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杨老令公牺牲,把罪责归于潘仁美。但真实历史真是如此吗?

曾涵旻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被描述成为十恶不赦的大奸臣,他公报私仇杀害了杨七郎,并陷害了杨业杨老令公,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很多人看的时候都为杨家将鸣不平,认为潘仁美罪大恶极。 

实事上,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在正史中,潘仁美是北宋初的武将潘美,并不是小说中所说的文官,其实说他是宋初第一名将也不为过,功绩比“杨老令公”杨业高多了。简单举两个例子就可说明潘美功绩:1、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作为主将率军灭了南汉国。有灭国之功。2、开宝八年(975年)伐南唐,主将是曹彬,潘美是副将,二把手,灭亡南唐,他功不可没,之后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潘美两次灭国之功不是后来杨业乃至整体杨家将的功绩加在一起可以比的。反过来,再看小说中所谓的杨家英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了北汉,作为北汉的降将加入宋朝的武将行列,立下汗马功劳,如:

980年,辽军10万攻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杨业率精骑迂回至关北,与其它宋军主力一起南北夹击,杀辽将萧咄李,俘都指挥使李重诲,大获全胜。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分三路攻契丹,杨业受太宗所器重,作为副将,与主帅潘美率军出雁门关,连克寰(今朔州东)、朔、应、云(今应县、大同)等州。

西路军这边虽然进展顺利,但不久后大宋北伐的东路军战败,导致雍熙北伐整体失败,潘美和杨业被迫从西路退军,当时他们打下的四个州都居住的都是汉人,太宗下令把这些汉人带回宋朝,把空城留给辽军。那么必需有部队承担断后掩护的任务,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也是危险的任务。

杨业英勇承担了断后的责任。他临行前和潘美约好,让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埋下伏兵接应他。然后杨业挥军断后与辽军大部队厮杀,后陷入重围,苦战终日,退入陈家谷。

当时的西路军的监军王侁贪生怕死,紧令主帅潘美撤军,于是杨业退到陈家谷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援军接应,于是杨业只能死战不退,后被辽国大将萧挞凛生擒,被俘后杨业绝食而死,非常壮烈。

从太平兴国四年至雍熙三年,杨业在北宋为将不过仅仅七年左右的时间,时间虽然短暂但的确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深得太宗皇帝器重,但是若把这些功劳在大宋历史的武将中比一比,那还真不算什么,前十几名都排不上。

杨家第二代比较有名的只有杨延昭算的上是当时名将,其它所谓的杨家七郎八虎、八姐九妹,个个武功卓绝,打得辽兵屁滚尿流的大英雄均为虚构人物。最重要的再强调一下,这些都是评书、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还有,杨业的夫人佘太君,她是西北将门折家的人,姓折,评估里面也许是折和佘同音,所以是佘太君,历史没有记录她能打战或上过战场,所以她百岁挂帅是无稽之谈,自然也没有所谓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另外,最著名的杨门女将、巾帼英雄穆桂英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不但如此,她的夫君杨宗保也无此人,所以没有什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战绩。

杨文广倒确实是历史人物,不过他不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是杨延昭的儿子。是一名普通的大宋中级军官,在西北抗击过西夏。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没出什么有名望的武将了。

对于杨业之死,身为主帅的潘美也许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但宋代以文御武,他也无法抵抗监军文官王侁的命令,杨业也是如此。事实上,无论作为主帅还是副帅,对每一名士兵的伤亡都是因负有责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潘美除了工作,从来没有和杨家有其它交集,就更谈不上迫害过那些虚构的杨家将们了。 

简单说一下潘美:潘美不及弱冠之年便从军,建立无数战功。公元954年开始更是跟随还是后周武将的太祖参加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以一万破三万。夺四川、平湖广立下汗马功劳。灭南汉、灭南唐更是为大宋建立了灭国的不世之功。他治军严谨,曾经因部下攻城后报复性的抢掠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主动请求责罚,承担责任。他还收养过周世宗遗孤,也就是后来的潘惟吉。

将一代名将遗臭万年,都拜小说、评书之赐,有如后世人对陈世美,书写至此,不知所言。 


当下说历史


謝邀



再论杨业之死



雍熙三年正月,辽景宗新丧,宋太宗赵光义决定趁机攻取幽云十六州,以报高粱河屁股中箭乘驴车狼狈逃命之仇。赵光义任命[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副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副之,以其众出雄州;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宋史》本纪:太宗二

这份名单上的将领无一不是太祖赵匡胤的老部下,我们注意到,在这次差遣之前,除米信和田重进外,其他三人都是有官无职。

曹彬作为赵匡胤最器重的将领,他在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就已经积功升为[枢密使、检校太师、侍中、忠武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八年因弥德超诬告,曹彬被罢为[天平军节度使],不久进封为[鲁国公],但是直到雍熙三年正月他仍然无职无差遣,做了三年只领高薪不用干活的闲人。为什么赵光义明知弥德超是诬陷却不替曹彬复职呢?李焘有段记载很有意思

[上虑契丹必入寇,命左卫上将军张永德知沧州,右卫上将军宋偓知霸州,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知雄州,蔚州观察使赵延溥知贝州,廷让等皆宿将,久罢节镇,上欲令击敌自效,故与延溥并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

北伐失败后赵光义紧急启用了一批赋闲已久的宿将,其中就包括了他哥赵匡胤的老丈人宋偓。

从而我们可以判断,赵光义在刻意压制赵匡胤时期的重要将领。这样也就可以对[曹彬作为一代名将,为什么雍熙三年北伐时期会被部下裹挟进军]这个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宋军东路集团组建二十三天后

二月壬子,赵光义任命[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出雁门。]~《宋史》本纪:太宗二


赵光义决定由潘美、杨业统领西路宋军

东集团三路宋军都在河北,赵光义的计划是:

[初,曹彬与诸将入辞,上谓彬曰:“但令诸将先趋云、应,卿以十馀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毋得贪利以要敌。敌闻之,必萃劲兵于幽州,兵既聚,则不暇为援于山后矣。”]~《长编》卷27

曹彬、米信佯攻以幽州为目标的山前七州,负责牵制契丹主力;宋军初期真正的攻击重点是山后九州,由潘美和杨业率领的云、应、朔等州宋军负责;田重进的任务是居中策应

如果宋早严格按照这份计划行事,曹彬的任务纯属啃骨头,而潘美部就可以轻松拿下山后九州后再与东路宋军合力攻打前七州,到时候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绝大部分战功都该算在西路军账上




很明显,到西路军任职是一个可以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肥差。那么除了潘美和杨业外,西路军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还有谁呢?


监军王侁:王侁是后周枢密使王朴的儿子,赵匡胤时期升迁为阁门祗候,统兵立过战功;赵光义时期王侁以战功一路升迁,直到雍熙北伐时为“领蔚州刺史、云、应等州兵马都监”。他算是赵光义一手提拔的军中后起之秀。~《宋史》王侁传

监军侯莫陈利用:他姓“侯莫陈”,名“利用”,是四川成都人,擅长摆龙门阵、卖假药、变戏法,[太平兴国初,卖药京师,言黄白事以惑人。枢密承旨陈从信白于太宗,即日召见,试其术颇验,即授殿直,累迁崇仪副使。雍熙二年,改右监门卫将军,领应州刺史。三年,诸将北征,以利用与王侁并为并州驻泊都监,擢单州刺史。]赵光义把侯莫陈利用这么个玩意也塞进西路军任职,纯粹就是想让他蹭军功镀金。~《宋史》佞幸:侯莫陈利用

王侁逼杨业出战时[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亦赞成之。]刘文裕是王侁的老同事,军器库使属东班请司使,是赵光义的身边人


任何一个团队要正常运转都必须要有真正有才能、肯干活的成员

杨业号称杨无敌,他是北汉降将,深受赵光义器重。在宋军中,杨业属于赵光义的“新人团队”,而他的顶头上司潘美明显属于“宿将团队”,我们前面说到,雍熙北伐前赵光义有意抑制宿将扶植新人,宿将与新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慢慢开始产生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潘美巡抚辖区来到杨业驻守的代州,两人合作与来犯的契丹人干了一仗,宋军大胜。按理潘美与杨业应该结下深厚的战友情,但是在赵光义营造的环境下,杨业的骁勇善战使潘美感受到了一种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的危机,于是不和谐的一幕发生了:

[业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业。]~《长编》卷21

杨业的主将就是潘美。潘美上谤书,赵光义连假装查一查杨业的兴趣都没有,他把谤书交给杨业,以此向杨业表明自己百分百信任。

赵光义的操作至少会带来两个后果:1.潘美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危机感进一步加剧;2.杨业看过潘美好谤书后虽然对赵光义感恩戴德,但对顶头上司潘美必然心生隔阂

所以,当王侁相逼时,潘美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作为身经百战的名将,潘美本应该知道杨业此去必然凶险万分;而杨业也没有去争取潘美的支持,而是说[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死耳。]杨业认为王侁事先与潘美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只不过是由王侁出面罢了

所以:

当王侁以为杨业获胜,率部离开陈家谷口时,潘美没有极力反对,反而在王侁离开后也率部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认为有好处应该大家分享,凭什么让新人吃独食呢?

当潘美听说杨业战败,马上头也不回地跑了路[俄闻业败,即麾军却走。]而当时潘美离杨业仅二十里路。潘美认为犯不上拼了命去救一个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的人




潘美的操作直接导致了赵光义扶植的“新人团体”全面溃败——杨业力竭被俘,不食而死;王侁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

意外的是,从此“宿将团队”全面复出,哪怕在雍熙三年因北伐失败而降官贬秩的将领也都差不多在一年内得到重新启用。

赵光义以亲信替代宿将掌握军队的计划落空,从此他彻底放弃了治疗








题中话专家


在我另一篇相关答案下有朋友告诉我:据著名宋史专家张其凡先生研究发明,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在于侯莫陈利用

我已经很久不读专家们的论文了,不是我认为专家们的水平低,而是我认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水平

侯莫陈利用在雍熙北伐中就出场过一次,那还是在封官的时候

他一个卖假药的街头魔术师敢跟杨业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争论军事问题?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逼杨业出战的军事会议上根本就没有侯莫陈利用参会的记录,他一个明显是以蹭军功为目的的宠物大臣对军事会议应该是没啥兴趣的,甚至有可能他连前线都没有去,毕竟他只是“并州驻泊都监”

更何况:

[上闻业死,甚痛惜。辛亥,诏削美三秩;侁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长编》卷27

[侯莫陈利用……(雍熙)四年,迁郑州团练使。前后赐与甚渥,依附者颇获进用,遂横恣无复畏惮。]~《宋史》侯莫陈利用

赵光义为杨业的死深感痛惜,潘美被连降三级,王侁被除名发配;而侯莫陈利用的好日子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难道,专家认为赵光义在奖赏害死杨业,坏了自己全盘计划的人?专家的新发现从逻辑上来说就是错误的

侯莫陈利用受宠升官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没有祸祸杨业,赵光义觉得他还可以继续撸







杨业之死从潘美、王侁、刘文裕所受处罚可以定责——王侁首责,潘美其次,刘文裕只是附和了王侁,受到的处罚最轻





为国钓鱼


历史上没有潘仁美但有潘美,也确实是杨家将故事里大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而且和杨业之死有着密切关联。

时间是公元986年《宋史》是这样记载的:宋太宗雍熙北伐,三路攻辽,杨业为西路军副帅。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十余万西攻。面对强敌,杨业对主帅潘美、监军王侁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杨业的建议马上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王说:“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主帅潘美此时耐人寻味地一言不发。实际上,王侁得到了主帅潘美的默许和支持,并使杨业处于如不出战即是通敌的境遇。业被迫出军。出兵前,杨业泣告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朔州西南)接应。“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者,无遗类矣。”潘美与王侁虽然答应了杨业的请求,但当杨业在前线鏖战之时,监军王侁、主帅潘美先后离开了谷口。《宋史》记载潘美“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行”三个字,潘美如欲为杨业助阵,则当沿灰河向东北行,“西南行”显然是退往宋朝辖区之举。由此可见,潘美压根就没有准备上前线与辽军交锋。在杨业与辽军交战时,潘美已在“西南行”的退却途中。这说明潘美心里是清楚的:以杨业数千人之偏师,要挡住十数万辽军之铁骑,是断断不可能的。他既已在退兵途中,当然不会践约死守陈家谷了。杨业所部经自午至暮的激战,从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杨业“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自知必死无疑。当时,杨业残部还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素与士卒共甘苦患难,深受兵心,值此生死关头,所部竟皆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但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被俘,绝食三天而死。其子杨延玉亦战死。杨业自北汉时起,与辽朝“角胜三十余年”,“人号杨无敌”,深为辽国军民敬畏。

杨业之死,监军王侁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主帅潘美显然知道杨业孤军出战的后果。潘美也怀揣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因战功,“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这些人中就有潘美。潘美忌恨和报复杨业的原因是,雁门大捷后,杨业直接把捷报奏知朝廷,但在奏折中只字未提主帅潘美。

战争结束后,王侁、潘美等人为逃避责任,极力掩盖事实真相。杨业之妻折氏与儿子杨延昭乃将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状。最终,宋太宗将王侁、刘文裕罢官,但潘美在宋朝树大根深,仅仅予以贬官三级的处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复原职,这样的处分明显不公。当时朝廷上下,对此就议论纷纷。



快喊666


杨业是受伤被俘箭伤发作不食而死。箭伤发作不能吃饭最后死去了。但这种死法并没有损害杨业的形象,和血溅李陵碑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差异,被俘和不被俘这个是完全有杨业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他的兵打光了他自己的马受伤了他又中了箭不能跑了,那么被俘是完全可能的。这个被俘和不被俘并不决定这个人是不是忠诚,是不是一个勇士和义士,关键看他怎么样来对待自己的生命。其实被俘以后能够坚持战斗,我仍然觉得他是个勇士,还是值得歌颂的一个人,所以说杨业最后的死应当说是箭伤发作不食而亡是比较可靠的。


秦侖


少看戏曲、小说有益思想健康。杨业之死,潘美是有责任,但不是主责,他只是犯了不能禁制属下的过失,与当时东路军曹彬失败也是因为禁制不了属下一样。曹彬和潘美,都是宋朝开国大将,分别排第一和第二,都如此约束不了属下,可见宋朝从开始就注定衰落的。

返回杨业之死。潘、杨携带迁移民众撤退,被契丹兵追击,杨业提议走另一条路避其锋芒,但监军王侁说他号称“杨无敌”,怎么会怕了契丹人,是不是另有志向,这样说法就迫使杨业出战阻击,杨业只能与潘美约定,边战边退,到指定地点会合,共同抗击契丹兵,潘美答应了。杨业出战後,潘美带领大军在约定地点等候,但整天都没有等到杨业,属下众将猜度杨业得胜,纷纷要求前往抢夺胜利果实,潘美禁制不住,就带兵离开,然而在他们离开後,杨业才到达该处,结果因没有援兵被围,力尽身亡。这里没谁想害杨业,要说有,也是王侁激将之过,此人先前也是同样害了一个大将,导致西夏崛起。潘美的过错,是没有坚守诺言,听属下争功离开。


TonyDeng


《杨家将》里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这些不能作为史料去学习。

对于杨令公的牺牲,不能把全部的罪责归咎到潘仁美的身上。

《宋史·杨业传》有相关记载: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监军王侁刚愎自用,缺乏作战却大权在握,明知局势不利,还是强迫杨令公出兵迎战,导致杨令公战败被俘绝食而亡。

这场战役的失败应该由王侁负主要责任。

潘仁美也并非像《杨家将》中那样为报私仇而故意陷害杨令公,但是他身为主将而不作为,是有一定不可逃避的责任的。潘仁美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屡立战功,并非像《杨家将》里依靠潘贵妃而上位的。

战败后,王侁被除去名籍,贬为平民,并发配金州;潘仁美被连降三级。

朝廷表彰杨令公“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

(杨令公雕像)


趣野观史


在传统的评书、电影和电视剧里,杨家将可谓是家喻户晓千古留名的故事,任何一个故事有正派人物也就有反派。在这里面,潘仁美就变成了和秦桧差不多的人物,潘仁美公报私仇,处处陷害杨家将,导致杨老令公杨业战死沙场。但是,这只是演义,并非真正的历史。其实,历史上的潘仁美叫潘美,北宋人,人家一直跟着宋高祖赵匡胤南征北战,战功赫赫。那么潘美真的和杨家将的死有关系吗?

赵匡胤死后,作为弟弟的赵光义做了皇帝。赵光义直到如果要保住自己的皇位,狮子的国家国泰民安,必须收复燕山作为中原的屏障,凭借长城来对抗辽人的铁骑。于是就任命宋朝第一大将曹斌,统帅北宋10万精锐大军作为东路军直扑燕京,试图将辽国军队赶出关外,夺回长城险关,没成想到这10万精兵,却在北京南边白沟河被辽国萧太后带领的骑兵全部歼灭。一时之间,北宋是朝野震惊。

在消灭大宋10万中路军后,辽太后又急赴山西攻打北宋在山西的西路军,这个西路军正是杨业带领杨家将兵团,杨业寡不敌众,即将面临被包围全歼的局面,这时候应该赶紧撤退,撤退到山西部的险关,坚壁清野,这个主意正是潘美所出。要说潘美出的这个主意应该是可以挽救北宋西路军重蹈中路军的覆辙。但是杨业没这么做,因为当时坐镇前线担任总指挥的赵光义并没有同意,而是下了一道不可思议的圣旨,他要求杨业将山西四部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就是要杨业在面临辽国强大的骑兵包围的威胁中,顺便完成老百姓的迁移工作。 可能他把杨业的军团当成了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了,而正是这道圣旨,直接宣判了杨业的死刑。

其实,赵光义玩的就是借刀杀人,自从北宋第一大将曹斌和北宋的主力部队在白沟河附近全军覆灭后,赵光义已经放弃收复燕京幻想。关键时刻守住自己的皇位是最要紧的目标,因为自己的皇位来路不当,本来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传给哥哥的儿子,然而却是作为兄弟的自己当了皇帝,而且当时也还有针对他的“烛光斧影”一说。暗指的就是赵匡胤突然驾崩,离奇死亡一事,说的是赵匡胤知道自己命不久,就宣召太子前来,没想到来的却是赵光义,赵匡胤当时就明白了,于是就乞求赵光义不要杀害自己的老婆孩子,赵光义也就答应了,随后就传出了赵匡胤驾崩消息,有人说听到了有斧子落地的声音。发生了什么相信我们都知道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太子自己的侄子还健在,杨业领导的兵团又是从北汉投降过来的,对自己而言完全没有任何信任可言。这时候,如果有人胆敢利用杨业兵团作乱,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放在平时,他并不担心杨业动乱,但是现在,形势急转直下,自己的主力曹斌兵团消耗殆尽,一时人心惶惶,朝野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杨业领导的兵团就自然而然变成了赵光义身边的定时炸弹,所以这道圣旨,看是弱智, 实则精明歹毒啊。如果杨业抗旨不尊独自突围,那就是抛弃百姓,不要说抗旨会被斩首,单单是舆论就有可能将他杀死;如果带上老百姓,也是死路一条。杨业不愿意再投降了,于是就带着老百姓一起走。果然,辽军骑兵很快就追上了,在经过浴血奋战,弹尽粮绝之后,被辽国俘虏,后来便绝食而死。最倒霉的就是潘美替赵光义背了黑锅。可真够倒霉的!

虽然杨业战死了,但是因为打了败仗,潘美回去之后就被连降三级,不过,第二年就官复原职了,实际上这就是做给大家看的,当然了,大家也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说起来,历史上真正的潘美这个人,还是相当有名的,是赵匡胤的铁杆,赵匡胤对潘美也一直不错。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潘美就是开国元勋,后来统兵东讨西杀,平定江南,从征北汉,又为大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民间传说,潘美嫉妒杨家将,并不是真是的,因为他的位置比杨家将要高出很多。

史书记载,潘美为人也很好,有收养遗孤的行为,说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进入皇宫里面,看到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孩子,就是周世宗的儿子。赵匡胤后面跟着一众武将,赵普就说除掉这个孩子。张匡胤说:”我得位于周世宗,杀了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么做”。潘美这时候说:”臣与陛下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就是辜负了周世宗,如果劝说陛下不杀这个孩子,陛下对我等就会生疑”。赵匡胤说:“那就送给你当你侄子吧“,于是潘美就带着这个孩子回到家进行抚养,之后赵匡胤也不再过问这个孩子的事情,潘美也不说。再往后来孩子长大以后,就改名潘伟吉,据说后来这个孩子当官当到刺史,刺史在宋朝是五品官,类似与现在的省纪委书记,从此可以看出潘美对这个孩子还是不错的。

所以说,导致杨业杨将军致死的最大责任者绝对是皇帝赵光义,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败之后,经过了几年的修养生息,也逐渐站稳了脚跟。这时候,就该替罪羊就潘美潘仁美出场了,我们的民间艺人便极其出色的完成了这个工作。于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杨家将传奇”就此诞生。相信赵光义也一定很想设个大奖,好好地把这些个民间艺人褒奖一下。

宋朝经过这次宋辽大战之后,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出兵北伐,控制长城就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后来被蒙古所灭。虽然宋朝没有能够拿到长城,却拿到了非常杰出“杨家将传奇”,这也算是物质上有所失,精神上有所得吧,况且现在”杨家将传奇”,直到今天依旧为旅游业做着不少的贡献,也留下了不少经典。如果您有机会到开封旅游的话,就可以到天波杨府去走走看看,到那里去缅怀一下杨家将和杨家女将。


丁家大姐


事实真相是潘美确实有责任但不能负全部责任,而主要责任在于监军王侁。随着宋太宗下令撤退,令杨业潘美王侁三人掩护百姓撤退。

杨业力主不能和辽军直接交战,以保护百姓撤退万无一失为主。但是奸臣王侁居然反驳杨业而且还讽刺杨业为无敌将军,非要出一个大张旗鼓撤退的馊主意。而另一位将领刘文裕也赞同,就连主将潘美也没表态。

大家都知道,宋朝特别重文轻武,就连军队也是用文官截止,而且非常严重。监军王侁虽然职位不高,但确是皇上的人。于是王侁强令杨业迎战契丹军。

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约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遂挥军奋进,在狼牙村陷入重围,苦战终日,退至陈家谷口。王侁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

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潘美王侁大军已去,孤立无援下杨业奋力交战,从中午到傍晚,果然来到谷口。一看没有人,就拍着胸膛非常悲恸,继续率领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杨业依然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于是杨业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杨延玉也战死了。

杨业叹息说:“陛下待我很丰厚,我期望征讨敌人保卫边境来报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

因此,首先对杨业牺牲负责的人就是奸臣王侁。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听从杨业的正确建议,还逼其正面与敌军交战,见死不救,令接应军队撤出陈家谷口。

因此这个王侁才是最大的奸臣。而潘美也应负该次要责任,作为军事统帅,没有及时阻止监军王侁的错误决定。虽说监军王侁有很大的权力,但作为西路军总指挥,潘美难辞其咎。

所以,负首要责任的并不是被骂千年的潘美,而应该是奸臣王侁!





娱乐天宫



海波164277973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总有一些翻历史倒帐的人?我想他们多半都是那些历史罪人的后代和一些吃饱了没事干想歪了脑壳想出名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