一天,少一个月,少一个时辰都不行。我只能含泪把这珠子还给你,十分惋惜痛心地守住我的贞洁。明珠诚可贵,良人价更高。若为夫君故,二者皆可抛。

你的真心真意,我十分的重视,然而我也有我的原则和立场,我是一个君子,我要堂堂正正,不能被荣华富贵迷乱了眼睛,改变了心志。这样写,既保住了对方的颜面,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当真是妙极了!

所以李师道看完之后,十分感动,对张籍也无可奈何了。

全诗通读下来,不仅坦荡的君子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诗句中细腻的描写,委婉曲折的文字也是让其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艺术价值之高,令人赞叹。

中华文化的文学瑰宝浩如烟海,是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探寻完毕的!

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推荐,关注【讯飞快读精选】头条号可收听全文~


讯飞快读精选


这两句诗原本与爱情无关,却惹得人们对爱情浮想联翩,出自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宫。

如日月:光明磊落。

译文:你知道我有丈夫,还赠我明珠,感谢你厚爱,将明珠系在红祅里,我家高楼连着皇宫,丈夫在皇宫里当差。

知道你对我有情,但我发誓与丈夫同生死。流泪还你明珠,遗恨我未嫁时遇你。一言以蔽之:我有丈夫了,公务员,就算你我有意,也别再纠缠。

张籍为何写这首诗呢?

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写给李师道的,时任淄清节度使,山东一带地王,中唐藩镇割据,李师道欲拉拢张籍为我所用,但张籍不想,又不能硬碰硬,于是寓拒绝于情诗中。

诗外之意,借节妇之事表达婉拒之意,也就是说我誓死侍奉唐皇,不愿意投靠你李师道。是为了保命保气节,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委婉方式,显示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谁知张籍虽无意,却被有情人读成爱情诗,大有相见恨晚,遗憾终身之感。

然而仔细解读,会觉得很有意思。

女子是有所动心的,对赠珠男子是有意的,否则怎能将明珠藏于衣内,随身携带。

为何又流泪还珠?因丈夫皇宫当差,夫妻发誓同甘共苦,女子或畏于丈夫权位或感于丈夫不离不弃,再三思量,垂泪拒绝,怪就怪相见恨晚,有缘无份了。女子还是禁住了诱惑。

“发乎情,止乎礼”,女子虽有所动心,但还是能坚持了原则,恪守妇道,坚守气节,从一而终,所以赞女子为节妇。

明朝初年有个叫瞿佑的人,也写了一首《续节妇吟》“妾身既嫁家室全。十载之前父为主,十载之后夫为天。平生未省窥门户,明珠何由到妾边。还君明珠恨君意。闭门自咎涕涟涟。”

张籍的诗,拒绝算是光明磊落,情有可原,而这首诗不免画蛇添足,过于矫情,笑料罢了。


一绿浮芳



这意思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一样。本来相爱的人应该在一起的,因为种种的苦难,没有在一起,却留下了无限的伤感,悲痛,无奈!等有一天偶然相遇了,自己却是有夫之妇!是该高兴呢?还是痛苦呢?

虽是无比愧疚,这却不能怨谁!人生有八苦,其中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求不得苦这种情形下就尝得清清楚楚!

爱情可以有,但千万不能执着!保持平常心就好!!


学佛小课堂


这句诗,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回绝了一个对她有爱慕之心的男子,并且表示了对他们之间错过的遗憾,定位当属闺怨诗一类。那么它的含义仅限于此吗?

其实这一句出自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看到“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时,就明白这首诗必是蕴含深意的。

李师道何许人?他是唐代藩镇割据时期权势滔天,炙手可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张籍就是他当时的拉拢目标之一。而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所以张籍根本不为所动,但是他又不能得罪激怒李师道,于是他慎重思虑过后,给李师道回了这首《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通过这首诗,张籍婉转的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既回绝了李师道的拉拢,又巧妙地保全了自己。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明珠”是当时男女定情所用信物,这里表示李师道为拉拢张籍,不惜豪掷重金。"大人您明知道我是有志之士,有主之臣,却还要引诱我改变意向。"语气中颇含责怪之意。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我非常感激大人您对我的赏识,不敢怠慢了这份知己之意。”此句语意一转,表现了对“缠绵意”的感激之情,犹豫珍惜之意。百转千回的心思,十分值得玩味。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明光”本指汉代宫殿,这里用来借指唐宫。“只是我所忠诚的主上所在唐朝中央,我永远是唐朝的士大夫。”这句说起了张籍自己的情况,为表明心志作铺垫。

知君用心同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我知道您对我的看重赏识,非常希望我为您效忠。可是我早已明志,与唐朝国运相生相亡。”前一句再次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表明心志,更显得自己立场坚定,不论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不得不回绝您的赏识,请您收回礼物。可惜我没能在志向为立时遇见您。”以深情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而言词坚决。

此诗贵在以情动人,张籍自然描摹了女子经历复杂内心斗争时的言辞和心理,语言虽然委婉曲折,立场之坚定、心志之明朗却可窥一斑。据说读了这首诗后,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便不再勉强。


古风逸闻录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这两句诗出自于中晚唐诗人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全诗描述了一位已婚女子接受到他人情深意切地追求时,内心缠绵煎熬的心理活动,这两句也是全句的点睛之笔。“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说明了女子非常感激和感动追求者的良苦用心和深情表白,但是自己已经是有夫之妇,于情于理都要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渝,不能逾越道德的界限,只好拒绝追求者的暧昧和回应。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在爱情里,遇到的时间和先后顺序很重要。我们一生可能会爱上很多人,但是在对的时间只能有一人携手同行,爱一个人的时候就要一心一意,至此不渝。



小诗大影



这首诗是张籍为了委婉拒绝节度使李师道的拉拢而写,以一个贞洁女子的视觉,说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原本与爱情无关!

不过现在也有表示情深缘浅的遗憾的意思了!


为花魂舞


古人都是以诗寓意,用心写诗,以文言志,借物抒情。本来此诗是作者表明政治立场的诗,被后人曲解为情诗。借节妇之口,委婉拒绝拉拢,表明气节和立场。善巧应对。真不愧为韩愈之高足。作者文才之高妙,品格之高洁,加之应对政敌策略之高超,实为后人赞叹。当然在当今物欲横流,情感泛滥的开放时代,真的有洁身自爱之节妇,真以此诗作楷模,亦可称为传奇,更应受摩拜了。


普照2


这是坚守做人道德底线的典范。

这是痛彻心肺的恨呀,命运为什不让我在姑娘时遇见你。那样我们就可以举案齐眉共白头。

意思是我们有情无缘。我已经是别人的媳妇,我和你只能形同擦肩而过的路人。

说明即便是真正的爱情,也不可以突破道德(做人)的底线。

这是给当代那些借“爱情”之名,见异思迁,抛弃结发妻子的败类,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