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宋杨家将后来怎样了?

鹤舞青风1


杨业的壮烈殉国,是雍熙三年太宗二次伐辽最让人悲伤的一幕。辽国对这位纵横边疆三十年的名将评价极高。据说萧绰曾下令必须活捉杨业,因此将杨业射落马下的辽将耶律奚底没有得到赏赐。而在大宋这边,潘美、王侁等人最初试图掩盖杨业殉国的真相,但杨业的夫人折氏“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天下之人和皇帝都站在了杨业这边,《东都事略》记述“天下闻其死者,皆为之愤叹”,《宋史》说太宗“帝闻之痛惜甚”都说明了舆论的导向。最终,太宗追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录用六子(杨延昭),将大将潘美降三级,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杨业和折氏,都出自河北地方豪族,这些大族自有武装,对周边政权采取朝秦暮楚的态度。杨业本身从小善于骑射,所指挥的部队也以骑兵为主,这在宋军中属于异类。杨业死后被封为崇仪副使的六子杨延昭同样是活跃在河北边境地区。宋真宗称赞其“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杨延昭的第三子杨文广曾在范仲淹和狄青麾下为将,宋英宗认为“文广,名将后,且有功”,最后他当到了步军都虞侯,成为三衙的将官。杨文广娶了当地豪族鲜卑族慕容氏为妻,这就是“杨家将”传说中穆桂英的原型,只是民间将慕容讹传成“穆”姓而已。

应该说,杨家三代,从杨业事刘崇到杨文广去世,经历了河北割据和宋朝从太宗到神宗五位皇帝,前后近130年。杨家作为地方豪族,能够审时度势,在宋军中建立一番功业颇为不易。尤其是他们作为宋军中的非嫡系部队,又有战功,极容易为世代高门所嫉妒。但是对整个宋军而言,杨家这样善于使用骑兵,甚至能够做到以骑制骑的部队,正是宋军最缺乏的短板。


强武堂




杨业在北汉时名刘继业,以善战闻名,人称“无敌”
当然,此时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后周,继而北宋


杨业是一个有全局观的人,在跟契丹人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契丹人不可信,而宋朝立国后连下湖南、荆南、后蜀,大有一统趋势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宋军攻打北汉,杨业与宋军作战中不复往日之勇,吃了些小亏。六月,劝北汉主刘继元降宋


十年之后,北汉终于回到宋朝母亲的怀抱

太宗得杨业如获至宝,信任有加;杨业得偿夙愿,为宋朝的边防事业尽心尽力

然而,妈妈这边林子大了,啥鸟都有


雍熙三年,太宗北伐幽蓟
开始说得好好的,曹彬佯攻山前诸州,潘美
、田重进主攻山后,待山后得手再合力拿下幽州

曹彬部下见山后进展顺利,忍不住手痒,鼓动曹彬拿下了涿州,大军在涿州呆了十多天,吃光了粮食,大家饿得又跑回雄州。在雄州筹了五十天粮后,众人又吵吵着“再往攻涿州”,一时“谋画蜂起,更相矛盾,彬不能制”

契丹人已加强防御,曹彬部“敌当其前,且行且战,去城才百里,历二十日始至”,再次打下涿州后,“时方炎暑,军士疲乏,所赍粮又不继,乃复弃之,还师境上”,跑到岐沟关北,“敌追及之,我师大败”

太宗只好下令班师


潘美、杨业得到的任务是护送山后四州民众内迁,


监军王(亻先)外行指挥内行,且欲争功,“美不能制”,致使杨业兵败陈家谷

潘美原定在谷口接应杨业,听说杨业已败,带着人就跑了,老令公大哭:“这帮猪队友啊……”
“其子延玉与岳州刺使王贵俱死焉”

所以,民间骂潘仁美也不算冤枉



杨业的死,太宗甚感痛惜,处分了主要责任人,也褒奖了杨业的儿子们
~《续资治通鉴长编》

具体在《宋史.杨业传》中有记载
综合《长编》与《宋史》
可以看到,杨业有七个儿子

长子延玉,战死陈家谷

两本书都提到的延昭(初名延朗,杨六郎)官职地位明显高于其他人,可以肯定不是幼子,而应是次子

另有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五子(其人其事无记载)




杨延昭颇似乃父,也是宋朝一员虎将


杨六郎并非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因为“契丹惮之”,所以“目为杨六郎”

契丹人认为北斗七星的第六星是契丹凶星,慑于杨延昭威名,送绰号“杨六郎”

杨延昭有三子,长子传永,次子德政,三子文广




宋朝武将荫官层阶较低,杨文广算是从基层打拼上来的优秀干部,也得到范仲淹、狄青、英宗等人赏识





此后,杨家将事迹不见于史书,应该“泯然众人矣”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