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商人迁都达13次之多,“前八而后五”,到底去了哪些地方?

商人迁都达13次之多,“前八而后五”,到底去了哪些地方?

商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文明。从商的先祖契开始到成汤灭夏建国,再到盘庚迁殷,在殷商的历史上,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

“荡析离居,周有定极”。自古人们就认为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前八”是指从商有记载的第一个男性祖先契到成汤建国间的八次迁徙。“后五”指成汤建国到盘庚迁殷间的五次迁徙。后五次迁徙严格来说并不是商族的迁徙,而是根据统治需要进行的国都之迁徙,性质上与成汤之前的“八迁”是不同的。

成汤建国以前的商王世系始于契而止于汤,共十四世,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王亥)、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和成汤。有学者考证商人的迁徙过程大体为商族的第一世王契居于北京附近,二世王昭明居砥水与石济水一带,三世王相土活动在漳水流域,七世王王亥活动在易水流域,十四世王成汤迁到郑州商城。另外,还有一些迁徙不甚明了。

从这五个王的活动地点看,先商的活动范围大致在冀中南和豫北地区。若按照商王的先后年代排序,有着明显的南渐迁徙的过程。而有学者认为,商部族的祖先为我国北方的红山文化的先民,契迁徙前所居地位于红山文化的范围南限,而从迁徙过程似乎可以找到些规律。

商族起源于北方,商先族契发起于燕南北京、易水流域,后南迁经过在冀南豫北长期发展,在汤时强大起来。商人祖先南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图腾和祖先崇拜的需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时的商人还处于游农经济阶段,且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等可能是商人南迁的最重要的原因。

河南地区是当时我国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商迁至河南地区,虽然常有变动,但却不离这一理想的区域。商汤建都于亳,史书记载明确,然而商汤的亳都并非一处。有关亳都地望,古今主要有西亳说、南亳说、北亳说、杜亳说、垣亳说及郑亳说等六种不同亳的名称的出现就是不断迁徙的结果。

商汤灭夏前即居于亳,灭夏之后又班师回亳,古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较多。《尚书·序》说:“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墨子·非命上》:“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这些记载中的亳皆为汤始封之地。

商汤始居南亳,即今虞城县谷熟集,后迁徙北亳,即今商丘北部蒙墙寺一带,古称蒙县。北亳亦曰景亳,又名蒙亳,为汤受命之地,《帝王世纪》说“蒙为北亳”。另外还有人认为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境内。随着部族力量的强大,商开始兼并周围地区,并在兼并中日益强大。

商汤在消灭周围敌对方国之后,即开始向夏王朝发动进攻。成皋在西周初期原称作成,这个地名当是沿袭夏商地名而来,此地东距郑州商城约40公里,西距二里头夏都遗址约50公里,它应当就是商汤与夏王桀战于成的成地。成地为夏王朝的东方门户,形势险要,夏王桀在此一战失败,门户洞开,遂使商汤乘机进入伊洛平原直通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成汤灭掉偃师附近的有洛氏,兵临夏朝王都城下,并以偃师商城为据点,很快推翻了夏王朝。

《竹书纪年》:“夏桀末年,社折裂,其年为汤所放。”《国语·周语》:“伊洛竭而夏亡。”根据这两条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夏桀末年,发生了干旱和地震,夏王朝就在这年被商汤战败灭亡了。推翻夏王朝以后,为了有效地镇抚夏之遗民,商汤又在夏都附近修建了新的统治中心,依旧命名为毫,即后世所谓“西毫”。

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商汤灭夏即天子位,“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后汉书·逸民传·野王二老传》:“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班固自注云:“尸乡,殷汤所都。”《书序》郑玄注:“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这些记载中较为统一的观点就是商汤灭夏后建都西亳,西亳之地望位于“河洛之间”,即今河南省偃师县,具体可能为偃师商城。

由于这些记载多且较为统一,被大多数现代学者所引用,但这些记载有沿袭之嫌。郑州商城的发现发掘及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将目光转向“西亳为郑州商城”的看法上,而关于郑州商城为“西亳”的记载却是很难见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