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勞特利奇後現代主義指南》介紹

一 、引言"後現代"在當代是一個如此熱門的詞彙, 以至於 Stuart

Sim〔1〕指出"現在再來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後現代的世界已經是陳

詞濫調了" 。雖然大家都在用, 但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你的"後現代", 並非就是我的"後現代" 。佟立〔2〕( 13) 在對後現代主義思潮深

入研究之後 ,得出的結論是"從建築 、美術 、電影 、文化 、詩歌到哲學領域對後現代主義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與界說, 即使在同

一領域,由於觀點不同, 對後現代主義的把握和理解也不相同, 甚

至形成了完全對立的觀念" 。後現代是一個如此廣泛而又模糊不清的詞彙, 但我們又不能置之不理, 因為"從影響的廣泛性上看,在20 世紀除了馬克思主義, 大概就屬後現代主義了

〔3〕( 9) " 。那麼,對於這樣一種有如此影響的思潮,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把握

呢 ?

國人大部分都認為"後現代"完全是"進口的", 如王治河〔3〕

就指出後現代主義是"西方具有重大影響的一場思想運動", 這似乎就意味著我們只是被動地引進 、消化和吸收後現代, 但 D.C .霍伊

〔4〕( 3)卻認為雖然"從中國人的觀點看, 後現代主義可能被看

作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最近的思潮", "而從西方的觀點看, 中國則常常被看作是後現代主義的來源" 。因此, 國人對後現代可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缺少的是德里達 、福柯和利奧塔這樣有敏銳嗅覺的思想家, 缺少的是對事物從理論

上的把握, 而《Routledg後現代主義指南》則為我們從理論上把握後現代提供了便利 。

二 、內容簡介這本書的主編Stuart Sim 是西方研究後現代的權威專家, 他

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廣為流傳,其主要作品除了《Routledge後現代主義指南》(後簡稱《指南》) , 還有《後馬克思主義:一部知識分子史》( Post-Marxism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 2000) )和《原教旨主義世界:新黑暗時代的教條》( Fundamentalist World :The NewDark Age of Dogma( 2004) )等 。我現在手上的《指南》已經是此書的第二版, 共分兩大部分, 349 頁 。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包括 15 篇短小精要的簡介,分別探討了

後現代各種思潮的來源及其影響, 包括 "後現代主義和哲學" 、"後現代主義和政治" 、"後現代主義和女權主義" 、"後現代主義和科技"和一系列研究後現代主義與藝術 (建築 、文學 、電影和音樂等)的文章,而最後一篇總結性文章"後現代主義 、現代性和異議者傳統",則對以上各個角度的後現代主義批評進行了總結,展示了在這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內, 後現代主義運動已經成為一個多

麼富有爭議的領域, 多少後現代主義的反對呼聲也已"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 15篇文章集結在一起,很好地向我們闡述了這種改變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文化版圖的後現代思潮的廣闊

"疆域"和"多面孔"形象 。下面, 我將有側重地對它們進行簡單介紹 。

第一篇文章探討了後現代主義與當代哲學 。Stuart Sim 認為近當代法國哲學在後現代哲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它既是許多後現代爭論主題的來源, 也是許多後現代思想及思想家的誕生地〔1〕( 3) 。作者以德里達 、利奧塔及福柯等重要思想家的生

平和主要思想及作品為主線, 簡要地回顧了後現代哲學的發展

歷程 。第二章研究的是後現代主義和政治 。後現代主義先是產生

於藝術和建築領域,隨著後現代其發展壯大, 逐漸滲透到哲學和

政治及其它領域, 正是從政治和哲學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後現代

理論〔1〕( 13) 。Iain Hamilton Grant認為, 談到後現代政治, 我們面臨

這樣兩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在這個被 Richard Rorty 稱作北大西洋沿岸中產階級社團裡(也就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主流社會群體) ,

後現代主義對他們的政治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 是什麼樣的政治傾向確保了打著後現代理論的旗號, 而實質上是進口的法國

哲學在這個社團得到了兜售 ? 這部分基本上就是以回答這兩個問題為主線,探討了後現代主義語境下的資本主義政治的最新

動向 。第三篇文章是後現代主義和女權主義 。Sue Thornham 簡要

地回顧了女權主義近幾十年來的發展史, 指出女權主義首先是

和政治聯繫在一起的, 因為他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改變現有的

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1〕( 24)

, 這種現有的權力關係很顯然與女性

相比, 賦予了男性更多的社會權力 。後現代女權主義者認為, 已有的社會文化表徵凝固了這種男女有別, "男高女底"的傳統, 因此要想改變女性的地位, 就必須改變這種"男高女底"的原敘述( meta-narrative) 。

第七篇是探討後現代主義與科學技術的 。將後現代與科技聯繫起來似乎是最不可思議, 因為即使可以說量子物理學的不

確定性和後現代似乎有相通之處, 但那也是來自自然的本性, 是

百分之百的確定結果 。但通過對後現代科學發展的回顧 、對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反思, Iain Hamilton Grant認為混合( hybrid) 、網絡化( network)和非線性( non -linearity) 〔1〕( 70)在後現代科學中扮演了支配性地位的角色 。如果通過這些方法的研究 、試驗, 其成果影響到了藝術 、人性和科學, 進而確定了後現代整個人類文明的版圖,那麼我們是否有必要認真地考慮一下科學 、技術和後現代的關係呢 ? 混合( hybrid) 、網絡化( network)和非線性( non -linearity)是否僅僅是一種人類舞臺上的一種普通角色 、某種隱喻 ? 或者說是某種訴說方式 ?它們是否是一種新形而上學現實主義的非歸結性宣言呢 ?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似乎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也或者只有眼前一步步地向我們走來的現實才能正確地告訴我

們 。其它十篇文章則分別探討了後現代主義與藝術(建築 、文學 、

電影和音樂)及我們日常生活方式 、宗教等之間的複雜關係 。正如上面已經說到的,後現代的先聲來自這些領域, 它們宣告了後

現代主義的到來,促進了其它領域後現代的發展, 然後它們又汲

取其它領域的後現代成果來充實自身的發展 。我們這些文史哲出身的後現代研究者,尤其應該重視這部分 。因為我們一般缺乏

足夠的藝術修養及相應的西方文化體驗, 而這些部分對後現代

生活方式 、後現代建築 、後現代音樂等領域進行了簡單明瞭地介紹, 無疑為我們獲得相應的必要知識提供了便利 。

這部分的最後一篇文章 "後現代主義 、現代性和異議者傳統",是對前面各領域後現代批評的總結 。 Lloyd Spencer 首先指出, 實際上在產生"現代性"這個術語之前, 現代性實際上已經存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了

〔1〕( 143) 。現代性實際上指的是由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歷史新紀元,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文明是其靈

魂 。作者回顧了一些被後現代思想家所重新發現的一些後現代主義的先聲, 這包括狄德羅筆下拉摩的侄兒的虛無主義 、18 世紀法國文學領域的"古今之爭" 、藝術上的先鋒派( avant-grade)及超現實主義( hyperrealism) 。正是在這些先聲的啟發下, 一些思想家出於對現代世界的失望, 走到了"現代性"的對立面, 從而開創了後現代世界新紀元 。

在第二部分,讀者將會發現德里達 、利奧塔和福柯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後現代主義領軍思想家 、理論家和藝術家 (超過百位)的"素描",是這些人物佔據了後現代主義的歷史舞臺 。除了這些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演員"外,還包括那些被後現代主義重新發現 、並進行闡釋利用的後現代主義之前富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以及那些通過某種方式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的"聲音"的巨人, 是他們的聲音激化了後現代主義的相關辯論 。比如康德 、尼采和馬克思, 你很難對後現代主義進行透徹的理解, 如果對以上

思想家缺乏足夠的瞭解 。雖然對這些"非主要演員"的"素描"是粗線條的, 但它們都很精練並富有信息, 展現了相關人物的生平

和思想中與後現代最相關的細節, 並把這些人物放在了後現代

主義運動的進程中來考慮 。與這些"素描"相聯繫的是對後現代思潮關鍵術語的定義 。正如伊哈布·哈桑〔5〕在其名著《後現代轉折》( The Postmodern Turn)的序言中說的那樣,沒有人會滿意一種"比較準確的後現代定義",其實對後現代思潮裡的眾多其它術語的界定, 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 以至於斯蒂芬·貝斯特和道格拉斯·科爾納

〔6〕( 28)指出"沒有本質上就是`後現代的' 現象" 。雖然如

此, 但這並不是說對相關術語的闡述就是白費力氣 。實際上, 正因為這些術語是如此模糊不清, 對其進行必要的梳理才顯得尤

為重要 。一部高質量的後現代詞典即可以為他人的研究提供便利, 也為與這些術語有關的研究更深入地開展提供了前提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 ,我們說《指南》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

三 、簡要評述一般字典的作用是向讀者提供所檢索條目的參考信息, 《指

南》和王治河( 2004)主編出版的《後現代主義詞典》一樣, 也包含了一個這樣的後現代主義批判性詞典, 使得一個後現代資深研

究者可以通過字典迅速地瞭解自己想要查找的細節 。但這本書所能起到的作用將會遠遠大於一個工具書, 因為與它所包含的

字典相比, 更重要的在第一部分所包括的十五篇文章對第二部分所出現的所有條目都進行了整合 、貫通 。後現代主義各領域概況與字典相互交錯,為讀者學習 、研究提供支持 。這樣,即使一個對後現代主義知之甚少的讀者, 也可以在參考相關條目之後, 通

過對第一部分的瀏覽,瞭解相關後現代主義領域的全貌 。縱觀全書, 《指南》具有以下特點:

(一)整合性

關於後現代主義研究,不要說國外,就是在國內也有許多名

家,如王治河 、王嶽川 、王寧 、盛寧和王逢振等,他們為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的專著成為國內眾多學者

研究後現代的典範 。但一個重要的現象是他們的作品往往都是某個領域的專著,或者是對某個領域的整合, 比如王嶽川在後現

代文論方面作的貢獻相對大些, 而王逢振為後現代文化 、特別是詹姆遜的相關理論在國內的介紹鞠躬盡瘁 。《指南》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真正起到了學生參考書的目的, 將光怪陸離 、多面孔的後現代進行了歸結 、整合, 用十五篇很短篇幅的文章,基本上已經可以使我們可以看到後現代在哲學 、政治 、文學等領域的概貌 。但各分篇的作者又不是簡單地拘囿於各自的範圍, 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們在對這個領域介紹時, 一方面注重本領域各主要人物的之間的相互影響,各主要思潮之間的前後繼承關係, 另一

方面對於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比如對於像德里達 、福柯這樣的後現代重量級思想家, 哲學領域對他們的研究自然不用說,但基於他們在政治 、文學等領域的重要影響,這些相關領域也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了論述 。

(二)客觀性

鑑於後現代是一場正在進行的運動, 許多相關理論都還沒

有蓋棺而論的評價;後現代又是如此複雜 、領域廣泛, 許多術語 、即使"後現代主義"一詞也沒有讓所有人都接受的界定 。因此,編者編寫"這本書的目標是提供一些易被讀者接受的可及性資料,這些資料來自對許多令人望而生畏地複雜和完全不同的領域資

料的彙集 、總結和提煉, 它將會成為我們瞭解在後現代研究領域`誰是誰' 、̀ 什麼是什麼' 的嚮導"〔1〕 。也就是說, 作者儘量地找到相關的原始資料, 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相關後現代主義理

論家的思想進行歸納 、梳理, 對他們的理論來源 、相互之間的影響及其繼承關係做初步的闡述 。這樣做的結果是為讀者提供了客觀的資料和繼續研究的線索, 作為一本學生參考書為學生提供

了足夠自己思考的空間,這樣的作法尤其值得提倡 。(三)全面性

《指南》對後現代主義相關的主要領域都進行了探討, 這非一人之力能夠完成, 而組織並領導這個團隊做出自洽全面的研究

成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知道後現代主義產生於藝術和建築領域, 逐漸發展到哲學和政治及其它領域 。到現在, 沒有什麼領域,我們聽不到後現代的呼聲 。沒有人能夠對各個領域都瞭解得很清楚,相反, 如果你是一個後現代的科學哲學家, 並不證明

你就對後現代的藝術有發言權 。這樣大綜合的"小部頭"著作,為我們找到自己薄弱環節, 或者說去找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提供了

便利 。(四)高可及性

即對於讀者來說, 無論是他想獲得與後現代相關的哪方面

的知識, 他都可以通過編者的精心設計, 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

信息 。為了方便讀者, 第二部分的所有條目在其它地方出現時都用黑體標出, 以便於讀者重點把握 。本書末尾還配有全面詳盡的索引, 使我們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比如說, 你想了解利奧塔, 你可以通過最後的索引迅速的查到與利奧塔相關

的內容在本書出現的頁碼 。你也可以按照作者名字的字母順序,先找到第二部分的"利奧塔"條目,從這個條目你可以瞭解到利奧塔的生平及對後現代主義的主要貢獻 。在對利奧塔基本瞭解之後, 你獲知他是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代表, 這時如果你對

他需要更多更系統的瞭解, 你可以回到第一部分 "後現代主義和哲學" 。在這一部分,你將會了解到利奧塔在後現代哲學史的地位及貢獻, 並且可以把他放在後現代思想家中間, 瞭解他思想的

來源及對他人和整個思想史的影響 。在這一部分出現的所有哲學家及主要術語又將會以黑體字標出, 你如果有遇到感興趣的

其它哲學家, 你又可以迅速回到第二部分找到相關條目 。(五)前沿性

後現代主義是個不斷變化, 正在進行的運動, 因此許多研究

者都難免有"計劃沒有變化快"之感 ,也就是說, 研究難免有跟不上後現代主義最新發展之感覺 。但這本書的編者卻儘量與時間賽跑 。在這個全新的版本中, 編者審視了 9 11 事件和宗教上 、經濟上原教旨主義者

〔1〕等最新國際形勢對後現代主義發展的影

響, 儘量捕捉到學術發展的最前沿 。四 、結語本書內容簡練 、脈絡清晰 、論述有力 、語言流暢易懂, 深入淺

出地帶領讀者暢遊了後現代的各個領域 。它從最基本的概念介紹如何分析 、理解後現代問題, 這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後面的術語和人物詞典在位後現代研究者提供參考的同時, 也

為初學者提供了便利 。有初步西方文化修養的中國讀者, 只要對後現代感興趣就可以藉助詞典輕鬆閱讀 。作者援引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討論涉及許多不同領域, 語料翔實, 分析具體, 具有

很好的參考價值 。本書另一大特點是其廣泛的覆蓋面, 幾乎收錄了所有與後現代相關的不同領域的研究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不論是研究哲學的, 還是研究西方語言文化的, 都是一本值得

一讀的佳作 。但金無足赤,問題的另一方面是, 作為教科書而言,該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 《指南》由於篇幅的限制,對一些重要問題的論述, 並不透徹, 往往給有一定後現代研究基礎的讀

者以意猶未盡之感;其次, 《指南》既然是教科書,卻沒有配套的練習問題, 這是另一種遺憾 。不過瑕不掩瑜, 本書是目前我們所看

新 、最全面的一本後現代"百科全書", 值得對後現代有興趣者研讀和參考 。

參考文獻:〔1〕Sim, Stuart.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ostmodernism.〔M〕 New

York:Routledge.2005:3;13;24.〔2〕佟立.西方後現主義哲學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3〕王治河.後現代主義詞典〔Z〕.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4〕霍伊, C.D,王治河譯.後現代主義詞典序;王治河.後現代主義詞

典〔Z〕.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5〕Hssan, Ihab.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 The Ohil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6〕貝斯特,斯蒂芬&科爾納,道格拉斯.後現代轉向〔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